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山川草木的饋贈——漫談中國古人對菌的“特殊”情結

現代人非常喜歡的菜餚蘑菇,在舊時寫作蘑菰

,從很久之前便成了人們餐桌上的食用菌,在歲月代代流傳之中,直至現在。

在如今的定義之中,菌類有非常多的派別,小的範圍來說,能夠上餐桌為人們所食的蘑菇是菌類,而從廣義範圍來說香菇木耳靈芝等等都可稱作是菌類,在古代人們又稱之為菇類或蕈類

《說文解字》記載道:“桑䓴,䓴之生於桑者曰蕈蕈之生於田中者曰菌圥”。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古代人的認知之中,生長在植物上的叫做蕈,而生長在田裡的蕈則叫菌,清朝時期的《康熙字典》更是直接的用一句話介紹:“蕈,地菌也。

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發展博大精深,從植物到走獸都能在古人的食譜之中窺見身影。再加上中國地域廣闊,海鮮,瓜果蔬菜無一不缺,

物種多樣性也是格外豐富,在這樣充裕的物質支撐下,中國人的餐桌文化更是又上一層樓,充分體現出了各朝各代不同的經濟狀況,物產條件,政治生活甚至民俗宗教等等多方面的文化表現

在這些美味佳餚裡面,菌類雖然佔不了主要地位,但是其在中國人民的生活中菌類卻一直如影隨形,陪著中國人民歷經了3000多年的歷食文化。我們也能從許多古人的文學作品之中看到菌類的身影,畢竟中國是民以食為天,不管再怎麼風花雪月,吃飯一直都是廣大人民群眾共同重視的首要問題。

今天我們就要從古代對菌類的文學記載出發,去探尋人們對菌類的情結。

山川草木的饋贈——漫談中國古人對菌的“特殊”情結

一、古人們對蘑菇的不斷認知

1、菌的古代稱呼

菌類生物數量眾多,在許多文學作品之中,有“”、“”、“”等多個稱呼,除了前文中我們提到的說文解字康熙字典之外,古籍《玉篇》也說它是“地菌也”。

山川草木的饋贈——漫談中國古人對菌的“特殊”情結

2、對菌的古代認識

在古代社會,人們往往把菌類看作是能夠食用的蔬菜,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提到菌類,說的也是那些能夠食用的蘑菇香菇。但是在科學上面,真菌和植物動物其實都不能嚴格的混為一談,它有著自己的多樣性和種類,如果真要細細算來,在人類歷史上出現過的真菌種類可能要比哺乳動物的種類還要多。

“地蕈也從艸囷聲,”“”指的就是古時候草木出生萬物復甦的景觀,從這個漢字這樣子我們就能依稀看到一個正在萌芽生長的植物,現在這個字已經被人們用來代指草,不再和真菌一同出現了。《康熙字典》還曾說過蕈為“菌生木上

”,而菌則是“地菌也”,也給不同的菌類分了派別。

不過他們記載的也確實是如今最常見的兩種真菌類型,一種是如今養殖大戶青睞的生長在枯木上的香菇,金針菇,猴頭菇,杏鮑菇等,另一種則是生長在農民稻田裡面的草菇,白靈菇雞腿菇……雖然在許多廚房小白的眼睛裡,它們長得都差不多,香味也大有相似,但歸根結底,這兩種菌類其實在親緣關係上八杆子打不著

中國古代人沒有如今強大的科學探究能力,因此也只能把這種生長在木頭上,田野裡面的菌類歸為植物,東漢學者應劭雲就說:“芝,芝草也其葉相連解釋了真菌沒有葉子根莖的特點,《列子》中也有“朽壤之上有菌芝者

”的記載。“寄生者,芝菌之類,淋潦之日,著樹而生……非為蔦之寄生寓木宛童有枝葉者也,”也十分生動形象地說出了古人對於當時真菌的客觀判斷

山川草木的饋贈——漫談中國古人對菌的“特殊”情結

二、古人對菌的食用歷史

千年前,中國人民對菌類的利用已經到了非常完善普遍的地步,在許多菌類菜系之中

,大多有這樣5類,第1類便是從封建朝代建立以來,皇宮中特有的宮廷菜,第2類則是在宗教文化中免除油膩的齋飯,第3種則是貴族人家的公府菜,第4種是百姓們在市場上吃到“市肆素食”,最後一種則是人們在生活之中追求的自然天然產品

1、周秦以來的“宮廷菜”

“食所加庶,羞有芝栭”,“會寰宇之異味,悉在朝廚”,作為食材之一的菌類,皇宮之中的御膳自然不能少了他的身影。和百姓人家的餐食比起來,皇宮中御膳明顯要奢華精緻許多,並且在很多時候皇帝會因為面子而大肆鋪陳,放棄了其本身的實用性。菌類味道鮮美,頗受歷朝歷代君主喜愛,在南方的進貢條款上,每年幾乎都會有菌類出現。

山川草木的饋贈——漫談中國古人對菌的“特殊”情結

2、佛教中的菌類

在佛教文化中有這樣一種奇異充滿神話色彩的菌類,“栴檀樹耳”。在佛教經典《長阿含經》中記載,古時候佛陀四處遊歷,講經說法,在一個城池裡面碰到了一位十分虔誠的佛教信徒,在遇見佛陀之後,他便大喜過望,請佛陀一行人在家飲用膳食,而這一桌膳食之中便有這個極為奇特的“栴檀樹耳”。

山川草木的饋贈——漫談中國古人對菌的“特殊”情結

在吃完齋飯之後,佛陀與這位信徒講經說法,兩個人相談甚歡,之後佛陀帶著弟子離去,在半路上忽然就平靜的涅槃坐化這種名字十分奇特的菌類其實含有毒性,信徒在烹飪的時候並沒有抱有惡意,只是疏忽,佛陀並沒有因此怪罪於他,反而自己一個人將毒菌攬下,讓其他人免於中毒事後佛教信徒更是對佛陀此舉百般敬畏欽佩,這個傳說也在一代一代的口耳相傳之中傳到了今日。

3、晉唐的“公府菜”

“江南諸山群中,大樹斷倒者,經春夏生菌謂之椹,食之有味,而每毒殺人”這是西晉文學家張華筆下有關於菌類的記載,可見在那個時代人們食用菌類現象還是十分普遍廣泛的。

4、宋以後廣泛存在於人們餐盤上的菌類

宋代社會經濟高度發達,人們偏好生活享受,在美味飲食上面的創造探索,也是相較前朝更加豐富多彩一向追求美食的蘇東坡就對當時的菌類烹飪讚不絕口,“遣化何時取眾香,法筵齋缽久淒涼。寒蔬病甲誰能採,落葉空畦半已荒。老楮忽生黃耳菌,故人兼致白芽姜。蕭然放箸東南去,又入春山筍蕨鄉,”在秋日之下,蘇東坡與朋友外出觀賞美景都不忘帶著工具挖掘樹上的黃耳菌,以此飽餐,可見當時菌類菜餚之美味爽口。

山川草木的饋贈——漫談中國古人對菌的“特殊”情結

還有不少人將菌類的食用玩出了許多花樣,高似孫就曾經撰文專門描寫了珍稀野生菌生長的環境,在他的認知裡面,只有生長在斷壁殘垣松柏草木之上享受泉水灌溉的菌類,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珍惜美味的野生食材。“數莖枯菌破土膏即時便與人般高。撒開圓頂丈來大,一菌可藏人一個黑如點漆黃如金,第一不怕驟雨淋。得雨聲如打荷葉,腳如紫玉排粉節。行人一個掇一枚,無雨即闔有雨開。與風醉巧能向背,忘卻頭上天倚蓋。此菌破來還可補只不堪餐不堪煮。”曾經歌詠西湖的楊萬里還專門為菌類寫了一首詩詞,感慨自己在暴雨之中無法享用美食的失落

,可見其對菌類食材的喜愛。

人們有了食用菌類的需求,那麼農業培育的規模自然也會擴大,人們對於菌類繁育的技巧創新也在不斷進行著,《王禎農書》就提到了人們培育蘑菇時用到的“砍花法”,創立這種方法的吳三公頗受人愛戴,甚至還擁有了一座屬於自己的廟宇,直到現在,也有不少農民會用這種土方法來進行種植,可見這種辦法的實用性之高

三、菌類的文化象徵

因為菌類種類的不同,因此人們對不同模樣的菌類所持有的態度也不同。

1、象徵祥瑞的仙草

說到象徵吉祥如意的菌類,那我們就不得不提到靈芝,在古代人們的認知之中,

靈芝一直與長生不老神丹妙藥掛鉤。在醫學典籍中,靈芝也是能夠滋補元氣醫治疾病的珍稀藥材。“山川雲雨、四時五行、陰陽晝夜之精,以生五色神芝為聖王休祥。”對於靈芝,人們心生敬畏和嚮往,在如今天安門前的華表上我們也能依稀看出靈芝圖案盤旋其上

在許多道家典籍之中,靈芝更是被歸為能夠幫助人修仙得道的神奇之物,秦始皇就曾經派出手下遠渡重洋,去尋找傳說中可以長生不老的靈芝仙草

山川草木的饋贈——漫談中國古人對菌的“特殊”情結

2、預示不吉的兇物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除了靈芝之外,古代也有不少生長在腐爛木頭上面的普通真菌,這種真菌往往壽命極短早上生長晚上便凋零衰敗。因為這種原因,人們往往對其充滿了敵視,認為這種真菌是短壽不祥之物,在許多文學作品之中,“朝菌也就成了沒有遠見弱小破敗事物的代稱

山川草木的饋贈——漫談中國古人對菌的“特殊”情結

四、結語

如今人們已經在利用真菌的路上走了很遠的路程,有的真菌被人們食用,而有的則因為獨特的化學特質成了研究醫藥的重要輔助。

山川草木的饋贈——漫談中國古人對菌的“特殊”情結

不管其用途如何,這種在歷史上存留幾千年的植物不僅見證著自然的演化發展,也見證著人類歷史的代代更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