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後之長孫皇后的嫉妒之心去哪兒了?(1)

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造就了數不清的英雄豪傑,有許多女性,在歷史中也留下了重墨濃彩。

其中就有千古第一後美稱的長孫皇后。

千古一後之長孫皇后的嫉妒之心去哪兒了?(1)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宮鬥題材的小說、電影、電視劇,從皇后到嬪妃再到宮女太監,每個人說話都是曲裡拐彎,暗藏機鋒,一個不小心就會著了對方的道,甚至丟了性命。

那如果是在長孫皇后所管理的後宮呢?就算得不到帝王的專寵,但起碼衣食不愁性命無憂吧,各種暗箭傷人、栽贓陷害,一定是被明令禁止的。

不但禁止,長孫皇后還會以身作則,為後宮樹立正的行為規範,以她為榜樣,後宮一派安定、謙讓、溫馨和明媚的景象。

事實上,在貞觀年間,由這位美女CEO打理的“唐太宗後宮無限責任公司”,與她丈夫領導的“李世民朝堂有限責任公司”並駕齊驅,一樣的生機勃勃、欣欣向榮。

那她到底是怎麼想的,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古人說,“詩言志”。就是說詩是人的思想感情的抒發,是豐富的個人情感表達。

比如浪漫主義詩人屈原,比如悲情詩人李商隱.雖然離我們年代久遠,但我們可以從詩裡感受到他們的情懷。

古人又說,“文如其人”。是指文章的風格會與作者的性格、特點相似。

長孫皇后寫過一首詠春的詩,我們來看看這首詩裡,表達了一個怎樣的長孫皇后。

《春遊曲》

上苑桃花朝日明,蘭閨豔妾動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簷邊嫩柳學身輕。

花中來去看舞蝶,樹上長短聽啼鶯。

林下何須遠借問,出眾風流舊有名。

用我們現代語言來說就是:

園林的桃花向著太陽開的很明豔,

美麗的宮妃走出椒房心裡情意綿。

春天偷取她的紅顏把初綻的桃花裝點。

屋簷邊新發的柳枝學她的小蠻腰輕擺。

她在花間徜徉看蝴蝶舞蹁躚,

她在側耳細聽枝頭黃鶯歌婉轉。

你何必站在林下遠遠的打聽,

她的風流出眾早就美名傳遍。

千古一後之長孫皇后的嫉妒之心去哪兒了?(1)

這首《春遊曲》是在貞觀初的某年春,長孫皇后在上苑,也就是皇家園林裡遊玩,為抒發她春遊的歡樂心情而寫的。

詩中描寫了春天花園裡盛開的桃花,屋簷旁剛剛吐綠的柳絲,花間翩躚的蝴蝶,以及樹上黃鶯鳥長長短短、高高低低的啼叫。

最動人的是,在這美麗的春天景色中,有一位面如桃花身材窈窕的年輕女子,她懷著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熱愛,盡情地享受青春和生命帶來的愉悅。

關於這首詩,有記載說: “帝見而誦之,嘖嘖稱美”,

就是唐太宗看到這首詩後,聲情並茂地朗誦,連聲讚美,說,好詩啊好詩。

對這首詩大致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這首詩是長孫皇后寫自己;另一種認為這首詩不是長孫皇后寫的,是偽作。

認為寫長孫皇后自己的理由是:當時經過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當上了大唐天子,自己也被封為皇后,膝下兒女雙全,正是春風得意,開心快樂之時。

長孫皇后其時26歲左右,雖然已過豆蔻年華,但仍然在風華正茂之中。

所以,在皇家花園裡,在桃花盛開、嫩柳搖曳的春日,長孫皇后歡快的穿行於桃柳、花叢之間,看蝴蝶翻飛,聽黃鶯歌唱。

她驕傲的認為:桃花之所以紅豔是因為“偷”了她的面色,嫩柳之所以隨風搖擺是學了她的腰身,人們不用去打聽,自然就知道她是誰,因為她的出眾風流已經是遠播於世,有口皆碑。

詩中的“林下”、“風流”兩個詞,意即“林下之風”,特指婦女態度嫻雅、舉止大方,是初唐貴婦們的一種追求與考評。

詩中以“林下之風”自許,反映出長孫皇后的志得意滿、自信灑脫,是一種與皇后身份完全吻合的心態。

認為這首詩是偽作的則說,“豔妾”、“動春情”、“新桃偷面色”、“嫩柳學身輕”、“舞蝶”、“風流”,等等詞句,用於長孫皇后自己,顯得輕佻、放縱。

長孫皇后出身於顯赫的貴族之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飽讀詩書,深通禮儀。從小就是“造次必循禮則”。“造次”是匆忙的意思,是說長孫皇后在遇到緊急的事情時也一定遵循禮儀規則。

長孫皇后生前曾編過一本《女則》,用以自警自律,而不肯披露問世。

這樣一個謹慎克己、低調內斂的長孫皇后,怎麼可能寫出那樣一首“豔詩”來呢?詩中自許風流的口氣和情調,不但與長孫皇后的履歷、身份不相符,更與她的性格不相符。

到底哪種說法正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