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張常寧:專注排球,“寶寶”長大了

“有時候,風暴中心的人,

比外界想象的要平靜很多。”

對話|張常寧:專注排球,“寶寶”長大了

再見到張常寧的這一天,是2019年1月17日,上海歷經了半個冬天的陰沉之後終於見到了太陽,而高鐵1個小時車程之外的常州,同樣沐浴在冬日暖陽的照耀之下。

張常寧的家鄉,常州。已然放了寒假的常州大學校園裡,安寧靜謐,人煙稀少。體育館的其他門都落了鎖,只留了一扇門供球隊進出。

下午四點,遼寧隊完成了賽前適應場地訓練,丁霞、顏妮等國手帶領的這支球隊,魚貫而出。而同時,坐鎮主場的江蘇女排,也是這天上午剛從南京來到常州,已經在場地裡開始熱身。

這一天,距離江蘇女排和遼寧女排的“四強生死戰”僅有兩天,慣例的賽前訓練裡,也透著一絲絲大戰當前的緊張氣氛。主教練蔡斌對全隊要求頗高,不時停下訓練,對主力組悉心指點。倒是張常寧和龔翔宇顯得相對放鬆,也許就像國家隊、也是江蘇隊助理教練李童有一次說到的那樣,“她們經歷得多了。”

剛剛結束的2018年,對於張常寧來說,真是“經歷太多”的一年。也難怪,歲末年關,她自嘲:“這多難多難的一年終於過去了”。張常寧恢復了白裡透紅面色,依然笑得好看,歷經磨難的“寶寶”真的長大了。

對話|張常寧:專注排球,“寶寶”長大了

<strong>磨難來了:濃縮的人生甘苦

聯賽的服裝裝備有官方贊助商統一提供,薄絨外套的顏色由各個隊自主選擇。江蘇女排今年選擇了粉色,“少女粉”非常襯張常寧白裡透紅的臉龐——儘管,同一省隊的國家隊戰友龔翔宇開著玩笑“投訴”:“這顏色太顯黑了!”

比賽場館的明亮燈光下,張常寧臉色白裡透紅,身材也和2015年世界盃、2016年裡約奧運會前後沒有太大差異,只是左腿上厚重的護具還是扎眼——訓練之前,隊醫幫助她細緻地給腳踝、膝蓋等處打上固定;訓練中間,隊醫、體能師也是時刻關注著她的情況;結束訓練開始拉伸前,隊醫又第一個趕來詢問她有無哪裡不適……

對於關注張常寧、江蘇女排和中國女排的人們來說,她能夠恢復好傷病,能夠在場上好好發揮,能夠開心地打球,簡直是過去的2018年最大願望了。

張常寧說:<strong>“因為經歷了事情之後,才會學會怎麼去克服困難。可能我之前的路走得還是相對比較順的,也沒有遇到過什麼傷病,所以這個2018年,真的是認識到了體能的重要性,認識到如何更好地去保護自己。我覺得在克服困難這方面,2018年真的還是有成長的。”

2018年的難,完全超過了張常寧的想象,也讓她身邊所有人和關心她的人們操碎了心。

聯賽打完,張常寧缺席全明星賽,亦缺席了春天的國家隊集訓,一直被當做“全勤女王”、“鋼鐵戰士”的她,生病住院,甚至必須做腎積水手術;夏天,術後恢復回到國家隊訓練不久,張常寧又在訓練裡遭遇了左膝十字韌帶撕裂,無奈缺席了8月底的亞運會;好不容易趕上了這一年最要緊的女排世錦賽,艱苦的賽程裡,多次出現了尿血的情況,恢復不久的身體很難支撐,比賽狀態時好時壞,力不從心……

但這些困難,張常寧其實一個字沒有對外說過。在她近200萬粉絲的微博上,都是積極樂觀的內容。直到世錦賽打完,非議、甚至謾罵一股腦地撲向她,父親張友生忍不住在網上為女兒打抱不平,外界才開始洞悉真實情況。

張常寧不想父親為自己解釋,爭議之中,這個當時還不滿23歲的女孩難能可貴的非常鎮靜。世錦賽之後的央視《風雲會》採訪中,她顯得很冷靜,既沒有自艾自憐的無助,也沒有怨天尤人的戾氣。

張常寧自己的主觀認識並沒有太大變化,<strong>“因為可能外界關注的點和我關注的點不一樣吧,我可能自身會更專注於我的球上面。關注自己的球,也不太會去在意外界對我的看法,”

張常寧說道。

對話|張常寧:專注排球,“寶寶”長大了

2018年年末,從國家隊回到聯賽,幾乎每個國家隊主力都有一段時間的狀態起伏——國家隊從5月中旬開始征戰,到完成連續高強度鏖戰的世錦賽已是10月下旬,疲憊可想而知。

然而,11月初聯賽就開打了,國手們又都是各個隊的靈魂、核心,所謂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作為江蘇女排隊長的張常寧,也不例外,只能更多承擔。連續地南征北戰,舟車勞頓,不斷地五局大戰,再加上需要控制傷病,張常寧毫無怨言。

“(國家隊)回來也是有放一個短暫的假期,隊內蔡導(蔡斌)也是給了一些積極性的調整,”張常寧說道,<strong>“現在隊伍也是處於一個艱鉅的時刻,後面兩場都是生死戰,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幾個,包括像我和小宇(龔翔宇)從國家隊回來,不會輕易的說累,可能我們更多還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球上面。”

隊裡的訓練、比賽,她絲毫沒有懈怠;訓練裡不但得關注自己的技術動作,還得不斷提醒隊友、鼓勵隊友,她甘之如飴;訓練完成之後的媒體採訪,她寧願犧牲自己的拉伸、放鬆時間,絕不因此耽誤球隊行程,直到李童過來提示時間足夠;離場時,作為隊長的她,又帶著全隊一起收拾了地上的水瓶、紙杯……

心智成熟如斯,明亮的燈光下,也只有攝像機顯示屏上好看的粉紅少女,無聲地提示著我們:這個女孩才只有23歲,正是最美好青春年華。

對話|張常寧:專注排球,“寶寶”長大了

<strong>迎難而上:沒有半途而廢的道理

張常寧的父親張友生,是和汪嘉偉等名將一批的男排國手;她的哥哥張晨,是21世紀迄今中國男排最常青的主攻手。中國排壇對於張常寧的期待,大約是從她出生那一刻就註定的。

其實,大多數專業運動員並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再從事職業體育,一是淘汰率太高,二是捨不得孩子再吃這份苦。但張常寧還是義無反顧地走上了排球路,而且在困境之中,她決絕地說<strong>“沒有半途而廢的道理”。

最初,張常寧打沙灘排球,出生於1995年11月6日的她,十幾歲就進了沙排國家隊,2012年已經搭檔馬園園拿到亞洲冠軍,亦是U19沙排世錦賽的銅牌得主。2013年,張常寧代表江蘇女排首次亮相室內賽事,出征全運會青年組,年底她決定轉回室內排球,2013-14賽季聯賽末段才得以出場的她,司職接應二傳,在聯賽結束的2014年春天就入選了郎平麾下的國家隊。

後來的故事,耳熟能詳:2014年張常寧在國家二隊改打主攻,是征戰仁川亞運會的進攻核心;2015年,她又臨危受命,替因病無緣世界盃的惠若琪在國家隊擔綱主力主攻,隨隊贏得了世界盃的冠軍;2016年裡約奧運會,張常寧先是主力主攻,又在淘汰賽面對巴西時兼過接應,決賽最後一球是她的發球破壞了塞爾維亞的一傳,惠若琪探頭得分……

對話|張常寧:專注排球,“寶寶”長大了

那個時候的張常寧,好像不會累一樣,聯賽、國家隊,幾乎全勤,一傳、進攻、防守,樣樣能扛,里約回來不久,還和龔翔宇一起去女排二隊“支援”亞洲盃的任務。

但哪有什麼一帆風順,從沙排的頭號希望之星,到回到室內排球,一傳、防守從最基礎的學起,球場上髒活、累活都得幹,其中的甘苦只有張常寧自己知道。

而剛剛過去的2018年,經歷了職業生涯此前從未面對的苦難,旁人最多是安慰、是陪伴,最終還得她自己扛,也終是熬過來了。

張常寧說:<strong>“因為這些突發性的傷病爆發,也是在自己的意料之外,所以可能沒有像自己預期當中成長那麼多、進步那麼快。現在,也是希望在後面兩年抑制住自己的傷病,能夠多參加一些國家隊的集訓,希望自己在技術上能有些進步。”

其實,張常寧什麼都有了,國內聯賽的冠軍、全運會的冠軍,她都帶領江蘇隊拿了,世界盃冠軍、奧運會金牌,她也都拿到手了。實際一點說,2018年的無盡苦難之中,哪怕選擇退役,外人都無可厚非。

對話|張常寧:專注排球,“寶寶”長大了

但中國女排,作為中國體育的一面旗幟,“女排精神”一直受到最高肯定,其可貴就在於——她們永遠選擇去戰勝困難,選擇堅持。

在被問到是否猶豫、或者懷疑過自己當時選擇做職業運動員時,張常寧說:<strong>“沒有,因為從小到大我可能比較獨立自主吧。我覺得,決定了一件事情就一定要把它做好,也沒有半途而廢的道理。”

其實,張友生為女兒抱不平太可以理解了,天下父母心。而哥哥張晨帶著一身傷病,一直在為中國男排盡心盡力,亦是一個好榜樣——看過過去兩年中國男排戰績最糟糕、最沒有鬥志的人都記得,張晨真是男排的一股清風……而看似軟萌的張常寧,面對傷病、困難時的堅韌,真的可以說沒有任何驕嬌二氣,恍惚間都讓人忘了出道之後,大家一直暱稱她“寶寶”。

張常寧說:<strong>“包括其實爸爸和哥哥從來也沒有勸過我放棄什麼,他們更多的是鼓勵我繼續往前進。而且他倆年輕時候、當運動員時的傷病其實比我嚴重很多,所以他們能夠了解我的心態,也給了我很多的開導。”

對話|張常寧:專注排球,“寶寶”長大了

<strong>未來很長:寶寶終將長大

“寶寶”是張常寧的暱稱,時間長了,球迷也跟著教練、隊友這樣叫她,很是親暱。長相甜美可愛的她,在里約奪金之後,還被網友給了個“國民老婆”(也有叫“國民女友”)的名號,滿滿甜膩。

然而,這甜膩背後,是她在球場內外的一舉一動都受到高度關注——戀愛了?約會了?化妝了?訂婚了?風吹草動都足以成為頭條。有時候,張常寧的平靜和輿論的熱鬧倒是形成了最鮮明的反差,頗有點哭笑不得。

其實,從前些年的全速成長,到2018年曆經磨難,張常寧的關注一直在排球。在她心裡,一直有著清晰的時間表,眼下的重頭戲顯然是2020年東京奧運會。

張常寧說:<strong>“2019年的願望就是健健康康的,好好訓練打比賽。希望自己能養好傷,後面克服傷病,爭取以一個健康的身體去參加每一天的訓練。”

從2015年世界盃,不滿19歲時就臨危受命擔綱主力主攻算起,到2018年世錦賽正好是一個“女排三大賽”週期。如果不是傷病影響,她本來應該在這一年進入相對成熟的狀態。

對話|張常寧:專注排球,“寶寶”長大了

2015年第一次打世界大賽時,張常寧讓人眼前一亮,身高出挑、進攻不錯,一傳和防守也有些基礎;2016年初,國家隊集訓伊始,惠若琪連續缺席,主攻位置上,都有一種朱婷和張常寧相依為命的感覺,她後來回憶說自己感覺“那一整年就在練一傳”,最終,從首發主攻、到兼職接應,她苦練的一傳終於在奧運會、在最關鍵的淘汰賽上扛住了。再到2017年,張常寧日臻成熟,作為一名主攻手,攻守兼備。

但2018年,她落下了不少功課,張常寧也有些著急,<strong>“像自己受傷的時候也一直在關注隊伍的比賽,那時候就很希望加快康復步伐,跟上隊伍,一起打比賽。”

距離2020年東京奧運會只有一年半的時間,幾乎每一箇中國女排主力隊員,都感覺到了身上的壓力——這個週期,困擾中國女排的最大問題,依然是新人不多,每個位置皆是如此。

主攻位置上,這個週期只有朱婷和張常寧可以仰仗。上個週期出戰奧運會的另外兩人,惠若琪已經退役,即將年滿29歲的劉曉彤狀態下滑。去年聯賽冒出來的天津女排小將李盈瑩2018年進入國家隊第一年。而今年聯賽中,包括江蘇女排的吳晗、上海女排的仲慧等新人主攻又都只有一米八出頭點的身高,難扛國際比賽……聯賽前八名的球隊中,多支球隊都在主攻位置上引入外援,實屬無奈之舉。

對話|張常寧:專注排球,“寶寶”長大了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際排壇:世錦賽奪冠的塞爾維亞女排,老將米哈伊洛維奇依然勇猛,而小將布莎也在本屆比賽中頂住了考驗;意大利女排方面,塞拉進攻一直出色,今年一傳也是進步顯著;荷蘭女排是一老一少的搭配,替補席上還有個火力兇猛、主攻接應都能打的普拉克。

更何況,在中國女排的體系當中,由於接應二傳分擔一傳、走全面路線,因此主攻的進攻壓力更大。所以,張常寧清晰地知曉自己必須進步,而且,需要更快進步。

張常寧:<strong>“因為我覺得系統性的訓練很重要,自己最近兩年也是缺乏系統性訓練,所以在一些小技術環節上,感覺比較欠缺——就一些細節上,像起球質量,雖然現在能起球,但起球質量不好,還包括一些進攻上的手法。我覺得這兩年應該是有一個能夠進步的時間段,然後自己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

時間緊迫,責任重大。好在,走過的路終究不會是無意義的。張常寧選擇了這條路,在經歷了磨礪之後,她更堅定。未來很長,而“寶寶”終將長大。

作者/ 石一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