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的祖先是匈奴人,為平涼雜胡,發跡於阿爾泰山,已接近於漢人

提示:這5種說法在學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這今天研究突厥民族的歷史帶來了很大的困難,也隨即產生了一些混亂的說法。我們認為,作為民族的、真正意義上的突厥的祖先是匈奴,他們起源於阿爾泰山,即“高昌北山說”最為靠譜。他們是黃種人,漢化程度已經非常高,除了保留語言與遊牧的特色之外,已經接近於漢人。而第4種說法“平涼雜胡說”不過是第5種說法“高昌北山說”的延伸。

突厥的祖先是匈奴人,為平涼雜胡,發跡於阿爾泰山,已接近於漢人

阿爾泰山深處


突厥是歷史上活躍於蒙古高原和中亞地區的民族集團統稱,也是中國西北與北方草原地區繼匈奴、鮮卑、柔然以來又一個重要的遊牧民族。關於他們的起源,薛宗正在《突厥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裡將其歸結為5種,現將其作以簡單羅列:

1.鹹海之右說

唐朝史學家李延壽編著的《北史》卷99:

突厥者,其先居西海(薛宗正認為西海指的是鹹海)之右,獨為部落,蓋匈奴之別種也。姓阿史那氏。後為鄰國所破,盡滅其族。有一兒,年且十歲,兵人見其小,不忍殺之,乃刖足斷其臂,棄草澤中。有牝狼以肉餌之,及長,與狼交合,遂有孕焉。彼王聞此兒尚在,重遣殺之。使者見在狼側,並欲殺狼。於時若有神物,投狼於西海之東,落高昌國西北山。山有洞穴,穴內有平壤茂草,周迥數百里,四面俱山。狼匿其中,遂生十男。十男長,外託妻孕,其後各為一姓,阿史那即其一也,最賢,遂為君長,故牙門建狼頭纛,示不忘其本也。漸至數百家,經數世,有阿賢設者,率部落出穴中,臣於蠕蠕。

2.漠北索國說

唐朝編撰的《周書》卷50:

突厥之先,出於索國,在匈奴之北。其部落大人曰阿謗步,兄弟七十人,其一曰伊質泥師都,狼所生也。阿謗卻等性並愚痴,國遂被滅。泥師都既別感異氣,能徵佔風雨。取二妻,雲是夏神、冬神之女。一孕而生四男:其一變為白鴻;其一國於阿輔水、劍水之間,號為契骨;其一國於處折水;其一居跋斯處折施山,即其大兒也。山上仍有阿謗步種類,並多寒露,大兒為出火溫養之,鹹得全濟,遂共奉大二為主,號為突厥。

這個說法認為突厥起源於匈奴以北的漠北索國。

3.海神胤裔說

唐段成式《酉陽雜殂》卷4:

突厥之先,日射摩舍利海神,神在阿史德窟西。射摩有神異……

這個說法認為突厥起源於海東阿史德窟。

4.平涼雜胡說

唐長孫無忌等所纂之《隋書》卷84:

突厥之先,平涼雜胡也,姓阿史那氏。魏太武皇帝滅沮渠氏,阿史那以五百家奔蠕蠕。世居金山之陽,為蠕蠕鐵工。金山形似兜鍪,俗號兜鍪為突厥,因以為號。

這個說法認為突厥起源於漢地平涼。

5.高昌北山說

這個說法亦來自《周書》,認為,突厥本是匈奴的一支,後被鄰國所滅,當時有一個10歲的小男孩,士兵見他年小,沒忍心殺死他,便將他砍去雙腳扔到荒草中。後來,小孩被一隻母狼救去,長大以後與狼結合,鄰國國王聽說這小孩已長大,怕有後患,便派人將他殺了,殺他的人,見他身旁有一條狼,也想一起殺掉,狼逃跑了,逃到高昌北邊的山洞裡。在那個山洞裡,狼生下10個小男孩,他們逐漸長大成人,各自成家,繁衍後代。其中一支,生活在阿爾泰山一帶,阿爾泰山形似作戰時的頭盔,當地人稱其為突厥,所以他們就以突厥為族號了。

這5種說法在學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這今天研究突厥民族的歷史帶來了很大的困難,也隨即產生了一些混亂的說法。我們認為,作為民族的、真正意義上的突厥的祖先是匈奴,他們起源於阿爾泰山,即“高昌北山說”最為靠譜。他們是黃種人,漢化程度已經非常高,除了保留語言與遊牧的特色之外,已經接近於漢人。而第4種說法“平涼雜胡說”不過是第5種說法“高昌北山說”的延伸。

突厥的祖先是匈奴人,為平涼雜胡,發跡於阿爾泰山,已接近於漢人

古突厥遺物,青銅頭盔,頂部有狼


在研究歷史的時候,必須要結合地緣的實際。拋開神話的傳說,就會發現這5種說法其實很簡單,只告訴了人們一個地域的問題,而第3種說法“海神胤裔說”直接就可以排除。

第2種說法“漠北索國說”也近於傳說,這個“索國”應該說是在今天的蒙古高原,但其卻沒有留下一點歷史痕跡,相反,就過去一些北方少數民族有以狼為圖騰的習慣,我們分析認為這個“索國”應該是在今天的甘肅、寧夏和青海一帶。

《史記·周本紀》記載,周初,天子西征犬戎,“獲其四白狼,四白鹿以歸”。這個“白狼”應該不是狼,而是狗,狼狗,和“犬戎”的“犬”是一個道理。同時,在我國的古籍還有“黃帝生白犬”的記載,就是說犬戎也是黃帝的後裔。不過是後來,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將這個“犬”演繹成了“狼”。

所以,第2種說法“漠北索國說”也可以排除,它可能是一個地理方位被弄錯了的概念。

突厥的祖先是匈奴人,為平涼雜胡,發跡於阿爾泰山,已接近於漢人

曾經流行於草原的蒼狼白鹿圖騰


第1種說法鹹海之右說,也是沒有多少科學依據的。如果西海是指鹹海(位於今中亞的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交界處),右在古代指的西邊,古人以西為右,而不是我們今天地圖上的上北下南、左西右東,那麼,突厥人根本不可能在鹹海之右(也就是今天人們所說的中亞以西)發展壯大,再進入中國北方的。

漢武帝時,中國的勢力已經達到了中亞,出產汗血寶馬的大宛也是漢朝的屬國,沒有一個“鹹海之右”的民族能夠發展壯大,翻越帕米爾高原來到今天的中國新疆。東漢的時候,中原王朝對西域的控制能力雖沒有西漢那樣強勁有力,但基本上對這塊地方進行了有效的統治。突厥人在這朝代想要從西邊過來發展壯大幾乎是不可能的,更何況他們還要在發展的過程中要面對鮮卑、柔然這兩個強大的民族集團,這種幾率接近於零。

突厥的祖先是匈奴人,為平涼雜胡,發跡於阿爾泰山,已接近於漢人

匈奴人被現代人想象成了這個樣子


這樣一來,就剩下了第5種說法“高昌北山說”和第4種說法“平涼雜胡說”了。請允許我們先看一下“高昌北山說”中的阿爾泰山一帶,這個地方實際上是過去中國北方少數民族與今中國新疆這一版圖區域當地少數民族,交匯融合的一個地帶, 從蒙古高原而來的北方少數民族極易在這裡藏身落腳,而古代新疆當地的一些少數民族在受到大部落的擠壓後,也會淪落至此地,這就為突厥人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間,真正的突厥部族阿史那氏才有可能由幾十戶人家,吸納其他民族成分,發展壯大成一個民族集團。

至於突厥人是匈奴人後裔的說法,我們認為是非常合理也非常科學的,更是符合歷史發展邏輯的。因為,在我們的歷史上,北方草原民族雖然存在著遷徙的說法,例如北匈奴的西遷(這種說法是不是像一些人說的那麼神奇,產生了那麼嚴重的結果,我們一直是懷疑的),但是從來沒有發生過滅絕式的大規模屠殺。

這就是說,不管是誰統一了北方草原和誰統治了中原王朝,北方的少數民族它就在那兒,人還是那些人,不過是被換了一個名稱。由匈奴至匈奴至鮮卑、突厥、契丹、蒙古等等,之間都有著傳承的關係,我們的歷史上並沒有讓北方草原民族大換血的經歷,老天也不可能把每隔一段時間就讓中國北方的某個民族集團從天上掉下來。

突厥的祖先是匈奴人,為平涼雜胡,發跡於阿爾泰山,已接近於漢人

漢代匈奴人騎馬銅像


其次,我們分析認為,“突厥”這一名稱或來自於匈奴的昆邪部落,這是匈奴的一個貴族部落,也叫渾邪。不管是昆邪還是渾邪都與突厥有著諧音,而諧音記述這種情況在中國歷史古籍中屢見不鮮。

匈奴昆邪部落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破隴西,俘虜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匈奴單于欲殺渾邪王。渾邪王和休屠王等遂降漢, 共四萬餘人,號十萬。封渾邪王萬戶,為漯陰侯。隴西、北地、朔方、雲中、代五郡設五屬國納其部眾。漢從此遂佔有河間地。

《史記·匈奴列傳》對這次戰役的記述更是詳細:“單于怒渾邪王、休屠王居西方為漢所殺虜數萬人,欲召誅之。渾邪王與休屠王恐,謀降漢,漢使驃騎將軍往迎之。渾邪王殺休屠王,並將其眾降漢。凡四萬餘人,號十萬。於是漢已得渾邪王,則隴西、北地、河西益少胡寇,徙關東貧民處所奪匈奴河南、新秦中以實之,而減北地以西戍卒半。”

突厥的祖先是匈奴人,為平涼雜胡,發跡於阿爾泰山,已接近於漢人

霍去病將軍在蘭州的塑像


我們簡單地分析一下這次戰役,即西漢與匈奴的河西之戰,這次戰役共分為兩次,一次是霍去病將軍從隴西郡出兵,漢軍長途奔襲越過焉支山(峰腰地帶的甘涼交界處,位於山丹縣城東南40公里處)在皋蘭山(張掖附近的合黎山附近)與匈奴主力展開決戰;一次是霍去病將軍由今寧夏靈武渡過黃河,向北越過賀蘭山,涉過浩瀚的騰格裡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繞道居延海(今內蒙古西北),轉而由北向南,沿弱水而進,經小月氏(未西徙的月氏人,今甘肅酒泉一帶),再由西北轉向東南,深入匈奴境內2000餘里,在祁連山與合黎山之間的弱水上游地區,從渾邪王、休屠王軍側背發起猛攻。

這兩次戰鬥的主戰場應該都在今甘肅張掖地區,而匈奴的昆邪王控制的就是漢代的張掖郡一帶。可以設想一下,當時投降了的匈奴昆邪人也不應該是全部,勢必有一些人會逃走,但他們能逃到什麼地方呢,也就是《周書》裡的“高昌北山說”,即突厥起源的第5種說法。因為,漢自此戰役打通了河西走廊,隨後又打通了西域,而那時的西域只包括今天新疆的東疆、南疆及其向西以遠的地方,還涉及不到北疆地區,逃走的匈奴昆邪部眾也就只能躲在了阿爾泰山一帶。

突厥的祖先是匈奴人,為平涼雜胡,發跡於阿爾泰山,已接近於漢人

影視作品中的“霍將軍”


如此一來,突厥起源於阿爾泰山就非常合情合理了。至於阿爾泰山形似作戰時的頭盔,可能是人們的一種想象,平心而論,每一座山遠遠看上去都像頭盔。這個雖然不是阿爾泰山的特點,但突厥因此愛戴像山一樣的高帽子是有可能的,所謂環境影響人就這麼個道理。所以,在“昆邪”與“突厥”裡我們判斷,突厥這一名稱應該與頭盔或者帽子沒有什麼關係。

至於為什麼說突厥起源於平涼雜胡,也就是突厥起源的第4種說法,這個要看匈奴昆邪部落的歷史:昆邪部,他們的姓氏為義渠氏,世為匈奴渾邪部的首領,即昆邪王,。渾邪部雖屬於匈奴,卻並非東胡民族,就族源而言,渾邪部的基本成員為義渠族人。義渠民族在東周時期活躍於今涇水北部至河套地區的一支古代民族,屬於西戎,義渠戎是諸戎中較強的一支,原居寧夏固原草原和六盤山隴山兩側。

突厥的祖先是匈奴人,為平涼雜胡,發跡於阿爾泰山,已接近於漢人

影視作品中的義渠王


所以,昆邪部當然就是平涼雜胡了,他們的接受華夏文明的程度非常高,與秦人保持了友好的關係,應該是黃種人或者被同化成了黃種人無疑。很多人都知道“宣太后誘殺義渠王於甘泉宮”的故事,從公元前772義渠人建立奴隸制君國家,至公元前272年他們的王被宣太后殺死,這個政權存在了500年之久,那時候,雖然沒有漢化的說法,但他們已經接受了華夏文明的洗禮。

秦滅義渠後,在其地設置了北地郡、隴西郡、上郡等,但這並不等於義渠人就從此消失了,到了秦漢之際,義渠人又聚攏為部落集團,以“渾邪部”相稱,後來依附了匈奴,成為匈奴部落聯盟中的一個群體。這一點,無論從歷史還是從地理的角度來說,都是非常合乎邏輯的,而將其順延下去至“突厥”也是可以成立的。

突厥的祖先是匈奴人,為平涼雜胡,發跡於阿爾泰山,已接近於漢人

秦兵俑是對秦人長相的最好記錄


結語:今天研究這些,有利於讓人們弄清突厥民族的來源,而所謂突厥民族不過是突厥民族集團中的一小撮——阿史那氏,而他們已經被融入到了中國各民族中,而不是他們至今還存在於中亞等地的名稱氾濫以及名稱冒充。(文|路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