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各國軍隊伙食怎麼樣?

正宗歷史味

嗯 吃的最講究的是英國,最土豪的是美國,德國蘇聯已經很差了。日本基本靠搶,中國……

這裡要注意的是,各個時期軍隊的每日配給標準是不一樣的,可能例子有些以偏概全,不過如果列出各個時期的配給標準估計也沒什麼人看。有人有興趣再列吧。

有這麼一個案例,隆美爾攻陷了英軍在埃及的一個要塞,結果在裡面發現了大米、麵粉、香菸、果醬和鹹牛肉罐頭,甚至還有慕尼黑的瓶裝啤酒。這讓德國佬覺得,英軍簡直是來旅遊。而德軍在非洲的伙食基本是黑麵包、蔬菜罐頭和沙丁魚罐頭。

你們以為這就結束了?呵呵,二戰期間,如果按照重量來統計,紅茶是英軍僅次於子彈的軍購物品,連炮彈都要排在他的後面,你敢信?所以關於英軍紅茶最出名的段子是一輛坦克撞了樹,英軍努力了半天發現不能讓坦克動起來,於是他們躲在坦克後面,在槍林彈雨中煮其了紅茶……


德軍認為他們伙食差,蘇聯人笑了。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蘇聯人的伙食就是黑麵包。請注意,這還不是你想吃就能吃到的,供應緊張的時候,蘇軍要靠兩塊手錶才能換一條黑麵包,注意,這條黑麵包是10個人一天的口糧。如果你對俄羅斯人說“125克黑麵包”,那麼他的第一反應應該就是列寧格勒保衛戰。在德軍重兵圍困列寧格勒的最艱難日子裡,列寧格勒的平民每天所能得到的唯一的食物,就是這125克摻鋸末的黑麵包。


日本人的伙食,最好吃的永遠是第一頓飯。有個新兵說,他第一頓吃的是紅小豆煮黏米飯,然後,上司告訴他們,今後一切都會嚴酷起來。以後他們的早餐就是涼米飯加鹹菜,午飯就是米飯+一點肉,晚飯就是一碗湯+一點點米飯和蔬菜。這還是有保障的那種。沒有保障能力的日軍,比如侵華日軍,基本就是就地解決,也就是搶。所以為什麼電影裡經常出現日本人抓雞呢?那是因為日本人的後勤系統是真的垃圾啊。


不過五十步笑一百步,說起中國軍隊,不說後勤補給能力造成的物資短缺,也不說羸弱的經濟基礎,單說軍隊內部的貪腐,就夠讓人噁心的了。國民黨軍很多被徵召的士兵,基本都是餓著肚子在打仗,而美國援助的軍事物資呢,可能被部隊主管轉賣到後方。而八路軍雖然說不存在腐敗問題,但是因為軍事封鎖難以獲得援助物資,小米加步槍已經屬於高配了。這也是南泥灣大生產的意義所在。



看完了各國的悽慘,再來看看美國的土豪。德軍士兵曾經繳獲過美軍的後勤裝備,發現裡面的蛋糕生產日期顯示,是昨天生產的。而這時天空中還在用軍用運輸機空投補給。


平時美軍有冰淇淋和咖啡,感恩節有火雞。口香糖和香菸也不會缺。當時美軍運往歐洲戰場的香菸和雪茄達到了4.3億支和2000萬支。諾曼底登陸戰後,400萬美軍一年喝掉了10億瓶可樂。


美國軍援最出名的斯帕姆午餐肉,在各國都好評如潮,認為是世界上最美味的肉製品,然而,在美軍心目中,這種罐頭簡直就是不可饒恕的罪行,“軍需官應該上絞刑架”。

而這種罐頭在蘇聯,獲得的評價就是,沒有這些罐頭,我們蘇聯軍人就無糧可吃。這是赫魯曉夫的原話。在英軍和澳大利亞,這種罐頭是用來招待客人的,撒切爾回憶,有一次他們午餐有斯帕姆,他們會覺得這頓飯是多麼的豐盛啊。


可是現在呢,SPAM這個單詞在網絡中是垃圾郵件的意思,你可以想象一下,美國的少爺兵吃的有多好,又對這種罐頭有多大的怨念。



————————————————我是萌萌的分割線——————————————


既然有人提到不要把日本陸軍的豬食和海軍的馬鹿對比,我就再說一點日本海軍的待遇吧。


日本海軍軍官的早餐:魚乾、海苔、味增湯、醃醬菜、白飯(日本人只在生病時吃粥),有留洋經歷的軍官如果想吃西式早餐也完全沒問題。

午餐:依照湯、魚、肉次第上菜的西式全餐,不管寒暑用餐時需求穿上外套、並且依照英式餐桌禮儀用餐。這一點大家可以參看一下相對早期的二戰電影,無論是美國拍的還是日本拍的,關於日軍用餐,其實相當考究。電影裡出現的軍樂隊伴奏,那是真的……

晚餐:有各種不同的日式料理,包括龍蝦、鯛魚等等。如果你沒吃飽,甚至可以向廚房要求夜宵。



至於日軍裡伙食最好的部隊是什麼?答案是空軍。主食是三明治和壽司,喝的是好茶和葡萄酒,以及在其時第一流的乳酸飲料。此外每個飛行員都別的配發巧克力和優質的糖塊。


事實上,世界各國伙食最好的都是空軍,最苦逼的都是陸軍。這是常態。

其實我在開篇之前就說了,我舉的這些例子,很可能以偏概全,這是大致的形勢,具體到不同的部隊,待遇確實是不同的。我看到其他的答主也有提供各國的配給標準,其實這個也僅僅是理想狀態,伙食的好壞,其實最後還是建立在後勤上,還有不同戰爭時期補給的難易。


所以大家如果真對這個問題感興趣,最正確的方法是研究各個戰爭時期各個國家的配給標準,然後前後對比。從側面能反映出後勤的好壞以及當前的戰爭形勢。至於我講的這些,大家當個段子看個樂呵便行。


萌萌的糯包子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食在戰爭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容置疑的!軍隊的伙食狀況直接影響著整個軍隊的戰鬥力。那麼,在20世紀最大的一場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參戰國軍隊的伙食狀況如何呢?


蘇軍——黑麵包

黑麵包是一種通俗的叫法,其本質上應該稱為“麩皮麵包”--也就是麵粉中摻雜著少許麩皮做成的麵包。黑麵包是蘇聯人民的主食,口味有點酸又有點甜(好複雜的味道),並不是很好吃,但是可以說就是這種不太好吃的黑麵包拯救了蘇聯。



二戰時期,蘇聯的戰線拉得最長,軍備補給十分匱乏,對於前線的戰士來說,吃一頓飽飯是十分奢侈的。黑麵包由於其製作方式簡便、保鮮時間長、解餓效果好就成為了蘇軍必備的軍糧。有記錄記載,黑麵包在二戰時期支撐著1000萬人的戰鬥力,曾拯救過數萬名因接瀕臨死亡的蘇軍戰士。



除了黑麵包。伏特加也是士兵們的最愛。時不時地喝上兩口既能提升精神,又能抵抗寒冷。


美軍——可樂和肉

二戰時的美國國力強大,軍隊的伙食自然也十分豐盛。巧克力、可口可樂、口香糖、野戰飯盒,是二戰中美國士兵隨身必帶的幾種即食食品。1944年,400多萬美軍出境作戰,一年時間裡竟然喝了10億瓶可樂(美國人是有多愛喝可樂)!同時,口香糖也是他們最常吃的零食,嚼著口香糖和巧克力的美國大兵成為影視作品中的典型形象。



除了零食外,美國大兵最愛吃的就是肉了!美國的荷美爾食品公司生產的“罐頭午餐肉”成為二戰美軍主要的肉食來源。美軍中午和晚上的食譜都是:罐頭肉燉梅乾,在廢罐頭上加熱的肉末雜菜,肉大部分都是斯帕姆午餐肉(荷美爾公司生產)。二戰結束後,艾森豪威爾對荷美爾公司的總裁還專門的感謝了一番。


德軍——營養均衡

二戰時期德軍戰鬥力強大與軍隊伙食營養均衡有著很大的關係。德軍的伙食是一日三餐,其中午餐佔50%,晚餐佔30%,早餐佔15%。同時,蔬菜和肉類均衡搭配:蔬菜750g,高脂肪食品210g,蜂蜜或果醬200g,調料15g等。除此之外,還配有香菸7包,巧克力或者糖果一袋。



軍隊的後備補給也是相對穩定的,伙食的配送會在24小時內由運輸兵送上前線,保證了食品的新鮮。同時,運輸兵還會帶回士兵們的家信,給後方的家人帶來平安。



日軍——基本靠搶

有日軍戰士回憶道:入伍的第一天,會有一頓特別豐盛的歡迎晚宴,酒足飯飽之後,長官發話說,這是你們吃過的最後一頓好飯了!可見,對於資源匱乏的日本來說,軍隊伙食也是捉襟見肘的。



二戰初期,日軍的伙食標準大概是:米640g,罐頭肉150g,泡菜40g,調料20g等,看著還是不錯的。可是,隨著戰事的發展,軍官也要求士兵們被迫“減肥”,逐步減少糧食的供給量。這也促使日軍在戰場上,每到一個地方就會進行大肆的掠奪。更可怕的是,在極度飢餓的情況下,日軍會選擇殺死俘虜或受傷的戰友來補充戰鬥力!



可見,軍隊的伙食狀況對各國軍隊的戰鬥力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甚至關乎整個二戰戰局的走向。“民以食為天”,糧食的作用無時無刻不在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參考文獻:

《二戰時各軍伙食大比拼》--《少男少女》2013年第2期

鐵血軍事 ——《二戰時期各國軍隊伙食大PK》


歷史研習社

二戰中各國的伙食標準相差很大,對於後勤服務中的飲食歷來是各國非常重視的一環,為了保證戰鬥力,盡一切力量讓士兵吃好顯的尤為重要。這也是一個國家國力的體現。

美國

萬惡的美帝軍隊待遇是最好的,美軍不但有充足的肉食,還有可口可樂等飲料,甚至還有香菸,巧克力和口香糖。二戰中僅1944年,美軍就就消耗了10億瓶可樂。在諾曼底登陸後,跟隨登陸的還有一整條可樂生產線。



野餐飯還有塗好黃油的麵包和午餐肉。美軍的罐頭也是多種多樣,有牛肉罐頭,沙丁魚罐頭,還有火雞,奶酪,冰淇淋等。

這樣的伙食引來了各國的羨慕,午餐肉無限量的供應,讓美軍士兵深惡痛絕,當時美軍士兵甚至說道:“寧願去啃木頭”。但是卻是其他盟軍的搶手貨。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曾回憶說:“1943年聖誕節後的第一天,有朋友來訪……我們打開一罐斯帕姆罐頭,我們還有一些萵苣和土豆。朋友高興地說:午餐肉和沙拉,多麼豐盛啊!”

蘇聯

蘇聯的伙食供應也不太一樣,隨著戰爭繼續,蘇聯糧食短缺越來越嚴重,而且蘇聯還丟掉了歐洲的糧倉烏克蘭。蘇聯的主食是白菜湯個煮蕎麥湯,麵包,通心粉,鹹魚等等。不過時常供應不足。

不過當時蘇聯為了保證吃飽,就不在意吃好與否了,提供了一種黑麵包,據說挽救了數十萬蘇軍的生命。摻雜草籽和木屑的黑麵包雖然難以下嚥,但是至少能維持生命。

德軍

德國的伙食分兩種,一種是在前線的士兵,伙食比較好,也比較充足。每天能吃到1.5斤麵包,1.5斤蔬菜,250克肉類罐頭。還有香菸茶葉,小甜點等。

不過到了後期,伙食也開始下降。有時候隆美爾也只能吃到一些罐頭和麵包,而且供應量也不足。相對粗糙的食物讓隆美爾患上了嚴重的胃病。

意大利

意大利雖然戰績平平,伙食還不錯。他們的伙食標準有面包650克,黃油40克,蔬菜350克,肉類250克。魚30克,葡萄酒250克,啤酒250克,水果300克,點心65克。

但是這也是在供應充足的情況下,後來也伙食標準越來越低。在西西里登陸後的沼澤大戰是,每天只有200克黑麵包,三個馬鈴薯就打發了。

英國

英國雖然也比較緊張,但是相對來說要好於德軍和蘇軍,畢竟有土豪美國的包養。每天有一磅罐頭肉和鹹肉,或者1.25磅鮮肉。1.25磅麵包,3盎司奶酪,8盎司新鮮蔬菜。哦對了一磅大約453克。還有一些酒類只能品。



日本

鬼子雖說外亞洲國力第一,但是遠遠不如歐洲和美帝。米650克,罐頭150克,乾菜10克,泡菜40克。而且很多還都是靠搶來的。


漁耕樵讀

如果一本正經地列出二戰各國軍隊食譜,那就沒意思了,所以半壺老酒半支菸要在這裡給大家講講印度士兵不吃牛肉只好吃草,以及日本兵吃草吃蒼蠅的有趣事情——這都是見於二戰各國史料的真事兒。

在1943年的英帕爾戰役中,日軍中有完全由印度兵組成的三個步兵師,每個師有一萬四五千人,加起來是四五萬人,真正參戰的大約兩萬五千人,快趕上純種的日軍一半人數了。那麼這兩萬五千印度兵最後結果如何呢?很高興他們都餓死了。

所謂英帕爾戰役,是日軍在1944年3到7月間,在印度英帕爾地區對英印軍進行的進攻戰役。1944年3月8日,日本緬甸方面軍發動英帕爾戰役(“烏”號作戰)。日軍企圖奪取盟軍反攻基地英帕爾,威脅盟軍重要補給基地迪馬布爾,並切斷中印公路,改善其在緬甸的防禦態勢。英帕爾會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次著名戰役,西方和日本的軍史學家評價這是日本歷史上在陸戰中遭到最慘重失敗的一次戰役,日軍在開始發動進攻時約有十萬人,結果有五萬三千多人在戰鬥中死亡或失蹤,也有的史料說日軍死掉了六萬三千,這誤差可能就是計算與不計算日軍中的印度兵產生的。

日軍之所以收編印度兵並給了他們番號,當然目標只有一個:然這些上廁所和吃飯都用手的傢伙去當炮灰。

1943年3月,印度國民軍第一二三師就被拉到了英帕爾前線,看這番號,就知道這是起家人馬老班底,真正衝鋒在前的,是第一師全部一萬五千人和二三師各一部,加起來就是兩萬四五千。

於是戰場上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正面對抗的雙方,一方是英軍和英軍領導的印度兵,另一方是日軍和日軍領導的印度兵。雙方三國人打了個昏天黑地。

而英印聯軍背後是堆積如山的物資彈藥給養,日印聯軍除了身上那點可憐的乾糧,就是運輸隊裡的老牛和大象。

英印聯軍基本屬於本土作戰,後勤補給不成問題,而日軍的主將是緬甸方面軍第15軍司令官(奇怪他們不叫軍長)、“小東條”牟田口廉也中將,這個牟田口廉也是成吉思汗的狂熱粉絲,他在二戰後丟了工作,就開了一家成吉思汗飯館餬口。

這個成吉思汗的狂熱粉絲連行軍打仗也跟成吉思汗學,英帕爾戰役之初,他的參謀長就提出補給線太長,難以曠日持久,可是牟田口廉也振振有詞:“沒有補給,就不能打仗?想想當年成吉思汗是怎麼沒有一點後勤補給卻能橫掃歐亞大陸的吧!”

戰役一開始,英印聯軍的表現跟其他戰場一樣,很是不禁打,一敗再敗。牟田口廉也也有了吹噓的資本:成吉思汗的做法就是大大地好。

可是就在日印聯軍節節勝利的時候,印緬邊境到了雨季,再加上補給線越拉越長,日軍馬上就要斷頓了——其實戰役開始時日軍就吃不飽,每人每天只有六兩米,後來減到四兩、三兩、一兩半,最後三個人一兩。這時候牟田口廉也拿出了偶像成吉思汗的絕招:殺牛充飢。

日軍餓極了,連戰友都吃,吃牛當然不成問題,但是印度兵卻死活不肯吃牛肉。估計就是想吃,日軍也不一定給,日軍一箇中隊一週才能分到一頭牛,估計日軍吃完,連牛糞都剩不下了。眼看著當炮灰的印度兵一個個餓得打晃兒,牟田口廉也也急了,於是著急全軍訓話:“日本人自古以來就是草食民族!我們身邊茂密的叢林包圍,絕不會缺乏食物,不拿下英帕爾,大本營不提升我當大將,我絕不會撤軍!”

吃得飽飽的牟田口廉也足足訓話一個小時,下面的日軍和印度兵一個個餓得倒地斃命。

結果不吃牛也不吃草的印度兵,和吃牛沒有牛吃草不當飽的日軍開始紛紛逃跑,最後竟然有三個師團長也帶著部隊不打招呼就率先開溜。痛打落水狗的英軍第33旅旅長劉易斯·皮尤,後來回憶當時他抓到的日軍和印度兵時說:“敵軍已不存任何希望,他們得不到食物,得不到藥品,什麼也得不到了。他們衰弱不堪,嘴裡塞滿野草。”

再來講一個日本兵連野草也吃不上的真事兒,這件事發生在瓜島,常看二戰電影的朋友知道:瓜達爾卡納爾島在日語裡,讀起來跟餓島居然諧音。就是在這個日本人讀起來像餓島的地方,二戰期間的日軍真的捱餓了,遍地餓死的日軍屍體養肥了蒼蠅,餓得奄奄一息的日軍躺在屍體旁邊,等著蒼蠅爬進他們張開的嘴巴——那是他們能得到的全部食物。

二戰期間,美軍和日軍在瓜島發生了一場大血戰。那次戰役發生在1942年8月,按照南北半球季節相反的算法,當時正是1942年的春天(相當於北半球的4月),正是島上青黃不接的的季節(椰子也一般是秋天成熟可吃)。

像貨物一樣被卸到瓜島的川口旅團,不但沒有重武器,連糧食都沒帶多少,因為出發前制定作戰計劃的辻政信告訴他們了:美軍不堪一擊,遠不如咱們熟悉的中國軍隊。死腦筋的川口旅團為了貫徹“少帶給養,快速突進,正面進攻”的作戰方針,真的沒帶重武器,就是三八大蓋加上歪把子機槍就衝上去了。這場面就像“抗日神劇”裡演的那樣:日軍嚎叫著“殺雞給給”往上衝,美軍“鐵炮地給”機槍掃射。美軍被流彈打死四十人,日軍一千二百人團滅。

首戰失利,日軍增派了兩萬名士兵,200門大炮和75輛坦克裝甲車。按照紙上談兵的日軍參謀本部計算,瓜島上的美軍也就一萬人,派去兩萬人進攻,那是殺雞用牛刀了。

可實際上瓜島上有兩萬三千多武裝到牙齒的美軍,日本的鐵皮鉚釘裝甲車,人家用步槍都能打穿。結果可想而知,鐵皮坦克全部報銷,日軍將校也大多數被炸死——日軍將校級軍官是不會光著膀子衝鋒的,衝鋒的都是被蠱惑的炮灰,高級軍官都是躲在戰線後方被炸死的。

島上日軍增加了人口,可是並沒有增加糧食,說過在就連個核兒也沒了,草根樹皮也吃得差不多了,日軍運輸艦也靠不上前,有時候半個多月也運不來一粒糧食,用鐵通順著洋流往島上漂,又都漂到美軍那裡去了。一千五百桶補給,日軍只撈到了三百多桶,而補給充足的美軍甚至連打開鐵桶的興趣都沒有。

戰鬥進行到10月,島上日軍幾乎彈盡糧絕,身邊只剩下了刺刀了。於是每到夜晚,成群日本兵就吶喊著衝出叢林,到美軍營地殺人搶吃的,弄得美軍神經衰弱,乾脆機槍亂射、手榴彈亂扔——反正彈藥有的是。可是日軍實在是太餓了,還沒跑到美軍跟前,就餓得爬不起來了,最後連自殺式衝鋒也組織不起來了——能站起來的越來越少了,於是他們發明了一種叫“猛兵飼育”的辦法,湊一點吃的(不知道是什麼吃的,有沒有日軍自己的肉),餵飽三十個身體特別“強健”的,讓他們出去偷襲,後來連餵飽三十人的食物也沒有了,只能用抽籤的方法選出一個來,用幾粒米熬一碗粥,喝了好“上路”,別說幾粒米,就是一頓飽飯,也不能馬上把要餓死的士兵變得強壯起來,那些敢死隊大多數沒有到達戰鬥位置就餓死了,也算臨死前吃了點東西,變成了半飢半飽鬼,一個也沒回去。

史料記載說,已經失去戰鬥能力的日軍,成批地餓死在叢林裡,無數屍體腐爛生蛆。因為飢俄,奄奄一息的日軍士兵甚至張大嘴巴,誘使蒼蠅飛進嘴裡——他們連捉蒼蠅的力氣都沒有了。

有統計數字說當時美軍在付出了一千五百人的代價下,殺掉了一萬四千多有戰鬥力的日軍,抓住了一千多來偷吃的(估計是為了有飯吃故意被俘),活活餓死的日軍有九千多。

戰後美軍看著已經餓得變成骨頭架子的日軍屍體,居然感到於心不忍,於是一把火都燒掉了……


半壺老酒半支菸

民以食為天,而軍無糧則散。對於一支軍隊來說,首先要保證士兵可以吃飽,餓著肚子打仗能打勝仗的好像只有志願軍。

二戰中幾個主要國家中,毫無疑問是美帝的伙食最好,別的不用說,被別的國家的軍人老百姓視為奢侈品的午餐肉,在美軍中的名聲很差,被認為是送來的太多了!而英軍和德軍還是處於第二層次,基本上可以吃飽,不過德國人的伙食還是比英國人好一點,德國人從整個歐洲掠奪各種物資,包括大量的食品,在二戰中的大多數時間裡,德國人的生活是受到影響最小的。

而德國人的死對頭蘇聯人就比較慘了,由於喪失了主要的糧食產地烏克蘭,同時原來使用機械化耕種的土地由於沒有燃料,只有採用人力,糧食產量下降很多,而且由於青壯年都上了前線,在地裡幹活的只剩下了三八六零部隊。對於糧食,蘇聯自己還可以基本保證供應,但是肉類就比較難了,肉類美國的午餐肉還是管了大用。不過,蘇聯人有一個福利是其他國家沒有的,就是伏特加,按照蘇軍的標準,每人每天有50克酒,蘇聯人叫做人民委員的伏特加。而對於毛子來說,飯可以不吃,但是就必須有。

日軍的伙食要看佔領的區域,被阻隔在太平洋的各個孤島上的日軍由於供應被切斷,餓死的比戰死的多,雖然日軍也搞了現地自活運動,就是日本版的大生產運動,但是成效不佳。不過在中國的部隊由於從佔領區掠奪的物資非常多,吃飽肚子還是不成問題,不過有一些據點由於被八路的圍困,也會有餓肚子的情況,不過,總體來說還是可以吃飽肚子。

而中國軍隊,都是有一些餓肚子的問題,國軍方面由於在運輸,還有就是軍官的剋扣,餓肚子很常見,這種國軍瘦的只剩皮包骨頭的照片並不難找到。而八路,由於佔領的根據地大都在山區,本身糧食出產就少,吃飯問題更加嚴重,尤其是1941,1942年所謂抗戰最艱鉅的時期,八路軍一方面減少人員同時還會採取一種肚皮搬家的辦法,在山區的主力部隊,下山活動一段時間,在平原地區補充兵員和吃幾頓飽飯。

二戰以前,各國軍隊的伙食還大部分採用現場操作的辦法解決,到了二戰以後,罐頭大量出現在士兵的口糧中,雖然各國還是有各種炊事車,不過各種包裝食品開始成為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