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梓從全椒遷居南京,不是因為房價,而是家族逼考壓力太大!

吳敬梓從全椒遷居南京,不是因為房價,而是家族逼考壓力太大!

吳敬梓出生於1701年,字敏軒,號粒民,祖籍安徽全椒。吳敬梓家族世代為地方世族,“家聲科第從來美”,曾祖吳國對是順治年間的探花,祖父吳旦是個監生,伯叔祖皆進士及第,“一時名公巨卿多出其門”,“一門三鼎甲,四代六尚書”。吳敬梓就是在這書香門弟長大的,18歲考取秀才,23歲時父親吳霖起病故,吳敬梓將財產變賣一空,廣濟貧民。並從此拒絕參加科舉考試。

1733年,吳敬梓與續絃葉氏自家鄉安徽全椒移至南京秦淮河畔,在秦淮水亭定居,自稱“秦淮寓客”。吳敬梓搬到南京,少了族人的“教誨”,落個清靜,“偶然買宅秦淮岸,殊覺勝於鄉里”,在秦淮水亭佈置了書齋“文木山房”,並在此會友飲酒。

吳敬梓從全椒遷居南京,不是因為房價,而是家族逼考壓力太大!

此時的吳敬梓已過而立之年,家境已困,“梟鳥東徒,渾未解於更鳴”!他在族人眼中是“一事無成”,作為“傳為子弟戒”的“敗家子”典型。吳敬梓已窮到“白門三日雨,灶冷囊無錢”的地步,仍拒不參加傅學鴻詞科考試,樂於交友,被“四方文酒之士,推為盟主”,對於族人們的非議,他只當耳邊風,其“痴憨”、“顛憨”、“隱括”終一生而不變。

吳敬梓從全椒遷居南京,不是因為房價,而是家族逼考壓力太大!

吳敬梓不念仕途,以他對官場及科舉考試從小耳濡目染,用了近十餘年時間,直到49歲時才完成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儒林外史》以現實主義作為底色,以諷刺作為自己的美學追求,內容博大深厚,閃爍著民主進步的思想光芒。吳敬梓以犀利的筆觸無情鞭撻了封建科舉制度腐朽的本質和其對知識分子心靈的戕害,入木三分地刻畫了一系列深受科舉毒害的迂腐的讀書人、虛偽的假名士,也塑造了理想中的人物。這部作品不僅以諷刺作為主要的藝術手段,而且在結構上與通常的長篇小說以中心人物、中心事件來結構故事的方式不同,以連綴的故事、相互銜接的人物,既獨立又前後呼應地結成藝術整體。

吳敬梓從全椒遷居南京,不是因為房價,而是家族逼考壓力太大!

1754年冬,吳敬梓在貧困之中去世,“可憐猶剩典衣錢”,遺柩歸葬金陵清涼山。現在夫子廟至東水關的河段上,復建有吳敬梓故居,並懸有兩幅對聯,一幅為:“一水起新亭,江令宅園添秀色;千秋瞻舊寓,吳公才筆增廣文。”另一幅為:“儒冠不保千金產,稗說長傳一部書”。

吳敬梓從全椒遷居南京,不是因為房價,而是家族逼考壓力太大!

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假託明代,展現了一幅封建社會真實的生活畫卷。據魯迅先生考證,“《儒林外史》所傳人物,大都實有其人,而以象形諧聲或瘦詞隱語寓其姓名,若參以雍、乾間諸家文集,往往十得八九。”

吳敬梓從全椒遷居南京,不是因為房價,而是家族逼考壓力太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