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不是改變命運的獨木橋,卻是窮人翻身的最後“救命稻草”

高考在即,萬千莘莘學子,夜以繼日備戰,就等這一刻見分曉。期盼、害怕、彷徨、焦慮……有人歡喜,有人憂。

高考模式可以追朔到歷代的科舉考試。皇室貴族,祖孫幾代世襲爵位且不說,朝廷當然不能全指望著這些人,而需要更多的人才參與到國家的管理中來,因此,為選拔官吏和人才,發明了童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種歷史上經典的選人模式。

1905年,清政府意識到科舉考試的弊端,終止科舉考試,至此,科舉考試正式退出中國歷史舞臺。新中國成立不久,建立了全國統一高考制度,後因文革高考被耽誤十年,人才選拔機制暫停,一度出現“青黃不接”的局面。改革開放後,國家恢復高考,數百萬人因此而改變了命運。那時的高考幾乎是個人成才與成功的唯一途徑。“大學生”在中國特別是農村是個讓人尊崇的代名詞。

高考不是改變命運的獨木橋,卻是窮人翻身的最後“救命稻草”


恢復高考之後的二十年,高考仍然是國家選拔人才與個人獲得功名的不二途徑,考上大學,對個人來說,將意味著身份、命運的轉變,“吃皇糧”,“鐵飯碗”,也都是那一時期衍生的詞彙,算是對從高考趟過來的人的功名的界定。

2000年前後,互聯網開始在中國走俏,信息共享,讓人足不出戶就能感受未知的世界,從懵懂到迷戀,繼而發展到“瘋狂”——網購,直播,自媒體,手遊,多元化社交,天天爆熱點,時時炒花邊,時間被氾濫的信息撕成碎片,難有注意力集中和心靜的時候,因為到處都是喧鬧。不管是主動也好,還是被動也罷,不知不覺中,每天都被網絡淹沒,每天都樂此不疲地在網絡裡沉沉浮浮,今天這個直播小主成了網紅,明天哪個走秀的草根成了名人……

高考不是改變命運的獨木橋,卻是窮人翻身的最後“救命稻草”


於是乎,成才、成名、成功,高考已經不再是唯一路徑。網絡世界的各路大神、大咖們,各顯神通,用盡手段攢人氣,賺流量,最終只為名和利。

儘管如此,高考更能孵化成功,仍是主流的聲音。

富二代,需要經歷高考,繼承家業或者自立門戶,缺的不是錢,缺的是知識,視野和素養。

窮二代,缺的是金錢和尊嚴。怎麼才能獲得金錢和尊嚴?出苦力,學手藝,固然能夠生存,養家餬口,但與通過高考繼而進入一流或二流學府相比,至少缺了工作初期謀得體面職位的本錢,若有志成為”高智商創業”群族的一員,則更需要先進入學校踏踏實實學習一段時間,充實自己,豐滿自己,然後積累一些“高層次”人脈也就是同學、校友,也好為日後創業、融資、發展打下基礎。

高考不是改變命運的獨木橋,卻是窮人翻身的最後“救命稻草”


富人的子女都在求學、奮鬥,那麼寒門子弟又有什麼理由拒絕或放棄繼續學習與深造,然後獲得高概率成功的機會呢?

普通家庭的孩子想要有出息,雖然不會侷限於高考這條通道,但,高考仍不失為“窮二代”改變命運的最佳途徑,至少,是“窮一代”父母最後的“賭注”與翻身的“救命稻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