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死社稷”是決絕還是無奈?是誰逼得崇禎無路可走?

99年前的今天,是五四運動轟轟烈烈展開的日子從此中國進入一個覺醒了的新時代。

而在374年前的今天,同樣是一個轟轟烈烈的日子,這一天,李自成打進了北京,明朝末代皇帝崇禎自縊煤山,大明王朝宣告崩潰!

“君王死社稷”是決絕還是無奈?是誰逼得崇禎無路可走?

北京城破

救火隊員崇禎,忙活了17年,最後還是被徹底擊敗。在和關內的農民起義軍和關外的後金不斷的拉鋸戰中,大明朝有很多次反敗為勝的機會,都被一次次錯過了,而在李自成打進北京前,崇禎也有很多次機會遷都或者調兵,但是最後都於事無補。

悲壯的自縊,除了留給人們無盡的嘆息,就是無休止的爭論。

除了自縊殉國,崇禎真的就無路可走了嗎?到底是誰逼得這位天子無路可走?

“君王死社稷”是決絕還是無奈?是誰逼得崇禎無路可走?

崇禎自縊煤山

1、自作孽不可活

如果說能用一句話概括崇禎的悲劇原因,那這句話就再合適不過。

正因為自己的不斷作死,明朝才一步步被拖進深淵,萬劫不復。

1627年,天氣皇帝駕崩,崇禎繼位,繼位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對閹黨開戰。

不得不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崇禎燒得很旺,也很有效,閹黨被連根拔起。但是很快一個重要的問題產生了:魏忠賢死後,朝廷失去平衡了。

“君王死社稷”是決絕還是無奈?是誰逼得崇禎無路可走?

魏忠賢

要知道,權力的制衡一直是明朝的光榮傳統, 這下,讓崇禎打破了。

魏忠賢壞事做盡,確實該千刀萬剮,但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打碎舊制度,必須有新的制度跟上,不能有空檔。就和兩茬糧食之間不能有間隔,否則就會長出雜草一樣。

但很明顯崇禎沒有做好這個準備,所以在幹掉魏忠賢之後,朝廷一下子就失去了平衡,如同失去平衡的病人,大明倒得更快了。

其實推倒閹黨,扶持東林黨也沒什麼不可以,畢竟東林黨曾經也有很多正義的人。但是我們要知道東林黨為什麼這麼能折騰,這麼“正能量”。這是因為,他們是江南地主階級的代表,代表著大地主利益,自然就敢懟天懟地。萬曆年間,東林黨就曾直接和萬曆鬥爭,理由是萬曆要在南方收礦稅,損害了江南大地主的利益,結果,東林黨勝,萬曆雖然很憤怒但是沒有辦法。

“君王死社稷”是決絕還是無奈?是誰逼得崇禎無路可走?

萬曆皇帝

崇禎更沒有辦法。

事實上,正是幹掉魏忠賢之後,東林黨再次一手遮天。欺上瞞下,加班加點貪汙,搜刮百姓,導致明朝民心盡失,而收不到錢的崇禎只能向老百姓加派“三餉”,最後直接導致了農民的揭竿而起。

除了這些,崇禎個人的不負責任也是加速明朝滅亡的原因。眾所周知,崇禎一朝發生過很多大事,比如後金入侵,張獻忠燒了鳳陽祖墳。每次崇禎都會下罪己詔,但馬上就會拿大臣撒氣,十幾年時間崇禎朝換了首輔50多位。

真不好伺候啊!所以崇禎死後,屍體在大明門前停放三天無人收屍,其威望可見一斑。

“君王死社稷”是決絕還是無奈?是誰逼得崇禎無路可走?

紫禁城

2、死要面子活受罪

德國用兩次世界大戰的慘敗告訴世人一個道理:那就是切忌兩線作戰!

崇禎面臨著這樣的情況,如何破解?

首輔楊嗣昌建議:和後金議和。先對付關內的農民軍,所謂“攘外必先安內”。歷史上漢唐都有過這樣的“屈辱”。所謂大丈夫能屈能伸,為了社稷,服個軟有何不可?

於是崇禎激動地將消息給大家說了。

然後東林黨人沸騰了,不是激動,而是憤怒。他們大罵投降派楊嗣昌(崇禎是皇帝自然不敢罵),罵盡了楊嗣昌祖宗十八代還不解氣,還上綱上線,將這種投降主義形容為辱沒祖宗社稷。

“君王死社稷”是決絕還是無奈?是誰逼得崇禎無路可走?

崇禎皇帝

眾怒難平,善於逃避責任的崇禎及時和妥協派劃清了界限,護住楊嗣昌,幹掉了辦事的陳新甲。

結果,明朝依然是兩線作戰,且由於長年累月的戰爭,明朝逐漸被透支,最後轟然崩解!

在李自成昭告天下要討伐崇禎時,崇禎本來是有機會南下南京的,最起碼讓太子到南京監國也是好的。但是東林黨人又出動了,先是以民族大義,不讓崇禎離開,好像崇禎一走,大明就要立馬完蛋。然後出於對太子的不信任,也沒有讓太子到南京監國,明朝東山再起的希望被徹底湮沒。

而崇禎死後,多數東林黨人及時改換門庭,投降李自成,真是諷刺!

“君王死社稷”是決絕還是無奈?是誰逼得崇禎無路可走?

崇禎

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主要因素,此言不虛!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