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垃圾圍城”,實現多方共贏

破解“垃圾围城”,实现多方共赢

垃圾處理池。

益陽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是益陽市重要基礎設施、民生環保項目,亦是湖南省“兩供兩治”重點項目、國家財政部PPP示範項目。截至6月6日,益陽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已連續安全穩定運行726天,累計處理城鄉生活垃圾64.07萬噸;發電1.96億千瓦時。垃圾發電輸送到千家萬戶,如今的發電廠運行平順,而為助推“蝶變”,從選址到項目落成投產益陽市各相關部門卻耗盡了心力。(6月11日紅網)

隨著城市化、城鎮化步伐的迅速加快,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身邊的生活垃圾越來越多,“垃圾圍城”已經成為大中小城市普遍存在的一種“城市病”,甚至開始出現“垃圾上山下鄉”趨勢。湖南省住建廳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湖南2015年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達640萬噸,相比2013年、2014年同比增加約3.75%和6.7%。根據原環保部發布的《2016年全國大、中城市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年報》顯示,2015年,246個大、中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為18564.0萬噸,湖南省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在全國排名第9位。

目前,我國城市生活垃圾處置率比較高,在2015年已經達到了97.3%,但處理方式仍以簡單填埋為主。簡單填埋垃圾,不僅造成資源利用率下降,甚至降為0,而且未經無害化處理的垃圾往往會有細菌、病毒、重金屬等有害物質殘留,這些有害物質會對空氣和地下水造成汙染,進而帶來安全隱患。

另一方面,僅僅靠垃圾填埋場處理居民生活垃圾,其垃圾處理能力明顯滿足不了需求,使得垃圾填埋場處於超負荷運轉。比如,2014年左右,益陽城區垃圾填埋場因超負荷運轉致“減壽”,僅可再用2年至3年,而中心城區日產垃圾已近600噸,且以3%以上的年增長率持續增長。這意味著即使再建設一個垃圾填埋場,也不能真正破解“垃圾圍城”難題。而且,新建垃圾填埋場,既佔用寶貴的土地資源,還容易引起群眾反對,現在人們普遍不願意垃圾填埋場建在自己的家門口。

益陽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成功運營,無疑為城市有效破解“垃圾圍城”這道難題找到了一條出路,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多贏局面。

首先,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垃圾焚燒發電,變廢為寶,直接提高了垃圾資源的利用率,創造了經濟產值。統計數據顯示,截至6月6日,益陽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已經發電1.96億千瓦時,創造出的電費產值超過一億元。

其次,創造了巨大的生態效益。相比較填埋垃圾來說,垃圾焚燒發電降低了垃圾對生態環境的汙染。按照目前益陽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發電量計算,已經相當於消減二氧化硫800噸,消減氮氧化物240噸,消減化學需氧量7000噸,消減氨氮200噸,節約標煤14萬噸,減排二氧化碳超過了36萬噸。

再者,產生了積極的社會效益。通過焚燒發電處理城鄉生活垃圾,直接大幅降低了垃圾填埋場需要填埋處理的不可利用垃圾,減輕了垃圾填埋場的處理負擔,也節省了政府處理垃圾的成本,目前政府處理垃圾成本降低到了50元/噸。

總而言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於國於民於社會都有益,應當加快推廣步伐,提高垃圾的焚燒發電處置率,而不是繼續一埋了之。

文/何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