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鹰潭的书院!

“江右书院甲天下”。在1000多年的古代书院历史中,江西一直是全国书院发展的中心地区,并且数度“独领风骚”,成为中国的一个文化重地,拥有独特的历史地位。

20世纪80年代,季啸风先生率领全国百余名学者普查古代书院,发现全国有书院7300余所,其中江西990所,居全国各省之首,而根据江西省地方志办编纂的《江西书院》最新统计,江西有书院近2000所,比过去统计的数量增加了一倍多。

作为道教发祥地的江西鹰潭也不例外,有象山精舍、桐源书院、玉溪书院、临清书院、灵谷书院、严家书院、玉真书院、环溪书院、锦江书院、竹庄书院、龙溪书院、石溪书院……这些书院大多建在幽静之山水间,学子们借助山林中的固定场所凝炼自己的思想和操守,达到修身的至美境界。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些书院,一代代哲儒和学子们在山水意境中铸造的理想、信仰、文化与自然相互生长,对今天的我们如何处理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犹有巨大的教益作用……

象山书院—心学之源

走近鹰潭的书院!

贵溪市城区的象山阁与陆九渊雕塑(记者 徐蓉 摄)

南宋时期,我国书院最为鼎盛,据清代著名史学家全祖望考证,在全国影响最大的当属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江西贵溪的象山精舍、浙江金华的丽泽书院,史称“南宋四大书院”。

象山精舍的创办

走近鹰潭的书院!

象山书院崖刻

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陆九渊在应天山创办了应天山书堂。半年后的一天,他在从家乡金溪回应天山的路上“顾盼山形,宛然巨象”,便将应天山改名为象山,自号象山居士,并将应天山书堂改为“象山精舍”。长年在象山精舍读书的学生有近百人,来来往往向陆九渊请教的学生有上千人。陆九渊在应天山的五年,是他心学的成熟期和心学传播的高峰期。在这里,陆九渊找到了一种特殊的感觉,他的人生价值就是不断完善心学,并以象山精舍为载体弘扬心学。他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心学研究和教育事业,深深地爱着这座大山,他在《应天山》的诗中写道:

我家应天山,山高数万丈。

上开园池美,平林千万状。

山西有龙虎,烟霞耿相望。

寒清漾微波,暖翠团前障。

天光入行舟,野色随支杖。

吾党二三子,幽赏最清旷。

引兴谷云边,题名岩石上。

碧桃吹晓笙,白鹤惊春帐。

一笑咏而归,千载犹可尚。

走近鹰潭的书院!

矗立在沿河路的象山阁

陆九渊居山讲学五年,“从容讲道,歌咏愉愉”。在《与陈宰》的信中,陆九渊说:“倘得久于是山,以既厥事,是所愿幸!”《与朱子渊》的信中说:“终焉之计,于是决矣!”象山精舍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朱熹曾说:“今浙东学子多为子静门人。”清代著名政治家、理学家李绂通过对象山精舍学生的查考后说:“卓然见于史册地志者,亦七十余人。”陆九渊计划在有生之年将象山精舍办成象山书院,后来因为皇帝将他紧急调到湖北荆门担任知军(军政一把手),驻守半壁江山的边关,陆九渊的心学研究和教育事业被迫暂停。

陆九渊的教育特色

走近鹰潭的书院!

陆九渊雕像(记者 徐蓉 摄)

象山精舍的教育和教学与全国书院相比是独树一帜的。首先在陆九渊的学生中,有年龄长于陆九渊的,有读书比陆九渊多的,有官职比陆九渊大的,他们在这里读书不只是为了考进士,更多的是来学习被陆九渊升华到心学层面的学问。这些学生较之于其他书院的学生来说,素质普遍比较高。也正因为这样,象山精舍又有一个办学特色——不立学规。他强调学生自我约束,这也是陆九渊心学理念的显现,任何事情都要发自内心,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自己把握。

陆九渊要求学生要“先立乎其大”,因为“大志不立,未免同乎污世(污浊混乱的世道),合乎流俗。”他讲“道非难知,亦非难行,患人无志耳”,要终身围绕着自己的志向做人、做事、做学问。检验一个人是真立志还是假立志的标准是“卓然不为流俗所移,乃为有立”。陆九渊教育学生不要仅仅为了功名而读书,他说:“今时士人读书,其志在于学场屋之文以取科第,安能有大志。”但他并不反对学生考进士,他说:“某今亦教人做时文,亦教人去试,亦爱好人发解之类,要晓此意是为公,不是私。”

当时有人误以为陆九渊不教人读书,陆九渊说:“何尝不读书来,只是比他人读得别些子。”他教育学生要终生学习,“人之不可以不学,犹鱼之不可以无水。”他阐述读书的好处,“玉之瑕终瑕,瑜终瑜;人则不然,学则瑕者瑜,不学则瑜者瑕”,“学能变化气质”。他引导学生,要做圣贤并不难,只要一直朝着自己的志向长年累月去实践,便可以成为圣贤,“只要一向践履去,久则至于圣贤矣”。

他强调要发明本心,“人心本善,其不善者迁于物也。”因此要经常洗心,去除心灵上的污染和遮盖物,让原来的赤子之心显露出来,这就是发明本心。

三百年后的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继承、完善、发扬了陆九渊的心学,他通过长期对陆学研究的量变,最终在龙场悟道得到质变,形成一套完整的心学体系,历史上叫做陆王心学。2017年,在鹰潭市举办的纪念象山书院创办830周年国际高端论坛上,美国著名哲学家成中英和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国学泰斗楼宇烈分别题词,“象山书院心学祖庭”“象山书院心学之源”,对象山书院在我国心学的位置作了高度评价。

象山书院曾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的辉煌与骄傲,但随着清末洋务运动后的教育体制改革而湮没于历史的滚滚红尘。但是,象山书院历经七百余年而蕴积的象山文化——心学思想、教育理念、文化精华并没有随之终结。

龙溪书院—修身之所

走近鹰潭的书院!

修复中的龙溪书院(记者 严米金 摄)

龙溪书院位于余江区锦江镇团黄村委会岗底李家村,坐落在群山环抱、山清水秀的云盖峰山下,是清朝乾隆癸未年(1763)岗底李家乡贤李世芳为族人所建。书院占地约500平方米,坐东北朝西南,砖石梁架结构。大门为牌坊式“八字”门楼,用麻石建造,上下三层,呈塔形。翘起的沟檐,镂空的雕刻,与以戏曲人物为内容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图案融为一体,展现了古代精美的建筑工艺和高超的建筑水平,可惜残缺不齐。书院主体房屋高约5米,阔12米;歇山屋顶,小青瓦覆盖,青砖墙面。院阔23米,进深24米,建筑面积288平方米。进门后有亭廊,亭廊直通正房;正房共三进二个天井,两侧有厢房。正房最后一进为讲堂,面积约50平方米;讲堂左右分立窗舍,窗舍之外各有一排作学舍的厢房,共十余间。


走近鹰潭的书院!

龙溪书院简介(记者 徐蓉 摄)

龙溪书院的创建者李世芳,字尚琮,号馥邨(村),曾入大学求学考取明经博贡,并结识了翰林院编修、戏曲家蒋仕铨,成为挚友。李世芳有六男四女,无意于功名,考取明经博贡后回乡创办私塾,以教导族中子弟为业。岗底李家原名龙溪李家,故私塾取名为“龙溪书院”。李世芳好善乐施,急公好义,美名远扬。

龙溪书院落成,蒋仕铨前往龙溪李家祝贺,并为之写下《龙溪书院记》,其记中曰:惟李君尚琮明经,为安仁望族,能修其身,以孝悌、敦睦、任恤称于乡。虑其子若孙之久而失教也,乃于龙冈所居之侧筑家塾,题曰“龙溪书院”。始于乾隆癸未二月,迄四月而落成焉。若曰:“是我后昆藏修、息游之所也。抑我后昆学之所、由成礼义之所、由起者其在斯乎?”噫嘻,美哉,何其用心之厚与!院中有堂有室,有庭有阶,有函丈,有学舍,有庖湢、井灶、几榻、庋阁、灯檠,图史具备于其中。其子弟雁行鱼贯,执经问业,循循然涵养观摩、优游驯习,若将什伯其世于无穷。其秀者,取科第出而为匡时治民之器;即资之中下者,居乡治家,亦不失为谨愿廉让之人。

走近鹰潭的书院!

龙溪书院(记者 徐蓉 摄)

李世芳创办书院的目的是教育子弟知书达理,并非为功名利禄。“图诸子稍长,即饬令力穑事,云有志者薪肩牧角皆横经所也”,故其六子仅长子李光国入仕途为官。李光国考取附贡时,想北上入国子监深造,李世芳让他去拜访自己的挚友蒋世铨。蒋世铨见李光国英姿秀敏,暗暗称赞,对他说:“士人君子应当为世所用,不要以独善其身而自鸣清高。当今圣上惟材是用,并不是只用科班出身的官员。”李光国于是打消了入国子监深造的念头,于乾隆二十八年出任浙江省仁和县丞。由于政绩显著,升合肥知县,父亲李世芳封修职郎,母亲乐氏赠孺人。

走近鹰潭的书院!

修复前的龙溪书院(记者 徐蓉 摄)

龙溪书院历经240多年风风雨雨尚且保存完整,风韵依旧,令人惊叹不已。这大概得益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龙溪书院地处偏僻的云盖峰山下,交通不便,没有受到战火的洗礼。二是岗底李家村民有较好的保护意识,家教之善,村规之约,使他们懂得珍惜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三是龙溪书院从创建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一直在使用,清至民国180多年都是岗底李家村的私塾;抗战时期日军飞机轰炸锦江镇,国立锦江小学曾一度迁入这里办学;解放后先后用作云峰公社的中心小学校舍、团黄村委会小学的校舍。

1987年9月15日,余江县人民政府将龙溪书院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11月6日,鹰潭市人民政府将龙溪书院列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闲置不用,修缮不及时,书院建筑破烂不堪。省市县文物部门领导多次到龙溪书院实地考察,于2016年、2017年两次拨专款予以修缮。修缮后的龙溪书院焕然一新,古朴典雅,对我们研究古代书院建筑规制具有非常珍贵的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