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排連輸強敵,地方隊培養體制是最大弊病,球員難以走出去

導讀

在這個尊重人才、尋找人才的時代裡,“雙向選擇”早已成為職場的基本模式。人才有權利選擇自己的舞臺,並在公平競爭中成長,早已形成共識。但是,中國女排的球員們卻從不能享受這樣的尊重。她們貴為世界冠軍,卻無法規劃自己的人生,受困於地方隊。

中國女排連輸強敵

女排世界聯賽已經結束了第四周的征程。中國隊輸給兩大強敵巴西隊和美國隊。其中,中國隊對美國隊一戰,0:3敗給對手,並且在第三局局末20:15的優勢之下連丟10分以20:25敗北,令球迷和教練都大跌眼鏡。球迷質疑場上隊員的配合存在嚴重問題,而主教練郎平在新聞發佈會上稱自己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中國女排連輸強敵,地方隊培養體制是最大弊病,球員難以走出去

事實上,在女排世界聯賽的四站分站賽中,中國女排已經輸給了所有主要競爭對手:美國,塞爾維亞,巴西,意大利,還有兩個並不強的對手韓國和波蘭。在江門站的比賽中,里約奧運原班人馬都基本打滿三場比賽,包括朱婷、袁心玥、丁霞、顏妮、劉曉彤、林莉和兩位接應楊方旭和龔翔宇。這樣的結果讓無論是球迷還是很多專業人士都看不下去了。人們不禁要問:中國女排究竟發生了什麼。

就在人們把矛頭指向在場的各位隊員,甚至是主教練郎平時,大家忘記了在幾個月前的封閉集訓結束後,事實上郎平已經點出了中國女排最大的問題:速度。她說中國女排提速很困難,因為女排從地方隊到聯賽都沒有快速的隊伍。那時候很多球迷對此還抱有疑問,認為中國排球聯賽雖然開放程度不如歐洲,但是水平卻並不低,所以才能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女排隊員,不少成為世界冠軍。

然而女排世界聯賽給所有人都潑了冷水。是的,中國隊的整體速度已經落後大部分的主要對手了。在中國隊輸給意大利、美國、波蘭甚至韓國的比賽中,都可以看到中國隊的攻防速度明顯的落後於對手。尤其是對陣美國隊,全場副攻沒有一個攔網得分,比賽大部分時間都只能形成單人或一個半人攔網,這樣的攔網對於高大的美國隊隊員來說形同虛設,也讓中國隊後排防守隊員無法招架各種靈活的落點。反觀中國隊的進攻,一傳不穩一直是個頑疾,但反擊過程中速度慢,二傳傳球位置不準確,以及接應位置兩個隊員龔翔宇和楊方旭強攻實力有限都導致了中國隊進攻多次面對對方雙人和三人攔網,突破相當困難。對美國一戰,中國隊在各個環節都落後對手,失敗在所難免。

中國女排連輸強敵,地方隊培養體制是最大弊病,球員難以走出去

速度和高度:女排發展世界潮流

主教練郎平幾年前就說過自己的建隊目標:高快結合。這個目標可以說正是符合世界潮流的。在里約週期,以速度和高度見長的隊伍,如美國和巴西都有穩定的好成績。而如荷蘭和土耳其這兩支被名帥古德蒂執教過的隊伍都在速度上有明顯的加快,球隊成就也有突飛猛進。東京週期的意大利隊陣容日漸成熟,保留了以往意大利隊穩健的後排防守,增加了攻防速度和實力攻手艾格努,也成為東京週期的一個強大競爭對手。眼看中國女排的主要敵手都紛紛提速了,中國女排這個曾經以速度打遍天下的球隊為何反而困於速度加不快?

原因很簡單:我們沒有這樣的球員和球隊。和外國球隊為什麼有這樣的人才,原因也很直接:國外聯賽就是這樣打的。如果對比中國聯賽和歐洲聯賽就會發現,歐洲聯賽各個隊伍都把速度作為一大訓練重點。而歐洲頂級的聯賽中頂級球隊的比賽往往就是速度的比拼。

梳理女排各個主要對手所效力的聯賽隊伍就會發現,絕大部分的球員都在歐洲聯賽效力。這就是為什麼這些球員早已適應歐洲聯賽的快節奏,無論是進攻還是攔網,都有大量的訓練和比賽來適應。而中國聯賽地方隊的速度相對慢很多,各個隊伍打法相似且落後。由於缺乏有速度的隊伍,整個國家隊的隊員根本沒有機會在實戰中提高自己的攻防速度,所以一到國際賽場上就找不到北。

中國女排連輸強敵,地方隊培養體制是最大弊病,球員難以走出去

地方隊和聯賽困局:球員需要更大的平臺

中國的女排聯賽是鍛鍊和選材女排優秀隊員的最重要途徑。很多女排球員在經歷聯賽高強度比賽的洗禮後在技術和心理上得到極大提高,脫穎而出進入國家隊。但是,在各國乃至各項目聯賽不斷職業化的世界趨勢下,中國的職業聯賽卻難以職業化。而最重要的標誌就是:球員難以流動。

在中國體育多年的舉國體制下,從球隊到球迷都彷彿接受了一個觀念:地方隊培養了一個球員,球員就理應無條件的為地方隊服務。而這樣的理念造成了球員被地方隊視為可以隨意控制支配的財產,對球員自身的訴求毫不在乎。所以球員想要轉會變得不可能。地方隊往往以退役分配工作作為承諾條件或者威脅理由,令球員放棄轉會念頭,常年為同一支隊伍賣命。也因此,她們的文化素質培養,傷病控制,生涯規劃等等都被割斷。她們在地方隊的唯一使命就是給地方隊打球,指望退役時有一份安排好的工作。

而這與當今的教育理念和人才理念簡直格格不入。人才的培養最需要的,恰恰是競爭。競爭使人進步,競爭才能淘汰出最優秀的精英。一名球員如果被剝奪了走向其他舞臺的權利,那麼她也可能放棄自己對更高水平的追求。同時,由於自己的球員生涯受制於一支球隊乃至一名教練,球員的價值往往得不到公平的衡量,優秀的球員因為與教練或者高層的關係不佳而被雪藏的傳聞常有發生。

很難想象,在大眾早已習慣於職場是“雙向選擇”模式的今天,職業排球的培養模式仍然是單向的。球員的命運由不得自己,全靠地方隊說的算。

中國女排連輸強敵,地方隊培養體制是最大弊病,球員難以走出去

一個最好的例子就是朱婷。朱婷毫無疑問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女排球員。在她留洋土耳其之前,她已經是奧運冠軍和MVP。但是,在她留洋的兩年期間,她的技術仍然有了很大的提高。她從前相對薄弱的發球環節得到了顯著地提高,進攻速度也相對2016年有了質的變化,以至於回到國家隊反而要重新適應中國隊的速度。一名如此優秀的運動員,只有在更優秀的舞臺上參與競爭,才能更快的提高自己,讓自己更完美。

當然,地方隊的存在本身有很多時代的因素,也培養了很多優秀的球員。但是,最關鍵的並不在於此。時代不同,新時代的人才理念也早已更新換代。所謂尊重人才,就是要給人才最大的競爭自由,讓他們參與到各個層面的競爭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然而完善自己。而對於女排球員的培養也是一樣,應該從上到下放棄以地方隊為核心的模式,而以球員為核心。從體制上思考如何為每一個有志或有興趣成為女排球員的人提供有好的機會和平臺,並保障她們的權益。這樣才能增加人才儲備,提高水平,並且有效的延長球員的運動生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