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辈说自孔子以来,儒家就是用来愚民的,如何反驳?

用户68886090

反驳其实很容易,也可以行从各个方面进行反驳,事实上儒家对中国的贡献之大,远超任何一个帝王和任何一个朝代,可以说我们之所以是中国人,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我们的价值观的核心就是儒家文化。

儒家的温良恭俭让,儒家所提倡的那一套做人做事的准则都使得华人在全世界民族中都是谦卑和勤奋的,而这也是华人到海外生存的根基。

题目问的是如何反驳长辈,我想只一条,儒家对孝道极为看中,那没么反问长辈,是不是孝道也是错,是不是可以不孝呢?这一点应该是比较直接的和有效的回应。


昭烈名臣

谈起孔子,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他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从两千年前的海昏侯齐论语书简,到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核心价值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穿越千年,精准地投射出了中华民族灵魂的轮廓。

述作于东周的《论语》有一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有听到的人便觉得孔老二对人民极提防——段绝民智——儒家这么早就开始愚民工程建设了。

汉武帝纳董仲舒之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更是妥妥的愚民政策了。明清时期盛行文字狱,几乎直接对知识分子进行迫害。

二十一世纪,有人叫嚣说中国新儒家卷土重来,“法律人思维”横空出世——企图以少数人垄断法律来加强管控,不可不谓“自孔子以来,儒家就是用来愚民的”!

愚民政策,指有意封闭知识(与积极普及知识悖逆),如某个政体不将信息为公众所知。

这种组织知识在公众流传的政策,在人类历史上从古至今比比皆是。在封建社会时期,从我国的统治者角度而言,讲究“克己复礼”的儒家思想以“仁”为理论核心,既不像墨家那样求真务实,又不像道家那样残酷虚空,其积极入世的现实性和深入骨髓的阶级意识对于巩固统治极为有利,皇帝一看:选法家,亡国啦。选儒家,棒棒哒。

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统治者借用儒家这个工具成功的达到了维稳的目的。但是就儒家本身并不虚伪,也无意愚民。就儒家思想的传播及其影响看来,相较其他社会影响,愚民效果不甚明显。

我们努力还原一下真实的儒家。道为三皇之学,儒为周朝之学,以周公为导师的孔子,在他看来 ,“ 就天赋而言 ,人类中的一些人天生就是‘不移’的‘下愚’”,“民众愚昧”是孔学不可或缺的公理性预设 。

正因此,孔子的教育思想恰以“教民”为主导。为了“庶、富、教”周游列国,广收门徒,躬身践行了“有教无类”——教育普及势在必行,极大地推动了春秋战国的学术下移,促进新鲜知识在中下层的流动。

孔子之后,儒分为八,孟子一派影响最大,“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人性本善,要做大丈夫。秦二世而亡,汉初复兴黄老之学,以恢复元气,而后的大一统帝国需要的又是王道思想,汉儒借儒家之名,实为“百家饭”,杂糅多家思想,把一地碎镜子拼拼凑凑成了一大块圆镜子。

唐儒不值一提,而后宋儒以道援儒,明清儒则只是宋儒的注脚,王阳明的“格物致知”探求真理,与愚民政策相左。民国时,华夏道统几近消亡了。反智而疯狂的文革“打倒孔家店”,更是在儒家的伤口上撒盐。

儒家想兼济天下,奉行天道,厘清人伦,修缮其身——儒家坚信人人都能成为并也应该成为大丈夫的。与有意封闭知识恰恰相反——要求信息公开。与反智主义背道而驰——知识改变阶级命运,不可不学。

国人难以否认自己从未受过儒家思想的影响,平心而论可谓受益匪浅。至于现今人民是否被愚而且不自知,这是个国际性的历史遗留问题,我们且喫茶去。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有书共读

儒家文化曾长期作为我国的主流文化存在,然而自近代以来“打倒孔家店”的呼声似乎越来越强烈,有人将中国近代史上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原因都归结为所谓儒家的愚民政策。那么事实真相究竟是否如此呢?事实上真正愚民的不是儒家,而是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

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有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事实上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仁义皆是亮亮对等的——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并非出自孔孟之口。

事实上儒家至少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就变味了:在此之前的儒家士子是有自己的独立人格的,当面对暴力时也并不会轻易屈服——以秦代的焚书坑儒为例:尽管这些儒家士子非议秦朝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已被历史证明是彻头彻尾的错误,但他们为捍卫自己心中理念而殉身的气节却是有目共睹的。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家士子和兵家、法家、墨家一样并不缺乏为民请命的铮铮铁骨,孔子自己就是武将家族出身,常年佩剑,不可谓没有血性。然而自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就日渐沦为统治阶级的遮羞布——被后世广为诟病的三纲五常理念就出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始作俑者董仲舒的手笔。到了宋代随着程朱理学的兴起更是出现了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言论。

由此可见儒家在其发展历程中逐步退化为了统治阶级的洗脑工具,孔孟之道本身有其可取之道,然而任何一种思想都不应该妄自尊大到一家独尊的地步,否则必将走向腐化堕落。儒、道、法、墨、兵皆为华夏先民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应当取其所长,避其所短,努力将华夏文明发扬光大,而不是纠结于门户之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远比独尊某家更利于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儒家如果真愚民,中国历史上就不会有那么频繁的农民起义了。

真正的愚民,是欧洲中世纪,上千年的黑暗时代,鲜有揭竿而起者。

这是一种很奇怪的论调/悖论。西欧中世纪被公认为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被洗脑的平民和奴隶绝对服从于贵族阶级/王权和神权的“领导”,但“贵族精神”却被一些中国人吹捧到了极致 ; 相反的,处在世界农业文明巅峰的,以自耕农为主,在社会基层长期实行自治的中国古代,却被贬为愚民时代。

历史被一些中国人自己扭曲了。

儒家思想基于农业文明而生,放在工业文明的视角审视,自有其局限性。儒家文化的两个核心内涵~基于人性之善(假设)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的基本道德观以及基于人性之善的“仁政”“王道”社会治理原则,即便放在今天,仍然有其合理性。

我们可以否定“愚忠”,但不能不忠于自己的国家,而孝有错吗?仁义礼智信有错吗?

仁政有错吗?

“愚”在哪里?

不能否认,任何一个思想体系在其落实到具体的社会实践过程当中,必定因为各利益集团基于各自的利益的不同解读,会有偏差,即便当今号称文明时代的西方思想体系也不能幸免。儒家思想有被不同时期统治者利用的成分,但罪不在儒家。

就好像自由主义思想在当今被一些人扭曲,怪罪到启蒙思想家们的头上,荒唐且不负责任。

在儒家思想体系,或者更严格的说,在以儒家为主体,释道儒结合的思想体系基础上建立的中国古代社会,成就了世界农业文明的巅峰。这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伟大的贡献。这一思想体系,使得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的自耕农得以自治,得以按照他们自己特有的方式创造辉煌的农业文明。

即便放在现在,放在文明的西方世界,他们能做到这种几乎放任的社会基层自治吗?

他们不是愚民,当他们的利益受到损害而不能容忍的时候,会毫不犹豫的揭竿而起。

别小瞧了自己的老祖宗!


灰太狼44967765

孔子 首创私学。

教(师):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教育。 学(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实事求是。还要有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等学习态度。

孔子 编《诗》《书》定《礼》《乐》写《春秋》赞《周易》倡习《六艺》。

值得注意的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培养动手实践能力。这正是我们现在的应试教育所缺失的,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孔子 主张仁。杀身以成仁,仁者爱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希望社会和谐。

并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有耻且有格。”实行仁政。

孔子 主张礼。

非礼物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推崇礼乐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确实是维护等级,但同时也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孟子 推崇的仁、义、礼、智。(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可谓十分关键重要。

孟子 主张仁政。

得民心者得天下,民贵君轻。是十分反对愚忠的,爱君是有条件的,爱国爱民是在忠君之上的!

吾以此观之,几千年前的孔孟并无大错,错是后人的错。先秦的儒学跟后世新儒学区别太大了,绝不能混为一谈!

儒学具有开放性,包容性。例如“三教合一……”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吸收其他学派思想,不断创新发展的。至于程朱理学之僵化,很大程度上是统治者有意愚民,加上学者的误导……后来这些,真不能赖孔孟先圣!

孔孟之道并非是愚民的,只是后世后人将儒学曲解误解误用误国而已

……

那些骂孔孟的人!

请问: 孔孟教你尊老爱幼,文明礼让,仁义礼智信……你学了吗?你是学哪些去了???

附: 为什么说儒家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非常关键呢?

例: 杀身以成仁,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儒家还有非常积极的一面的。


用户72902311223

儒家是用来愚民的:因为知识越多越反动,它偏偏教人学而时习之,而且有教无类,想害死所有人。国家是君主的,它偏偏教人执干戈以卫社稷,让人去送死。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它偏偏教人四海之内皆兄弟,还讲什么“致良心”。西方有言“我死之后,那管洪水滔滔”,它偏教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明明君主高高在上,它偏要忽悠“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而且敢歌颂周人杀商纣王。现在国际大都市深圳都有公务员进化到不赡养老人了,它偏偏教人行孝。人民公仆都未必为人民,它竟然提什么“王道”、“仁政”。人家上帝、真主鼓动信徒杀戳异教徒,它偏教人悦近徕远、天下大同。现在中国人都知道要听裆的话,听领导的话,不能得罪有钱人,只要有钱赚奶粉都能下毒,它竟然教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还胡说见利思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家就想要考个好分数,它竟然教人礼、乐、射、御、书、数。人家追求山珍海味,它竟然鼓吹安贫乐道。人家有上帝有真主,所以获得很多诺贝尔奖,它竟然说“不知生焉知死”、“不能事人焉能事鬼”,害得中国人诺贝尔奖拿这么少。……唉,不知哪个长辈如此英明,看穿儒家的真相,怪不得有篇文章说《孔子哭了》。


佛潮


水推船移

首先,没必要反驳。为什么呢?和长辈沟通交流,要有基本的尊重。争个口头上的赢没什么意义。话锋太过容易伤长者之心。可以求同存异,化对立为认同。简单回答长辈,“您说得有一定道理,儒家提倡有些观点还是可取的,比如要孝顺父母长辈。做人要有信用。”相信和你对话的长辈也会认同。一方面理不辩不明。另一方面不是特别重要的事要避免和别人抬杠。

其次,儒家是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一种。那可不是什么太平盛世,沉重的现实,血淋淋的现象,启迪者那个时代的思想家解析原因,探索解决方案。至少也是一种尝试和努力。他们的学说大致可以分为几部分,第一部分是原因解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原因。第二部分就是解决方案,各家视角不同,基础假设不同(性善,性恶不同假设会推导出不同方案,),所以各有特色。第三部分目标描述,也称为愿景描述,古语中所说的大同世界。当然以上几类只是个人划分,原文不是这个次序。

基本上百家思想在当时都实践过的,实验结果大家都知道,秦国以法家治国一统乱世,但二世而亡。汉初以道家黄老治国,后来转型用儒家思想。今天已经无法想象,如果是用墨家的思想会发育出怎样的文明。

儒家思想的体系,我个人认为还是倾向从新定义个体,以及个体之间的关系入手从而达到整体有序,而使每一个体以及整体受益。此处的受益是指和谐性,平衡性,稳定性。

定义个体方面包括:1.基础价值观(礼义廉耻),道德标准(忠孝仁义,温良恭俭让),行为标准(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如何达成儒家所定义的新个体方法。比如慎独,反省,学以致知,勤学好问等等。

定义个体和个体关系:简而言之,君仁臣忠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正妇顺 礼师信友。这种互相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单概括为爱,彼此关爱,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帮助。

怎么让世界变得如此美好呢呢?从自己做起,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不断的学习,追求真理,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或许是因为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现有的个人已知的系统性理论都不可避免有矛盾性(内在矛盾性或外在矛盾性),比如儒家价值追求,忠孝难两全。没有平衡性解决方式,只能取舍。真善美三者其实也有内在矛盾性,在部分条件下完全不兼容。

非常遗憾,儒家思想比较匹配农业文明,有很强的同化力,但整体风格偏内敛,不是对外探索性,扩张性,掠夺性。而且因为定义了个体,以及个体之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压抑甚至抹杀了个性,没有发育出优势科技。当西方文明已经出蒸汽机,中国的哲学家还在思考“理在气先”。这就很悲催了。

任何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统治理念,个人认为是个自强化过程,当统治阶级第一次用过儒家思想后,有一定的大众认可,会迫使后来的统治阶级使用,使用成本低,效果好,大家认同。一种思想传播范围广就会不断自我强化,影响力变大。至于是否用来愚民不重要,自己不当愚民即可。独立思考,有自己的判断,兼听,但不偏信,有些事不是非此即彼,越是想深刻界定某个事物,就越会发现这个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越紧密。

虽然如此,对于致力于让世界变得更好的伟大先贤,是值得尊重的,无论他们的方案是否过时,至少他们曾经为此付出过。我们的生活中,现实中也有种种乱象,当父母遇到自己的孩子老顶撞自己,当遭遇婚姻的背叛,当你遭到欺骗……可曾想过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可有整体性,系统性,或者是补丁性质的解决方案?


思慕青山

我想先说说孔子,再将华夏祖先的来龙去脉说一说,以便将来子孙后代会将这些历史事实澄清。

西周灭亡,东周式微,就是社稷难保,历史上出现了百家争鸣。儒、道、墨、法、阴阳五学等百家著书立说,各成一派,历史上称为“庶民乱议”,儒家也是其中之一。孔子最主要的主张就是恢复周礼,春秋时孔子周游列国,可惜处处碰壁,以后孔子能够成为“万世师表”,自己也是想不到的。

春秋战国以后,秦始皇统一了六国,楚汉相争,刘邦建立了汉朝。从汉高祖刘邦、惠帝、文帝、景帝都采用了“黄老之学”,到了汉武帝时,有一个大儒董仲舒将道家、法家、阴阳五学融入到儒学中去,“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等掺和进去。

汉代的丞相卫绾、田鼢、窦婴先后都去听董仲舒上课,其中包括后来的太史令司马迁。听了董仲舒的儒学,丞相们纷纷向汉武帝推荐董仲舒。董仲舒在汉武帝面前特别主张神化君权,提出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汉武帝接受了儒学,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术”就是骗术,实际就是民可使之,不可知之。

太史公司马迁因腐刑而著“史记”,史记有12本纪、10表、8书、30世象、70列传,共五十八万字,真是旷世大作,以后的史书不免受其影响。但是,司马迁与大儒董仲舒和孔安国走的很近,将三皇五帝儒家神话也一起写了进去,可能当时为了汉朝的大一统,将七国的臣民凝聚在大汉之下。但是,二千年来尽然这些炎黄子孙的神话变成了中国的历史。

最早的我们华夏民族的祖先应该是周文王的祖父姓姬,名亶,也被称为古公亶父。古公亶父当时住在豳地,就是现在的陕西旬邑,因不堪戎狄的侵扰,带领全族从豳地迁徙到今天的陕西的岐山,就是现在的周原。那里是水源充沛,土地肥沃,古公亶父带领全族营房造地,成为了最早的农耕民族。“诗经”中也赞扬古公亶父“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当时解释“水浒”的意思就是安身之地。周武王夺取了天下,追封古公亶父为“周太王”。

周武王灭商,联合了庸、羌、髳卢、彭、濮、等部落,没有看到有炎黄子孙的部落出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因废嫡立庶,申侯联合缯国、西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被杀于骊山,褒美人被犬戎虏去,西周灭亡。也没有见到中原最强大的部落炎黄子孙出现。

“诗经”中提到大禹,就是大禹治水;孔子在春秋的论语中出现了尧舜,以后有尧舜禹禅让;战国早期有五帝之说,邹衍是战国晚期人(公元前324-250年)他将黄帝列为华夏共祖;汉代时开始流行伏羲和神农;开天劈地的盘古,在魏晋时期开始出现。为何越早的人,反而越后出现呢?历史学家顾颉刚说过:同是一台戏,越是后来越添枝加叶,一层一层累加进去。中国的神话,这也是层累地建造的中国古史,一代代的往上穿凿附会,最后成为中国的炎黄子孙了。

东周的百家争鸣采用的“致用态度”,儒家为了给自家的观点制造充足的证据,不得不引出“古人如何如何”,这时候的“古人”带有自家学说的色彩,儒家为了宣传仁政,给君王立下榜样,依托古王压今王,将古王的道德功业提高到顶端,伪史开始出现了。

太史公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梳理了上古帝王们的血缘关系,让各民族各地区自己认同始祖都同出一源,这一源头就是“炎黄”。可惜的是,在排列中,将尧舜与禹相隔了四代,由于没有人怀疑炎黄血脉,也没有人去查阅他的出错点。

总的来说,随着人类的进步,那些神秘兮兮的神话,终将被带进历史舞台,历史终将还原历史本来的面目,一切炎黄子孙的神话终将成为笑话!


张律明


第一,儒家说的那一套,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维护统治,也有利于人类社会繁衍。


第二,儒家难道就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进而愚弄人民吗?我看未必。儒家读书人,在几千年历史进程中,为了维护天下大道运转,为了配合帝王管理国家,提出了一套理论。这个且被称为儒家理论,这个角度来看,儒家思想理论,是读书人在取得功名后,为了建功立业,采取的措施。


第三,诸位不要被儒家理论迷惑了,这个说一套理论。你们就认为那是儒家。实际这个认知是表面,或者直接说是错误的,儒家传承上下五千年,公开承认的有三个圣人,孔孟之后,到了明代,出了个圣人王阳明。王阳明厉害啊,奇才,思维怪异,不同于常人,是真正有大智慧的圣人。我们要思考一些,为何王阳明是被称为圣人?有什么标准吗?这个问题搞清楚,我们就有可能理解儒家精髓,明白何为传承?孔子读周易,找到那个一,然后明白了一切,从而一通百通。

第四,儒家理论,观点,书籍,千千万,真理只是一,文字背后的智慧,这才是王阳明得到的,也是孔子,孟子得到的。得到这个一后,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然后提出,要愚民,要听话,要生儿子,要三从四德。这都是术的层面,和儒家智慧本来,没有关系。王阳明开悟后,照样指挥军队去杀敌。这个杀敌策略,排兵布阵,计谋,粮草供应,奖惩措施,都是属于术的层面,绝不是王阳明心性本来那个智慧。有缘的人,一看便知我说的啥。千万别把八万四千之万象,看成是智慧本来。文字理论,不是儒家。一个开悟的孔子,可以要求君王如何如何,也可以要求不如何。这是开悟后之用。不是那个本来之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