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役美軍隨時能全殲卻就是不動手,眼睜睜看數萬日本兵活活餓死

二戰中蘇軍幾乎是“殘暴”的代名詞,對待敵人完全是不給面子,雖然日本並非蘇聯二戰中的主要敵人,但戰爭結束後,數十萬日軍精銳還是被虜到寒冷的西伯利亞接受社會主義改造,弄得日本人至今都對俄國畏懼三分。不過,美軍在二戰中對待日軍的手段也仁慈不到哪兒去,碰到負隅頑抗的日軍總是趕盡殺絕,部隊大量裝備噴火坦克等武器,就是為了對付躲在工事中的日本兵。可以說,只有日本兵想象不到的後果,沒有美軍攻不下來的要塞。

此役美軍隨時能全殲卻就是不動手,眼睜睜看數萬日本兵活活餓死

不過,美軍雖然對殘忍狡詐的日軍恨之入骨,但並非每一場戰役都力圖將日本兵全殲。二戰後期曾有這樣一場戰役,當美軍達到自己的戰略企圖,從戰爭中獲得足夠的利益後,就把殘餘日軍趕到戰場的另一端“圈養”起來。這些倒黴的日本兵下場非常慘,結果卻非常有趣。

事情要從1942年初說起,當時的日軍佔盡優勢,便儘可能多地掠奪勢力範圍。而太平洋西南部有一座名叫布干維爾的小島,成了日軍一個重點目標。布干維爾島是一座狹長的小島,南北長達1120公里,東西只有96公里。1768年,法國航海家布干維爾發現該島,並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歷史上布干維爾島多次易主,一戰結束後,澳大利亞曾短暫地接管該島。珍珠港事件後,隨著日軍南下,布干維爾島順勢遭日軍侵佔。

此役美軍隨時能全殲卻就是不動手,眼睜睜看數萬日本兵活活餓死

值得一提的是布干維爾島是所羅門群島中面積最大的一座,佔領該島對控制整片海域都非常重要。因此,日軍多次向布干維爾島增兵,派遣第六師團、第38混成旅等部隊駐守,守島日軍一度超過4萬人。但從兵力部署上看,日軍對該島的重視程度絕不亞於塞班島、瓜島等戰略要塞,美軍亦然。1943年下半年,隨著戰局的變化,美軍需要一個戰略突破口以瓦解日軍防禦體系,布干維爾島則成了最理想的目標。最終,美軍選擇日軍兵力相對薄弱的奧古斯塔皇后灣作為突破點強行登陸。

1943年11月,美軍陸戰隊第3師按照計劃執行登陸。從這場登陸戰來看,日軍的愚蠢與自大暴露得淋漓盡致。首先,美軍主力部隊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突破日軍防線,規模龐大的艦隊源源不斷向島上輸送戰略物資,而日軍呢?指揮官居然仍然堅持認為日軍在布干維爾島的防禦固若金湯,這不過是美軍小股騷擾,難成氣候。日軍指揮百武晴吉號稱要把美國佬打得跪地求饒,“用敵軍鮮紅的血為第六師團的徽章增輝”,結果最後就派了若干小部隊反擊。

此役美軍隨時能全殲卻就是不動手,眼睜睜看數萬日本兵活活餓死

日軍派出的這點兵力還不夠美軍練手,就在擊潰日軍反擊的同時,美軍艦隊切斷了布干維爾島日軍同拉包爾地區的聯繫,並對島上日軍進行總攻,各個擊破。在美軍強大的火力和無窮無盡的戰略補充面前,日軍的抵抗顯得蒼白無力。最終,日軍指揮官不得不將日軍大部隊化整為零,希望藉助瓜島的經驗,通過游擊戰騷擾美軍,用巨大的損失將敵軍拖入戰爭泥沼。

起初,日軍的戰術確實給美軍帶來了不少麻煩,尤其是到了夜晚,日軍憑藉地利,對落單的美軍小股部隊展開偷襲,令美軍防不勝防。然而,這種情況很快就發生了逆轉。財大氣粗的美軍用照明彈將夜晚照得亮如白晝,日軍失去了發動襲擊的機會;同時,美軍日夜不停地在布干維爾島上接連修了3座軍用機場,並圍繞機場修建了牢不可破的防線。日軍多次趁夜發起自殺式衝鋒,結果發現途中全是路障,自己還沒靠近美軍,體力就被消耗乾淨了。最終,日軍乾脆徹底放棄了進攻的念頭,老老實實地鑽入雨林享受田園生活。

此役美軍隨時能全殲卻就是不動手,眼睜睜看數萬日本兵活活餓死

至此,美軍發動這場戰役的目的就達到了,便立刻改變策略:美軍不再對島上的日軍進行肅清,而是將這些殘餘的日本兵困在島的一塊區域中,任由他們自生自滅。如果有不知好歹的日軍實在是令人忍無可忍,美軍就用炮火對疑似有日軍的區域進行火力覆蓋。隨著彈藥告罄,日軍很快就喪失了進攻能力,不久,他們連吃的東西都沒有了,只能忙著從島上尋找食物,過上了原始人一般的生活。最終,在美軍的“圈養”下,日本兵大片餓死,剩下的則以戰友屍體為食,場面甚是殘酷。

此役美軍隨時能全殲卻就是不動手,眼睜睜看數萬日本兵活活餓死

一方面是吃飽喝足懶得打,另一方面是想打又沒能力打,兩軍居然形成了一種有趣的平衡。雙方“互不侵犯,和平共處”的局面一直持續到二戰結束,最終,倖存的日本兵迫不及待地向美軍投降。此役,日軍死亡超過2萬人,絕大多數都是病死或餓死的;相比之下,美軍陣亡人數僅727人,這樣的戰損比之懸殊,實在是太過恐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