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殺慕尼黑》:冠軍是怎樣煉成的?

《絕殺慕尼黑》:冠軍是怎樣煉成的?

教練加蘭任和他的球員們

《絕殺慕尼黑》是根據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男籃決賽的真實事件改編。當時正值美蘇冷戰,這場比賽,堪稱球場上的“美蘇爭霸”;再加上比賽最後混亂的三秒鐘,被稱為籃球史上最具爭議的比賽。

在此之前,美國連續36年沒有輸過一場比賽,是當之無愧的籃球王者。

在賽前一年的新聞發佈會上,前蘇聯新任教練加蘭任在記者會說:“我們的目標是打敗美國隊,贏得奧運會冠軍。”

此話一出,全場譁然。不說別人,連他們自己人也不相信,甚至他的隊員們都覺得教練是“瘋”了。

而加蘭任教練卻一直堅信:

世上,沒有永遠屹立不倒的王者。

美國隊早晚有一天會被人打敗,最好是輸給我們。對於美國人來說,輸給我們,算不上丟人。

《絕殺慕尼黑》:冠軍是怎樣煉成的?

新聞發佈會

電影很精彩,讓人看得熱血沸騰。

可同時也引發了思考:孩子就像你的隊員一樣,作為父母的會成為一名怎樣的教練?面對看似不可實現的夢想,你是鼓勵孩子去追求還是讓他“現實一點”?你如何帶領你的孩子去幫他摘取他心目中難以企及的冠軍?

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加蘭任教練究竟使用了哪些秘密武器,最終創造了奇蹟。

《絕殺慕尼黑》:冠軍是怎樣煉成的?

1.要想打敗它,首先消除它帶來的恐懼。

加蘭任教練立下“打敗美國隊”的目標後,就迅速開展訓練。球員技術和體能提高的同時,可心理卻仍然有個邁不出的坎,那就是覺得美國隊遙不可及,自己是不可能打敗他們的。

為了幫隊員樹立打敗美國隊的信心,加蘭任力排眾議,帶領球隊出國,找美國大學生比賽。

有人表示懷疑:“我們是專業球員,怎麼能和大學生(非專業)比呢?”

加蘭任給出的答覆是:今天的大學生球員,就是明天的專業隊員。必須消除球隊的恐懼,讓他們相信,美國人是可以被打敗的。

《絕殺慕尼黑》:冠軍是怎樣煉成的?

提議和美國球隊比賽

這讓我想起了心理學上的“系統脫敏法”:

系統脫敏法源於精神病學家活爾普對動物的實驗性神經症的研究,其原理就是讓一個原可引起微弱焦慮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複暴露,同時求助者以全身放鬆予以對抗,從而使這一刺激逐漸失去了引起焦慮的作用。

因為大學生球員是非專業籃球隊員,這對於前蘇聯球員來講,自己是贏了不少比賽的專業球員,和非專業球員比還是比較有優勢,一方面有助於消除自己球員對美國人的恐懼,另一方面,在比賽中可以觀察和學習美國人的戰術策略,做到知己知彼。

現實中,我們的孩子也會經常有類似的表現:在碰到一件事情時,還沒開始嘗試就會害怕、拒絕、否定。

此時,我們一味地講道理“這沒什麼”,對消除孩子的恐懼並無益處。

如果孩子還沒有做好心理準備的時候,就強推著他去面對。這反倒會容易激起他內心更大的恐懼。

這時,我們就可以試下“脫敏療法”了。

比如:孩子怕黑,在家的時候,我們可以稍調暗光線,等孩子適應後再逐漸調得更暗。重複多次,慢慢地,孩子對黑暗也就沒那麼恐懼了。

《絕殺慕尼黑》:冠軍是怎樣煉成的?

2.勇於面對問題,不要將逃避變成習慣

第20屆奧運會在西德慕尼黑如期開幕,可在奧運期間,發生了史上著名的“慕尼黑慘案”,恐怖分子綁架了11名以色列運動員。

在一片混亂、震驚之餘,前蘇聯想借此機會退賽。

因為他們始終覺得自己不可能打敗美國,不參加比賽就不存在輸贏,“美國隊不會贏,蘇聯隊自然也沒有輸”,曾經加蘭任誇下的“海口”自然也沒人較真了,自己的顏面就保住了。

《絕殺慕尼黑》:冠軍是怎樣煉成的?

決定退賽

這個場景,是不是很熟悉?

當我們面臨問題、困難時,逃避是最為簡單有效的方法。可是, 這樣我們也失去了更多鍛鍊解決問題的機會,以及對自己越來越不自信。

而孩子,從小到大,也經常會有“我不會”“我做不到”這樣情形:

  • 一兩歲的時候,“我不會”吃飯,於是家長就餵飯喂到三四歲;
  • 上幼兒園後,籃球、自行車、跳繩……“太難了,我學不會”,面對這些新的運動技能,孩子勉強嘗試幾次後,就放棄了;
  • 上學時,碰到難點的題,自己沒法獨立思考,不是找老師就是找家長;

……

面對孩子,我們更要關注逃避問題的背後原因:

嬰幼兒期的兒童,對外界一切都充滿好奇,喜歡自己去探索、去嘗試,想方設法把它弄清楚。只是,很多時候,我們會以“太髒了”“太危險”“太麻煩”等各種我們成人認為的理由,阻止孩子的進一步探索,只想讓他按我們的想法來生活。如果孩子的每一次嘗試成人都報以厲聲呵斥“不準……”或大驚小怪的驚呼“危險!不要……”時,他就被嚇得停住了,雖然他並不知道究竟可怕或危險在哪裡。久而久之,他對自己要做的事情變得不自信了。

結果,他也許會如你所願地變成一個“乖”孩子,哪兒也不碰,什麼也不摸。於是,孩子為了愛乾淨,對“髒”的東西不再碰觸;可能潛在的危險,哪怕這個危險只是道聽途說,孩子也不再敢於邁出第一步去看一下到底是怎麼回事。慢慢地,我們的孩子很多條條框框所限定。而我們家長也未曾意識,認為自己是在保護孩子,卻慢慢扼殺了孩子的主動性和探索力,使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的困境裡。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佈,這就是習得性無助,它是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

作為父母,我們最適當的做法是激勵和鼓舞。我們永遠不要相信,奚落或羞辱一個孩子可以真的幫他獲得更大的進步。雖然有時我們看到孩子似乎變了,但這種改變只是暫時的,因為他是害怕被嘲笑,而不是源自內心真正的力量。

當孩子願意嘗試時,在沒有危險的前提下,給予孩子嘗試的空間和自由;

當孩子面臨挫折時,告訴他失敗只是暫時的,鼓勵他再多試幾次;

當孩子獲得成功時,肯定他為之付出的努力,欣賞他的堅持,並相信他的能力

當我們幫孩子徹底瞭解自己有能力面對困境、解決生活、學習上的各種問題時,他們才更有信心面對一切,而不是直接選擇逃避。

《絕殺慕尼黑》:冠軍是怎樣煉成的?

3.接受隊員(孩子)的不完美,欣賞他的優點

加蘭任接管國家隊後,選出了他滿意的球員。而這些球員,卻各有優缺點,也是一群不太省心的娃:

《絕殺慕尼黑》:冠軍是怎樣煉成的?

謝爾蓋

“有問題,就傳給謝爾蓋,他知道應怎麼辦”。

球隊靈魂人物謝爾蓋.別洛夫,當時的比賽總分一般在50分左右,他是場均能拿30分的明星球員。

這背後,離不開他的自律和大量的練習。當然,也就必然帶來了隱患:他的膝蓋受傷了,會不定時發作。

加蘭任給予謝爾蓋足夠的信任和欣賞,讓他注意身體,減少練習。同時也調整策略,訓練其他隊員一起打配合,緩解謝爾蓋的壓力。“一個人走得更快,但一群人走得更遠。”最終參加奧運會時,在謝爾蓋傷疼發作退場休息的情況下,仍然保持著進球優勢。

《絕殺慕尼黑》:冠軍是怎樣煉成的?

莫傑斯塔斯.保勞斯卡斯

隊長莫傑斯塔斯.保勞斯卡斯是立陶宛人,被上面懷疑是間諜,每次出國比賽,上面就派人監視他,時刻提防他叛國出逃。

而教練選擇了無條件相信,每次被監視到所謂的“證據”時,他都以一己之力來承擔後果,力保隊長。

可是,當被決定放棄參賽奧運會時,他卻讓保勞斯卡斯自己選擇,失去了家,一切就沒有意義。最終保勞斯卡斯在出逃路上又中途返回,繼續參賽。

《絕殺慕尼黑》:冠軍是怎樣煉成的?

扎爾

薩沙患有心臟病,扎爾有近視,因為害怕說出會被逐出國家隊,都選擇了隱瞞。

後來,薩沙在球場突然暈倒,有生命危險。在國家隊不肯掏錢、堅持要送回國再治的情況下,加蘭任自掏腰包,將原本準備給自己兒子治病的錢墊付給醫院,幫薩沙度過了危險期。

扎爾因為看不清,在比賽時傳球不準,被教練發現撤下比賽。可是賽後,加蘭任卻自己想辦法,偷偷在美國給他配備了當時屬於違禁品的隱形眼鏡,扎爾得以繼續比賽。

不管是球員還是孩子,都有自身的優勢和不足。面對孩子,如果一味讓孩子努力變成我們想象中的樣子,時間一久,孩子誓必與我們漸行漸遠,不再信任我們。

而從加蘭任教練身上,我們看到,即使面臨著想打敗美國勁敵、摘取奧運會金牌的壓力,但他還是能設身處地考慮隊員的立場,為他們爭取最大的機會,給予足夠的信任,相信他們努力的結果。

同樣的,孩子在成長路上也會面臨各種情形。

當他們遇到問題時,如果我們習慣簡單粗暴地指責、批評,漸漸地他們就會選擇隱瞞、獨自面對。當有些問題超出了他們當下的能力時,他們找不到合適的解決辦法,只會將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所以,我們要和孩子之間建立信任,這種信任,既包括信任他們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當他們自己不知如何面對時,願意找你傾訴,因為他信任你。

當孩子困於當下的處境,聚焦於眼下的一得一失卻忽視了長遠的效果時,我們幫他們及時梳理,化解眼下的焦慮,制定長遠的目標和可行的計劃,這樣孩子就會有更大的格局,更加懂得如何取捨。

而平時生活中的理解與包容,以及我們對孩子的愛,點點滴滴都會融入孩子的心裡,最終化作他們內心的力量。

《絕殺慕尼黑》:冠軍是怎樣煉成的?

將不可能變成可能,也許是世間最激動人心的事情。

在整個電影中,除開技法和策略上的精妙,最為主要的是加蘭任教練對球員自始至終的愛與信任。最後,終於到了面臨這明知是敗的比賽時,大家卻互相鼓勵、相互信任、一起努力。因為一路起來,蘊含了彼此太多太多的感情與努力,就像最後隊員們不斷重複的那句話:我們一直是兄弟!

結果很重要,可相比結果而言,球員們在面對各種挫折、質疑、困難面前,仍然敢於嘗試,知難而上,這才是最為珍貴的。最終才有機會贏得勝利、創造奇蹟!

《絕殺慕尼黑》:冠軍是怎樣煉成的?

我們渴望奇蹟,也相信奇蹟,是因為從一次次變不可能為可能的奇蹟中,看到通過人的努力,可以有無限的可能。

而孩子的一生,也蘊含著無數的奇蹟。我們就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加蘭任教練,激發他們的潛力,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將自己的夢想逐漸實現,創造一個個屬於他們自己的奇蹟!

作者介紹: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親子閱讀推行者,育有一枚小書蟲。帶娃之餘,努力用文字分享自己所學所用。
感謝點贊、轉發或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