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受盡秦檜誣陷折磨,為何唯獨聽了一個獄卒的話才簽字畫押?

岳飛受盡秦檜誣陷折磨,為何唯獨聽了一個獄卒的話才簽字畫押?

不少答主以為此事只是民間小說戲說,並非真事。事實上此事在史書中有確切記載,出自《三朝北盟會編》。

宋朝流傳下來不少名人筆記,《三朝北盟會編》則是其中成就最高的幾種之一。後人在編撰《宋史》中南宋部分,以及《續資治通鑑》中南宋幾朝歷史,大量引用了其中史料。

作者徐夢莘本身就是南宋人,並且就生活在岳飛生前死後,雖然沒有親眼見到,卻親耳聽到了當時的許多隱秘。因此,他對於岳飛的這段記載,絕非空穴來風。

《三朝北盟會編》中關於此事的前因後果,是如此記載的:

飛在大理寺,未招狀。先是飛在郾陵回軍時,在一村寺,與王貴、張憲、董先、王俊夜坐,移時不語,忽作聲曰:“天下事竟如何?”眾皆不敢應,惟憲徐言曰:“在相公處置耳。”既退,俊握先及貴手曰:“太尉,太尉!聞適來相公之言及張太尉之對否?”先與貴曰:“然。”及俊告飛,因言鄢陵路上之語,追先赴行在。時子云與憲已服誅。秦檜語先曰:“止是有一句言語,要爾證明,證了今日便可出。”先下大理,對吏叩伏。吏問飛,飛猶不伏。有獄子事飛甚謹,至是獄子倚門斜立,無恭謹狀。飛異之,獄子曰:“我平生以岳飛為忠義,故伏侍甚謹。今乃逆臣耳!”飛請其故,曰:“君臣不可疑,疑則為亂。君疑臣則誅,臣疑君則反。君今疑臣矣,少保若不死,出獄則復疑於君,安得不反?反既明甚,此所以為逆臣也。”飛感動,仰天移時,索筆署押。獄卒伏伺恭謹如初。

或許有人會說,秦檜、万俟卨主審岳飛一案,搞得是冤假錯案,為何還要岳飛簽字畫押。事實上,岳飛下獄前乃朝廷樞密使,宰執大臣身份,背後更牽連到數十萬岳家軍將士,因此,在審理案件時可謂是萬眾矚目,万俟卨等人也不敢過分胡來。

在這段記載中,提到了兩件事情。

第一件事,是岳飛涉嫌謀反。

那一天岳飛奉命撤軍,心中鬱悶。他與麾下四位大將同坐,許久默默不語。後來,岳飛慨嘆道:“這天下事情終將如何?”眾人都不敢回答,唯有張憲回答說:“只看相公如何應對罷了。”

其他三將為何不敢回答?只因岳飛此話中既有對天下局勢的擔心,更有對朝廷的不滿。因此三將不敢接口。唯獨張憲最是忠於岳飛,他言下之意,無論岳飛如何決定,即便是造反,他也會誓死追隨。

正因為如此,當岳飛、張憲離開之後,王俊才會扯上董先、王貴,問他們有沒有聽到剛才岳飛和張憲的對話。

這番對話傳開去,那絕對是造反的前兆。

不久張憲、岳雲就被抓捕,很快就以謀反罪殺死。後來,岳飛也被抓捕,等待審訊。為了坐實岳飛謀反一事,王俊背叛了岳飛,充當了揭發者,而董先也被秦檜喚來,要他出庭作證。從此事傳揚開去可以知道,董先也是認可了此事的。

第二件事,是岳飛簽押情況。

岳飛開始堅決不畫押,他不畫押此案就會一直拖下去。

岳飛下獄之處,有個獄卒對岳飛照顧很好。可後來獄卒卻靠著門斜站著,對岳飛全無恭敬之態。岳飛就問原因。這獄卒就說,岳飛你其實是個逆臣。岳飛聽了,並沒有生氣,而是“請”問緣故。

於是,獄卒就講了一番道理,大體是說,無論岳飛是否真心謀反,如今岳飛已經讓皇帝產生了懷疑。皇帝有心要置岳飛於死地,就算岳飛今日不畫押,免於一死,岳飛出獄後還是會被君王猜忌。久而久之,岳飛為求自保,必然謀反。既然未來一定會謀反,那當然就是逆臣。

獄卒這一番話看似沒道理,其實是站在宋高宗的立場上看問題。岳飛作為古人,其實也很習慣站在君王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因此,他很快就接受了獄卒的觀點,簽字畫押,認可了罪狀。

岳飛認可罪狀,表面上看是因為獄卒勸說,骨子裡卻是他看清了君臣之間的關係,看清了他如今的局勢。

宋高宗趙構擔心的是岳飛會效仿宋太祖擁兵自重,最終黃袍加身,奪了他的江山。岳飛一生忠誠,或許沒有這個想法。可是,一旦他出獄後,他的部下保不齊便有這種想法。比如張憲,就極有可能擁立岳飛為帝。當初宋太祖會發動陳橋兵變,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眾將不忠於皇帝,只忠於趙匡胤。

岳飛麾下的岳家軍,雖然沒有達到只知岳飛,不知皇帝的地步,但是,他絕對擁有一大批忠實粉絲。一旦他豎旗造反,必將對剛剛穩定的南宋王朝造成巨大禍患。

有一句話叫做“斯人無罪,懷璧其罪”。就算岳飛無心造反,但他確實擁有了顛覆江山的強大能量,因此,宋高宗一定會想方設法整死岳飛。

岳飛選擇畫押,選擇一死,恰恰證明了他的無私,證明他對趙宋的忠心。

岳飛受盡秦檜誣陷折磨,為何唯獨聽了一個獄卒的話才簽字畫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