昆明楼市发烧还是疯狂?

撰文:昆明楼市动态首席购房顾问 文锋

南博会一结束,昆明又上央视了,一起的还有贵阳。

昆明房价从2016年6月份上涨至今,整整上涨了两年;而贵阳一年上涨30%,今年前5个月,新房同比上涨幅度都在10%左右,涨幅始终位居全国前列。

最为重要的是,昆明和贵阳目前都是不限购的城市,而且均在今年五一前被住建部约谈,但仍然未再升级楼市调控措施。

很多人担心被央视点名报道后,唯恐昆明会因舆论压力,出台调控政策。

认真观看了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播出的《昆明贵阳:楼市发烧背后》专题报道内容,有两点感受:

是发烧还是高烧?

从报道中,央视定义为“楼市发烧”,字面理解,发烧也称发热,是指致热原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体温中枢功能紊乱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形。

从医学术语引申到楼市,如果放在昆明,都连烧了2年了,这期间,昆明的“昆十条”也没能有效退烧,而且越烧越火,秒光盘频现,市场上一房难求。而最为夸张的是,在央视探访的一楼盘,外地购房客户占比80%。

从报道中,引起楼市发烧的原因,专家认为:一、相比全国一二线城市,昆明的房价一直处于相对低洼的位置。二、就昆明气候特点,昆明已经成为健康生活目的地;三、昆明区位和交通巨变,大房企看好并投资昆明;四、政策导致热钱进入昆明,货币超发又无其他更好的投资方向。

有人反驳说,以昆明的人均(2017年全年昆明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788元,比上年增长8.3%)收入为衡量目前昆明的房价水平,这不是发烧,而是疯狂。而在房价上,昆明新房连涨两年,二手房连涨15个月,从数据上看,昆明楼市并非简单的发烧了,而是持续“高烧”了。

说实话,个人感觉对发烧的说法并无异议,但对80%外地投资客,远高于去年昆明本地一数据研究机构说外地客户购买掉昆明60%的房子的数据比例。

在我看来,80%比例绝对可能,但有一点疑惑的是,炒房客相对好界定,但该如何定义投资客呢?难道外地的投资客就没有自住的需求吗?昆明不限购,显然就等于鼓励有能力的客户进行购买,无论是本地客户还是外地客户,昆明部分区域的三年限购时间,自然无法准确判断当下的购买行为是否在三年之后是纯碎自住还是转售变现,或者说,所有的自住需求其实也是一种投资行为,投资城市未来,投资自己未来的各种可能。

是批评还是广告?

其实,单看央视的专题报道名称,本以为昆明在稳房价上不给力且被约谈后仍未见升级调控,唯恐带有点名批评之意,但看完报道内容后,不但没有批评的味道,反而觉得是在为给昆明城市做了20余分钟的广告。

首先,多次出现的航拍视角及呈贡新城的全面介绍,似乎宣扬更多的是昆明城市的巨变。

呈贡区是昆明的新城,大约十年前起开始规划发展,呈贡新城距离昆明主城区超过20公里,起初由于交通不便,所以很少有人选择在呈贡买房,即使一些单位,大学的团购房,入住率也很低,当时普遍房价3000元/平米左右。

2016年底,高铁入滇,分别开通了到北京,上海,广州三个方向的高速铁路,而高铁站则位于呈贡白龙潭片区,自从高铁通车之后,呈贡的房价走上了快车道,疯涨起来。短短半年不到的时间里,呈贡部分优质地段的楼盘就涨了百分之五十。

其次,在平抑过快上涨的房价,昆明相关政府部门采取各种措施,希望昆明的房价能平稳健康的发展。

3月1日,出台“昆十条”,从限售区域及周期、二套房首付比例、公积金贷款额度等多个维度进行调整; 同时,不断增加城市的土地供应。6月5日,昆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2018年5月份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公示》,总面积比4月份环比增长了近一倍,也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5%。

多管齐下,依然并未让昆明房价上涨的脚步停止。至于原因是:首先得益于城市(昆明)的经济增长、城市公共服务的完善,另一方面,在“北上广深”严格限购的背景下,相对宽松的购房准入条件、相对较低的房价,让许多购房者蜂拥而至。

那一下步呢?

很多人担心,昆明房价猛涨上了央视,此次的报道会触发昆明调控吗?

对此,有云南本地媒体报道称,对外地人限购恐成大概率事件,如果下半年昆明加大房地产调控力度,对外地人限购是最有可能采取的措施之一。

你怎么看呢?

以上为正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