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第4师的发展始末:从373人发展为3万人!

新四军第4师,这是在淮北地区坚持抗日斗争的主力部队,前身是新四军第6支队和八路军南下的黄克诚纵队各一部。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后,这支部队被改编为新四军第4师,由彭雪枫担任了师长兼任政委。全师下辖4个旅,约1.5万人。到了1945年大反攻前夕,这个师已经歼灭了至少5万敌军,自身发展为3万人上下,还有地方武装2万多人。但是谁能想到,这个部队的前身,在抗战初期只有373人呢?

新四军第4师的发展始末:从373人发展为3万人!

彭雪枫: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第6支队司令员,第4师师长,1944年阵亡于河南夏邑

1938年5月,日军占领了徐州,随后占领了河南省的大片地区。在这个背景下,河南省委按照中央的指示,发动广大的民众,组建游击队,建立游击区,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这个时候,中央派出了原八路军的参谋处长彭雪枫来到了河南省确山县的竹沟,负责河南省委的军事工作。与他同行的还有许多来自延安的干部,以加强河南的抗日游击战争工作。在当时竹沟是新四军第4支队的留守处,只有不到一个营的兵力。彭雪枫来到竹沟以后,不断整训部队,同时招纳地方武装,以扩大抗日武装的力量。

新四军第4师的发展始末:从373人发展为3万人!

吴芝圃:新四军游击支队副司令,第4师政治部主任,建国后担任过河南省省委书记

河南省委根据中央的指示,迅速在豫东建立了两支抗日武装。一支是西华县的抗日自卫军,约1500人。一支是位于睢县和杞县附近的豫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由吴芝圃指挥,约1000人上下。当年7月,河南省委派出了肖望东率领一个新兵连70多人来到豫东,协助吴芝圃的工作。当年9月,彭雪枫在竹沟组建了两个新兵连,加上一批从延安来的干部,合计373人,组建为一个大队。就这样,新四军游击支队在竹沟成立了,由彭雪枫担任司令员兼任政委。根据张震的回忆,这个大队只有100多条性能低劣的步枪,还有两三挺轻机枪,无论是弹药还是其他物资,都极其匮乏。

新四军第4师的发展始末:从373人发展为3万人!

张震:新四军游击支队参谋长,第4师参谋长兼任第11旅旅长,第三野战军参谋长,开国中将,1988年上将

1938年10月11日,彭雪枫带着这个大队来到了西华县,和吴芝圃、肖望东等人的部队会师。这些部队被合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下辖三个大队和一个警卫连,合计为1020名官兵,700多支枪。彭雪枫担任了支队司令员兼任政委,吴芝圃担任了支队副司令,张震和周时源分别担任了正副参谋长,肖望东和谭友林分别担任了政治部正副主任,岳夏担任了政治部秘书长。三个大队长分别是:黄思沛、姜朗山 、冯胜,三个大队的政委分别是:张太生、腾海清、张辑五。1938年12月,游击支队来到了鹿邑县休整,逐渐发展为三个团,合计1735人,1138支枪。三个团的主要负责人是:张太生(1团团长)、李耀(1团政委)、腾海清(2团团长)、谭友林(2团政委)、周时源(3团团长)、孔石泉(3团政委)。

新四军第4师的发展始末:从373人发展为3万人!

邓子恢:新四军政治部主任,第4师政委,建国后担任过副总理

1939年8月以后,游击支队先后收编了一些地方武装,例如永城县县长鲁雨亭率领的游击队,西华县的一个区长胡晓初率领的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这两支队伍,分别被改编为游击支队的第一总队和第二总队,都下辖两个团。鲁雨亭和孔石泉分别担任了第一总队的总队长和政委,胡晓初和向明担任了第二总队的总队长和政委。萧县游击支队及宿县独立团被改编为第三总队,下辖两个团,总队长耿蕴斋,政委是谭友林。同时津浦路以东的队伍被改编为第四总队,下辖三个团,张爱萍担任了总队长兼任政委。除了这四个支队以外,支队还直辖腾海清的第2团、周时源的第3团、支队总部的特务团和三个独立团。就这样,游击支队已经发展为15个团,加上地方部队,已经近1.8万人。

新四军第4师的发展始末:从373人发展为3万人!

肖望东:新四军游击支队政治部主任,第4师政治部主任,开国中将,担任过南京军区副政委

1940年6月,八路军第二纵队在政委黄克诚的率领下来到了华中地区,以加强华中地区的抗日工作。这个纵队下辖344旅和新2旅,加上直属部队,约1.2万人。这个纵队迅速南下,和新四军游击支队在安徽北部的新兴集附近会师。当时,游击支队已经改名为新四军第六支队。6月27日,按照军委的指示,这两支部队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下辖四个旅和一个保安司令部。这四个旅分别是2旅(黄克诚的新2旅)、4旅(黄克诚的344旅)﹑5旅(第6支队的1团和2团为主力改编而成)﹑6旅(第6支队的3团和其他部队合编而成)。保安司令部,则主要负责地方武装。不久,按照中原局的指示,黄克诚率领原第二纵队的指挥部和2旅,还有4旅的687团,离开了淮北,后续来到了苏北地区。张爱萍指挥的原第六支队第四总队和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第3支队,跟随新的第五纵队司令员黄克诚离开了淮北,也去了苏北地区,后来被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第9旅。

新四军第4师的发展始末:从373人发展为3万人!

张爱萍:新四军第4师第二任师长,开国上将,担任过国防部长,副总理。

皖南事变爆发前,八路军第四纵队已经发展到1.7万人。彭雪枫、张震、肖望东分别担任了纵队司令员、参谋长、政治部主任。这个纵队下辖三个旅和一个保安司令部,分别是刘震的第4旅、腾海清的第5旅、谭友林的第6旅,还有耿蕴斋的保安司令部。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后,这个纵队被改编为了新四军第4师。彭雪枫担任了师长兼任政委,张震担任了师参谋长,肖望东担任了师政治部主任。这个师下辖四个旅和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全师近2万人。几个旅的负责人分别为,10旅:下辖两个团,旅长刘震,政委康志强;11旅,下辖三个团,旅长腾海清,政委孔石泉;12旅,下辖两个团,旅长谭友林,政委赖毅;萧县独立旅,旅长纵汉民 ,政委李中道。至于黄克诚带走的部队和张爱萍带走的部队,也就是八路军第五纵队,被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由黄克诚担任了师长兼任政委。张爱萍的部队被改编为第9旅,他担任了旅长,韦国清担任了旅政委。

新四军第4师的发展始末:从373人发展为3万人!

腾海清:新四军游击支队的大队政委,团长,第4师的旅长,开国中将,担任过北京军区副司令

新四军第4师的发展始末:从373人发展为3万人!

韦国清:新四军第4师第9旅旅长,副师长,开国上将,担任过总政治部主任

1941年上半年,新四军第4师在和皖北国军的摩擦中损失惨重,保守估计损失超过了5000人,还有许多官兵选择了叛逃。当年5月,第4师转移到了皖东北地区休整。随后,第12旅被撤销,下辖的两个团,一个团被编入了地方部队,一个团被编入了第11旅的第32团。当年8月,成立了第四师骑兵团,这是新四军唯一的一个骑兵团。不久,新四军军部的邓子恢奉命来到了皖东北,担任第4师的政委。当年9月,由于第10旅损失太大,来到了苏北地区休整,被划入了黄克诚的第3师。第3师的第9旅,则被划入了第4师。9旅旅长张爱萍留在了苏北,担任第3师副师长。9旅的政委韦国清改任9旅的旅长,10旅的政委康志强改任为9旅政委。至于第10旅,被划入第3师以后,旅长刘震兼任了旅政委。此时的第4师,下辖了韦国清的第9旅和腾海清的第11旅,还有骑兵团和地方武装,合计六个团,共1.3万人。1944年9月,彭雪枫在夏邑县阵亡,第3师的副师长张爱萍接任了第4师师长。第4师的政治部主任肖望东被调到别的部队工作,吴芝圃改任为师政治部主任。9旅旅长韦国清升任为副师长,腾海清改任为第9旅旅长,原师参谋长张震改任为第11旅旅长。另外,恢复了第12旅的番号,由饶子健担任了旅长。

新四军第4师的发展始末:从373人发展为3万人!

谭友林:新四军第4师第12旅旅长,开国少将,担任过工程兵副司令员

新四军第4师的发展始末:从373人发展为3万人!

新四军游击支队,团以上干部的合影

此时的第4师,师长为张爱萍,副师长为韦国清,政委为邓子恢,参谋长为张震,吴芝圃为政治部主任,陈锐霆 为副参谋长。黎同新担任了师特务团团长,周纯麟担任了师骑兵团团长,腾海清担任了第9旅旅长,康志强担任了第9旅政委,张震兼任了第11旅旅长,赖毅担任了第11旅政委,饶子健和张太生分别担任了第12旅的旅长和政委。截止抗日胜利,这个部队已经从373人发展为3万人上下,又组建了地方武装2万多人,歼敌至少5万人。抗战胜利以后,根据指示,第4师的第9旅被调到了山东战场,后来和第2师的两个旅,合编为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也就是21军的前身。第4师的直属部队和特务团,还有军校被并入了粟裕和张鼎丞的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11旅和12旅各两个团,还有师骑兵团被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张震担任了纵队司令员。其他部队则被编入了地方军区,继续坚持斗争。就这样,新四军第4师被拆散了,各部迈上了新的征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