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稻能解決中國糧食安全問題嗎?

新華社青島6月10日電由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研製的一種新型水稻品種的苗木剛剛種植在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的廢棄魚塘回收的田間,高鹽度使土壤不育。

“我們用種植水稻的植物為野生稻品種進行了交叉授粉,以開發雜交水稻,”開發人員說。

1963年,青島66公頃的試驗稻田被海水淹沒,成為水稻農場。然後,農民將其轉化為漁業池塘。但由於水質惡化,他們後來被拋棄了。

據與袁氏團隊合作的青島耐鹽鹼水稻研究開發中心副主任張國棟介紹,雜交水稻的田間種植將為全國將鹽鹼土轉化為稻田提供可行的種植方法示範。

預計在華東山東省青島920多公頃的鹼性土壤將進行處理,使土壤鹽分含量可以保持在千分之六以下,以在未來三年培育耐鹽鹼的植物。

袁氏團隊開發了一套新技術,以確保雜交水稻在高鹽環境下的生存。裝備有由大型數據中心控制的傳感器的管道設置在農田下面。系統測量土壤狀況並通過網絡自動調節水肥供應。

Zhang說,雖然貧瘠,但鹼性土壤並沒有受到重金屬汙染的汙染,這是中國耕地因化肥過量使用而經常出現的情況。

他說,除了青島之外,該團隊還在今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喀什地區和陝西省,華東的浙江和江蘇省以及黑龍江省的東北部省份等六個測試基地種植了大米。

海水稻能解決中國糧食安全問題嗎?

預計大米將在10月份收割。

張說,試驗場幾乎覆蓋了中國所有類型的鹼性土壤。到明年,該項目將擴大到該地區總共6,666公頃的試驗田,利用水稻品種和新種植技術。

中國有超過9900萬公頃的鹼性土地,這是全球總數的10%。除了自然原因之外,它們通常由建造海濱冷卻塔和漁業池塘而形成。

88歲的袁世凱說,他的夢想是中國將把670萬公頃的鹽鹼地改造成種植了現代技術的稻田。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根據保守估計,農田每年可產量300億公斤,足以養活8000萬人。

自50年前開始對雜交稻進行理論研究以來,袁先生一再重申他的水稻單產世界紀錄。他的雜交水稻發展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的水稻產量,並有助於確保中國的糧食安全,因為中國約65%的人依靠水稻為主食。

他最新的記錄是去年在中國北方的河北省創下的,他的實驗田每公頃產量達到17.2噸。

中國出口的耐鹽鹼大米及其技術一直被視為解決世界糧食問題的一種方式。1月份,袁氏團隊受邀在迪拜試驗種植耐鹽鹼水稻,取得了巨大成功。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於2018年發佈的糧食危機全球報告,全球面臨糧食不安全的人數達到1.24億,而去年則為1.08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