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海”戰術促海底撈赴港上市 快速擴張下面臨諸多潛在挑戰

在上市路上徘徊六年之久的海底撈終於邁出關鍵一步。5月17日,海底撈國際控股(下稱“海底撈”)在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據招股書透露,作為國內首家營收超百億的明星餐飲企業,海底撈的營收、利潤和利潤率持續提升,這樣的好業績與其多年來的好口碑和大規模擴張息息相關。不過,未來擺在海底撈麵前的道路或未必通暢。除了新開店面帶來的資金壓力外,海底撈還難免會遭遇食品安全、成本上升以及後來者源源不斷湧入等新老問題。

海底撈選定港交所上市

5月17日,海底撈在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宣佈聘請招商國際及高盛為聯席保薦人。作為國內知名火鍋企業,海底撈的招股書也首次披露了這家素以口碑聞名企業的經營數據。

招股說明書顯示,海底撈近三年營收數據保持持續穩健增長,由2015年的57.57億元增至2017年的106.37億元;淨利潤由4.1億元增至11.9億元,複合年增長率超70%;海底撈這三年的淨利潤率分別為7.1%、12.5%和11.2%。從這三項主要經營數據來看,海底撈無疑交出了一份靚麗的答卷,與其行業領先者的地位相符合。

“店海”戰術促海底撈赴港上市 快速擴張下面臨諸多潛在挑戰

事實上,海底撈欲上市的消息早在六年前就曾引起關注。2012年3月,海底撈“出生地”四川簡陽市政府官網首次披露海底撈上市的計劃:“海底撈公司2011年實現營業收入22.46億元,納入簡陽實際稅收3800萬元,現海底撈已進入上市輔導期。”

此後六年間,隨著行業地位和知名度的不斷提升,海底撈年年都被傳將要上市,但始終未能成行,海底撈對上市傳聞也多次予以否認。時任海底撈財務總監苟軼群曾表示,不管從財務的健康狀況,還是從“專心做事”的角度上來說,海底撈都還沒有上市的必要性。

有意思的是,海底撈門店業務雖未直接上市,但卻積極推動供應鏈企業進軍資本市場。

2016年,海底撈集團火鍋底料獨家供應商頤海國際登陸港股市場;2017年,海底撈培育的冒菜品牌優鼎優登陸新三板。

在門店主業上市之前,海底撈逐步將不同業務板塊的子公司推向資本市場,或意在降低上市難度。畢竟餐飲公司上市難在行業內是共識。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餐飲業銷售額35779億元,2017年達到3.9萬億元。但就算是這樣的體量,也僅在A股孕育出了全聚德、西安飲食、廣州酒家和*ST雲網4家以餐飲為主業的上市公司。相較之下,A股上市公司總數已有3500家。或許也是出於這樣的考慮,讓海底撈最終選擇了在上市條件相對寬鬆的港股上市,而不是A股。

“店海”戰術急需資金支持

在至少六年的籌備後,海底撈選擇今年開始上市進程,不僅說明其已佈局妥當,也很可能與大規模擴張對資金的渴望密切相關。近三年來,海底撈處於高速擴張時期,其門店數量從2015年的146家增加到2017年的273家,幾乎翻倍,但在總數上仍遠遜於競爭對手呷哺呷哺。後者截至2017年末已有759家門店,是海底撈的近三倍。不僅如此,海底撈的翻檯率從每天4次增加到5次,這意味著現有門店的載客已基本飽和,如果海底撈想要繼續保持行業領先地位,勢必延續大規模擴張的策略。

海底撈的迅速擴張,帶來的是資本開支高企以及流動負債的快速增長。由於大規模開店,2017年海底撈資本開支高達15.18億元。此外,其2015-2017年流動負債淨額分別為0.6億元、3.86億元和11.56億元,到2018年第一季度,這個數字已經擴大到14.42億元,這也被列為風險因素之一。

“店海”戰術促海底撈赴港上市 快速擴張下面臨諸多潛在挑戰

但對於想要保持行業領先地位的海底撈來說,這似乎還遠遠不夠。

海底撈在招股說明書中明確指出,2018年要新增180-220家門店,超過前三年新增門店總和。海底撈預計大規模擴張將導致其2018年資本支出達到25億元。再加上新開180家新店需要至少增加2萬多員工(平均年薪超過6萬),僅此一項就將再增加超過12億元的人工成本。

此外,快速擴張對於任何一個企業來說都是帶著巨大風險的。海底撈提供的數據顯示,一家餐廳一般在一到三個月內達到盈虧平衡,現金投資回收期為6到13個月。在火鍋市場已成紅海的背景下,新開店面要收回成本的時間有可能進一步拉長,很容易導致資金鍊出現問題。

在如此大量的資金需求面前,海底撈自有資金能否應付呢?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海底撈的賬面資金為5.18億元,銀行授信未使用額度僅剩2300餘萬元。鉅額流動負債,加上未來門店擴張所需大量資金,進入資本市場融資顯然是海底撈選擇此時上市的直接原因,這在本次IPO募集資金用途上也有所體現。據招股書描述,該公司計劃將上市後募集資金的60%用於開店。

對於這個問題,海底撈創始人、董事長張勇毫不諱言:“上市讓海底撈有了一層保護,上市公司的地位和社會股東能幫助海底撈解決一些困難,上市還可以促進公司正規化,也能讓海底撈更為“知名”和“成功”。

面臨諸多潛在挑戰

眼下的海底撈還在迅速擴張,這在鞏固行業地位的同時勢必帶來更多風險。作為餐飲企業,海底撈首先要面對的風險自然是食品安全。2017年一篇關於海底撈後廚的調查報道,就曾給海底撈的品牌造成重大傷害。儘管事後,海底撈因為快速的回應和誠懇的態度很快平息了輿論,但此事充分暴露了餐飲企業最重要的薄弱環節。食品安全問題是所有餐飲行業都繞不過去的坎,海底撈也不能免俗。張勇對此曾表示:“以前店少,我自己能親自管理。現在這麼多店要靠層層幹部去管,有些很嚴重的問題都不能及時發現。”

其次,火鍋市場已是紅海,儘管擁擠,但低門檻卻吸引著源源不斷的競爭者進入,作為中國火鍋行業領頭羊的海底撈也不無壓力。數據顯示,海底撈在火鍋市場的佔有率約1.5%,而呷哺呷哺、小尾羊在內的5家已掛牌上市火鍋企業的合計市佔率不到1%,行業集中度顯然較低。因此,海底撈要想保持優勢,就必須在如此激烈的競爭中殺開一條賺錢的口子,但如何開這條路卻是個問題。

此外,餐飲業物價和人工成本的上漲也在給企業增加了無形的資金壓力。從整個行業來看,原材料、房租和人力成本合計佔比達63.5%。2016年,火鍋企業除各項稅費外其餘成本均有不同程度上升,海底撈也不例外。招股書披露,2015年-2017年,海底撈的員工成本由15.72億元增長到31.19億元,佔收入的比重小幅上升至29.3%。

更值得關注的是,火鍋市場口味變化較快,隨著後來者不斷的創新融合,消費者可以選擇的品種越來越多。

儘管川式火鍋仍是火鍋最受歡迎的品種,海底撈的領先和好口碑也聞名遐邇,但作為企業經營者也勢必要未雨綢繆。畢竟行業內已有小肥羊的先例。小肥羊早在2004年就實現了超過40億元的營業額,並在2008年在香港上市,2011年被以近46億元港幣現金私有化。但之後小肥羊的經營全無起色,現已基本在一線城市銷聲匿跡。

難怪張勇在2013年就曾表示:“5年以後,海底撈有兩種可能性:第一種可能性是不行了,管理跟不上,肯定完蛋;第二種可能性是活下來,那5年後一定面臨國際化的問題。”作為企業經營者,能在企業保持領先的情況下,依然對風險保持警惕,這或許是海底撈最大的幸運。

“店海”戰術促海底撈赴港上市 快速擴張下面臨諸多潛在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