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殲滅五國後,齊國最後獨自面對秦國時是怎樣的心態?

泉洪


齊國肯定是欲哭無淚的,五國已滅,齊國獨自面對秦國,打又打不過,投降又不甘心。事態怎麼會發展到這樣的地步?在這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齊國和其它六國結下的“樑子”。


首先是楚國,這要怪楚懷王貪心矇蔽了智商。本來楚國和齊國是盟友,一起抵制強勢向東擴張的秦國。秦國派張儀遊說,騙說要給楚國商於600裡土地,條件是楚國和齊國絕交。楚懷王傻傻得就照辦了,從此以後齊楚關係降到了冰點。

再則是燕國,當年齊威王趁燕國“子之之亂”大舉侵略,姦淫擄掠、無惡不作,差點就把燕國從戰國七雄的地圖上抹去。燕國復國後,燕昭王“千金買骨”、招攬人才,立志報仇雪恨。

接下來更兇險,秦國使出“上帝要你滅亡,必先讓你瘋狂”的伎倆,約上齊緡王一起“稱帝”,齊國由此得罪了其餘五國,終於惹來了燕、秦、韓、趙、魏“五國伐齊”,楚國後來也加入了進來。齊國這一次差點輸光了內褲,連齊緡王也被楚國人抽筋而死,幸好多年後“田單復國”,才沒有被滅掉。


由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秦滅五國的時候,軍事力量雄厚的齊國冷眼旁觀、毫無反應了。在齊國看來,五國和秦國都不是什麼好人,不靠譜、靠不住,但畢竟秦國和齊國有盟約不會立馬打過來,五國呢則老是惦記從秦國這裡失去的、到齊國那裡補回來。好死不如賴活著,晚死總比早死好吧?可真到了五國都沒了,齊國又孤單了,算了,死就死了,投降吧!!!


竹山清溪澗


當秦國滅韓國的時候,我保持沉默;我是齊國人。

當秦國滅趙國的時候,我保持沉默;我是齊國人。

當秦國滅魏國的時候,我保持沉默;我是齊國人。

當秦國滅楚國的時候,我保持沉默;我是齊國人。

當秦國滅燕國的時候,我保持沉默;我是齊國人。

當秦國滅齊國的時候,沒有人幫我了,齊國滅亡了。

其實這足以表明此時齊國的心情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採取的外交政策是遠交近攻,這也是齊國最後滅亡的一個原因,秦國大肆籠絡齊國,讓秦國在攻打其他五國時候袖手旁觀,一時間的短淺的目光讓齊國自食其果。

齊王建自君王后死後,便任命舅舅後勝擔任相國。後勝接受秦國間諜大量的黃金、玉器,派遣許多賓客到秦國,秦國給予這些賓客許多金玉,賓客回來都反而替秦國充當間諜,說一些符合秦國利益的變詐之辭。後勝勸說齊王建放棄合縱朝奉秦國,不修治攻擊作戰的軍備五 ,不幫助五國攻打秦國,秦國因而得以消滅韓、趙、魏、楚、燕五國。

其中齊王建五年(公元前260年),秦國派兵攻打趙國的時候,齊國與楚國援救趙國。秦國國君秦昭襄王計議說:“齊、楚援救趙國,他們能緊密協作我們就退兵,不然我們就攻打他們。”趙國沒有糧食,向齊國借糧,齊王建不同意借糧給它。齊國謀臣周子說:“不如答應借糧以使秦國退兵,不借糧秦軍就不會退,這樣秦國的計謀就能實現而齊、楚的計謀就失敗。而且趙國對於齊國、楚國來說,猶如屏障,就像嘴唇對於牙齒一樣,嘴唇沒有牙齒就寒冷。今日趙國滅亡,明日禍患就輪到齊國和楚國。再說救趙的事情,就像捧著漏水的缸去救燒焦的鍋一樣急切。救援趙國,是高揚道義,打退秦軍,是顯明聲威。以道義解救將亡的國家,以聲威打退強大的秦軍,不致力於此種大事而斤斤計較糧食,這樣為國家作打算可就錯了。”齊王建不聽從。秦軍在長平之戰中,大敗趙軍四十多萬,繼而包圍趙國都城邯鄲。

正是這種不給力的政策讓秦國很輕鬆的收拾了其他五國,剩下孤零零的齊國,秦國能夠放過他們嗎,知道此時秦國攻打齊國的時候,他已經沒盟友可以求救了,心中的應該是大徹大悟了,但是晚了,只有滅國一條路可以走了。

沒有永遠的利益更加沒有永遠的朋友,齊國不懂,所以最後他也自食惡果。


天楓說


瀉藥。@ayato10

這個問題好。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十六年,秦滅周。君王后卒。二十三年,秦置東郡。二十八年,王入朝秦,秦王政置酒咸陽。三十五年,秦滅韓。三十七年,秦滅趙。三十八年,燕使荊軻刺秦王,秦王覺,殺軻。明年,秦破燕,燕王亡走遼東。明年,秦滅魏,秦兵次於歷下。四十二年,秦滅楚。明年,虜代王嘉,滅燕王喜。

  四十四年,秦兵擊齊。齊王聽相後勝計,不戰,以兵降秦。秦虜王建,遷之共。【集解】:地理志河內有共縣。【正義】:今衛州共城縣也。遂滅齊為郡。天下壹並於秦,秦王政立號為皇帝。始,君王后賢,事秦謹,與諸侯信,齊亦東邊海上,秦日夜攻三晉、燕、楚,五國各自救於秦,以故王建立四十餘年不受兵。君王后死,後勝相齊,多受秦間金,多使賓客入秦,秦又多予金,客皆為反間,勸王去從朝秦,不脩攻戰之備,不助五國攻秦,秦以故得滅五國。五國已亡,秦兵卒入臨淄,民莫敢格者。王建遂降,遷於共。故齊人怨王建不蚤與諸侯合從攻秦,聽奸臣賓客以亡其國,歌之曰:“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集解】:徐廣曰:“戰國策雲秦處建於共松柏間也。”【索隱】:耶音邪。謂是建客邪,客說建住言遂乃失策,令建遷共。共,今在河內也。疾建用客之不詳也。【索隱】:謂不詳審用客,不知其善否也。

齊王建二十八年,王建入朝於秦,秦王贏政接待規格很高。七年後,秦國開始逐步滅列國,先是韓國,再是趙國,然後是趙國,然後是魏國。

滅魏國的時候,秦兵“次於歷下”,也就是說,秦兵到了濟南。但是,秦並沒有直接進攻齊國,而是先滅楚國去了,楚國滅了之後,又北上滅了燕國的殘餘部分,代國,最後才進攻齊國,齊國不戰而降。

而在滅五國之前,秦國和趙國發生了長平之戰。當時,齊國和楚國共同出兵,救援趙國。趙國在相持階段,糧食不足,請求齊國給予支援。

王建立六年,秦攻趙,齊楚救之。秦計曰:“齊楚救趙,親則退兵,不親遂攻之。”趙無食,請粟於齊,齊不聽。周子【索隱】:蓋齊之謀臣,史失名也。戰國策以“周子”為“蘇秦”,而“楚”字皆作“燕”,然此時蘇秦死已久矣。曰:“不如聽之以退秦兵,不聽則秦兵不卻,是秦之計中而齊楚之計過也。且趙之於齊楚,扞蔽也,【正義】:此時秦伐趙上黨欲克,無意伐齊、楚,故言趙之於齊、楚為扞蔽也。猶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今日亡趙,明日患及齊楚。且救趙之務,宜若奉漏甕沃焦釜也。夫救趙,高義也;卻秦兵,顯名也。義救亡國,威卻彊秦之兵,不務為此而務愛粟,為國計者過矣。”齊王弗聽。秦破趙於長平四十餘萬,遂圍邯鄲。

已經有人給齊王講了唇亡齒寒的道理,如果不給趙國支援糧食,趙國戰敗滅亡,齊國和楚國最後都會受害。但齊王還是不同意。

為什麼呢?就是前面已經有人說過的,當年齊國乘燕國內亂伐燕,後來燕昭王以樂毅為將,各國出兵支援,共同伐齊,差點就滅了齊國,齊湣王也因此而死。所以,齊國對各國是有怨恨的。

而在此之前,齊國其實在各國事務上是非常積極的。戰國之初,首先強大起來的是魏國,魏國幾乎把周邊鄰居挨個欺負了一遍,尤其是韓國和趙國,魏國最喜歡欺負。

這時候,齊國多次出兵救援過趙國和韓國,最後也是齊國在馬陵之戰中擊敗魏國,殺死龐涓,導致魏國由盛轉衰。

齊湣王繼位的時候,齊國國力達到鼎盛期,也是在這一時期,齊國消滅了宋國,一度攻進燕國,差點就消滅燕國。

齊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晉,欲以並周室,為天子。泗上諸侯鄒魯之君皆稱臣,諸侯恐懼。

這時候,有可能消滅六國統一全國的,主要的就是秦國、楚國和齊國。

但是,相比之下,秦國的地理優勢更為明顯一些。六國即使合力攻秦,也必須經過函谷關,秦國只要在函谷關堅守不出,六國一般都會自動退兵。楚國疆域最大,國力也強,但是楚國一直在長江下游用力,滅吳,而且在滅吳之後從齊國手裡搶走了徐州。

相比之下,齊國的地理優勢並不明顯。齊國東邊是大海,南邊是楚國,北邊是燕國,西邊是韓國和魏國。所以,齊國在消滅宋國之後,就趁燕國內亂的機會,進攻燕國,但是,最後沒有完全消滅燕國。

燕國反而約其他五國共同伐齊,攻進臨淄,齊湣王跑到衛地,最後還是死了,齊湣王的兒子襄王在莒被立為齊王,五年之後,才反攻成功,齊國完全復國。

也就是說,齊國在滅宋之後,不是沒有過統一全國的想法,但是在執行過程中出了問題,低估了燕國的抵抗決心,而且到處樹敵,像以前的魏國一樣,把自己周邊的鄰居挨個欺負了一邊。最後導致的結果是,燕國一號召,六國都跑來打齊國來了。

這就反映出齊國缺乏整體性的戰略,外交上沒有處理好。相比之下,秦國在外交上就要老練得多了。秦國從用張儀為相國的時候開始,就明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用兵主要方向始終是韓國、魏國,也就是離自己最近,也最容易消滅的兩個國家。

而且,在這個過程中,秦國一直在安撫齊國和楚國,使齊楚兩個大國沒有全力救援三晉和燕國,坐視各國被逐步打擊、削弱乃至最後徹底消滅。而齊國從復國之後,就對各國事務失去興趣,只想著自保,只要秦國不進攻齊國就行。不但沒有幫助被攻擊的各國,而且連最後的屏障趙國被秦國進行致命打擊,齊國也作壁上觀。

另外,在齊國國力鼎盛期的時候,秦國對齊國進行了成功的戰略忽悠。秦國知道,各國都恨秦國,而這時候秦國確實已經非常強大了,但秦國幹啥都拉上齊國。尤其是齊湣王三十六年,秦國稱帝,也拉上了齊國。雖然齊國很快就意識到了這是個戰略失誤,放棄了帝號,重新稱齊王,但這已經足以讓各國恨齊國了。

這之後,齊國又在滅宋之後,流露出明顯的要消滅各國的意思,引起諸侯恐懼。但齊國沒有秦國那樣的條件,各國一起伐齊,齊國是完全沒有能力抵抗的。因為各國可以輕而易舉的從各個不同方向進攻齊國,齊國自然無法抵禦。而秦國碰到這種情況,只要在函谷關閉關自守就行了。

所以說,齊國滅亡,實際上是在齊湣王時期就已經註定的。因為缺乏長期戰略,方向不明確,四面樹敵,虛耗國力,錯過了最佳時機。等到秦國已經開始攻滅六國,齊國已經無能為力了。


蕭武


從目前的史書記載來看,齊國早在滅亡前60年就喪失了鬥志,就好像一個人,遭遇了重大打擊後,從此一蹶不振,即使是後來有人要殺他,他也無所謂。我們大致可以想象出,當時齊國獨自面對秦國時,完全是一副無所謂的心態,我們可以認為是破罐子破摔,得過且過的一種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在現代心理學上有個專業術語,叫做創傷後應激障礙,英文縮寫為PTSD。

這個創傷是怎麼來的呢?就是60年前的五國伐齊事件。公元前284年,燕將樂毅率燕、秦、趙、魏、韓五國軍隊攻破齊國,當時的齊湣王被殺,齊國只剩下即墨和莒兩座城。齊湣王的兒子田法章,也就是後來的齊襄王改名換姓,在太史敫家裡當傭人,才得以苟活。

這次差點滅國的遭遇,無論是對齊國,還是對於後來的齊襄王,都是一次嚴重的創傷。在五國伐齊之前,齊國是能跟秦國爭雄的大國。就在五國伐齊前,齊國還剛剛滅了宋國。但是齊國卻差點滅了國。這種傷害對人的心理造成的打擊非常大。以致於救活了齊國的田單,也因為齊王的心理創傷,再也不能在齊國立足。戰國策記載,田單在復國後,被迫離開齊國,去了趙國。

齊襄王在做傭人時被太史敫的女兒看上,兩人私通,齊襄王告訴了身份,後來流亡的齊國大臣們找到他,想推舉他繼位,他都不敢,害怕被殺。後來田單打敗燕軍,恢復齊國之後,他才正式繼位。他的這種心理創傷遺傳給了自己的兒子齊王建。

齊王建在位四十多年,齊國沒有參與任何紛爭,也不備戰,不修兵革,靜靜的看著其他國家打來打去,有人求援也全部拒絕,就這樣一直看著秦國滅了五國,最後秦軍大軍壓境,齊王不戰而降。

齊國在後面的所作所為,完全是迴避、麻木的態度,這是典型的創傷後應激障礙的表現。


dr迷蝶夢


齊國當時的心情是怎麼樣的?有意思?我分析一下。

首先,齊國人,肯定是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快感哇,曾經欺負我的那些國家終於一個一個暴斃在我面前了,齊國跟秦國兩個國家之間是隔著一段距離的,歷史上這兩個國家雖然發生過戰爭,但沒有齊國跟燕國還有齊國跟魏國,齊國跟楚國這幾個國家打的那麼狠,看到自己曾經的對手,一個個倒在了自己結盟的盟友的見下,心裡肯定是有一種快意名恩仇的快感。就如同如果現在俄羅斯人倒下來,我們肯定很多人都會感覺,哇,這頭毛熊終於倒下了,以前他侵佔我們那些土地,我們都可以要回來啦!

齊國為了跟秦國結盟,為了讓秦國打敗那些曾經欺負自己的國家,可以說是煞費苦心,最終秦國人滅了那些其他的國家。

齊國的君王就發現有點不對勁兒了,曾經你打不到我,咱倆之間也沒結那種生死之仇,反倒是你一直在攻打那些曾經欺負我的那些仇人,那我就很開心了,但是現在你的軍隊已經開到了我的國境線上。我該怎麼做呢?

說實話,齊國的國君當時很方,看著鋪天蓋地而來的秦國軍隊,齊國國君當時是肯定把他底下那一幫臣民給罵了一頓,你們這幫傢伙,不跟我好好說實話。就知道告訴我秦國人如何好,秦國人如何替我們齊國報仇,秦國的人如何給我們利益。現如今,現在秦國人成了獵人,我們成了一塊兒肉,你叫我們怎麼辦。動點兒腦子想想如何擊敗秦國人!

然後一幫人提議先發制人,我們先去跟秦國人斷交,然後派軍佔領住要道,跟他們作戰,說不定能贏呢。

齊國的國君當時肯定心存僥倖。對呀,如果我打敗他的軍隊,這天下不就又全是我的了嗎?雖然我沒那麼大野心,我就想保住齊國這一塊土地。但是我必須得派軍隊過去跟他軍隊打一下。

接著,恐懼到最後一點點希望變成了絕望。之後他就投降。


漩渦鳴人yy


公元前221年,秦軍滅燕之後,迅速從河北南下,直插齊國中部要害。已成驚恐之鳥的齊王田建不作太多抵抗,主動獻城投降,被秦始皇流放而死,淪為後人的笑柄。

後世認為齊國坐觀五國的存亡而不伸出援手,結果把自己也害了。事實上齊國坐觀五國的滅亡是有很深的癥結,並不是單純的遠交近攻。筆者從齊威王、齊宣王、齊閔(湣)王三代君主入手,簡單梳理齊國與列國的關係,探究齊國發展的脈絡。


齊威王稱霸諸侯

齊威王在位時期,治國有方,曾重用田忌、孫臏、鄒忌等人,並積極謀求挑戰魏國的霸業。

。一代雄主齊威王採用孫臏的策略,前後兩次在桂陵之戰、馬陵道之戰中重創魏國東線主力,擊殺了魏國名將龐涓。齊國帶了頭之後,秦、楚紛紛進擊魏國,將魏國肢解,就如史書所言“魏國困頓,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魏國沒落以後,秦惠文王、楚魏王與齊威王並稱為戰國中期的三位雄主,齊、秦、楚也並列為三大諸侯強國。

齊宣王守成固業

齊威王雖然取代了魏惠成王稱霸中原,不過他的霸業葬送在了後人手中。齊威王之子齊宣王在位時期,不但沒有太大的作為,而且破壞了與楚國的同盟關係,主動與秦國夾擊楚國,破壞了三國平衡,導致齊國失去了一位盟友。最重要的是,這位齊宣王趁燕國內亂,趁火打劫,出兵進攻常年友好的燕國。齊軍勢如破竹,幾乎將燕國滅掉,但最終又在諸侯的壓力下退兵回國內。齊宣王勞師遠征不但一無所獲,而且開罪於燕國,埋下了後來五國伐齊的隱患。即位的燕昭王勵精圖治,積極尋求向齊國復仇的機會。



齊閔王國破家亡

宣王之子齊閔王在位時期,國力每況愈下。齊國因為領土爭端先後進攻趙、魏、楚等諸侯,被孤立於諸侯之外。當時的宋國控甲10萬,號稱“五千乘之勁宋”,據有相對富裕的淮南一帶,與齊國相鄰。覬覦宋土的齊閔王不顧群臣的反對,執意攻宋。齊國在滅宋戰爭中耗盡了自己的國力,虛實全部被燕國掌握。

趁著齊國虛弱的機會,燕昭王開始煽動各國對齊國的不滿情緒,號召五國聯軍攻齊(其實是六國,楚國以救援齊國為名趁火打劫)。濟西之戰後,一敗塗地的齊閔王倉皇逃離臨淄,最終被楚國軍隊所殺。齊國全境都被燕國攻陷,只剩下南部兩座小城還在抵抗。

全文總結:齊國坐觀五國存亡的心態

第一、五國伐齊的恩怨,導致齊國仇視東方五國。

經過了“滅宋之戰”和“五國伐齊”兩大變故以後,齊國淪為弱國,齊國人因此怨恨列國。在秦、趙長平之戰中,趙軍曾因為缺乏糧食向齊國求援,齊國卻念在趙國參與五國伐齊,拒不支持。長平之戰後,趙國國內陷入空虛。齊國人竟然趁火打劫,猛烈入侵趙國,結果反被趙國的騎兵打得潰不成軍。

第二、地理位置原因齊國坐觀五國存亡的另一個原因是齊國的地理位置遠離中原腹地。齊國地處東部,並不與秦國接壤,因此樂意於接受秦國的聯盟,這恰恰中了秦國“遠交近攻”策略的下懷。秦始皇每滅一國,齊王田建都遣使臣前去祝賀。只是,齊國人大概怎麼也想不到,距離自己十分遙遠的秦國會一步步逼近自己的本土,最後反戈一擊將自己消滅,這隻能說是齊國人的戰略短視。


中外歷史


平常心唄,反正他們已經圍觀了一路了。

秦國滅韓,齊國人淡定吃瓜,心裡很開始,死了一個仇人。

秦國滅趙國,齊國人繼續淡定吃瓜,心裡還是很開心,又死了一個仇人。

秦國滅魏國,齊國人還是在淡定吃瓜,依舊是很開心,仇人死一個少一個,好事情啊。

秦國滅楚國,齊國人大概不吃瓜了,改成飲酒吃肉,因為這件事情值得慶祝。遙想當年,燕昭王用蘇秦合縱坑齊,又以樂毅為上將軍,合燕、秦、韓、趙、魏攻齊,聯軍攻入臨淄,連下七十三城。楚國人說是齊國人的好朋友,卻一直看白戲,圍觀齊國被群毆也就算了,之後他們以幫助齊國之名,乘機佔齊國的地,還把齊閔王給殺了。

秦國滅燕國,對齊國人來說簡直是大仇得報,值得設宴慶祝了。

自從燕國合縱六國坑齊之後,齊國一方面國力受挫,另一方面對六國態度都很冷淡,尤恨燕國,厭楚國,忌三晉。對秦國嘛,因為實在距離比較遠,所以他們關係還酬和吧。後來齊國人策略,跟秦國差不多,只是沒有攻,他們是遠交近觀。跟近鄰居們冷淡而平靜的處著,跟不接囊的秦國反而比較好。齊王建二十八年(公元前237年),他還初訪了秦國,那會兒還是秦王政的祖龍在咸陽設酒熱烈款待齊王建。故此,在秦並天下的時候,齊國內也策士遊說齊王建合縱攻秦,齊王建考慮秦齊之間一貫的友好往來,就沒聽從。直到秦並天下,就剩一個齊國。齊王建也沒有做什麼反抗,同意投降。怎麼說呢,齊王建做法說好聽點叫識大體,難點就是軟弱少血氣。看看趙魏韓楚燕五國都是跟秦人進行過激烈對戰後才亡國的,他們五國多麼壯烈啊。然則,壯烈背後,他們為了抗秦報銷很多普通百姓的命。齊國這樣投降,對齊國普通百姓是好事情,畢竟一家之力抗得有六家之土的大秦,橫豎都是輸。何必要面子不要命,加上秦國人那會兒跟齊王建只要你投降,我們大秦的招安政策是很好的,封地不會少你的。結果,齊王建就投降了。投降那會兒,齊王建還不知道秦國人也是騙他,所以他的心態當時估計挺平靜,就是一顆平常心嘛。

萬萬沒想到的是投降之後,秦國這個大騙子沒兌現說得話,把齊王建安置在邊遠的共地讓他居住在荒僻的松樹、柏樹之間也就算了,竟然連吃的東西也不給供給齊王建發,最後把齊王建給餓死了。也可以解釋為什麼秦末齊國貴族會這麼積極主動去響應陳勝這些人。當年被秦國騙慘了。另外,後來劉邦滅了項羽後,成了新天子,齊國最後復國勢力代表田橫怕被誅,帶著他的手下五百人去了海島。劉邦派人招降他,說我們大漢招安政策也是很好的,你來大可封王,小可封侯。則然,田橫守義不辱回拒了。其實,我覺得他可能根本也就沒信劉邦的話,畢竟秦始皇也是這麼騙人的。再說了,劉邦之前鴻門宴時答應跟項伯做女兒親家,漢並天下,他將女兒嫁給了自己好朋友張耳的兒子。


柳氏異聞錄


沒有什麼心態,因為齊國壓根就沒抵抗!秦國採取的遠交近攻策略在齊國身上發揮到了極致,齊國和秦國在戰國後期實現了幾十年的和平,齊王還去過秦國,秦始皇下令把齊王當成他自己一般來款待。於是齊王心花怒放,五國聯軍伐秦時齊國不參與,秦始皇開始一統天下時每次其他國家向齊國求救齊國統統拒絕,更好笑的是每當秦國滅掉一個國家齊王都派人前去祝賀,等其他五個國家都亡了自然也就輪到齊國自己了!結果秦軍滅齊國時幾乎沒有遭到任何抵抗!


落冰汪


齊國的心理應該是極其複雜,剛開始秦國殲滅五國的時候還有一些快感,當秦國開始針對齊國的時候還抱有一絲僥倖,繼而短暫的陷入焦慮與憤怒,當秦國打上門來的時候,已經是萬念俱灰,只求一個軟著陸了。

齊國本來是應該狂歡的

很多人都在說,齊國的心裡應該是悔恨,沒有及時出兵,幫助被滅的五國。其實,在五國伐齊後,齊國即使想幫,也沒有那個能力了。

五國伐齊對齊國的傷害的是巨大的,是一種盛極而衰,再也站不起來的致命傷。五國伐齊,主謀是秦和燕,三晉是幫兇(尤其是趙國),楚國還從中趁火打劫,搶了不少齊國的地盤,可以說,五國伐齊是一次其他六國合起火來暴揍齊國的事件,因此,齊國對六國心中充滿了恨,當一個個曾經的仇人被滅的時候,齊國本來應該是狂歡的,我滅不了你們,有人能滅!

繼而抱有一絲僥倖

但是好景不長,當秦國逐次滅了其它五國之後,大國中只有齊國和秦國存在,而自己在秦國面前充其量能算一個螞蚱。

齊國的僥倖心理是,秦、齊關係還不錯,在秦國的遠交近打的國策中,和齊國的外交政策就是交好,拉攏,秦、齊還東西互帝。

秦國已經強大到如此地步了,也不差我齊國這點土地了。

焦慮和憤怒

什麼?秦軍壓境了,來勢洶洶,勢不可擋,這個時候,齊國的心裡是一萬頭草泥馬奔騰而過,怎麼辦,能夠牽制秦國的都被打敗了,自己是上了賊船。

只有焦慮和憤怒

焦慮的是打不過啊;憤怒的是,咱不說好了,同盟關係嘛!

萬念俱灰

內心戲也演完了,幾十年玩耍也夠了,面對現實吧!表面上還是要做做抵抗,萬一要贏了呢?齊國繼而弄了幾十萬人到前線上演一波大潰逃,然後就束手就擒。

內心毫無波瀾,不為所動了。

其實,齊國能怎麼做,到五國伐齊之後,再想保持三足鼎立的態勢已經不可能了,不管是誰崛起,齊國都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史論縱橫




長平之戰,列國聞風喪膽,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成果與魏國特種部隊魏武卒一樣成為了兵馬俑。齊國此時此刻已經失去了信心,面對虎狼之師的秦國,秦國範睢先生的遠交近攻策略發揮了巨大作用,齊國安心做溫水裡的青蛙。

齊國最後一任諸侯王是齊王建,齊王建即位後由其母君王后主持朝政,君王后是個才女,經歷了戰國末期的戰火和宮廷謀變,所以制定了對秦國謹慎,對其他國家誠信原則,在五國加盟合眾聯橫過程中,齊國充當糧草贊助方的角色,秦國遠交近攻策略發揮作用秦王贏政請齊王建喝酒,一頓海誓山盟,磕頭拜把子,同時給了國舅後建大量黃金珠寶,這讓齊國君臣很受用。

齊國坐擁天下最有利的位置,背山靠海物產豐饒,如果發奮圖強與南方楚國聯手直搗秦國後庭花,那麼秦國會坐立不安,三晉合力進攻函谷關,秦國面臨生存危機。可是歷史不容許假設,從公元前1000年姜太公輔助周武王姬建立周王朝,受封齊地,傳至三代嬉公小霸天下,後不斷出現內部矛盾。齊國鼎盛時期是齊桓公公子小白,齊桓公與管仲合作勵志革新,開創了稱霸諸侯,但是到了晚年恆公沒有處理好遺產分配問題,導致諸子奪位,恆公被軟禁宮闈,活活被餓死,死後六十七天有屍蟲爬出,才知道春秋五霸齊桓公歸天了。齊國後開始衰落,後出現田氏專權,田氏代齊。田氏齊國真正危機爆發,在於子之之亂,蘇秦合眾五國伐燕,燕國君臣上下離心離德,差點滅國。最後流亡韓國公子職,被趙武靈王召見扶持回國即位為燕昭王,燕昭王任用大將樂毅改革圖新,收回失地光復燕國。

燕昭王穩定下來了,倒黴的就輪到齊國了,作為五國入侵燕國始作俑者,樂毅糾集了五國討伐齊國,齊國此時也是大亂,齊國扛不住五國進攻,最後只剩下了穭縣和即墨兩個城池,齊王任用田單為將,田單使用火牛陣大破聯軍,後使用反間計讓燕昭王解除了樂毅的兵權,經過艱苦努力齊國得以光復。但從此不再能夠雄起,齊王建在秦軍瀕京城下時,齊國君臣上下基本一致開門投降稱臣。齊王建被秦王安排到共地,但是不提供糧食,最後被活活餓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