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騰訊王卡”模式的幾點思考

今天看到了一篇文章,標題是《騰訊王卡,或許正在成為過去時》。

文中提到:2018年上半年,以騰訊王卡為代表的各種互聯網定向“不限量”套餐,獲取了大量用戶。中國移動在聯通電信的雙重夾擊下,流量份額與用戶份額嚴重不匹配。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通過擴大各種王卡、寶卡的用戶規模,不但實現了用戶規模的增長,而且還提升了用戶DOU,並據此獲得了較大的流量份額。

但從行業角度來看,這場“互聯網+運營商”的聯合創新,帶給通信行業的影響恐怕比預想的還要更加深遠一些。

在去年騰訊宣佈和聯通推出“騰訊王卡”的時候,我寫過一篇文章《從“騰訊王卡”看運營商創新》,闡述過一個觀點——

運營商缺乏產品創新意識,只能通過不斷降價來增強產品和服務競爭力,行業競爭最終將會被推向低價競爭的深淵。究其原因,還是因為運營商的創新往往是以競爭為導向的,而非客戶。

今天看來,這個觀點正在變成現實。

今年以來,三家運營商不斷推出各種“不限流量”的資費套餐,業務資費可謂“沒有最低只有更低”。讓人略感尷尬的是,儘管推出了容量很難“溢出”的流量套餐,依然因為客戶投訴被工信部點名批評,要求在宣傳方面進行整改。

運營商嘴上雖然不說,但心裡是真苦。業務量上去了,業務價值卻是斷崖式的下滑,最後連個好口碑都沒撈上,可謂“損了夫人折了兵”。事實上,全國通信行業都在遭遇“增長困境”,在國家不斷要求“提速降費”的政策環境下,運營商的境遇著實讓人擔憂。

在這個背景下,我覺得是時候對“騰訊王卡”們做些反思了。

1. “低效經營+過度競爭”,運營商面臨的市場環境到底有多惡劣?

2017年通信業統計公報顯示,截止到2017年底移動電話用戶總數達14.2億戶,移動電話用戶普及率達102.5部/百人。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移動普及率首次突破100%,也在某種程度上宣告著通信業的人口紅利恐怕要到頂了。

在這種超高的移動普及率下,運營商還在不知疲倦地爭奪新增用戶市場。在“保收入還是保市場”的難題前,在KPI考核導向下,明智的做法是先保市場,因為大家心知肚明,市場沒了、客戶少了,收入就更不知道去哪裡找了。

於是,運營商不得不通過釋放價格彈性來換取相應的市場空間,唯一區別僅僅在於是誰先動手、動多少……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在不同運營商之間“倒換”客戶,耗費了大量營銷資源,經營效率低下,同時還造成了業務貶值。

還是以數據說話,2017年1-11月移動電話用戶淨增8827萬戶,但是如果將1-11月每月淨增數總和相加,這個數字是17169萬戶。也就是說,這1.7億淨增用戶中,最終只有一半是有效用戶,其餘的用戶不過是三家運營商之間跳來跳去而已。

我印象中,若干年前運營商就開始分析“新增淨增比”,“大進大出”的市場發展狀況不健康且不可持續,渠道酬金和終端補貼成本都是剛性管控的情況下尚且如此,這種競爭環境該是有多惡劣。

2.

“互聯網+運營商”,真可以解決所有問題?

或許正是看中了運營商發展用戶市場的內在需求,騰訊等一眾互聯網公司化身“白衣使者”前來拯救困境中的運營商。

運營商手上的好牌雖說不多但也很吸引人,其中一張王牌是全面覆蓋、優質可靠的通信網絡,另一張則是數量龐大、價值極高的客戶群。互聯網公司擅長的則是產品和服務。

“管道+內容”,看上去像是“天作之合”,尤其是對於相對處於弱勢的運營商。互聯網公司的分銷能力和產品粘性對於吸引新用戶入網必然有極高的價值。

剛開始效果確實非常明顯,電信、聯通利用各種互聯網渠道做得風生水起,快速積攢了大量用戶,其中有不少還是消費潛力較大的年輕用戶。競爭對手的快速增長讓領先者壓力倍增,沒過多久中國移動也加入戰鬥,很快就演變成今天到處都是的“不限量纏鬥”。

更加現實的困境是,流量本來是運營商數字化轉型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卻在過去幾年的過度競爭中屢屢受挫。

儘管移動數據及互聯網業務收入已經是第一主力(2017年的收入佔比達到43.5%),但增長勢頭卻開始顯露疲態。與此同時,話音、短彩信等業務繼續呈現大幅萎縮態勢,這一增一減算下來的總體收入只能停留在較低的水平。

3. 關於“大小王卡模式”的深層反思

這是互聯網公司利用運營商管道優勢進行“差異化”發展的有益探索。站在互聯網公司的角度來看,藉助運營商的網絡實現低成本的連接固然很好,然而更具吸引力的是打造差異化的用戶體驗:用不同的內容給不同的用戶提供不同的體驗。按照波特的競爭戰略來看,也不失為一種差異化的發展策略。

其實對於運營商來說,這也是開展流量經營的一種方法,只不過運營商把主動權交給了互聯網公司。這當中比較致命的一點就是本來可以直接連接用戶,現在中間多了一個互聯網公司的角色。這就相當於把自己苦心經營了多年的用戶直接轉到了互聯網公司。

對於本來就不擅長“用戶運營”的運營商來說,相當於直接放棄了修煉技能的機會。因此帶來的組織架構、人員能力、商業模式等一系列問題都可能會被過度“簡化”,後果自然是可想而知的。

多說一句,聯通和騰訊合作的大小王卡和此前的“混改”有一定聯繫,但在我看來,“混改”仍然不能脫離商業本質看問題,其核心仍然是優化資源配置,說得露骨一點就是一場各取所需的利益交換。然而,有些利益不能只看當下,還需要看得遠一些。

當下的過度競爭也是同理,站在更高的格局上看,把原來需要“固本培元”的資金統統耗散在低效、低質的同質化競爭中,就是對行業的再次傷害。

一次傷害來自哪裡,你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