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才不遇”是種病,得治!怎麼治?

導讀:身在職場,總有那麼一些人覺得自己“懷才不遇”,或是覺得自己“大材小用”,擺出一副“不得志”的樣子,總盼著天上掉下個三顧茅廬的“劉備”......

“懷才不遇”是種病,得治!怎麼治?

2362字 | 6分鐘閱讀

最近有篇文章專門評價這種自我感覺“懷才不遇”的人,其實,這個世界上壓根就沒有懷才不遇。懷才不遇不過是你自己的“自以為是”。抱有這種想法的人,其實並沒有什麼大本事。懷才就像懷孕,時間久了才能看出來,一個人只要認真努力地做,自然會得到領導的賞識,倘若你有真本事,那麼一定會得到領導的重用。

然後此文被瘋狂地轉發朋友圈,許多“自以為是”的不得志的人,就這樣突然間被硬生生地打臉了,好扎心啊!!

“懷才不遇”,是個人有病

該篇文章指出的是個人認知問題,說明的是心理學上的某種普遍現象,自以為是,過高的評價自己,往往是自我認知偏差所致,事實上,你原本沒有你以為的那麼有才!

“懷才不遇”是種病,得治!怎麼治?

其實,關於個人方面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你不懂得識別和把握機會“秀”出你自己。

說到這一點,堂姐回想起了十年前的一段職業經歷:

後來在2007年7月,我獨自策劃了兩屆“人力資源公益論壇”,每場活動都是近200人,都是自己邀約演講嘉賓和來賓,自己找合作公司贊助場地,自己主持論壇,而且整個活動是零成本舉辦,得到了領導和來賓的普遍認可(當時這種活動剛興起,所以還是比較受歡迎的),也因為這個活動,堂姐被北大縱橫的老總王璞相中,欲挖我過去做活動,但後來因故沒去。

常言道,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關鍵是你得把你的才華尋找合適的機會和平臺釋放出來。就像上個月我寫的“快遞小哥”獲得中國詩詞大會冠軍的事,如果你真的有才,得經常拿出來晾涼,不然會憋久了會發黴的~~~~

說真的,堂姐講完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後,更是近乎完全認同了文章所說的這個理論,但作為工科出身的主編,思維還是要有嚴謹性的,凡事都不能太絕對!

“懷才不遇”是種病,得治!怎麼治?

“懷才不遇”,是公司或上司有病

有才的人,確實也是需要施展的機會和平臺的,這就需要得到企業或上級的認可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潛能。就像諸葛亮有幸遇見了劉備,張曉龍有幸遇見了馬化騰,楊元慶有幸遇見了柳傳志一樣。

一個人才能否“亮劍”,其中伯樂的作用也很關鍵!

但不是每個人都那麼的幸運,能遇到懂得識才、包容、量才為用的上司。所以,在企業內部總會有那麼一些有點才的人,因為所在崗位限制,確實有哪方面的特長沒有得到發揮,從而被領導忽略了。還有那麼一類人,是他平時只擅長做事,但卻不擅長跟領導“邀功”,也往往得不到領導的重視,甚至可能被他人代領了“功勞”。

常聽說有些原本身在國企、行政事業單位的人,因不甘於被體制所束縛,不甘心被埋沒,選擇下海創業之後,做得有聲有色,或是轉型到民企後,發展得順風順水。這就說明一個問題,人才成長和企業發展環境的不匹配,企業沒能給有才之人創造一種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

“懷才不遇”是種病,得治!怎麼治?

“懷才不遇”,這病該怎麼治?

那麼,如何讓那些真的“懷才不遇”的人才,幸運地遇到“伯樂”,得到領導的重用和賞識?

首先是通過多種人才測評工具來協助我們發現有潛質的人才,然後通過好的管理機制、激勵文化和賦能平臺,不斷地激發出人才的潛能和創造力。

那麼,如何幫員工建立客觀清晰的自我認知呢?如何發現一個人具有哪方面的潛能?

堂姐建議,可以選取多種人才測評工具組合來進行應用,充分發掘被測者的多種潛在特質,進而有針對性地選擇有效的人才開發和發展之策。

近日,雲學堂隆重推出“全流程一站式人才測評服務”,為客戶提供來自全球的多種測評工具組合,分別適用於不同的管理場景,人才選撥、人才配置、人才發展,人才開發、人才激勵,幫助企業提升在人才的選、用、育、留方面的科學性和嚴謹性。通過一對一進行人才測評的結果,能夠讓我們更好地預測一個人在目標職位上的工作潛力,或是更有目的地發展其相關能力。讓那些真正“懷才不遇”的人能夠為我們所用,在適合他的崗位上創造出色的業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