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稀裡糊塗“被理財”的經歷嗎?

明明是去銀行存款的,被大堂工作人員一番勸導,就“存了個理財”。手續辦完才發現給你的根本不是存單,而是分紅型保險的保單,或者銀行代售的理財產品的認購書。

你有稀裡糊塗“被理財”的經歷嗎?

你是否有過這種經歷,當你走進銀行營業廳,工作人員笑容可掬問你辦理什麼服務。得知你是來辦存款業務時,她們的臉立即笑成了菊花。接著就是時刻跟在你身邊,不厭其煩地勸你“存個理財吧。”當你稀裡糊塗以為是銀行新推出了什麼高息存款產品的時候,工作人員已經麻利地幫你辦好了手續。你才發現給你辦理的根本不是存款,你拿到的也不是存單,而是分紅型保險的保單或者信託、基金、企業債券產品的認購書。

你有稀裡糊塗“被理財”的經歷嗎?

一直以來,理財產品是商業銀行的寵兒,因為銷售理財產品能給銀行帶來高額的佣金回報。很多營業部都會安排專人負責推銷理財產品。為了出業績,這些推銷人員會人為地混淆概念,把購買理財產品說成“存理財”,讓儲戶誤以為買理財產品是在存款。對於理財產品存在的潛在風險,他們也絕對不會告知。即便告知是理財產品,他們也會利用儲戶對銀行的信任,隱瞞這些理財產品“只是委託銀行發行”的真相,讓客戶錯誤地以為這些理財產品是銀行發行的,就稀裡糊塗“被理財”了。

你有稀裡糊塗“被理財”的經歷嗎?

這一現象即將得到徹底改變。3月2日,銀監會創新部主任李文紅在銀監會發佈會上表示,銀監會將對銀行理財進行系統梳理和規範。今後銀行銷售理財產品,必須充分披露信息,提示風險。確保客戶在充分知曉風險的基礎上購買理財產品。同時,加強監管力度,確保銷售“和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理財產品。

你有稀裡糊塗“被理財”的經歷嗎?

在此提醒朋友們注意,在銀行銷售的產品不一定就是銀行發行的,也不一定是用銀行的信用為擔保的。購買理財產品時,一定要仔細閱讀認購條款,明確發行人是誰,並對風險情況進行理性判斷。特別是信託產品是沒有“剛性兌付”的,一定要做到明明白白買理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