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選才制度變革——九品中正制

東漢末年三國鼎立的局面持續了40餘年,各國間戰爭不斷,唯一對社會有所貢獻的,就是政治和文化。

九品中正制是對東漢的官吏選拔制度的繼承和改革。從三公九卿制建立以來,這種組織維持了500餘年。
東漢末年選才制度變革——九品中正制

魏國建立後,在九卿制度下建立了“尚書檯”制度,負責收發皇帝的文件。其最高長官為“尚書令”,底下的官員稱“尚書”,負責政策籌劃,詔命頒佈,以及隨時向皇帝提出建議,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所謂“九品”,是由官府任命一個官員,對全國的大小官吏進行考核,依他們的才能和道德行為,分別評定為九個等級,稱為“九品”,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評定等級後呈報給宰相,宰相審定後再送給尚書檯,以此作為官員任免或升降的標準。
東漢末年選才制度變革——九品中正制

這個制度度雖然有不少漏洞和弊病,但卻使審核官員的必要性被提上了檯面,因此一直保持了300多年。起初,這一制度是為了解決決朝廷選官和鄉里清議的統一問題,它既延續了漢代選官的傳統,對曹操的用人政策也有所繼承。

但到了魏晉之交,因各個州都的“著姓土族”壟斷了大小中正官,在評定品級時,對土族人物很偏袒,“不計門第”已成空談。
東漢末年選才制度變革——九品中正制

此後政權逐漸被“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土族”的門閥土族壟斷。到了隋代,士族沒落,九品中正制也被廢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