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年早逝的杜如晦卻可以比肩房玄齡的功績


導語

貞觀之治是唐朝統治階段的一個輝煌時刻,剛經歷隋末社會動盪,高祖起義滅隋之後的唐朝社會百廢待興,正值用勇用賢之時。所以,太宗時期湧現了一大批忠臣勇將,為貞觀之治的輝煌建立了不朽的功績。太宗晚年為了紀念當初曾跟隨自己一起征戰沙場,治理天下的臣子,建立凌煙閣,其內收錄了貞觀時期表現優異,能力超群的二十四位文臣,武將的圖畫,以彰顯對這二十四人的功績的表彰。本文僅對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的杜如晦的生平進行研究,解讀,分析。希望以此可以分析出凌煙閣功臣是否真的對唐王朝的貞觀之治做出了符合相應勳彰的功績。

英年早逝的杜如晦卻可以比肩房玄齡的功績

圖一:凌煙閣功臣群像


杜如晦的家世以及在隋朝時所得的評價


英年早逝的杜如晦卻可以比肩房玄齡的功績

圖二:杜如晦

杜如晦,字克明,是京兆杜陵人。他的曾祖杜皎,曾在周朝擔任過開府儀同、大將軍、遂州刺史等職位。他的高祖杜徽,曾在周朝任河內太守的職位。他的爺爺杜果,在周朝擔任溫州刺史的職位,後入隋朝為官,擔任工部尚書、封義興公,《周書》裡面有他的傳記。他的父親叫做杜吒,在隋朝擔任昌州長史。杜如晦年少的時十分聰慧機敏,喜歡與人談論文章歷史。在隋朝時深受當時的吏部侍郎高孝基看重,但是因為資歷尚淺,並沒有獲得一個很大的官職。在隋為官時只有一個滏陽尉的官職,杜如晦十分不滿,不久就棄官而走。

杜如晦初見太宗


英年早逝的杜如晦卻可以比肩房玄齡的功績

圖三:唐太宗

太宗平定京城之後,在秦王府任兵曹參軍,後升遷陝州總管府長史。當時太宗手下能人輩出,大多都被派到外地做官,太宗十分擔心這件事。於是便向房玄齡詢問對策,房玄齡認為秦王府的幕僚出走外放的人雖然多,但是大多並沒有太過值得心痛。但是杜如晦的才幹十分優秀,是可以輔佐秦王為皇的人才。如果秦王只想做個藩王守一方國土,那麼杜如晦便沒有什麼用,但是如果想要管理大唐江山,這個人不可失去。太宗十分驚慌,因為險些失去了杜如晦,於是杜如晦便被太宗收入幕府作為幕僚。


後來杜如晦跟隨李世民討伐叛賊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人,在軍帳中運籌帷幄,表現十分優秀。當時杜如晦對於軍事時局,國家治理,兵法謀略等諸事,剖析決斷十分透徹,切中要害,被當時的人信服至極。

杜如晦靠著這些功績升遷陝東道大行臺司勳郎中。不久又以本來的官職兼任文學館學士一職。天策府建立之後,被任命為事中郎,太宗命人為十八位管理畫像,當時杜如晦為首位,並命令文學褚亮寫文章為杜如晦稱讚,足可見杜如晦的分量

貞觀時期的杜如晦

前太子李建成十分忌諱杜如晦這樣的人,對齊王李元吉說:"秦王府中值得忌憚的只有杜如晦與房玄齡二人而已。"於是便在高祖面前詆譭杜如晦與房玄齡,導致杜如晦和房玄齡一同被逐出秦王府。玄武門之變時,他們又秘密地假扮道士進入秦王府,為秦王出謀劃策,等到太宗即位,杜如晦與房玄齡的功勞一樣,被提拔為太子左庶子,不久杜如晦又升遷做到了兵部尚書,被太宗封為了蔡國公。

貞觀二年,杜如晦以原來的官職兼任檢校侍中一職,又領了吏部尚書的職位,還總監東宮兵馬事的職務,但是這些杜如晦做的都十分稱職。

貞觀三年,杜如晦接替長孫無忌的尚書右僕射一職,仍接手選拔官員的任務,與房玄齡共同治理朝政。至於臺閣規模以及典章人物,都是他們二人所做的決定,在當時以及後世提到關於二人的評價中,房玄齡杜如晦二人都是被讚譽的。杜如晦因為報答高孝基當初對他的賞識,為他樹神道碑以紀念他的功德。

貞觀三年冬天,杜如晦因為患了重病,上表請求離職養病,太宗同意了,俸祿賞賜仍跟平時一樣下發,不曾減少。太宗仍舊十分擔憂杜如晦的病,頻頻派遣使臣詢問病情,源源不斷地派遣名醫,贈送良藥用來治療杜如晦的病情。

貞觀四年,杜如晦病情又加重了,太宗命令太子去他的家裡探望杜如晦的病情,後來太宗親自去他家探望,抱著他流淚,並賞賜了絲帛千匹;在他還沒有去世的時候,就讓他的大兒子出來當官並破格升遷左千牛杜構。

杜如晦四十六歲的時候就去世了。杜如晦去世的時候,太宗十分傷心,三日不上朝,在杜如晦死後追贈司空,加封萊國公,諡號"成"。太宗曾經對虞世南說:"朕與杜如晦,君臣的情義深重。不幸杜如晦去世的早,我十分難過。希望卿知道我的意思,為杜如晦制碑銘文。"

太宗後來因為吃到了好吃的瓜,又思念起了杜如晦,心情十分悲痛,剛剛吃到一半,就派遣使節送到了杜如晦的靈前。又曾經賞賜了房玄齡黃銀腰帶,對房玄齡說:"當年你和杜如晦一起輔佐我,而今天只有你一個人能得到這份賞賜。"太宗因此痛哭流涕,傷心至極。又說:"朕聽說黃金白銀通常都是被鬼神魂靈所畏懼的。"命下人取了黃金帶派遣房玄齡親自送到杜如晦靈前。

有一天,太宗忽然夢到杜如晦,夢裡的杜如晦好像活著的時候一樣,等到白天,便告之玄齡,言語間唏噓不已,令人送御饌去祭奠杜如晦。第二年杜如晦的祭日,太宗又派遣人到杜如晦家去慰問他的妻子,悼念他,這種恩施禮遇是從來唐朝歷史上都沒有過的。

唐史對杜如晦的評價  唐代史臣對杜如晦的評價十分高。經常將這兩個人放在一起比較,常稱作房謀杜斷。他們二人同樣作為早期加入太宗旗下的謀士,表現優異,又同為官宦之家,所以一直放在一起比較。這一段是記載在舊唐書裡面的,唐史認為,杜如晦和房玄齡都是當時不二的人才,二人各有所長,又相互互補,固有房謀杜斷一說,其意為,房玄齡做事老謀深算,但是杜如晦善於決斷。又恰逢盛世,遭遇明主,才是二人有如此成就。

英年早逝的杜如晦卻可以比肩房玄齡的功績

圖四:房玄齡

當時唐朝初定,杜如晦和房玄齡輔政,因為剛剛平定大亂,朝綱法紀鬆弛,而振興朝綱,重整法紀,完善律法,沒有數百年的時間是不可能做完的,而他們二人僅用了數年時間便做到了,便足以名留千史,流芳百世。杜如晦雖然從仕時間很短,但是對於為臣之能具備十分優異的天分。而且,君主英明,臣子良善,兩者相輔相成。


綜述

杜如晦,作為唐太宗時期,進入凌煙閣的謀士,其地位,功績是無法磨滅的。從其死後太宗的態度來看,他生前的功績是謀士中出類拔萃的。從歷史上更是可以得到驗證,杜如晦並非單純的文治之臣,他在武功方面的建樹也十分優秀,是一位十分優秀的軍事家。屢次隨仍是秦王的李世民伐賊蕩寇。使其不只有君臣之義,更有幾分同袍之誼。這也是唐太宗在其死後仍舊念念不忘的原因。

英年早逝的杜如晦卻可以比肩房玄齡的功績

圖五:凌煙閣

但是,因為他英年早逝,並未參與太宗中後期的唐王朝建設。而房玄齡則不同,他在唐王朝中後期,凌煙閣功臣死傷殆盡之後,仍舊身居中樞,統領朝綱,這使他在整體的功績方面稍遜色與跟他同樣有名的房玄齡,但是這並不影響他成為太宗時期名臣賢相,也足以使他位列凌煙閣。


作為同樣出身官宦世家,在戰亂中投身秦王麾下,在秦王式微之時,不離不棄,有名士風範,也有賢相之功。這些都是值得史官們載入筆下也是值得我們進行學習的。正是因為他們受過良好的儒家教育,使得他們不僅僅有一身才華也有傑出的品德。

同時,杜如晦,雖然僅僅活了四十餘年,但是他的所作所為,間接影響唐王朝數百年的興盛。他所創造的價值是大多數人究其一生都做不到的。這也是他可以名垂青史的原因。人活貴在精彩,不在長久。應該用自己的有限的生命創造出無限的輝煌。這些才是我們應該從歷史上名臣賢相身上所學到的最寶貴的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