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滅》:塔可夫斯基早就拍過了,而且更發人深省

影片《湮滅》改編自《遺落的南境》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該系列講述了:某個外星種族創造了一個生物體。然而由於一次彗星衝撞,這個生物體碎裂開來,其中一塊碎片墜落到了地球。之後在人類的激發下,碎片脫離了休眠,開始生長,進而形成了X區。為了研究X區,政府機構南境局先後向其中派遣了12支考察隊。電影所聚焦的正是第12次考察。

《湮灭》:塔可夫斯基早就拍过了,而且更发人深省

《湮滅》海報

小說中出現的生物體,我權且稱它為“超智慧體”。超智慧體有兩個基本特徵:第一,它擁有遠遠超過人類的科技水平的神奇力量,人類根本無法與之抗衡;第二,它的行為沒有目的性,縱使有,也是人類的智慧所無法理解的。《遺落的南境》中的生物體正好符合這兩個特徵:首先,它能夠進行分子與膜級別的操作,能複製和改造生物體,甚至還能改變時間和空間。其次,它是外星人的造物,而製造它的種族已經在彗星衝撞中滅亡了,所以人類無從得知它的行為的意義。

超智慧體並非是《遺落的南境》的首創,在斯坦尼斯拉夫·萊姆的《索拉里斯星》、亞瑟·克拉克的《童年的終結》和《2001:太空漫遊》中皆出現過這樣的生物體。《索拉里斯星》講述了:心理學家凱文被派遣到索拉里斯星的空間站上,探尋空間站工作人員行為異常的原因。在調查中他逐漸發現,索拉里斯星上生長著一個液態的巨型生物,這個生物可以窺視人類的心靈,並把他們心中最重要的人複製出來。這些複製人的出現令空間站的工作人員們陷入了感情的折磨當中。凱文也不例外,他死去的女友複製了出來。這個故事曾經被數次搬上大銀幕,最傑出的版本當數1972年蘇聯導演塔可夫斯基指導的版本。

《湮灭》:塔可夫斯基早就拍过了,而且更发人深省

2002年美國版《索拉里斯星》

在大多數刻畫人與另一種族(外星人、人工智能或神魔鬼怪)交往的作品中,作者總會或多或少的賦予另一種族以一些人格化的特徵,讓它們像人類一樣思考,像人類一樣行動,甚至還有跟人類共通的情感。這很自然,因為人的意識是主觀的,所以人在對待其它事物的時候,很難做到不給它們打上自身的印記。然而,人類只不過是宇宙中微不足道的一分子,沒有理由認為宇宙中的其它事物會具備和人類相似的思維和情感,事實上,整個宇宙幾乎都是非人性的。

人性的一個典型特徵是:人會預設一些目的,然後根據目的來採取行動。另一方面,宇宙中的大部分事件都是沒有目的,當使它們能夠發生的條件都具備了,它們就發生了,如此而已。超智慧體就是非人性的宇宙的象徵,它的行為沒有任何目的,不像其它科幻小說中的外星人要來毀滅或者拯救人類。超智慧體扮演的是一個無情的上帝的角色,它在力量和心理雙重層面上摧毀了人類的傲慢,使人類意識到自己在宇宙中是多麼的渺小。

《湮灭》:塔可夫斯基早就拍过了,而且更发人深省

《潛行者》:一個作家、一個科學家和一個潛行者進入隕石造成的區中尋找能夠實現願望的房間。

1979年,塔可夫斯基又拍攝了一部電影《潛行者》。《潛行者》故事的起因也是一塊天外隕石擊中了地球,在地球上創造了一塊神秘的“區”。區裡面的空間變幻莫測、危機四伏,只有經驗豐富的人才能安全進出,這些人被稱為“潛行者”。傳說在區的深處隱藏著一個可以實現願望的房間。影片的主人公便是一位潛行者,一次他接受一位作家和一位科學家的聘請,帶領他們進入區中,尋找那個房間。

《潛行者》是一部象徵主義電影。其中的房間對每個人物都代表著不同的意義。對於作家,它代表著真實而醜陋人性,作家害怕進入房間以後,自己人性中最隱私最陰暗的一面會暴露出來,所以最終對房間望而卻步。對於科學家,房間代表著危險,他害怕房間會被惡人利用,給世界帶來災難,所以打算毀滅房間。對於潛行者,房間是他人生價值的源泉,通過引領有願望的人來到房間,他才能感覺到自己的存在有價值。同時,潛行者也是導演塔可夫斯基的自我隱喻。對塔可夫斯基來說,房間代表著藝術的世界,而他就是帶領人們到達藝術世界的潛行者。

《湮滅》的故事大綱以及超智慧體的設定和《潛行者》《索拉里斯星》非常相似,傑夫·範德米爾在創作這部小說時是否受到了二者的啟發,不得而知。然而,《湮滅》未能達到《索拉里斯星》或《潛行者》的高度。作者只滿足於在小說中羅列科幻、冒險、恐怖、懸疑等各種驚奇元素,卻沒有給讀者留下任何啟發。這令這部號稱“擊敗三體,獲得星雲獎”的小說怎麼看都不那麼實至名歸。

《湮灭》:塔可夫斯基早就拍过了,而且更发人深省

《潛行者》劇照

至於由小說改編而來的電影就更差強人意了。其失敗的原因首先是故事不完整。原著《遺落的南境》三部曲是一個連續的整體,第一部《湮滅》只是引出問題,這些問題要到後兩部才會得到解決。電影只截取了第一部,雖然導演勉強編出了一個結局,但是影片仍然留下了很多問題沒有交代清楚。

其次,影片對原著的修改過多,除了大框架沒變以外,整個故事基本上都被重寫了。在原著中心理學家的秘密是推動整個劇情發展的關鍵要素之一,到了電影裡面卻改沒了,取而代之的是用一個心理崩潰的隊友來強行製造衝突。小說中的爬行者也換成了一頭喪屍版大狗熊。將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最主要的意義是為了利用原作的知名度來吸引觀眾。在原著的基礎上做適當的修改可以,但把原著推倒重來,只會讓原著粉絲感到上當受騙。

再次,好萊塢傾向打造商業性、娛樂性強的電影,哲學性濃厚的作品從來都是它的軟肋。而《湮滅》牽涉到的超智慧體恰恰是一個非常難解的概念,闡釋不清的話,只會徒增困擾,並顯得是在故弄玄虛。這恰恰就是影片給觀眾留下的印象。

最後,電影和原著一樣都缺乏核心思想,僅僅試圖通過華麗的特效和驚悚橋段來吸引觀眾的眼球。但是這個時代的電影觀眾早已見識過《阿凡達》那樣的奇觀和《異形》的恐怖了,難道還會被這些伎倆輕易的征服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