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中國最早的「漢奸」之一,中行說爲何那樣死心蹋地的出賣國家呢?

漢唐月微史


中行說(Zhōngháng Yuè)很有可能是晉國時期六卿的之中的中行氏的後代,當時晉國有智氏,中行氏,範氏,魏氏,趙氏,韓氏,中行氏和範氏先是被滅,智氏被魏趙韓三家所滅,最終三家分晉。

我們知道,劉邦在白登之圍後,知道匈奴人不好對付,再加上秦末漢初,國力還比較弱,需要休養生息,劉邦就採取了和親,讓漢室宗族女嫁給了當時的冒頓單于,而後面的漢惠帝和呂后也延用了這種做法。

冒頓單于死後,他的兒子老上單于繼位,漢文帝又讓皇族女做為公主給老上單于當閼氏,並且讓宦官中行說跟著去,中行說不願意遠離中原到匈奴那邊去,朝廷說不去不行。中行說就說:讓我去也行,只是我以後會成為漢朝的禍患的。

可見中行說離開的時候,他的心中就沒有了漢朝了。中行說護送公主見了單于,就主動向老上單于投降了,老上單于十分寵信中行說,畢竟中行說對漢朝的情況還是很熟悉的。

開始的時候,匈奴人很喜歡漢朝的衣服和食物,中行說就跟單于說,匈奴的人很少,就從數量上來說,只和漢朝的一個郡相當,那為什麼匈奴很強大呢,就是因為匈奴人衣食行慣,不需要依賴漢朝。

如今匈奴喜歡上漢朝的衣食,而漢朝的供給是有限的,那麼匈奴必然會成為漢朝的依附。我建議,穿上漢服去騎馬,這樣子漢服就被給雜草給弄壞了,由此可見,漢服不如匈奴人的衣服。

再把漢朝的食物都扔掉了,以說明不如匈奴的食物美味。中行說還教匈奴人計事記數,這樣子匈奴人就能自己記錄人口與牲畜的數量了。

漢朝給匈奴單于的書信,是在一塊一寸的木板上,開頭寫著“皇帝問候匈奴單于平安。中行說把匈奴給漢朝的書信,寫在一塊二寸的木板上,而且印章也更加,開頭寫著“日月所生,日月所安置的匈奴大單于問侯漢朝皇帝平安”。

漢朝使者說匈奴人的風俗老年人,中行說反問說:難道漢朝當兵的要去戍邊的時候,他們的父母不把他們最好的食物與衣服給他們嗎?漢朝說:是這樣的,中行說繼續說:匈奴人知道,只有年輕去壯的人去打仗,才能保護家中老弱的父母,這怎麼是輕視老年人呢?

就這樣,不管漢朝的使者說什麼,中行說都能很好的應對,漢朝的使者竟然無言以對,可見中行說的反應十分的敏捷,還是有一定的才能的。中行說臨死前,建議單于把一些病死的牲畜放到漢軍進軍路線的水源上游。

這樣漢軍飲用了這樣的水,就會生病,更嚴重的,還會導致死亡,據說,霍去病,之所以年紀輕輕就病死,就是飲用了這樣的水。


歷史簡單說


他本身就是太監沒有後顧之憂,中行說是漢奸的鼻祖,也是當年幫助匈奴對付漢朝,甚至用最早的“細菌戰”害死了漢朝著名的大將軍霍去病。原本作為宮廷太監的中行說,最終卻變成了最早的漢奸,這也與他個人的經歷有關。

老上稽粥單于初立,文帝復遣宗室公主為單于閼氏,使宦者燕人中行說傅翁主(宗室女),說不行,漢強使行之。說曰:必我也,為漢患者。《史記·卷百一十匈奴列傳第五十》

中行說已經對漢文帝說了,如果他硬是要自己陪翁主和親匈奴,那麼自己將來一定會變成漢朝的心腹大患。但是漢文帝並沒有理睬他,強行讓他陪嫁。

漢朝開始國力孱弱,只能以“和親”政策來休養生息。然而除了遠嫁的公主,陪同前去的人也都是受盡了罪——匈奴之地終年苦寒,風俗野蠻而生活困苦,還遠離親人可能最終再也無法與家人相見,所以誰都不願意前去匈奴。


相傳,宮廷內監中行說得罪了漢文帝的竇皇后(漢景帝劉啟的生母)所以才選中了中行說陪同宗室翁主遠嫁匈奴。對於中行說來說,這就是非常慘了懲罰,他本身就是個斷子絕孫的太監,所以他對漢廷也是充滿了仇恨。

中行說在匈奴多年,挑撥匈奴對漢朝的仇恨越來越嚴重,胃口也越來越大。當年他對漢文帝所說的毒咒最終也確實變成了現實。


澹奕


被逼北上的中行說的國家是匈奴,何來“出賣”之罪名?


說中行說是漢奸,真的是強加給人家的罪名。比起歷史上諸多“三姓家奴”,中行說真算得上是英雄人物,而且說到做到,說一不二,英雄不仕二主,既然你逼“我”北上,又沒有要求“我”,“我”更沒答應你大漢做臥底,而且“我”有言在先,真不知“奸”在何處?

“說不行,漢強使之。說曰:“必我也,為漢患者”見《史記·匈奴列傳》(譯文:中行說不想北上匈奴,漢國朝廷強迫中行說隨漢公主北上匈奴。中行說言道:強迫我必須北上匈奴,我會與漢國為敵的);

“必我也,為漢患者”這句話就是對大漢盡忠!這句話是要殺頭的,因為忠誠國家,殺頭也要說出來。奸人怎麼可能如此作為?身在曹營,心在漢。才是表裡不一,說一套,做一套的奸詐之臣。而中行說表裡如一,為人臣,忠臣事,中行說才是大丈夫,是大英雄!

既然你“大漢”逼我為胡臣,“我”只能忠於臣事,否則,就真是胡(hun)之奸臣!胡(hun)之國賊!“必我也,為漢患者”,此言之前,有漢之忠臣中行說,此言之後,有匈(hun)之忠臣中行說。

中行說從來沒有出賣自己的國家!

中行說,才是真漢子!


溼婆之林伽大王


中行說(zhōng háng yuè),人稱漢奸之祖,漢文帝時期人物。

一個能成為漢奸,大抵不過是主觀和客觀兩方面原因,有人是被逼無奈當了漢奸,當著當著當真了,這是客觀變主觀;有人是自己打定主意要當漢奸,然後就真的當了漢奸,這是主觀化為客觀。中行說無疑是後者。

但中行說主觀想當漢奸自然也有導火索,導火索跟他的性格有很大關係,因為他因為自身遭遇,覺得這個國家、政府壓榨我,我不滿,我要叛國。這種想法,在歷次的農民起義軍也有,但人家是實在活不下去了,中行說的情況大不相同。

中行說曾是宮廷宦官,野史傳聞他得罪了竇皇后,所以被漢文帝選為陪送公主到匈奴和親的使者。中行說有沒有得罪竇皇后不知道,反正漢文帝派他去是沒錯的。

當時匈奴冒頓單于去世,其子稽粥嗣位,號老上單于。此時漢朝仍在積蓄國力,國內的諸侯國又不老實,所以漢文帝選擇再派宗室女去和親穩固和匈奴的關係。

當時漢朝對匈奴的瞭解很少,只知道那裡是化外蠻夷之地,自然條件艱苦,再加上匈奴的風俗習慣(繼婚制等),遠嫁的“公主”(一般不是皇帝的女兒)往往很受罪,陪同人員也好不了多少,所以沒誰願意去。

中行說也不想去,但皇帝派了使者點名要他去,躲也躲不過,最後只能上路。臨走前,中行說已經篤定叛國了,他揚言道:“必我也,為漢患者。”(我如果到了匈奴就肯定會威脅漢朝)

就這樣,中行說帶著他的誓言走了,他的話很不被人重視,但其實他比很多人都更有機會去實現,因為他是宦官,沒有後人,沒有顧慮,完完全全一條滾刀肉。

中行說說到做到,一到匈奴就投靠了老上單于,成為單于的重要謀臣。中行說先後侍奉老上單于、君臣單于和伊稚斜單于,是名副其實的“三朝元老”,而他對匈奴的貢獻,還真當得起這名號,只可惜,這些貢獻是在漢朝的血淚上堆積而成的。

中行說教匈奴人收稅計稅方法,加強其戰爭持續能力,並竭力勸說匈奴不要太看中漢朝衣服食物的精美,要增加匈奴對自己食物、器械的儲備,積極為入侵漢朝做準備。

漢文帝時期,漢匈戰爭漢朝處於劣勢,只能送公主送東西求和平,中行說一再催促漢使按時送達,不然就威脅南下劫掠,給匈奴畫好了戰略大路。

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朝討伐匈奴,匈奴不敵,人馬死傷慘重。

不得不說中行說很細心,也很陰險。他發現一些將病死的牲畜浸在池塘後,食用過其中水源的士兵,輕則腹瀉大病、重則死亡。於是他建議匈奴巫師先詛咒病死的牲畜,然後把它們埋到漢軍進軍路線的水源上游,漢軍食用後,許多人出現中毒症狀,據說霍去病死因,也可能是食用了這種水,生了重病英年早逝。

中行說在匈奴數十年,為匈奴立下汗馬功勞,也使得漢朝人對之痛恨不已。據野史記載,當時漢朝使臣和中行說還有一段對話。

漢使:你何苦為異族做事,出賣本族虛實,看你的計策,比匈奴人都狠,如果你痛恨文帝,如今文帝已崩。何況你中行一族都在漢族生存,匈奴一來,覆巢之下,你中行一族也難逃一死。  

中行說:我早就不痛恨文帝了,我也是漢族人,我已經不容於同族,死後魂魄不能歸鄉,必成孤魂野鬼,我只是妒忌那些國內的人,我看不得他們過得比我好,我要他們一日三驚。

中行說究竟有沒有這麼說不清楚,畢竟是野史,有可能是作者自己設計的臺詞,不過中行說已經用行動說明了一切。


平沙趣說歷史


中行說,歷史上面一個赫赫有名的人物,有人說他是漢奸的祖宗,但事實上他是一個太監,沒有後代,所以說那批漢奸就不要往自己臉上貼金了,說自己是太監的後代了。

中行說,這個人當漢奸,實際上有些迫不得已,當時匈奴人然處於強勢期。漢朝的皇帝想要派遣自己的公主去跟匈奴和親,但是姑娘出嫁,總得有一個陪嫁的吧,想來想去找到了中行說。

中行說是死活不同意,結果有人就強行架著他去匈奴,然後他就說了一句話,說如果這樣,那麼將來不好意思,我要跟漢朝對立,而且我這個人將來一定會成為大漢王朝最大的隱患。

事實證明他的話成真了,他把中原王朝如何計算稅收的那種算法帶到了匈奴,(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並且在漢文帝,漢景帝時期,曾經想通過貿易或者是文化上的輸入想要搞垮匈奴。

中行說看透了,他向單于建議,如果說真的一直放任這種貿易行為,那麼。中原王朝只要讓他一個郡的收入就可以收買我們整個匈奴,你覺得這樣的交易划算嗎?

單于說,對啊!防不勝防!多虧你提醒我那你說現在這種情況怎麼辦?

中行說說,很簡單,我們把漢朝精美的食物全部丟到荒郊野外,跟臣民們說這樣的食物連野狗啊,那些禿鷲啊,都不肯吃,我們為什麼要去吃呢?沒有我們的奶酪,沒有我們的牛羊來的可口,同時派人穿著漢朝的絲綢跑到荊棘從裡面去奔跑,這樣的話讓荊棘叢把這些漢朝的絲綢,破爛告訴我們的子民,說這些衣服不耐穿,不適合我們。

結果漢文帝漢景帝所使用的這一套手段讓中行說直接輕輕鬆鬆,當時他們派遣使者向匈奴單于建議,說我們能不能不給你牛羊了,我們呢,自己也缺我們可不可以給你們食物,或者是給你們絲綢來代替牛羊,單于鳥都不鳥,說你們騙過我們一次,你還拿相同的手段來騙我。今年給的東西一分錢都不能少,一頭牛一頭羊都不能少,全部給齊了,別拿那些有的沒的糊弄我。

並且,中行說這個人,在他臨死的時候,面對漢朝大軍的步步緊逼,他向當時的匈奴單于建議,在他們行軍的必經之路上那些水源地下毒,有人就推測霍去病就是因為喝了那種帶有慢性毒藥的水源,最後導致的他的死因。

可以說這個人有頭腦,而且有戰略頭腦,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有雄心壯志,曾經誇下海口,我肯定成為漢朝最大的禍害,但是不得重用或者說他認為自己得到的東西並不是他想要追求的,他應該得到的東西,這樣的話他面對其他的人,高官厚祿,而且能夠得到那麼多好的待遇,自己卻要被抓到匈奴去做這樣的事情,他當然心裡感到不舒服。

憑什麼?憑什麼這些人可以高官厚祿,好好的在宮裡面養肥膘,就我一個人跑到苦寒之地給別人做奴隸,比才華,我比他們強,為什麼會這種情況呢?

誰叫你處理不好人際關係搞處理不好人際關係,最後怨天尤人拉到那個地方去,你認為是別人拋棄了你,實際上是大家一起拒絕了你。


漩渦鳴人yy


“漢奸”最初的意思是“漢朝之奸”,發明“漢奸”這個詞的正是漢朝的東方朔。

中行說(Zhōngháng Yuè,中行是姓,說是名),確實是第一個被稱為“漢奸”的人。

這得從漢朝和匈奴的和親說起。漢朝最大的外患是北方的匈奴,自高祖劉邦起,朝廷經常採取和親政策,將公主或郡主(宗室之女)嫁給匈奴的單于。

每次公主、郡主遠嫁匈奴,都要有奴僕、臣下一同前往,伴她們在漠北生活。漠北地處偏遠,生活條件和習俗與漢朝差異很大,因此很多人都不願前往。

漢文帝時,他就命宦官中行說給和親的郡主做老師,伴隨她出嫁匈奴。中行說不願前往,就找了一些託辭請求朝廷免其使命,但是因為他自幼生長在北方,對匈奴的情況比較熟悉,況且與其它的宦官比起來,中行說讀過書,也頗具幾分才智,因此漢文帝沒有改派他人。

臨行前,滿肚子怨氣的中行說發誓要讓自己成為漢朝大患。到了匈奴後,中行說很快就投靠了單于,為匈奴對付漢朝出了好多計策。因為他對漢、匈兩方的情況都有了解,所以他所提出的對付漢朝的計策也比單于手下高明許多,因此頗得單于的信任和器重。

匈奴人羨慕漢朝的絲綢服飾和飲食習慣,單于和他的將領們都想嘗試變更他們自己的服飾、飲食。中行說警告匈奴不要被漢朝人同化,要堅持胡服騎射,這樣才能更好地在軍事上對付漢朝。

中行說還教單于在外交方面壓制漢朝。當時漢朝為了穩住匈奴,會贈送匈奴物品,給匈奴單于的國書都寫在一尺長的竹簡上,有“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的問候語,然後再記載著贈送的物品。

為了彰顯匈奴的強勢,中行說建議單于在對漢禮節方面要採取居高臨下的方式,他讓單于用一尺二寸長的竹簡給漢朝皇帝寫國書,有“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敬問漢皇帝無恙”的問候語,以此表明單于高於漢朝皇帝。

在和漢使的交流中,中行說總是極力貶低漢朝,褒揚匈奴,他甚至威脅漢使說,你們漢朝送來的衣食等物品數量充足、盡善盡美,就是你們盡職盡責。否則等到秋高馬肥,就要大舉南侵,鐵騎踐踏。

在幫助匈奴對付漢朝方面,中行說可謂是兢兢業業、盡心盡力。他“日夜教單于候利害處”,為匈奴人出了不少劫掠漢朝的主意。匈奴單于屢屢依照他的意見侵入漢境,殺戮百姓、劫掠牲畜,給漢朝邊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中行說先後侍奉三代單于,成了匈奴名副其實的元老級人物。在漢、匈漠北之戰前,中行說病至將死,臨死前他還不忘向單于獻計獻策,把即將病死的牲畜都丟入河、湖當中,企圖讓漢朝軍隊感染瘟疫,所幸漢軍事先覺察,做了防範。

中行說因個人怨恨背叛漢朝,忘記了自己的家、國和民族利益,助引匈奴進攻、劫掠自己的國土和國人,他那極盡侮辱、毀滅自己民族的言行讓漢朝人為之切齒。

西漢賈誼曾在一篇文章裡表達了漢朝人對中行說的痛恨:“系單于之頸而制其命,伏中行說而笞其背。”東方朔則將中行說稱為“漢奸”,意思是背叛、出賣漢朝的人。

有漢以來,“漢”逐漸演變為中國和中國主體民族的代名詞,“漢奸”一詞有了更寬泛的意思,比如抗日戰爭時期,國人就將那些背叛民族利益,投敵、助敵者統統稱為漢奸。


麻辣一加一


中行說被視為“漢奸鼻祖”,西漢人,原為宮廷太監,漢文帝強迫其護送公主與匈奴和親,心生怨恨投靠番邦,成為匈奴“三朝元老”,深得寵信,禍國殃民。



漢文帝繼位之初,冒頓單于過世,他的兒子承嗣,號“老上單于”。國內政局不穩,匈奴虎視眈眈。漢文帝下詔派遣宗室之女與匈奴和親,讓燕地出生的中行說隨行。中行說極不情願,說,“我到了匈奴一定會成為漢朝的威脅。”中行說果然投靠了單于,成為重要謀臣。



中行說竭力勸說老上單于,不要看重漢朝精美的服飾和衣物,移風易俗對一個民族是可怕的隱患;還交給匈奴人記數方法,核算人口和牲畜;採用“疏記”定期統計百姓經濟水平;中行說勸導老上單于用傲慢的口氣給漢文帝回書,對漢朝使臣威逼利誘,要錢要物,稍有怠慢即秋收時發兵(可以劫掠更多物質)肆虐漢朝邊疆。中行說協助匈奴打敗月氏,平定西域,立下汗馬之功。



在匈奴數十年,中行說先後侍奉過老上單于、君臣單于和伊稚斜單于。是名副其實的“三朝元老”。漢朝使者說,“匈奴人父子同睡一個氈房,父死則兒子以後母為妻,活著的弟兄會把死去弟兄的妻子娶過來,沒有禮儀。”中行說反駁 ,“漢族人恪守禮儀,親屬卻越來越疏遠,自相殘殺,改朝易姓,匈奴人倫常混亂,一定立本族子孫。”



中行說對匈奴鞠躬盡瘁,對漢朝恨之入骨。武帝14年匈奴入侵後,中行說病亡。死之前獻計搞“細菌戰”,因為他發現有病死的馬、羊的池塘,士兵食用後,輕則腹瀉,重則死亡。建議匈奴巫師先詛咒病死的牲畜,再埋藏在漢軍行軍路線的水源上游,漢軍食用後許多人中毒,開始防範。若干年後,據說漢代名將霍去病就是食用了這種水中毒而死。這也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次細菌戰”。


且聽風吟品鑑歷史


中行說,西漢文帝時期宮中宦官。文帝與匈奴和親,中行說被派遣跟隨公主一起去匈奴。中行說不願意去,但是人微言輕沒有決定自己命運的能力,不得不在強迫之下隨公主至匈奴。

為什麼後來中行說死心踏地為匈奴單于謀主和漢朝作對?從他本身的性格來說,這個人比較記仇,心胸狹隘。從某種角度來說,中行說幫著匈奴跟漢朝作對有點缺什麼顯擺什麼的道理。臨走前中行說就對漢朝放下了狠話:你們不是非讓我去嗎?我去就一定要為害漢朝,讓匈奴成為你們的大患。顯然漢朝也沒有人把這麼一個宦官放在眼裡,也許他說的話只是笑話。不然如果當真也就不會放他走了。於是中行說皆盡所能幫匈奴對付漢朝,你不是覺得我不行嗎?我就是讓你們看看我到底行不行。你們不是不重視我嗎?讓你們看看我到底重要不重要。

從大的趨勢來講,漢朝剛立國不久,又經歷了呂氏之亂,文帝時期剛剛開始休養生息,國力太弱,還沒有能力和匈奴抗衡。如果明顯漢的實力大大強於匈奴,相信中行說也不會這麼一根筋。也許中行說熟悉歷史,也知道歷史上曾有過西周滅於犬戎,他得到軍臣單于的器重,不像在漢朝那麼被蔑視,也許因此而在心裡蒙生鴻圖大願想幫匈奴入主中原也不是不可能。

另外,中行說是燕國人,燕國治所北京,相對距離匈奴更近,因此中行說應該是對漢對匈都很瞭解的人,因此讓他能知己知彼給漢朝造成了危害。也許這種成就感也促進了他努力幫著匈奴為害漢朝。


沅汰歷史


話說中行說本是漢朝宮廷的太監,因漢文帝將其作為和親匈奴的陪同侍臣,中行說十分不願意,據說是因為其母病危,所以中行說不願意遠行匈奴。據史書記載:老上稽粥單于初立,文帝復遣宗室公主為單于閼氏,使宦者燕人中行說傅翁主。說不行,漢強使之。說曰:“必我也,為漢患者。”中行說既至,因降單于,單于愛幸之。

可以看出,中行說對於前往匈奴和親的強烈不滿,甚至出言威脅。後來的事實證明,中行說所說不僅僅是危言聳聽,他確確實實的做到了報復自己的國家,不僅極力破壞漢匈和親政策,唆使匈奴單于入侵漢朝,還不斷為匈奴單于進攻漢朝的軍事計劃出謀劃策,一次來滿足自己的報復欲。

難怪有人說中行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漢奸”!


小二經史


個人認為,一個人對國家的出賣,無外乎信仰的不足或者缺失和認為是命運不公兩種。 除此之外,我暫時想不出什麼別的原因。這個人其實不算是個主流的歷史人物,他的影響也沒那麼大。

但是他乾的事確實讓人不齒。堪稱漢奸鼻祖。

漢文帝時期,國家內部不穩,外憂不斷。因此採取和匈奴和親的方式解決問題。派遣皇親還要派遣使者,這個中行說就是皇帝安排的人之一。對於皇帝的安排,他頗為不滿,還向漢文帝發牢騷,他曾表示去了匈奴後要威脅漢朝。

漢文帝把這句話僅僅當成了牢騷,這就奇怪了,為什麼對他這麼不以為意?

因為他是宦官。

宦官是封建社會特有的產物,為了服務皇室,他們想出了這麼個辦法。但是宦官們可就沒那麼幸運了。殘缺的身體必然帶來不同的思維方式,想想這也是情理之中。

到了匈奴後,他大獻諂媚,博得匈奴單于的歡心,教他們算數,並鼓勵其建立部落的自豪感。也不知道他想一展身手還是想發洩內心的不滿,不僅策劃侵擾邊境的事件還極力阻止和親,堪稱亂天下的禍首。

影視劇中,他臨死之前還發揮“餘熱”,建議將病死的牲畜仍在漢軍水源上游,導致漢軍患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