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CEO李世民:選拔人才,從來都是「一把手」的事!


盛世CEO李世民:選拔人才,從來都是“一把手”的事!


很多公司的一把手往往把招募人才的權力下放給人力部門了,這簡直是災難。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想成就一番事業必須善於發現人才、任用人才,而且一把手要格外重視,親自主抓。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位用人高手,正式因為對人才建設十分重視才有了 “貞觀之治”,不妨看看他用了什麼方法讓手下名相良將無數?

上下五千年,論人才之鼎盛,文武之兼備,難及貞觀時代。

古代十大名相、十大名將,版本眾多,但名相必有房玄齡,名將必有李靖。貞觀文臣燦爛如錦,杜如晦、魏徵、長孫無忌、王珪、溫彥博等,青史留名;貞觀武將將星閃耀,李績、尉遲恭、李道宗、薛萬徹、薛仁貴等,震鑠古今。半路殺出的程咬金,過年張貼的門神——秦瓊、敬德,都是彼時人物。

江山代有才人出。貞觀時期,人才井噴式的湧現,並非上蒼的青睞或偏心。追本溯源,在於李世民——這位優秀的董事長,在人力資源上的遠見卓識,全局把控。

一、格局:唯才是舉,博大能容

李世民求賢若渴。《全唐書》記載,太宗的求賢舉人詔,有五次之多。

貞觀二年,李世民動員諸大臣推薦人才。班子成員、右僕射封德彝因很少舉薦,受到批評,封大人解釋:未見奇才異能。太宗提出振聾發聵的人才觀:何代無賢,但患遺而不知耳?哪個朝代會沒有賢才,只有被遺漏,所以沒被發現而已。

他又責令另兩位宰相,房玄齡與杜如晦:你們作為朝廷要員,要幫我分憂,廣開耳目,求訪賢臣。你們總是忙於瑣碎事務,怎麼能幫助我求賢呢?人才,人才,每位高管都必須是HR。

他提出人才戰略,強調“為政之要,惟在得人”,這與主席提出的“路線確定後,幹部是關鍵”,異曲同工。談及人才的重要性,李世民說:即使有絕世寶珠,黃金千兩,也不如身邊聚集人才的興盛、賢士的尊崇。

這種任人唯賢的格局,不講門戶,不分親疏,不避仇嫌。讓不同出身,來自五湖四海的人才,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共聚一堂。父皇老臣裴寂、蕭瑀,舊日幕僚房玄齡、杜如晦,政敵舊部魏徵、薛萬徹,皆為己用。農民出身的程知節、寒微出身的尉遲恭、貴族出身的李靖、少數民族的何力,皆受重用。

不拒細流,海納百川,方成其大。

盛世CEO李世民:選拔人才,從來都是“一把手”的事!

唐山龍泉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相傳唐太宗李世民東征時曾在此駐兵,時有巨龍騰起於東方,直沒太宗大帳

盛世CEO李世民:選拔人才,從來都是“一把手”的事!

西安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

二、眼光:識人之明,知人善用

韓愈說:世有伯樂,然後才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李世民絕對是伯樂中的伯樂,以識人之明,為大唐選出了無數千裡馬。他的“明主工匠”論,更是用人的寶典。

巧匠制木,直的做車轅,曲的做車輪,長的做棟樑,短的做拱桷。不管曲直長短,都能派上用場。明主用人,也是這個道理。聰明的取其謀略,愚笨的取其氣力,勇敢的取其膽識,膽怯的取其謹慎。故良匠無棄材,明主無棄士。

他提出:不以一惡忘其善,勿以小暇掩其功,割政分機,盡其所有。不要責備求全,要注重人才的組合,發揮各自的作用。

他確實這麼做的。房玄齡善謀,杜如晦善斷,時人稱“房謀杜斷”,以房杜為左右僕射,二人優勢互補,同心輔國。魏徵將諫諍視為己任,任為諫議大夫,專門向皇帝提意見。戴胄不通經史,但做事正直,讓他做大理寺少卿,負責審理案件。

他曾點評諸臣,眾皆悚然:長孫無忌善避嫌疑,應對敏捷,斷事果決,但打仗不行;高士廉涉獵古今,心術明達,不結朋黨,但不敢提意見;唐儉能言善辯,擅長調節矛盾,但未向朝廷提興革的建議;楊師道性情溫和,少有過失,但性格怯懦,關鍵時不給力。

王珪識鑑精通,善於臧否人物。太宗讓他與其他人物評比,王珪得了滿分。他說:孜孜奉國,知無不為,臣不如玄齡;兼賢文武,出將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詳明,出納惟允,臣不如彥博;濟繁治劇,眾務必舉,巨不如胄;以諫諍為心,恥君不及堯舜,臣不如徵。至激濁揚清,疾惡好善,臣於數子有一日之長。

皇帝很滿意,連聲稱善。其實,王珪只是鑑賞,太宗卻是這般用的。

三、胸懷:推心置腹,以誠相待

尉遲恭,劉武周部將,天下第一猛將。

武德三年,他與另一大將尋相,困於介休,被李世民招降。李世民封尉遲恭為右一府統軍,而且,將隨其歸降的舊部八千人,仍歸其統領。沒有信任是做不到的。

攻打洛陽,王世充兵強馬壯,雙方陷入膠著。尋相逃跑,不知所終。眾將疑心尉遲也會叛亂,不等請示,先綁起來。屈突通等再三勸說:此人歸降不久,驍勇異常,為防生變,建議誅殺。

李世民未採納,直接釋放,並請到內室之中,贈以金銀。李世民對他說道:大丈夫以意氣相許,請不要將這點小誤會放在心上,我絕不會聽信旁人之言加害忠良勇士的。今以此物相送,是表共事之情的。絕對的信任。尉遲恭推開金銀,俯身叩頭,沒有豪言壯語。但自此之後,一生相隨,至死不改。戰場上數次捨身相救,官場上亦捨命相挺。

可與太子為敵。太子派人贈送金銀器物一車,持密信與尉遲恭,說:希望能得到屈駕和眷顧,以便加深我們之間的布衣之交。結果,尉遲恭婉拒,並將此事稟告李世民。

可與天子為敵。玄武門兵變,尉遲恭誅殺李元吉,一身血跡。之後披甲持戟,到御前警衛,“護駕”李淵。雖千萬人,吾往矣。

後世的朱元璋,深刻領會此點。陳兆先率三萬士兵投降,面對心存疑慮的降兵,朱元璋從中選出500士兵,當晚替換親兵作其護衛,他放心地卸甲睡覺。這份信任與託付,讓三萬士兵死心追隨。

彼以國士待我,我以國士報之。

四、態度:尊重人才,善於激勵

要贏得人才的心,唯有尊重人才,欣賞其才學,接納其思想。

武德四年,李世民建文學館,延納賢俊,以杜如晦、房玄齡等十八人為學士,禮遇極高,五品俸祿,天天談經論史,切磋交流。又命畫家閻立本畫像,諸亮題贊。收入書庫,以傳後世。這份榮耀讓人羨慕不已,選入文學館,就被稱“登瀛洲”,做了神仙。

貞觀四年,李世民看到大老粗常何奏疏,居然很合聖意。很是詫異,問及何人手筆?常何答道:食客馬周。太宗立即召見,在馬周沒到期間,曾四次派人前去敦促。

貞觀十二年,李世民將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24位開國功臣,畫像於凌煙閣,以表彰他們的勳德。凌煙閣,成為歷朝臣工最高的榮譽。兩百年後的李賀豔羨不已,“男兒何不帶吳鉤,奪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貞觀十五年,李勣患急病,驗方說鬍鬚燒的灰可以治療,李世民剪下鬍鬚,為他和藥。李勣連連叩頭哭謝,直至出血,李世民說:“這是為了社稷江山考慮,並非為你個人,有什麼可謝的?

貞觀二十二年,房玄齡病重,太宗為探視方便,命人將皇宮圍牆鑿開,以便直達房府。他每天派遣使臣問候,派名醫治療。房玄齡彌留之際,李世民親自來到病榻前,與之握手訣別。

尊重人才,方能贏得人才的尊重。

五、策略:警鐘長鳴,合理約束

嚴格才是大愛。部屬的過錯,要及時批評。組織的原則,需時刻提醒。

貞觀六年,太宗擺酒席,宴請群臣。尉遲恭發現某人,座次位在己上。他怒吼道:“你有什麼功勞,也配坐在我的上面?”坐在下首的任城王李道宗出來解勸,沒想到尉遲恭大怒,揮拳相向,李道宗猝不及防,一隻眼睛幾乎被打瞎。李世民很不高興,當場離席,不歡而散。

次日,他規勸尉遲恭:我讀《漢書》,見漢高祖誅殺功臣,心裡常責怪高祖。我也一直想與你共保富貴,延及子孫。然而你身為高官,數犯國法,可見韓信、彭越被殺,不是漢高祖過失。國家綱紀,唯賞與罰。分外的恩惠,不能給得太多,要嚴格要求自己,別做後悔不及的事。尉遲恭聽完,汗溼夾背,磕頭謝罪,自此低調做人。

貞觀四年,李靖蕩平東突厥,立下蓋世奇功。凱旋後卻被告狀,得勝的喜悅變成負罪的擔憂,李世民召見,一頓雷霆,李靖唯有不斷謝罪。幾日後召見,赦免罪名,賜絹加爵。未幾日再次召見,稱誤聽謠言,拜其為宰相。一打一拉,足見天恩難測。

房玄齡,貞觀第一賢相,也先後三次被罷免。這樣不斷的敲打,其實也是讓房玄齡清楚,永遠不要驕傲自滿,朝廷可以離開任何人;永遠要清晰定位,守住君臣的本分。

相比漢朝的鳥盡弓藏,宋朝的杯酒釋兵權,明朝的大肆屠殺,貞觀時期的高管大臣們,結局好得令人羨慕。

看似不近人情的警鐘,才是最大的人情。

六、制度:制度建設,梯隊管理

制度建設很重要,人治易人亡政息,法治才能長治久安。

唐朝的制度建設,集大成者,為中國古代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法典,是世界五大法系之一的代表。作為封建皇帝,李世民很注重“把權力關進籠子”。皇帝發佈詔書,必須送門下省審查,門下省拒絕“副署”的詔書,依法不能頒佈。他制定死罪復奏制度,三複奏、五復奏,以示對人命的重視。

科舉制度歷經千年,是世界延續時間最長的選人方法。雛形於隋,真正成型於唐太宗。此制度一改此前的推薦制,選擇範圍更廣泛、方法更科學,讓諸多貧寒之士,有機會為帝國效力。天下士子紛至沓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看到眾多新取進士魚貫而出,太宗極其欣慰,得意地說道: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

考核體系同步配套。唐朝的“課績”標準,分為“善”與“最”兩個部分。“善”屬於德行範疇,歸納為四個方面;“最”則根據各職能專業線,歸納為二十七類。在此基礎上,對百官的業績考核,自“上上”至“下下”分為九等,都有具體的考核指標。

幹部梯隊同步建設。讓帝國諸位大佬,不斷舉薦新人,馬周就是在此背景下,進入領袖眼光,最終出任宰相。李世民尤嫌力度不足,於是規定“五品以上官員各向朝廷推舉一人為縣令”,將此當成一項制度。

如此種種,方創貞觀之輝煌。

探究盛世之要素,修生養息的國策、天縱神武的領袖,必不可少。而極關鍵在於發現、使用了大批優秀人才,人才是第一生產力。 作者: 張蘇君,來源:煮粥論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