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在華容道上放了曹操,真的只是為了報恩嗎?

禮泉老陳

關羽在徐州失守後,劉備不知去向,關羽帶二位嫂嫂被圍投曹操,在這段時間曹操對他的禮遇他在劉備處也不曾有過,走出曹操營過五關斬六將曹操以犧牲自己將領保全關羽,在一定程度上,曹操對關羽的是賞識,已超出兩軍利益之上,表達的是個人情懷,是一個英雄對另一個英雄的惺惺相惜。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曹操對關羽的一片心,關羽豈能忘懷。即使身處劉備處,有一片溫暖應該在心頭。這是人性的正常反應。所以華容道上關羽放曹操,即使立下軍令狀,面對曹操人性復甦放了他是人性之道。

他兵敗麥城死後,魂靈飄到玉泉山以漢亭侯自稱而不稱自己為蜀中五虎上將。便是從精神上已歸屬曹操,認為曹操慧眼識英雄。這一稱呼在曹操處時曹操為其爭得。而在西蜀只封為五虎上將,他從心理對這一稱呼不滿,將棄之不提,便是在荊樊之時,他對蜀國已不滿。他的內心歸宿為曹魏。而他被封為五虎上將,蜀有對他的不滿,對其華容道放走曹操的不滿。諸葛亮安排他守華容道也是考驗其心與對蜀的忠誠度。從此可看出他在劉備諸葛亮進西川被留荊州,可有可無之地,便是對他的忠心度不夠的棄用,在今後面對與曹操之戰中,他仍會放曹操。手下人也感覺他被西蜀不用之心,怠工對待他。


圃香

關羽在華容道上放了曹操,真的只是為了報恩嗎?

首先明確一點,赤壁之戰後華容道關羽義釋曹操的情節,是羅大大為突出關公義薄雲天的英雄氣概歪歪出來的,歷史上並沒有發生過這一幕。

三國曆史,波瀾壯闊,卻也民不聊生。舉個例子,決定三國局勢走向的三大戰役,即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及夷陵之戰,也就赤壁之戰算得上大場面,參戰人數近三十萬,到夷陵之戰時,作為天下最大的幾家勢力,極盡騰挪不過拉出來幾萬人交戰。現在具體說說赤壁之戰:曹操方面二十餘萬,孫劉聯軍方面五萬餘。如此相關懸殊的兵力,孫劉聯軍還敢分兵派大將不停地去截人家的後路?所以赤壁關羽釋曹操,不存在的。

仙女鎮樓


羅貫中寫《三國演義》的時候,距關公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一千餘年,在封建統治者借儒家這個忠義“信號放大器”的運作之下,關公之義已經成為中國人心目中不可觸碰的豐碑。羅貫中作為根正苗紅的封建正統的維護者,自然對漢室正統的劉備抱有極大的好感,其作品中表現出了明顯的擁劉反曹思想。在這個基礎上,拔高劉備集團的人物的形象,是順理成章的——關公是其拔高的主要角色之一。


當然,拔關公無可厚非,關公本就是歷史上少有的義士。建安五年,曹操揮師東征,劉備被擊敗,前往投奔袁紹,關公被曹操生擒。老曹對關公那是垂涎三尺,《三國志·關羽傳》載,“建安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公禽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就指著關羽踹了劉備跟他混呢,“初,曹公壯羽為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謂張遼曰:‘卿試以情問之。’既而遼以問羽,羽嘆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


這是真正的進退兩難之局,選“義”你就可能丟命,關公的選,擇莫說三國,歷史上幾人能及?何況他不僅如此對待劉備,就算曹操的恩惠,也是斬顏良以還。所以說,拔高關公的氣概,不過是讓姚明穿增高鞋,錦上添花而已。

正史記載,張遼得到關公的回答時,也是兩難,因為將關羽的話傳給曹操,極有可能害了關羽,但他糾結了一陣,“君者,父也”,遂具實以報。張遼對此事的處理得到史家高度評價,認為這是其識大體、分輕重的穩重的表現。這就是比較扯的事情,在演義的情節裡,關公不顧蜀漢利益放了曹操,變成了“義薄雲天”的極致表現——看來只要是人們喜歡的人,就算那個人摔個跟頭,也會覺得比他人要帥很多。完全不講道理的幫親嘛!


當然,咱們假定關羽真的放了曹操,那也決不只是報恩。關公一生活在一個“義”字之上,說的玄一點,那就是他的道,釋放哪個不過是細枝末節,重要的是成全心中的道義。


蘇秀夫5946

個人認為三國中被冠以義絕的關羽在華容道放走曹操主要原因是為了報恩與曹操,還有小部分原因是他知道曹操不能死,若曹操死亡離蜀國滅亡也沒有多遠了,他領會到諸葛亮派他去守華容道的原因,於是就順水推舟,放了曹操。請聽我發表一下淺見:

赤壁之戰是孫劉聯手的第一戰,孫劉兩家表面統一戰線實際上卻是各懷鬼胎,都有自己心裡的小九九。曹操兵敗後,孫劉兩家像是獵場捕虎,虎已無牙,但是雙方都不願意去殺虎,於是相互驅逐。蜀國當時是諸葛亮在排兵佈陣,所有兵將均已各有職責,唯獨剩下關羽沒有軍令,所以他主動請纓。諸葛亮說:“曹賊與將軍有恩,將軍又是重義之人,恐經不住曹賊的花言巧語、苦苦哀求而放虎歸山”。關羽為了表示自己已報曹操的被俘不殺及送赤兔的恩情立下了軍令狀。

華容道口,關羽要斬曹操與馬下,曹操聽了謀士的建議提出了五關斬六將而沒有為難關羽的恩情。關羽遲疑了,隨後放走了曹操。在這種情景下關羽放走曹操更多的肯定是為了報答過關斬將之恩。那為什麼說有小部分原因是他知道曹操不能死呢?首先華容道是曹操兵敗後回許昌的必經之路,如果諸葛亮要治曹操與死地肯定會派立功心切,與曹操沒有瓜葛的將領前去,然而他並沒有。其次,當時曹操佔據大半天下,若曹操被西蜀所殺,北魏必定傾全國之力報仇,於剛站穩腳跟的蜀漢不利,只讓東吳坐收漁翁之利。


影子

這個問題要一分為二看。

若就《三國演義》塑造“忠義千秋”關羽來看,關二爺華容道義釋曹操,毫無疑問有報恩成分;但若就當時天下格局來看,放曹則是迫於鬥爭形勢,曹若死,東吳必坐大。怎麼講?



關羽暫投曹操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與兄長劉備失散,當時信息不發達,劉備是死是活無從得知。經過舊友張遼(曹操部將)多番做思想工作,加之曹操愛才之心也夠情真意切,關羽決定暫降朝廷(曹操),但提出了幾個條件:

1、我是歸順朝廷,不是歸順你曹操(其實等於沒說,曹操就代表朝廷啊)

2、善待我大哥劉備的女人,保證二位嫂嫂秋毫無犯。(難不成二爺知道曹丞相有“好人妻”之說?)

3、他日若知兄長劉備下落,會與兄長團聚,希望曹操那時不要阻攔。(這句才是重點)



當然曹操第3條一開始不答應,但最終全部都答應了。曹操想著劉備生死不明,說不定已死了,認為日子久了關羽也就淡忘舊主了。如此,全了關羽忠義之名,又得了一員愛將。

隨後,曹操深知關羽“忠義”,為表愛才之心,用誠心感化關羽,溫暖關羽的心。對關羽加官封侯,重金賞賜,表奏漢獻帝,封關羽為漢壽亭侯。飲食起居,生活方面,關心備至。並將呂布的著名赤兔馬,寶馬配英雄,也送給了關羽。殷殷情義,愛惜之至,甚至令曹操其他部將那叫個羨慕、嫉妒、恨……

當然,關羽也感念曹操的厚恩,對曹操的為自己做的點點點滴,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關羽千里投兄長



隨後,關羽得知兄長劉備在袁紹處,作為報恩,替曹操斬了袁紹兩員大將顏良、文丑後,帶著二位大嫂,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最終與兄長團聚。

其實,從關羽單騎一路過關斬將,可以像遊戲“打怪”一樣,平安且大模大樣的衝出重重關卡來看,如果曹操真心想殺關羽,來個重兵圍堵,車輪戰耗死關羽,任關二爺武功再高,也插翅難飛。還是曹操有故意“放水”的成分,不想置關羽於死地,“變相”放過了關羽。

其實,曹操也不想、也捨不得放關羽走,但又不忍也不想殺關羽,猶豫著,一直靠到最後沒辦法了,人才留不住強扭的瓜不甜,只能放他走。



畢竟,曹操如果一開始就明目張膽的放走“潛在大患”,那麼隨他出生入死多年的部下們必會寒心。所以,待關羽過了五關,與大將夏侯淵大戰時,曹操專程派人送來“通關文書”止戰,作了個順水人情,放關羽出走。這一點,恐怕關羽心裡是清楚的。

關羽華容道放曹操

所以,曹操赤壁之戰大敗後,敗走華容道,就有了關羽頂著軍令狀,也還是放走了曹操。其實,多少會有一種補償心理在。對關羽的脾性來說,受人恩情,必然要“投之以桃,還之以李”的。



諸葛亮深暗關羽脾性,出於政治意圖,故意派關羽鎮守華容道,一來達到了劉備集團的政治意圖,二來又讓關羽報了曹操昔日恩情。

如果殺了曹操,後果如何?

三足鼎立格局已勢在必行,如果此時劉備殺了曹操,必會引來曹氏集團的記恨,死了一個曹操,北方曹氏集團還有曹氏子孫繼位(比如曹丕)。

曹魏新主(比如曹丕)即位後為了凝聚人心、穩固地位,或者迫於報仇輿論呼聲壓力,勢必會打出“替父報仇”的大旗,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必會與劉備集團死磕。

這樣一來,先不說當時尚還弱小、立足未穩的劉備集團能不能打得起。無論劉備打贏,還是曹操打贏,都是兩敗俱傷,最終坐大的都是東吳。東吳若坐大,與之近鄰弱小劉備,將首當其衝的面臨滅頂之災。那麼,三國格局將被改寫。

同時,東吳也不想沾上“殺曹”的罪名,曹魏若為“報父仇”跟東吳死磕,曹孫兩敗俱傷,那最終坐大的就是劉備了。




孔明、孫權、魯肅等這些活寶,都是“玩三國殺”的高手。借力打力,以權制權,相互制衡,左右天下格局“這盤大棋”,他們一個比一個老道。

所以,華容道釋放曹操,對於關羽,成全了其報恩;對於劉備諸葛亮,成全了其政治意圖,挫敗了東吳的移禍之計。只能說下了一手漂亮棋。


峰子奇觀



羅老的《三國演義》主要表現出擁劉反曹的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也就是主角,羅老對劉備集團的主要人物更是加以歌頌,對曹操集團則是極力揭露鞭噠。華容道關羽放走劉備這一段,主要是為了表現出關羽的“義”。根據當時的情況而言,曹魏雖然經過赤壁一戰大敗,但論實力任然是魏、蜀、吳中最強勢力,周瑜知道不能殺了曹操,所以把曹操趕到了諸葛亮的包圍圈中,當然諸葛亮也不傻啊!他也知道曹操問題的重要性,如果殺了曹操,曹魏肯定會和他們拼命,這樣就讓東吳坐觀虎鬥了,諸葛亮知道關羽重情重義,且多年前受過曹操的恩惠,所以諸葛亮流派關羽前去殺曹操,說是殺曹操,其實是故意讓關羽去放曹操走。一則為了讓關羽報恩,讓他跟曹操兩不相欠,以後打仗關羽才不會顧及曹操的恩情,二則關羽是劉備的把兄弟,劉、關、張三人同生共死全天下眾所周知,東吳怪罪下來,也不能把關羽怎麼樣。




曉天下歷史

第一、土山約三事,曹操對關羽有不殺之恩,又表奏漢獻帝封關羽為“漢壽亭侯”生活上照顧的也是無微不至。雖然後來關羽斬顏良誅文解白馬之困,但終歸是在他心裡欠下了曹操好大一個恩情,華容道放走曹操這是一個原因。這是關羽知恩不忘報的性格。

第二、當時關羽對曹操心懷感恩之心,他在籤軍令狀的時候應該也已經想到了。當他想到已報達過曹操,所以心裡覺的到了華容道殺了曹操也不會覺的有什麼虧欠。但現實中的情況是,曹操手下張遼等人苦苦哀求關羽,並提出過五關時曹操曾下令不得對關羽進行攔截。這麼多人你一言我一語,關羽是個及其要面的人,讓這麼多人說長倒短那比殺了他還難受。所以放過曹操一條生路,這是死要面子的表現。

第三、曹操來將東時號稱百萬大軍,就算是沒有百萬最少也有七八十萬人馬。竟在一夜之間被燒死在大江當中。再看曹操平日裡多麼的威風凜凜,現在丟盔棄甲。而手下的將軍到士兵一個個更是狼狽不堪,關羽雖然是武將但看到這個情景心裡應該也很不是滋味。再加上曹操對他提起往日情份,也就把心一橫放走了曹操。這個原因出於關羽的仁意。

第四、在關羽的心中對於劉備感情一大部分是出於兄弟的生死盟誓,看了很多次三國演義,總感覺關羽所做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對劉備的這種兄弟情上,他好像並沒有太多對於政治的想法,哪個人做皇帝對他好像不是太重要。所以在關羽的心裡不是說對曹操一點好感也沒有,也許那個時候沒有劉備他會毫不客氣的投靠曹操。這個原因只是我個人的理解。


自由答人

其實如果按真實的歷史來說,並不是很麻煩,因為當時在華容道曹操根本就沒有遇上關羽,更別提其他的了。關羽華容道義釋曹操純屬是羅貫中對《三國演義》進行的藝術加工,在真實的歷史上是沒有這件事的,這個情節主要是為了襯托關羽義薄雲天的英雄氣概。



再一個既然你問了,那我也說一說我聽到過關於此事有趣的講解。首先是諸葛亮派關羽去守華容道的,像諸葛亮這麼有才智的人不可能不知道關羽的性格,他是肯定會放走曹操的,但諸葛亮還是派關羽去了,其實他是有意放走曹操的。


在諸葛亮的藍圖規劃中是三國鼎立,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利用三方的牽制最後去統一國家,如果當時曹操在華容道被殺的話,就不可能三足鼎立,屆時蜀、吳兩國就會發動戰爭,因為這已不在計劃當中,所以很容易發生意外,對於局面不好掌控。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所以故意給曹操放了水。

請大家以真實歷史為主,最後那只是對書中的講解,不涉及真實歷史。



政說歷史那些事兒

《三國演義》中描寫了關羽在華容道義釋曹操的情節,但是在正史上面是沒有任何體現的。這是作者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的時候特意增加的情節。我認為作者特意虛構這兩個情節是有兩個原因:

一:突出關羽“義”的形象。在《三國演義》中關羽是“義”的化身,雖說關羽之前被曹操俘虜,曹操沒有殺他,並且給了他非常優厚的待遇,關羽在走的時候雖然“斬顏良、誅文丑”解白登之圍以報曹操大恩。但是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關羽刻畫成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大聖人,所以作者特意刻畫這個情節,更加突出關羽的“義”形象。


二:突出諸葛亮“智”的形象。《三國演義》中作者推崇的就是諸葛亮了。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是“忠智”的化身,前半部分體現“智”,後半部分體現“忠”。這裡是赤壁之戰之後,集中體現諸葛亮的“智”,再用關羽之前,諸葛亮已經把戰後的格局考慮清楚了,而且還制定了方針,讓一切都看起來是自然而然的發生。一切包括關羽在內的人都被矇在鼓裡。關羽走之前還立了軍令狀,認為自己一定會殺了曹操,可是諸葛亮已經算定關羽會放曹操走,可見諸葛亮是多麼的聰明。所以,這一段也為了更加突出諸葛亮的“智”。


所以我認為關羽在華容道放走了曹操,一是為了突出關羽的“義”,二是為了突出諸葛亮的“智”。


震霜秋

我認為關羽在華容道上放了曹操,義比恩更重一些。

這個義指的是正義,即公正。他以為殺了顏良、文丑就可以報答了曹操此前對他的恩,但卻沒有想到過五關斬六將曹操沒有追究他,關羽欠了曹操這個情,他無話可說。

如果按照普通人,肯定會想:你現在是我的敵人,我才不管什麼道理不道理的,先收拾你再說。但是,關羽是什麼人?他是一個男子漢大丈夫,而且是頂天立地的,他的內心深處有一股正氣支撐著,做人要公正,即使你面對的對手是敵人,也要維護公正,若不然,就勝之不武,被天下人恥笑。寧可在與諸葛亮打賭立軍令狀中輸掉了比賽,差點丟了腦袋,也要放了曹操一馬。在他的身上,可以看到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即孟子的捨身取義的思想。孟子雖然提出這個理念,但是真正做到的幾乎沒有,而關羽做到了,於是他就是神一樣的人物。

我揣摩與他同時代的那些英雄,論武功,他不是呂布的對手;論仁義,他比不上劉備;論智慧,他落下諸葛亮好幾條大街,但最後封神竟然是關羽!為什麼?——公平公正!最後贏得了民心。作為弱勢群體的百姓,特別希望出現像關羽一樣公平公正辦事的人,於是關羽被奉為神明,供奉在每家每戶的神臺上。


藍泰山

非也,關羽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執行者,深諳諸葛亮安排他守華容道之意。諸葛亮乃天降神人,按理說既已預判曹操會敗走華容道,又明知曹操對關羽有恩,且關羽為重義之人,如何又能不會預判到關羽會放走曹操?而關羽放走曹操,其實才正是諸葛亮需要的。

如果華容道派其他人駐守,曹操必死。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曹操若死,北方必然陷入大亂,諸葛亮面對的,恐怕將不是一個曹操,而是更多的軍閥。對手增多不說,黎民百姓必將更苦於戰火。如放走曹操的人是其他人,不具備與老大劉備的深厚情誼,則守將必死。於帝國事業還是天下蒼生,這些都是信奉儒學的諸葛亮所不希望看到的,所以在當時的條件下,曹操不能死,守將也不要死,那麼關羽守華容道,自然也就成了諸葛亮甚至是歷史的最佳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