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祖望与鲒埼亭

全祖望与鲒埼亭

全祖望与鲒埼亭

全祖望(1705~1755) 清代学者、文学家。字绍衣,号谢山,学者尊称为谢山先生。鄞州(今浙江宁波)人。雍正七年(1729)贡生,三年后中举。乾隆元年(1736),荐举博学鸿词,同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次年即返里,后未出仕,专事著述。曾主讲于浙江蕺山书院、广东端溪书院。撰《鲒埼亭集》38卷,《外编》50卷,《诗集》10卷。另有《汉书·地理志稽疑》6卷,辑补《宋元学案》100卷,《全校水经注》40卷并补附4卷。

全祖望与鲒埼亭

全祖望上承清初黄宗羲经世致用之学,勤奋攻读,博通经史,为清代浙东史学名家。他"负气忤俗","其学渊博无涯□"(李元度《全谢山先生事略》)。全祖望尤多留意于南宋和晚明文献,虽贫病而著述不辍。他37岁时三笺《困学纪闻》,42岁时补辑《宋元学案》,45岁至48岁的晚年仍朝夕不倦地七校《水经注》。临终前还自编文集。全祖望生活的时代,整个社会弥漫着一股空疏不实的学风,清初稽古洽闻之士,至康熙中叶凋零殆尽。鉴于当时学人多从事帖括之业或词章之学的弊病,他发出“求其原原本本,确有所折衷而心得之者,未之有也”(《鲒埼亭集·翰林院编修赠学士长洲何公墓碑铭》)的感叹。这一时期程朱理学占据学术主流,但那些自命为朱学的人,议论迂阔陈腐,只知“奉章句传注而墨守之,不敢一字出于其外”,结果形成“朱学反自此而晦”(《鲒埼亭集外编·横溪南山书院记》,以下书名省略)的局面。而社会上流行的陆王心学,则往往“高谈性命,直入禅障,束书不观,其稍平者则为学究,皆无根之徒耳”(《外编·甬上证人书院记》)。全祖望试图扭转这种学术风气,严厉批评宋元以来“门户之病,最足锢人”的弊端(《外编·杜洲六先生书院记》),确立了学贵自得、融会百家的治学宗旨。

关于“鲒埼(jié qí )”

全祖望与鲒埼亭

《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的记载,在“会稽郡”下有“鄞(yin)”一地,班固自注:“有镇亭,有鲒埼亭。东南有天门水入海。有越天亭”(第1591页)。唐·颜师古注曰:“鄞音牛斤反。鲒音结,蚌也,长一寸,广二分,有一小蟹在其腹中。埼,曲岸也,其中多鲒,故以名亭。埼音钜依反”(第1592页)。

鄞县在浙江宁波府,是全祖望的故乡。他以故乡颇具特色的地名作为自己的别号,并且以此为自己的诗文集命名,无论是否暗含着反清复明的志意,至少是表达了对故乡的一份深情。

鲒埼地处海道要冲,早在汉代,汉武帝就因此而在此设鲒埼亭。《汉书·地理志》云:“鲒,音结,蚌类。长一寸,广二分,有小蟹在其腹中。埼,曲岸也,其中多鲒,故以名亭。”由此看来,鲒埼是奉化流传至今最为古老的一个地名了,同时,也是惟一一个在《新华字典》里能够查阅到的奉化地名。

鲒,俗称寄生瓦螺,寄居在瓦螺里的小蟹,可以制酱,汉代就曾列为贡品。北宋诗人梅尧臣曾写到:“一寸明月腹,中有小碧蟹”,指的就是这个。亭,是汉代县以下的行政单位,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明代宋琰曾写《鲒埼亭》一诗:厌将双屐踔红尘,百尺危楼跨蜃门。目纵洪涛心自洗,醉来豪气客能吞。舟帆去往浑无地,鱼鸟沉浮或有痕。尽日倚栏看不厌,一钩帘卷月黄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