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山川草木的馈赠——漫谈中国古人对菌的“特殊”情结

现代人非常喜欢的菜肴蘑菇,在旧时写作蘑菰

,从很久之前便成了人们餐桌上的食用菌,在岁月代代流传之中,直至现在。

在如今的定义之中,菌类有非常多的派别,小的范围来说,能够上餐桌为人们所食的蘑菇是菌类,而从广义范围来说香菇木耳灵芝等等都可称作是菌类,在古代人们又称之为菇类或蕈类

《说文解字》记载道:“桑䓴,䓴之生於桑者曰蕈蕈之生於田中者曰菌圥”。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古代人的认知之中,生长在植物上的叫做蕈,而生长在田里的蕈则叫菌,清朝时期的《康熙字典》更是直接的用一句话介绍:“蕈,地菌也。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发展博大精深,从植物到走兽都能在古人的食谱之中窥见身影。再加上中国地域广阔,海鲜,瓜果蔬菜无一不缺,

物种多样性也是格外丰富,在这样充裕的物质支撑下,中国人的餐桌文化更是又上一层楼,充分体现出了各朝各代不同的经济状况,物产条件,政治生活甚至民俗宗教等等多方面的文化表现

在这些美味佳肴里面,菌类虽然占不了主要地位,但是其在中国人民的生活中菌类却一直如影随形,陪着中国人民历经了3000多年的历食文化。我们也能从许多古人的文学作品之中看到菌类的身影,毕竟中国是民以食为天,不管再怎么风花雪月,吃饭一直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重视的首要问题。

今天我们就要从古代对菌类的文学记载出发,去探寻人们对菌类的情结。

山川草木的馈赠——漫谈中国古人对菌的“特殊”情结

一、古人们对蘑菇的不断认知

1、菌的古代称呼

菌类生物数量众多,在许多文学作品之中,有“”、“”、“”等多个称呼,除了前文中我们提到的说文解字康熙字典之外,古籍《玉篇》也说它是“地菌也”。

山川草木的馈赠——漫谈中国古人对菌的“特殊”情结

2、对菌的古代认识

在古代社会,人们往往把菌类看作是能够食用的蔬菜,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提到菌类,说的也是那些能够食用的蘑菇香菇。但是在科学上面,真菌和植物动物其实都不能严格的混为一谈,它有着自己的多样性和种类,如果真要细细算来,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真菌种类可能要比哺乳动物的种类还要多。

“地蕈也从艸囷声,”“”指的就是古时候草木出生万物复苏的景观,从这个汉字这样子我们就能依稀看到一个正在萌芽生长的植物,现在这个字已经被人们用来代指草,不再和真菌一同出现了。《康熙字典》还曾说过蕈为“菌生木上

”,而菌则是“地菌也”,也给不同的菌类分了派别。

不过他们记载的也确实是如今最常见的两种真菌类型,一种是如今养殖大户青睐的生长在枯木上的香菇,金针菇,猴头菇,杏鲍菇等,另一种则是生长在农民稻田里面的草菇,白灵菇鸡腿菇……虽然在许多厨房小白的眼睛里,它们长得都差不多,香味也大有相似,但归根结底,这两种菌类其实在亲缘关系上八杆子打不着

中国古代人没有如今强大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也只能把这种生长在木头上,田野里面的菌类归为植物,东汉学者应劭云就说:“芝,芝草也其叶相连解释了真菌没有叶子根茎的特点,《列子》中也有“朽壤之上有菌芝者

”的记载。“寄生者,芝菌之类,淋潦之日,著树而生……非为茑之寄生寓木宛童有枝叶者也,”也十分生动形象地说出了古人对于当时真菌的客观判断

山川草木的馈赠——漫谈中国古人对菌的“特殊”情结

二、古人对菌的食用历史

千年前,中国人民对菌类的利用已经到了非常完善普遍的地步,在许多菌类菜系之中

,大多有这样5类,第1类便是从封建朝代建立以来,皇宫中特有的宫廷菜,第2类则是在宗教文化中免除油腻的斋饭,第3种则是贵族人家的公府菜,第4种是百姓们在市场上吃到“市肆素食”,最后一种则是人们在生活之中追求的自然天然产品

1、周秦以来的“宫廷菜”

“食所加庶,羞有芝栭”,“会寰宇之异味,悉在朝厨”,作为食材之一的菌类,皇宫之中的御膳自然不能少了他的身影。和百姓人家的餐食比起来,皇宫中御膳明显要奢华精致许多,并且在很多时候皇帝会因为面子而大肆铺陈,放弃了其本身的实用性。菌类味道鲜美,颇受历朝历代君主喜爱,在南方的进贡条款上,每年几乎都会有菌类出现。

山川草木的馈赠——漫谈中国古人对菌的“特殊”情结

2、佛教中的菌类

在佛教文化中有这样一种奇异充满神话色彩的菌类,“栴檀树耳”。在佛教经典《长阿含经》中记载,古时候佛陀四处游历,讲经说法,在一个城池里面碰到了一位十分虔诚的佛教信徒,在遇见佛陀之后,他便大喜过望,请佛陀一行人在家饮用膳食,而这一桌膳食之中便有这个极为奇特的“栴檀树耳”。

山川草木的馈赠——漫谈中国古人对菌的“特殊”情结

在吃完斋饭之后,佛陀与这位信徒讲经说法,两个人相谈甚欢,之后佛陀带着弟子离去,在半路上忽然就平静的涅槃坐化这种名字十分奇特的菌类其实含有毒性,信徒在烹饪的时候并没有抱有恶意,只是疏忽,佛陀并没有因此怪罪于他,反而自己一个人将毒菌揽下,让其他人免于中毒事后佛教信徒更是对佛陀此举百般敬畏钦佩,这个传说也在一代一代的口耳相传之中传到了今日。

3、晋唐的“公府菜”

“江南诸山群中,大树断倒者,经春夏生菌谓之椹,食之有味,而每毒杀人”这是西晋文学家张华笔下有关于菌类的记载,可见在那个时代人们食用菌类现象还是十分普遍广泛的。

4、宋以后广泛存在于人们餐盘上的菌类

宋代社会经济高度发达,人们偏好生活享受,在美味饮食上面的创造探索,也是相较前朝更加丰富多彩一向追求美食的苏东坡就对当时的菌类烹饪赞不绝口,“遣化何时取众香,法筵斋钵久凄凉。寒蔬病甲谁能采,落叶空畦半已荒。老楮忽生黄耳菌,故人兼致白芽姜。萧然放箸东南去,又入春山笋蕨乡,”在秋日之下,苏东坡与朋友外出观赏美景都不忘带着工具挖掘树上的黄耳菌,以此饱餐,可见当时菌类菜肴之美味爽口。

山川草木的馈赠——漫谈中国古人对菌的“特殊”情结

还有不少人将菌类的食用玩出了许多花样,高似孙就曾经撰文专门描写了珍稀野生菌生长的环境,在他的认知里面,只有生长在断壁残垣松柏草木之上享受泉水灌溉的菌类,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珍惜美味的野生食材。“数茎枯菌破土膏即时便与人般高。撒开圆顶丈来大,一菌可藏人一个黑如点漆黄如金,第一不怕骤雨淋。得雨声如打荷叶,脚如紫玉排粉节。行人一个掇一枚,无雨即阖有雨开。与风醉巧能向背,忘却头上天倚盖。此菌破来还可补只不堪餐不堪煮。”曾经歌咏西湖的杨万里还专门为菌类写了一首诗词,感慨自己在暴雨之中无法享用美食的失落

,可见其对菌类食材的喜爱。

人们有了食用菌类的需求,那么农业培育的规模自然也会扩大,人们对于菌类繁育的技巧创新也在不断进行着,《王祯农书》就提到了人们培育蘑菇时用到的“砍花法”,创立这种方法的吴三公颇受人爱戴,甚至还拥有了一座属于自己的庙宇,直到现在,也有不少农民会用这种土方法来进行种植,可见这种办法的实用性之高

三、菌类的文化象征

因为菌类种类的不同,因此人们对不同模样的菌类所持有的态度也不同。

1、象征祥瑞的仙草

说到象征吉祥如意的菌类,那我们就不得不提到灵芝,在古代人们的认知之中,

灵芝一直与长生不老神丹妙药挂钩。在医学典籍中,灵芝也是能够滋补元气医治疾病的珍稀药材。“山川云雨、四时五行、阴阳昼夜之精,以生五色神芝为圣王休祥。”对于灵芝,人们心生敬畏和向往,在如今天安门前的华表上我们也能依稀看出灵芝图案盘旋其上

在许多道家典籍之中,灵芝更是被归为能够帮助人修仙得道的神奇之物,秦始皇就曾经派出手下远渡重洋,去寻找传说中可以长生不老的灵芝仙草

山川草木的馈赠——漫谈中国古人对菌的“特殊”情结

2、预示不吉的凶物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除了灵芝之外,古代也有不少生长在腐烂木头上面的普通真菌,这种真菌往往寿命极短早上生长晚上便凋零衰败。因为这种原因,人们往往对其充满了敌视,认为这种真菌是短寿不祥之物,在许多文学作品之中,“朝菌也就成了没有远见弱小破败事物的代称

山川草木的馈赠——漫谈中国古人对菌的“特殊”情结

四、结语

如今人们已经在利用真菌的路上走了很远的路程,有的真菌被人们食用,而有的则因为独特的化学特质成了研究医药的重要辅助。

山川草木的馈赠——漫谈中国古人对菌的“特殊”情结

不管其用途如何,这种在历史上存留几千年的植物不仅见证着自然的演化发展,也见证着人类历史的代代更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