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CEO李世民:选拔人才,从来都是“一把手”的事!


盛世CEO李世民:选拔人才,从来都是“一把手”的事!


很多公司的一把手往往把招募人才的权力下放给人力部门了,这简直是灾难。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善于发现人才、任用人才,而且一把手要格外重视,亲自主抓。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位用人高手,正式因为对人才建设十分重视才有了 “贞观之治”,不妨看看他用了什么方法让手下名相良将无数?

上下五千年,论人才之鼎盛,文武之兼备,难及贞观时代。

古代十大名相、十大名将,版本众多,但名相必有房玄龄,名将必有李靖。贞观文臣灿烂如锦,杜如晦、魏征、长孙无忌、王珪、温彦博等,青史留名;贞观武将将星闪耀,李绩、尉迟恭、李道宗、薛万彻、薛仁贵等,震铄古今。半路杀出的程咬金,过年张贴的门神——秦琼、敬德,都是彼时人物。

江山代有才人出。贞观时期,人才井喷式的涌现,并非上苍的青睐或偏心。追本溯源,在于李世民——这位优秀的董事长,在人力资源上的远见卓识,全局把控。

一、格局:唯才是举,博大能容

李世民求贤若渴。《全唐书》记载,太宗的求贤举人诏,有五次之多。

贞观二年,李世民动员诸大臣推荐人才。班子成员、右仆射封德彝因很少举荐,受到批评,封大人解释:未见奇才异能。太宗提出振聋发聩的人才观:何代无贤,但患遗而不知耳?哪个朝代会没有贤才,只有被遗漏,所以没被发现而已。

他又责令另两位宰相,房玄龄与杜如晦:你们作为朝廷要员,要帮我分忧,广开耳目,求访贤臣。你们总是忙于琐碎事务,怎么能帮助我求贤呢?人才,人才,每位高管都必须是HR。

他提出人才战略,强调“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这与主席提出的“路线确定后,干部是关键”,异曲同工。谈及人才的重要性,李世民说:即使有绝世宝珠,黄金千两,也不如身边聚集人才的兴盛、贤士的尊崇。

这种任人唯贤的格局,不讲门户,不分亲疏,不避仇嫌。让不同出身,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共聚一堂。父皇老臣裴寂、萧瑀,旧日幕僚房玄龄、杜如晦,政敌旧部魏征、薛万彻,皆为己用。农民出身的程知节、寒微出身的尉迟恭、贵族出身的李靖、少数民族的何力,皆受重用。

不拒细流,海纳百川,方成其大。

盛世CEO李世民:选拔人才,从来都是“一把手”的事!

唐山龙泉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时曾在此驻兵,时有巨龙腾起于东方,直没太宗大帐

盛世CEO李世民:选拔人才,从来都是“一把手”的事!

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

二、眼光:识人之明,知人善用

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李世民绝对是伯乐中的伯乐,以识人之明,为大唐选出了无数千里马。他的“明主工匠”论,更是用人的宝典。

巧匠制木,直的做车辕,曲的做车轮,长的做栋梁,短的做拱桷。不管曲直长短,都能派上用场。明主用人,也是这个道理。聪明的取其谋略,愚笨的取其气力,勇敢的取其胆识,胆怯的取其谨慎。故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

他提出:不以一恶忘其善,勿以小暇掩其功,割政分机,尽其所有。不要责备求全,要注重人才的组合,发挥各自的作用。

他确实这么做的。房玄龄善谋,杜如晦善断,时人称“房谋杜断”,以房杜为左右仆射,二人优势互补,同心辅国。魏征将谏诤视为己任,任为谏议大夫,专门向皇帝提意见。戴胄不通经史,但做事正直,让他做大理寺少卿,负责审理案件。

他曾点评诸臣,众皆悚然:长孙无忌善避嫌疑,应对敏捷,断事果决,但打仗不行;高士廉涉猎古今,心术明达,不结朋党,但不敢提意见;唐俭能言善辩,擅长调节矛盾,但未向朝廷提兴革的建议;杨师道性情温和,少有过失,但性格怯懦,关键时不给力。

王珪识鉴精通,善于臧否人物。太宗让他与其他人物评比,王珪得了满分。他说: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兼贤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彦博;济繁治剧,众务必举,巨不如胄;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征。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

皇帝很满意,连声称善。其实,王珪只是鉴赏,太宗却是这般用的。

三、胸怀:推心置腹,以诚相待

尉迟恭,刘武周部将,天下第一猛将。

武德三年,他与另一大将寻相,困于介休,被李世民招降。李世民封尉迟恭为右一府统军,而且,将随其归降的旧部八千人,仍归其统领。没有信任是做不到的。

攻打洛阳,王世充兵强马壮,双方陷入胶着。寻相逃跑,不知所终。众将疑心尉迟也会叛乱,不等请示,先绑起来。屈突通等再三劝说:此人归降不久,骁勇异常,为防生变,建议诛杀。

李世民未采纳,直接释放,并请到内室之中,赠以金银。李世民对他说道:大丈夫以意气相许,请不要将这点小误会放在心上,我绝不会听信旁人之言加害忠良勇士的。今以此物相送,是表共事之情的。绝对的信任。尉迟恭推开金银,俯身叩头,没有豪言壮语。但自此之后,一生相随,至死不改。战场上数次舍身相救,官场上亦舍命相挺。

可与太子为敌。太子派人赠送金银器物一车,持密信与尉迟恭,说:希望能得到屈驾和眷顾,以便加深我们之间的布衣之交。结果,尉迟恭婉拒,并将此事禀告李世民。

可与天子为敌。玄武门兵变,尉迟恭诛杀李元吉,一身血迹。之后披甲持戟,到御前警卫,“护驾”李渊。虽千万人,吾往矣。

后世的朱元璋,深刻领会此点。陈兆先率三万士兵投降,面对心存疑虑的降兵,朱元璋从中选出500士兵,当晚替换亲兵作其护卫,他放心地卸甲睡觉。这份信任与托付,让三万士兵死心追随。

彼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

四、态度:尊重人才,善于激励

要赢得人才的心,唯有尊重人才,欣赏其才学,接纳其思想。

武德四年,李世民建文学馆,延纳贤俊,以杜如晦、房玄龄等十八人为学士,礼遇极高,五品俸禄,天天谈经论史,切磋交流。又命画家阎立本画像,诸亮题赞。收入书库,以传后世。这份荣耀让人羡慕不已,选入文学馆,就被称“登瀛洲”,做了神仙。

贞观四年,李世民看到大老粗常何奏疏,居然很合圣意。很是诧异,问及何人手笔?常何答道:食客马周。太宗立即召见,在马周没到期间,曾四次派人前去敦促。

贞观十二年,李世民将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24位开国功臣,画像于凌烟阁,以表彰他们的勋德。凌烟阁,成为历朝臣工最高的荣誉。两百年后的李贺艳羡不已,“男儿何不带吴钩,夺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贞观十五年,李勣患急病,验方说胡须烧的灰可以治疗,李世民剪下胡须,为他和药。李勣连连叩头哭谢,直至出血,李世民说:“这是为了社稷江山考虑,并非为你个人,有什么可谢的?

贞观二十二年,房玄龄病重,太宗为探视方便,命人将皇宫围墙凿开,以便直达房府。他每天派遣使臣问候,派名医治疗。房玄龄弥留之际,李世民亲自来到病榻前,与之握手诀别。

尊重人才,方能赢得人才的尊重。

五、策略:警钟长鸣,合理约束

严格才是大爱。部属的过错,要及时批评。组织的原则,需时刻提醒。

贞观六年,太宗摆酒席,宴请群臣。尉迟恭发现某人,座次位在己上。他怒吼道:“你有什么功劳,也配坐在我的上面?”坐在下首的任城王李道宗出来解劝,没想到尉迟恭大怒,挥拳相向,李道宗猝不及防,一只眼睛几乎被打瞎。李世民很不高兴,当场离席,不欢而散。

次日,他规劝尉迟恭:我读《汉书》,见汉高祖诛杀功臣,心里常责怪高祖。我也一直想与你共保富贵,延及子孙。然而你身为高官,数犯国法,可见韩信、彭越被杀,不是汉高祖过失。国家纲纪,唯赏与罚。分外的恩惠,不能给得太多,要严格要求自己,别做后悔不及的事。尉迟恭听完,汗湿夹背,磕头谢罪,自此低调做人。

贞观四年,李靖荡平东突厥,立下盖世奇功。凯旋后却被告状,得胜的喜悦变成负罪的担忧,李世民召见,一顿雷霆,李靖唯有不断谢罪。几日后召见,赦免罪名,赐绢加爵。未几日再次召见,称误听谣言,拜其为宰相。一打一拉,足见天恩难测。

房玄龄,贞观第一贤相,也先后三次被罢免。这样不断的敲打,其实也是让房玄龄清楚,永远不要骄傲自满,朝廷可以离开任何人;永远要清晰定位,守住君臣的本分。

相比汉朝的鸟尽弓藏,宋朝的杯酒释兵权,明朝的大肆屠杀,贞观时期的高管大臣们,结局好得令人羡慕。

看似不近人情的警钟,才是最大的人情。

六、制度:制度建设,梯队管理

制度建设很重要,人治易人亡政息,法治才能长治久安。

唐朝的制度建设,集大成者,为中国古代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法典,是世界五大法系之一的代表。作为封建皇帝,李世民很注重“把权力关进笼子”。皇帝发布诏书,必须送门下省审查,门下省拒绝“副署”的诏书,依法不能颁布。他制定死罪复奏制度,三复奏、五复奏,以示对人命的重视。

科举制度历经千年,是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人方法。雏形于隋,真正成型于唐太宗。此制度一改此前的推荐制,选择范围更广泛、方法更科学,让诸多贫寒之士,有机会为帝国效力。天下士子纷至沓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看到众多新取进士鱼贯而出,太宗极其欣慰,得意地说道: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考核体系同步配套。唐朝的“课绩”标准,分为“善”与“最”两个部分。“善”属于德行范畴,归纳为四个方面;“最”则根据各职能专业线,归纳为二十七类。在此基础上,对百官的业绩考核,自“上上”至“下下”分为九等,都有具体的考核指标。

干部梯队同步建设。让帝国诸位大佬,不断举荐新人,马周就是在此背景下,进入领袖眼光,最终出任宰相。李世民尤嫌力度不足,于是规定“五品以上官员各向朝廷推举一人为县令”,将此当成一项制度。

如此种种,方创贞观之辉煌。

探究盛世之要素,修生养息的国策、天纵神武的领袖,必不可少。而极关键在于发现、使用了大批优秀人才,人才是第一生产力。 作者: 张苏君,来源:煮粥论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