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門前植槐:國人生生不息的文化情結

槐樹,又稱國槐、家槐、土槐等等。在中國北方,國槐是庭院常用的特色樹種,其枝葉茂密,綠蔭如蓋。自古以來,槐樹就倍受人們崇拜,上自皇宮大院,下至黎民百姓,門前植槐之風久盛不衰,留下了所謂“門前種槐,進寶招財”,“院有古槐,必是老宅”等說法。在古人眼中,槐樹不是普通的樹木,而是有著神一般的靈氣。數千年來,國人形成了崇拜槐樹的文化情結。

【原創】門前植槐:國人生生不息的文化情結

  槐樹象徵著美德和地位

古人認為槐樹有君子之風,其正直、堅硬,蔭蓋廣闊,厚德仁愛;還具有堅韌不拔,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品質。古代朝廷種有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坐於其下,面對三槐者為三公。《周禮•秋官•朝士》載:“面三槐,三公立焉。”後人 因以三槐喻三公,三公是指太師、太傅、太保,是周代三種最高官職的合稱。秦朝的時候以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做三公,漢朝的時候又以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為三公,隋唐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總之,三公都是手握重權的大人物,是許多士子夢寐以求的位置。而周代初期的三公(即周公、召公、太公),周公勤政、召公廉政、姜太公愛民順民,這三人都是品格高尚道德模範。周公“一飯三吐哺”、“一沐三握髮”,召公“敬德保民”、“甘棠訣訴”,姜太公為周朝興盛殫精竭慮。周代宮廷外種有三棵槐樹,三公朝見天子和處理民間投訴時,均站在槐樹下。故人民廣植國槐,以表達對他們夙夜在公的敬意。周代的三公,不僅品行上是人們敬仰的聖人,在政治上也享有崇高的地位。人們廣種槐樹,既是有對這種美好政治的珍惜,也寄託著人們對這種地位的追求和渴望。因為有這種人文情結,所以槐樹在人們心中的魅力,一直不減,中國北方地區普遍喜愛國槐,把國槐種於門前。也許,在樸素心態中,人們希望自己的家族中能出一位達官貴人,位極人臣,位列三公的後人。

【原創】門前植槐:國人生生不息的文化情結

大學士蘇軾的《三槐堂銘》上記載,北宋初年,兵部侍郎王祐頗有才能,為官清廉,政績斐然,有望出任宰相,但王祐為人過於剛正,不被當世所容,未能拜相。王祐心有不甘,便在自家庭院裡種下三棵槐樹,並信心滿滿地說:“我的後世子孫一定有位列三公者。”後來,他的兒子王旦果然做了宰相,後人便以三槐堂泛指高官之宅第。於是,庭院種槐更加受人追捧。

由此槐便與古代官職有了聯繫,成了官職的代名詞。在古代漢語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槐官相連的名詞。如槐鼎,比喻三公或三公之位,亦泛指執政大臣;槐卿,指三公九卿;槐宸,指皇帝的宮殿;槐掖,指宮廷;槐望,指有聲譽的公卿;槐綬,指三公的印綬;槐嶽,喻指朝廷高官;槐蟬,指高官顯貴。此外,槐府,是指三公的官署或宅第;槐第,是指三公的宅第。

  槐樹象徵著科第的吉兆

因槐象徵著三公之位,且“槐”、“魁”相近,古代的讀書人希望在有槐的環境中生活和學習,心中就自然有槐位,並以登上槐位作為刻苦求學的目的和動力。

【原創】門前植槐:國人生生不息的文化情結

早在漢代時,長安有“槐市”之稱,是指讀書人聚會、貿易之市,因其地多槐而得名。又有“學市”之稱,北周庚信《奉和永豐殿下言志》有“綠槐垂學市,長楊映直廬”之詩句。自唐代開始,科舉考試關乎讀書士子的功名利祿、榮華富貴,藉此階梯而上,博得三公之位,是他們的最高理想。

古代還流傳有許多槐樹為科第吉兆的傳說。《談苑》中記載了載北宋名臣呂蒙正狀元奪魁的故事:“呂蒙正方應舉,就舍建隆觀,緣幹入洛,鎖室而去。自冬涉春方回,啟戶視之,床前槐枝從生,高二三尺,蒙茸合抱。是年登科,十年作相。”床前新發的槐樹枝給他帶來了好運,據說,呂蒙正就是依靠槐的力量中了狀元。

正因為槐有著如此神奇功效,所以常常用來代指科考,比如:考試的年頭稱為槐秋,學子赴考稱為踏槐,考試的月份稱為槐黃,書生聚會稱為槐市。就這樣,槐與讀書人結下了不解之緣,成為大家奮鬥的目標。於是,槐樹就成了莘莘學子心目中的偶像,被視為科第吉兆的象徵。

  槐樹承載著懷鄉思祖的寄託

在我國北方很多地方,特別是河北、山東、河南、陝西等省,有個傳統習慣,人們把槐樹視為一種吉祥樹,把它栽植在庭院裡,或者大門口。隨著時間的流逝,幼槐成了古槐,古槐就成了故鄉、祖先的象徵。對許多遠離故鄉的遊子來說,總會在腦海裡浮現出盛夏夜,老人們坐在大槐樹下搖著扇子,納涼休憩、拉家常,兒童追逐玩耍的場景,這就是故鄉的樣子。

【原創】門前植槐:國人生生不息的文化情結

這裡不得不說山西大槐樹的故事。元朝末年,由於連年兵荒馬亂,加上各種天災人禍,中原一帶連年饑饉,民不聊生,土地荒蕪,人口數量大幅度下降。朱元璋登基創建明朝後,決定從人口密集的山西,遷移人口到人煙稀少的中原地區,讓中原地區的生產生活慢慢迴歸正常狀態。當時洪洞縣人口稠密,地處交通要道,故移民尤多。據說當時明朝官府廣貼告示,欺騙百姓說:“不願遷移者,到大槐樹下集合,須在三日內趕到。願遷移者,可在家等待。”人們聽到這個消息後,拖家帶口、熙熙攘攘,紛紜趕往古槐樹下。到第三天,大槐樹下聚集了十幾萬人。突然一大隊官兵包圍了大槐樹下的百姓,官府將這10多萬人全部遷移到了中原地區。

被迫離家的人們扶老攜幼,和故鄉漸行漸遠,最後只能看見大槐樹和大槐樹上的老鴰窩。因此,大槐樹和老鴰窩就成了移民惜別家鄉的標誌。所以在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的民謠:“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桐大槐樹,問我老家在哪裡?大槐樹下老鴰窩。”說的是山西移民的歷史。

移民遠離家鄉,遷到異域,建村立莊時,多在村中最顯要和重要的地方,如村口、十字路口或祠堂、廟門口種植上一棵槐樹,以此表達對親人、故土和祖先的懷念之情,槐樹也就成了移民們懷祖的寄託。另外,槐就諧音懷,懷念的懷,借懷聲表示遊子懷念故里,難忘家鄉的感情。槐樹在人們的生命意識裡已成為故鄉的象徵性的符號,更是魂牽夢繞的精神寄託。

【原創】門前植槐:國人生生不息的文化情結

國槐是北京市樹之一,市內種植之廣,在全國罕有其匹,據不完全統計,北京市區內已有50多萬株國槐,令人稱奇。北京城有許多著名的古槐,城區內年齡最大的已達千歲,是位於北京市西城區文津街北海公園東岸畫肪齋院內唐槐,乾隆皇帝曾御筆題寫“古柯庭”三字。在香山腳下,臥佛寺東南正白旗村的曹雪芹故居門前,矗立著三棵巨大古槐。門東邊的古槐就是著名的“歪脖槐”,因此香山一帶有“門前古槐歪脖樹,小橋流水野芹麻”的小曲,記述有關曹公故居,盛夏時節,巨冠濃蔭,故居門前真是“廬結西郊別樣幽”。

【原創】門前植槐:國人生生不息的文化情結

老北京喜槐,與它是移民城市有關。老北京人指國槐為故鄉,故落地生根後,自然廣植國槐。特別是明清兩代,北京國槐數量激增,故宮的御花園中,就種了18棵明以前的槐樹。而且槐樹成了北京城的行道樹。

除了以上各種因素外,槐的許多實用價值也深受古人青睞,比如,樹冠可以遮陰,幼芽和花可以食用,木材可以做傢俱等。故而,古代的街道兩旁多為槐樹,房前庭院也以槐樹居多,國槐之名,名符其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