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劉邦為什麼定都於遙遠的長安,而不定都在離家近的洛陽?

歡迎大家邊聽這首歌,邊看本文。

劉邦的宿敵項羽曾有句名言:大丈夫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貧寒出身的劉邦在臨死前,也榮歸故里地風光了一把,可見劉邦對家鄉,也是感情深厚的。可是在建國定都這種大事上,劉邦為什麼定都於離家遠的長安,而不定都在離家近的洛陽呢?通過本文,小崔暢說歷史會為大家細說原因。

文/小崔暢說歷史

公元前202年二月,剛剛打敗項羽的劉邦在定陶附近的汜水邊稱帝,並暫時定都洛陽。

按理說,周朝在洛陽建都,得以統治天下數百年,秦朝在關中的咸陽建都,卻只統治了天下十餘年就滅亡了。如此對比之下,劉邦暫時定都洛陽的行為堪稱明智。

可是不久,劉邦就捨棄洛陽,建都於關中的長安。

那麼,從情感上來說,劉邦作為楚地沛縣人,為什麼他會定都於離家遠的關中長安,而不定都於離家近的洛陽呢?

本人認為,原因如下:

其一,劉邦在打敗項羽建立漢朝後,有謀士勸說他放棄洛陽、定都關中。而項羽在滅亡秦朝分封諸侯後,也有謀士勸說他定都關中,可是項羽一意孤行地定都離家鄉近的彭城,結果僅在四年之後,項羽就敗亡了。劉邦建都於長安,就是在以剛愎自用的項羽為鑑,意圖反其道而行之地建立起長治久安的帝國。

公元前206年,項羽率領四十萬諸侯聯軍攻佔關中後,開始對秦朝宗族子弟進行大肆屠殺,開始隨意掠奪關中軍民的財貨美女,開始大肆盜掘驪山陵中的財寶,開始大肆屠殺關中那些不肯逆來順受的被掠奪軍民……

歷史上,劉邦為什麼定都於遙遠的長安,而不定都在離家近的洛陽?

熱衷於屠城殺降、燒殺掠奪的西楚霸王項羽

眼見項羽的狂暴獸行,將要使關中軍民對項羽的盼望敬畏之心變得切齒痛恨,一個姓韓的士子及時對項羽勸道:“請大王三思而行!關中地區,有崤山、九嵕山、黃河、渭水為屏障,有函谷關、武關、嶢關等險關為要塞,如此易守難攻之地,還土地肥沃盛產糧食,這可真是進可後顧無憂稱霸天下、退可據險而守鼎足而立的寶地啊,如此寶地,大王不據之,實在可惜,請大王定都關中以謀圖霸業吧。”

項羽聽了韓士子的勸解後,立刻不以為然地反駁道:“大丈夫富貴了,卻不迴歸故鄉,就如穿著錦衣在夜晚穿行,不容易被別人看到。我不要做這樣的大丈夫,我要做富貴還鄉、錦衣晝行的風光大丈夫!”

韓士子一聽,便失望透頂地對項羽嘲諷道:“世人皆言,楚人都是些目光短淺的沐猴而冠之輩,今日得見,果然如此,可惜,可惜啊……”

項羽聽得韓士子竟如此貶低自己,怒不可遏的他立刻下令,將韓士子烹殺!

緊接著,為了防止其他割據勢力進圖關中稱霸天下,項羽開始大肆焚燒摧毀關中的阿房宮、秦宮等大型建築群,大火歷經三月而不滅,如此,原本富饒輝煌的關中變成了蕭條恐怖的人間地獄。

在毀掉關中掠奪完畢後,志得意滿的項羽便督率軍民奔向自己的都城彭城。

在隨後的楚漢戰爭期間,原本割據巴蜀、漢中的劉邦果然進圖關中,與天下諸侯聯合起來將彭城攻破,雖然,項羽輕猛剽悍地率軍重新打敗劉邦,奪回了彭城,但始終難以攻克關中險地,且一直難以打敗據關中之險而頑強防守的劉邦。

就在劉項相爭於河南時,親近劉邦的韓信趁機吞併河北、齊地,怨恨項羽的英布、彭越開始對項羽進行騷擾性作戰。

終於,在垓下,劉邦、韓信、彭越、英布等諸侯聯袂而來,共攻項羽,項羽為自己當年捨本逐末的莽撞惡行,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勢單力孤的他,先失去爭奪天下的軍隊,再失去性命,最後被五將分屍,成為他人邀寵獲封的工具。

歷史上,劉邦為什麼定都於遙遠的長安,而不定都在離家近的洛陽?

卑鄙無賴、狠辣不孝的漢高帝劉邦

劉邦打敗項羽建立漢朝後,起初在創業兄弟們的建議下,劉邦將都城定在了離楚地較近的洛陽。

不過,齊國的庶人婁敬見後,便在虞將軍的推薦下自告奮勇地向劉邦詢問道:“陛下要定都洛陽嗎?”

劉邦點頭稱是。

婁敬一聽,便迫不及待地宣稱:“微臣以為不妥。”

劉邦忙問其故。

婁敬直言不諱地分析道:“洛陽城池狹小,且因屢經戰亂而地貧物稀、經濟衰敗,實在不堪作為大漢國都。反觀關中,東靠華山、黃河,南臨渭水、秦嶺,四面還有險關要隘,這樣易守難攻的寶地,秦國據之以統六國,陛下據之而得天下。因此,微臣認為,如此明顯的龍興之地,才更值得陛下定都於此。”

歷史上,劉邦為什麼定都於遙遠的長安,而不定都在離家近的洛陽?

建議劉邦建都於關中的婁敬

聽到這種肺腑之言,劉邦首先想到了不納諫言一意孤行定都於彭城的項羽,是啊,如此大同小異的建言,項羽沒聽,終至身敗名裂,自己若不聽,是否會重蹈項羽覆轍呢?

帶著這種疑問和定都關中和洛陽究竟利弊如何的好奇心,劉邦再次召集朝中大臣商議定都之事。

誰知,劉邦剛一提及婁敬的定都關中之意,群臣就以各種理由反對起來:

如秦朝定都咸陽,才歷十餘年就迅速滅亡,關中不吉利啊;

如周朝定都洛陽,經歷了幾百年才趨於滅亡,洛陽適合建都啊;

如婁敬人微言輕,他說的話,不具權威預見性;

如洛陽東有成皋,西有崤函、澠池,北靠黃河,南臨伊、雒二水,地理形勢也堅固易守,還瀕臨家鄉……

也就是說,沒有人支持婁敬建都於關中的建議。

可是,諸人越是情緒激昂地反對,劉邦就對項羽不聽韓士子建都關中建言而身死國滅的教訓體會得越是深刻:項羽勇猛強悍、軍隊精銳善戰,在建都彭城後尚且不能保全家國,自己既沒有項羽的勇悍,漢軍又不比項羽的軍隊精銳,要保全漢室家國,豈不是難上加難?看來,還是要以項羽為鑑地反其道而行之啊。

總之,戀家的鳥飛不高,項羽不建都關中,反而建都於彭城,導致劉邦入據關中打敗項羽奪得天下的深刻教訓,警示劉邦要以項羽為鑑地反其道而行之,這種近期歷史的強大警示作用,是劉邦打算放棄洛陽、定都於關中的發端起因。

其二,劉邦定都關中,既是對自己及子孫坐守天下的不自信式防範,又是對周朝、秦朝定都興亡之經驗教訓的及時總結吸取。

劉邦打敗項羽後,在天下推行郡國並行制,即在國都附近推行秦朝的郡縣制,在離國都較遠的地區,推行周朝的分封制。

其中,巴蜀、漢中、關中之地,是劉邦爭奪天下的直轄地區,河北、河南、淮南、江南都分封給了幫助他打天下的眾多功臣們。

歷史上,劉邦為什麼定都於遙遠的長安,而不定都在離家近的洛陽?

漢朝初年推行的郡國並行制

如此一來,漢朝國都附近的郡縣由朝廷直轄,離國都較遠的郡縣,則被劉邦分封給幫助他打敗項羽的佐命功臣們,由他們管轄治理。

面對這種獨虎周圍群狼環伺的險惡天下格局,劉邦自然想定都於既易守難攻又幅員遼闊的地區,因為國都之地,幅員遼闊了,自己就容易積攢起雄厚實力來傲視眾諸侯,易守難攻了,自己及子孫才能據險而守遊刃有餘地防範眾諸侯的進攻。

所以,劉邦定都於易守難攻又幅員遼闊的關中,既是對自己年過半百可能先於眾諸侯而死的不自信式實力擴充,又是對自己繼承人年齡尚幼難敵眾諸侯的不自信式防範。

同時,周朝遷都於洛陽後,對外屢戰屢敗,對內勉強維持了數百里之內的狹小疆域,在春秋戰國眾諸侯的列強環伺中,雖說也延續了五百多年的統治,但那是苟延殘喘了五百多年,直致屈辱而亡。

至於定都於關中的秦國,對外屢戰屢敗時有函谷關天險可守,對內發展時則能夠開拓出關中、巴蜀等千里之地來擴充實力,此外,在戰國時期的列強環伺中,秦國能夠據守險地不卑不亢地在眾諸侯的縱橫捭闔中伺機取利,直至攻滅六國建立秦朝。

善於總結歷史教訓,並以前代速亡教訓為治國之鑑的劉邦,在反觀周朝、秦朝的興亡史時,自然對建都於洛陽的周朝冷眼旁觀嗤之以鼻,自然對建都於關中的秦朝感同身受心嚮往之。

因為周朝定都洛陽,就算國君再勵精圖治,再奮發圖強,也容易因地利問題而被群狼環伺的眾諸侯輕易擊敗,直至默默衰亡。

因為秦國定都關中,就算國君再昏庸無能,再紈絝不法,也容易因地利問題而臥薪嚐膽重振雄風,直至一統六國平定天下。

如此對比下來,關中和洛陽,劉邦在主觀意志上自然更加傾向於關中。

總之,劉邦定都關中,既是對自己及子孫坐守天下的不自信式防範,又是對周朝、秦朝定都興亡之經驗教訓的及時總結吸取。

其三,劉邦定都關中,與謀士張良的個性支持密不可分。正是因為張良以前的各種謀略皆有助於劉邦,所以張良才深得劉邦的信任。於是,當張良贊同婁敬的建議時,劉邦才會毅然決然地採納婁敬、張良的建議,不顧眾人反對地建都於長安。

真理,有時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而張良,就是手握真理且深得劉邦信任的智者。

歷史上,劉邦為什麼定都於遙遠的長安,而不定都在離家近的洛陽?

聰明睿智、深謀遠慮、深得劉邦信任的張良

劉邦建都於關中,還因張良的遠見卓識和他對張良的十分信任。

劉邦初遇張良時,張良就以《太公兵法》向劉邦出謀劃策,有趣的是,與其他人聽到張良計策後的懵懂迷茫猶豫不決相比,劉邦一聽就能異常聰穎地瞬間領悟,並欣然採納張良之策,這給張良以才得施展和盡心效忠的巨大歸屬感,這為劉邦繼續信任張良、重用張良建立起了良性循環。

從此,張良屢屢為劉邦獻計獻策,劉邦也往往能欣然採納,這使劉邦時來運轉做大做強:

劉邦軍攻打關中時,張良獻緩慢利誘、迅速威逼之計,劉邦採納後,先攻破嶢關,再擊敗藍田秦軍,迅速攻破咸陽入據關中;

劉邦入據咸陽後,開始貪圖酒色熱衷享樂,親信樊噲勸說無果後,張良以居安思危、定法安民的計策建議劉邦簡樸行事收買人心,劉邦幡然悔悟欣然採納後,與關中軍民約法三章,此舉獲得了關中的民心,為劉邦將來依靠關中軍民對抗項羽,埋下了有備無患的伏筆;

項羽攻入關中前,幸得張良與項伯交好,劉邦才能在張良的指導下,於鴻門宴中知彼知己地對項羽的刁難逼迫有的放矢見招拆招;

劉邦被封為漢王后,張良將漢王給自己的金銀賞賜賄賂給項伯,使項伯勸說項羽將漢中分封給劉邦,又勸說劉邦在南下時燒燬棧道麻醉項羽,為劉邦將來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劉邦率領五十六萬大軍攻破彭城,卻被項羽統率的三萬精兵擊敗而狼狽逃竄至下邑時,張良獻計:重用英布、彭越、韓信等將,共攻項羽。劉邦於頹敗中重新振作著採納此策,最終,就是劉邦、韓信、彭越、英布等諸侯合兵於垓下,才將項羽軍逼殺殆盡……

就這樣,張良對劉邦的獻計獻策,往往能助劉邦化險為夷轉弱為強,所以,劉邦再聽到張良的獻策時,自然也會趨利避害地欣然採納。

這次,在文武百官都主張建都於洛陽的大環境中,唯有張良支持婁敬的主張,並條分縷析地向劉邦建言道:“洛陽雖有那些天然的險要之地,但它周圍的腹地太小,方圓不過數百里;田地貧瘠,而且容易四面受敵,非用武治國之都。反觀關中,東有崤函之險,西有隴蜀叢山之隘,期間土地肥美,沃野千里;南面有巴蜀的富饒農產,北面有可牧放牛馬的大草原。統觀下來,關中既有北、西、南三面的險要可以固守,又可向東方控制諸侯。諸侯安定,則黃河、渭水可以開通漕運,運輸天下的糧食供給京師所需。如果諸侯叛亂,我們就可順流東下以運送糧草,足以維持出征軍隊的補給。這正是所謂金城千里的天府之國啊!因此,微臣認為婁敬的主張正確,值得陛下采納。”

張良的分析全面且深謀遠慮,再加上劉邦在創業時,張良屢屢獻計獻策助劉邦做大做強,深得劉邦信賴,因而劉邦立刻採納他和婁敬的建議,毅然決定建都關中,在關中營建長安城。

此外,劉邦封建言有功的婁敬為郎中令,賜姓劉。

公元前202年八月,劉邦正式遷都長安。

吳起有言: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劉邦定都,不以距離家鄉之遠近為念,而以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為主旨,不愧為察納雅言、深謀遠慮的一代明君。

綜上所述,劉邦之所以要將國都定於遠離家鄉的關中長安,主要因為:

其一,劉邦在打敗項羽建立漢朝後,有謀士勸說他放棄洛陽、定都關中。而項羽在滅亡秦朝分封諸侯後,也有謀士勸說他定都關中,可是項羽一意孤行地定都離家鄉近的彭城,結果僅在四年之後,項羽就敗亡了。劉邦建都於長安,就是在以剛愎自用的項羽為鑑,意圖反其道而行之地建立起長治久安的帝國;

其二,劉邦定都關中,既是對自己及子孫坐守天下的不自信式防範,又是對周朝、秦朝定都興亡之經驗教訓的及時總結吸取;

其三,劉邦定都關中,與謀士張良的個性支持密不可分。正是因為張良以前的各種謀略皆有助於劉邦,所以張良才深得劉邦的信任。於是,當張良贊同婁敬的建議時,劉邦才會毅然決然地採納婁敬、張良的建議,不顧眾人反對地建都於長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