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篤信儒家思想到追求民主思想的轉變過程——吳敬梓

導語:在我國封建社會,思想的統治一直都是歷朝歷代統治者尤為關心的一方面,因為思想決定人民的服從程度與民心相悖,在以農業經濟為基礎所建立的封建王朝,人民便是根本,只有從思想上加以約束控制,才能保證統治的長久。因此,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在想辦法加強對人民的思想控制,對於人民的思想控制成為和皇權加強同等重要的事情。

不論是秦始皇的焚書坑儒、還是漢武帝的獨尊儒家,這些都是在篩選適合自己王朝統治的思想並灌輸於人民。在歷朝歷代的不斷加強下,到了清代,思想的專制達到了頂峰,清代統治者大興文字獄、科舉取士僵化、八股文大行其道。但是我們也會發現,越是專制加強,越是思想控制,卻會反面催生越來越多的反對者,他們在思想壓抑中覺醒,發現自我,開始選擇抵抗封建禮教。原本儒家思想的君君臣臣之道,開始被這些叛逆者所反對,他們開始追逐民主思想,對原來僵化的思想加以批判,發掘其中的不人道。從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展開批判。在當時僵化的思想帷幕下撕開了一道為統治者所不可容忍的口子,嚴重威脅統治者的統治。例如清代吳敬梓所創作的《儒林外史》。

從儒家信徒到社會叛逆

就吳敬梓個人來說,他是出生在一個傳統的世代受儒家思想所影響的家族中,吳敬梓那是安徽人士,家族世代均有族人通過科舉取士得以高中,從而入仕為官,但是到了吳敬梓父輩這一代家族開始衰落,但即便如此,吳敬梓從小也接收到了深厚的教育教學,學習了大量的儒家經典,並且也同時走上了科舉考試之路。

從篤信儒家思想到追求民主思想的轉變過程——吳敬梓

吳敬梓

年少的吳敬梓天生聰慧,博聞強記,年紀輕輕便學識有所成就,更是在年少是跟隨其父親遊歷大江南北,拜訪名師隱士,同時也對當時的底層社會有了初步的瞭解。在這期間他見識到了封建社會下受到儒家封建禮教所禁錮的百姓人民,這些都為吳敬梓的思想轉變產生來巨大的影響。但這個時候的吳敬梓尚且年幼,依舊聽從其父親的安排,苦讀聖賢書,一心只為科舉考試準備。

從篤信儒家思想到追求民主思想的轉變過程——吳敬梓

吳敬梓故居

在吳敬梓十八歲時,他考上了秀才,之後一直在攻讀經典,為之後的考試準備,但是二十九歲卻鄉試不中。這使得吳敬梓開始對科舉考試充滿了懷疑與厭惡。在吳敬梓二十三歲時,其父親去世,家中的叔伯兄弟爭奪田產,為了一己私慾而大打出手,使得他看清了這些人的醜惡面目。當家產分定之後,由於吳敬梓不善於理財,同時又樂善好施,在不到十年裡,他便將家產"揮霍一空"。這樣一來,同族的宗族兄弟更加看不起吳敬梓,逐漸疏離了他。

其實宗族疏離吳敬梓的另一個原因便是他拒絕了科舉考試,拒絕出仕為官,而且開始厭惡儒家學說,這在一個世代為官並且尊崇儒學的家族中是不被認可的。在吳敬梓三十六歲的時候,他被推薦博學鴻詞科考試,但是吳敬梓選擇了拒絕,因為在長達十幾年的科舉考試途中,已經看清了科舉考試的弊端,僵化,讓他極度厭惡這種方式,甚至在之後放棄了"諸生籍"的資格,這也意味著之後吳敬梓之後再也沒有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了。這也成為其被宗族兄弟所排擠的重要原因。

從篤信儒家思想到追求民主思想的轉變過程——吳敬梓

《儒林外史》

在吳敬梓三十三歲的時候,全家搬遷到了南京居住,但是那個時候的吳敬梓家財所剩無幾,生活非常貧困,有時候需要有人的接濟才可以渡過。直到五十四歲吳敬梓病死揚州的時候,棺槨還是由有人出資購買並運回南京埋葬的。從熱衷功名到棄絕仕進的過程,也是吳敬梓拋棄儒家學說的過程,而這一轉變,也是創作《儒林外史》的重要緣由。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吳敬梓的代表作,這部作品,吳敬梓前前後後共用了十三年才將其創作而成。在《儒林外史》一書中,沒有明確的中心人物和中心故事,所有的人物與故事都是相互串聯的,這個故事的完結從而引出下一個故事,這個故事中的中心人物火或許是下一個故事的配角。從而通過這種相互襯托的方式,塑造出了眾多活靈活現的各色人物。而全書的核心便是向我們展現了這些人為了追求功名利祿而所展現出來的醜惡的嘴臉。

從篤信儒家思想到追求民主思想的轉變過程——吳敬梓

以筆書世間百態

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所有人做的事情,無外乎名利二者,書中故事中的人物,所做的所圍繞的不外是科舉考試,功名利祿,最終為富貴所役使。作者通過書中眾多人物故事有主有次的排列,一個個故事的緊密排列過度,勾連其龐大的敘事中心。使讀者閱讀時並不會感到混亂。

從篤信儒家思想到追求民主思想的轉變過程——吳敬梓

各色人物

而且對於人物的描寫,絕不胡生硬的描寫他的事與動作,而是有條理的,將人物的所作所為與他所處的環境相結合,人物的形象不再單薄,而且在塑造人物情感的時候,都是通過人物的動作來表現的,而不是一味的用抽象的感念來描述。

從篤信儒家思想到追求民主思想的轉變過程——吳敬梓

功名利祿不可拋棄

例如在范進中舉一文中,包括范進以及范進身邊的親人好友等,在其中舉之後的巨大反差,都通過動作的展現表現了出來。中舉之前,范進整日垂頭喪氣,岳父胡老爹瞧不起范進,罵他是現世寶窮鬼,街坊鄰居無人看得起。但是當范進中舉之後,胡老爹一口一個賢婿,非常恭敬,而范進甚至開心的暈了過去,而街坊鄰居也背米的、拿面的前來祝賀范進。

從篤信儒家思想到追求民主思想的轉變過程——吳敬梓

范進中舉

真實在這樣的描寫下,我們才看到了范進中舉所帶來的巨大反差,在看到之後,引發我們思考,是什麼樣的原有造成的呢?答案就是科舉考試,正是因為范進考中了舉人,也就意味著范進之後會做官,地位一定會提高,因此這些人才來討好范進。在他們眼裡。討好的不是范進,而而是舉人范進,做官的范進。這就是科舉考試在那個年代的魅力與誘惑。科舉考試,是金錢與地位的代表。

無情的諷刺

而要說對《儒林外史》的定位,那我們可以毫不猶豫的說,這是一部優秀的諷刺作品,在繼承傳統的前提下,結合作家天才的創作方式,達到了新的高度。深刻的揭露並批判了科舉考試的僵化與無用性,諷刺了那些熱衷於科舉考試的文人士子,以及那些通過科舉考試成名的封建禮教的代表,那些所謂的"名士"。同時也揭露了官場的黑暗腐敗,科舉考試中的種種見不得光的交易。上到各級官吏昏庸腐敗、欺壓良民、草菅人命,下到地主豪紳欺壓百姓。在其中展現的淋漓盡致。

從篤信儒家思想到追求民主思想的轉變過程——吳敬梓

熱衷功名的士子

因此在書中塑造了大量的形態各異的角色。首先便是一窮熱衷功名利祿的人,他們孜孜不倦的讀者聖賢書,一生只為了科舉考試,甚至於有的很大年紀任然沒有考上,例如范進這一類的人,這些是書中主要批評諷刺的對象。但是書中同時也出現了一批被肯定的正面形象。

從篤信儒家思想到追求民主思想的轉變過程——吳敬梓

杜少卿

例如正面的知識分子,他們摒棄功名利祿,不熱衷於科舉考試,不願意出來做官。從性格上來收,他們是獨立的自由的,思想上是擺脫封建禮教的束縛的,他們有著自己的追求與熱愛,他們所追求的儒家思想是傳統的,追求仁政與道德的思想。杜少卿便是這樣一個正面形象,他尊崇傳統儒家美德,追求道德和才華互不兼濟,以此來達到人生的追求。

從篤信儒家思想到追求民主思想的轉變過程——吳敬梓

反對功名利祿

另一類便是市井小民,這些市井小民雖然生活在底層,受到的教育比較少,但是淳樸、善良、高尚,反而與那些執著與科舉考試的士子形成下鮮明的對比,具有清高之意,這也恰恰是作者的理想寄託。像是修樂器的倪老爹,開小米店的卜老爹等,他們樸實善良,是作者認為的較為理想的化身。

總結:在那樣一個時代,發出這種反對科舉考試的言論可謂石破天驚,在《儒林外史》中,所展現的思想傾向是明顯的,那就是反對科舉考試,反對一味的追求功名利祿,終其一生。可以說吳敬梓是不幸的,在那個時代,說出這樣的言論,必定是受到排擠的,打壓的,甚至於會有生命威脅,但是吳敬梓做了,著不僅僅是自己在發聲,他從底層人民看到了對當時社會制度的絕望,這使得他必須站出來發聲。但是吳敬梓也是幸運的,正是因為他可以在眾人皆醉的時候我獨醒,使得他沒有被遮蔽了雙眼,跳脫了那個時代,而沒有是自己埋沒於其中。對於吳敬我們不能過分要求,當他認識到科舉制度的弊端,並且開始走出那種僵化的思想的時候的時候,他已經是成功的。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其中的侷限性,畢竟他的思想基礎是立足於小農經濟上的,而且依舊受到了數百年的儒家思想的影響,因此我們可以在《儒林外史》中看到大量的有關儒家仁政道德理念的討論,德倡導治,提出儒家的孝悌信條,在做學問的時候,依舊離不開儒家經典。因此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塑造了新一代讀書士子的形象,這樣的讀書人自食其力,多才多藝,他們不追逐於功名利祿。安貧樂道,追求著高雅生活。

《儒林外史》

《中國小說史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