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三蟲、三病”防治技術

水稻常見病蟲害有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白葉枯病、細菌性條斑病、細菌性基腐病、惡苗病、病毒病、稻飛蝨、稻縱卷葉螟、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稻象甲、稻薊馬等,其中較為常見的是水稻 “三蟲、三病”,“三蟲、三病”是指稻飛蝨、稻縱卷葉螟、二化螟、稻曲病(白葉枯病)、紋枯病、稻瘟病。由於各地氣候生態環境不同,病蟲害發生種類也不同,可根據當地病害發生種類有針對性的採取措施進行預防和防治。

水稻“三蟲、三病”防治技術

1、農業防治。選用和推廣抗(耐)蟲品種,對於抗病性差的水稻品種在連續種植4-5年後要及時更換。冬閒田及時翻耕灌深水並保持一週以上,達到殺蛹滅螟、降低基數的目的。灌水耙田時,打撈田間“浪渣”,並帶出田外集中處理,減少初始菌源。增施有機肥,實行測土配方施肥;淺水勤灌,適時烤田,促控結合,防止後期貪青倒伏,通過健身栽培措施增強植株抗蟲能力。有條件的可稻田養鴨、稻田養蝦(魚)等措施均能一定程度上控制或減輕病蟲草的發生和危害。

水稻“三蟲、三病”防治技術

2、藥劑浸種和藥劑拌種預防病蟲害發生。藥劑浸種用咪鮮胺或二硫氰基甲烷2500-3000倍液,預防稻瘟病、惡苗病等種傳病害。藥劑拌種每5公斤稻種用60%以上的吡蟲啉14-28克或30%噻蟲嗪有效成分4.5-6克等專用種衣劑,對水200-300毫升拌種,防治稻飛蝨、稻薊馬、稻象甲,減輕水稻病毒病等病蟲為害。

水稻“三蟲、三病”防治技術

3、“三蟲、三病”化學防治技術。

稻飛蝨防治技術。可在稻飛卵孵盛期至低齡若蟲高峰期防治,堅持達標防治。一般分櫱期百叢低齡若蟲1000頭;孕、抽穗期百叢低齡若蟲1500頭;齊穗期以後百叢低齡若蟲2000頭及時開展藥劑防治藥劑可選擇吡蚜酮、烯啶蟲胺、噻蟲嗪、呋蟲胺等藥劑。施藥時用足藥量,兌足水量可每畝兌水60公斤,確保藥液流到水稻基部,施藥時保持水層3-5釐米左右水層5-7天,確保防治效果。

稻縱卷葉螟防治技術。可在卵孵高峰期或低齡幼蟲期防治,堅持達標防治,一般分櫱期百叢低齡幼蟲100頭,孕、抽穗期百叢低齡幼蟲50頭。藥劑可選擇阿維·氟酰胺、氯蟲苯甲酰胺、氰氟蟲腙、氟苯蟲酰胺、阿維菌素等輪換交替使用。施藥時田間要保持淺水層5-7天,無水田塊,須加大用水量,確保防治效果。

水稻“三蟲、三病”防治技術

稻縱卷葉螟危害症狀

二化螟防治技術。二化螟可在卵孵高峰期或低齡幼蟲期選擇阿維·氟酰胺、氯蟲苯甲酰胺、阿維菌素、茚蟲威等藥劑防治,重發田塊7-10天后再補治一次,施藥時田間要儘量保持淺水層,無水田塊,須加大用水量,確保防治效果,注意藥劑交流輪換使用。

稻瘟病防治技術。防治苗瘟、葉瘟,發現中心病株即挑治,或病葉率達3-5%時施藥防治1-2次;防治穗瘟,老病區感病品種要嚴格做到破口前3-5天噴藥預防,藥後7-10天再補治。藥劑可畝用有效成分稻瘟靈、肟菌·戊唑醇、春雷黴素、三環唑等,注意藥劑交替輪換使用。

水稻“三蟲、三病”防治技術

葉瘟危害症狀

稻曲病防治技術。在水稻破口前10-15天(劍葉葉枕與倒二葉葉枕平)施藥預防,視天氣情況,破口期再治一次,藥劑可選擇戊唑醇、肟菌·戊唑醇、烯唑醇、氟環唑、井岡·蠟芽菌、井岡·烯唑醇等,注意藥劑交替輪換使用。

水稻“三蟲、三病”防治技術

稻曲病危害症狀

水稻紋枯病防治技術。一般在早稻分櫱末期叢發病率10%,或拔節到孕穗期叢發病率達15%、抽穗期病叢率達20%的田塊,中、晚稻拔節期至孕穗期病叢率達10%的田塊,要及時噴藥防治。藥劑可畝用有效成分肟菌·戊唑醇、苯甲·丙環唑、噻呋酰胺、己唑醇、氟環唑、井岡·蠟芽菌。可選擇在上午有露水時均勻將藥液噴在稻株中下部。重病田塊第一次施藥後7-10再補治一次,注意藥劑交替輪換使用。

水稻“三蟲、三病”防治技術

稻曲病危害症狀

由於水稻病害在同一生育期可能多種病蟲害混合發生,可在某一時期以防治某種病害為重點,有針對性選擇農藥來兼治其他病蟲害,可減少施藥次數和降低防治成本。如水稻拔節期紋枯病和水稻稻飛蝨混合發生,可以選擇噻呋酰胺+吡蚜酮來防治,在防治時一定要根據當地病蟲害發生種類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來防治,確保糧食生產安全和食品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