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文明種子 拔掉精神“窮根”

村民自治移風易俗

“老楊,搞不得!”5月28日,建始縣長梁鎮七礦村,村民楊開庭正忙著準備整搬家酒的宴席,卻被聞訊趕來的同村村民向先仕當頭潑了一盆冷水。“以前別人搬家人情都送出去了,為什麼我不能?”楊開庭和向先仕理論起來。聊家常、談政策、說道理,經過兩個多小時的交流,楊開庭終於打消了整酒的念頭。

在七礦村,向先仕還有另外一個身份——村紅白理事會成員。

樹文明鄉風,首先要剎歪風陋習。針對整無事酒、紅白喜事大操大辦等陳規陋習,恩施州重拳狠剎“整酒風”,在行政村通過民主選舉普遍建立紅白理事會、鄉風文明理事會,吸納鄉賢能人開展村民自治,營造喜事新辦、喪事簡辦新風尚。

建始縣制定紅白喜事“三個一百”制度(一桌酒席不超過100元、一個人情不超過100元、一條煙不超過100元);鶴峰縣探索建立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發揮“五老人員”作用,建立紅白喜事報告制度。

健全群眾自治體系,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是鄉村有效治理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恩施州以村委會為龍頭,進一步拓展村務監督委員會、調解委員會、各類群團組織及村民代表、中心戶長等作用。

目前,全州2597個行政村全面啟動村規民約修訂工作,將精準扶貧政策、村規民約編成群眾看得見、聽得懂、記得住的三字經、五字訣、七字歌等順口溜,有力推動了移風易俗、精準扶貧等工作。

激發榜樣的力量

今年初,一年一度的“感動恩施”年度人物評選在恩施州城舉行。

天生沒有雙臂,卻用雙腳開網店,“點”出致富路的巴東縣水布埡鎮青年陳茲方;二十多年如一日,將愛傾注在孤寡老人身上,用實際行動踐行傳統美德的宣恩縣萬寨鄉普通農民譚世六;耄耋之年,卻像一隻蜜蜂一樣到處奔波,把中蜂養殖當成富民產業推廣的鶴峰縣86歲老黨員盧自德……

10位年度人物,7位來自農村基層、脫貧一線,這是恩施州通過榜樣帶動,催生鄉風轉變、助力脫貧攻堅的舉措之一。

見賢才能思齊,崇德就會向善。近年來,恩施州大力培育、挖掘、樹立來自農村基層、脫貧一線的典型,逐步建立從村到州四級道德模範評選體系:

鶴峰縣在深化“十星級文明戶”創評基礎上,創造性開展“最美鶴峰人”、“最美家庭”、“最美鄉村(社區)”等“最美”系列評選活動;建始縣將鄉風文明建設作為黨委書記一把手工程全面鋪開,以“建始好人”為品牌引領,廣泛選樹道德榜樣;咸豐、巴東分別出臺“最美”系列評選活動實施辦法,宣恩出臺“出彩宣恩人”創評方案,巴東開展道德模範評選,利川表彰“大美利川人”……

四級道德模範,如群星一樣遍佈廣大農村,成為帶動文明鄉風、推動脫貧攻堅的重要力量。

培育涵養文明的土壤

走進距野三關集鎮不到10公里的石橋坪社區。村文化廣場與村百姓大舞臺中豎立著醒目的多塊展板,展板上張貼有村好婆媳、好妯娌、創業能人、產業大戶等典型人物的影像及事蹟介紹。進入村子,道路寬闊,村容整潔,房前屋後都植樹種花。

放在幾年前,石橋坪社區還是有名的“扯皮村”,村裡有人寫了一副對聯:“朝苦夕苦一年到頭欠債款,春愁冬愁四季結尾缺吃穿”,橫批是“何日有望”。村民們過怕了苦日子。

幾年來,在相關部門的幫助下,該村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在全村開展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評選活動,同時挖掘鄧玉麟故居等人文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村容村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去年,石橋坪被評為全國文明社區。

不斷豐富農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群眾文明素養,才能培育出涵養文明的土壤。恩施州一方面通過組織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送文明到山鄉”活動,以“送文明下鄉”帶動“種文明在鄉”。同時,還結合三句半、花鼓戲、南鄉鑼鼓、堂戲、南劇、廣場舞等地方文藝形式,創作了一批文藝節目,寓教於樂助推鄉風文明建設;依託黨員教育示範點、文化活動中心、廣場等開設“道德講堂”,開展道德典型基層巡講,推動鄉風轉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