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入3500億!你以為富士康是代工廠,其實它是不折不扣的獨角獸!

一個年營收3500多億的巨無霸,馬上就要登陸A股了。剛剛發生的事,證監會公告稱,核准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的首發申請。

富士康工業互聯網的IPO進程,從申報到過會僅用時36天,創下多個紀錄。

政策特批、速度最快、審核尺度大、募資額度近三年最高……

看到這裡,或許你已經沒了耐心:拜託,這些東西已經被無數人寫過了,難道你還要再搞一遍,拾人牙慧?

我要說:你錯了。富士康,這個名字,估計全中國沒人不知道,可是,真正能讀懂它的人,卻少之又少。

對於這樣一個年營收3545億元、歸母淨利潤158億元的獨角獸,問題的關鍵,其實並不在於它上市速度多快、尺度多大,更關鍵的問題在於:

在它上市背後,更大的產業和戰略意義,以及它究竟能值多少錢、能和誰對標、未來發展將會如何。

也許你知道富士康這個名字,但是,我敢打賭,對本次上市的“富士康工業互聯網”,大多數人,幾乎一無所知。

沒錯,就是一無所知。我們翻遍幾乎所有關於富士康上市的信息,但是,卻意外的發現,如果不把一些最最基礎的信息搞清楚,那麼,你研究富士康的財務數據越深,越可能得出錯誤結論。

第一,本次上市的富士康工業互聯網,和富士康,和鴻海精密,和港股的富智康,究竟有什麼差別?

第二,本次上市的資產,在整個鴻海集團內部,究竟是什麼樣的質地?

第三,富士康,現在還是大眾所認為的“低端代工廠”嗎?

第四,富士康招股書中所說的”工業互聯網“,是未來能和通用、西門子、豐田PK的真正的工業互聯網,還是像A股現在那些妖豔貨色,只是炒炒概念而已?

以上這些問題看似簡單,但卻至關重要。

你以為富士康是代工廠?其實本次上市的資產並不是;

你以為富士康是低端代工的代名詞?其實這已經是很多年前的老黃曆;

你以為富士康重度依賴蘋果?但未來產業鏈進化的方向,完全有可能顛覆這種格局。

在不遠的未來,這樣的依賴很可能會反過來。未來富士康在電子設備製造上的強勢Know How,甚至可能會反過來讓蘋果對富士康形成“反依賴”:

殺手鐧,其實就這四條:1、將成本控制到極致;2、快速響應下游需求變化;3、海量專利壟斷;4、精密製造工藝的快速迭代升級。

你以為粗略拿A股幾個上市公司做做對標、按照市盈率計算一下、用簡單的乘法,就能對富士康做估值?其實,如果用這樣的估值方法,很可能會忽略未來更重要的產業變動。

此前,有人以本次富士康募資273.53億元,發行19.7億股來估值,得出結論市盈率約為15.37倍,但其實,這樣的估法是媒體的誤讀。

本次富士康IPO與尋常IPO項目非常不同,其定價更加市場化,並且還有30%為戰略配售存在鎖定期,目前,富士康仍在詢價中,最終募資額和估值很可能還會變動。

順帶再透露一個優塾團隊從業內獲得的最新消息——富士康已完成ipo戰略配售投資者的初步遴選。

據知情人士透露,戰配投資者的入圍標準,首先考量與工業互聯網業務能否形成戰略協同效應,合作提供“軟硬結合,虛實結合”的科技服務解決方案,互補於富士康擅長的“硬”和“實”,代表“軟”和“虛”的互聯網公司順理成章成為優先選擇的對象。

注意,據透露,國內最大的幾家互聯網巨頭,都在其最終確定的戰配投資者名單內。

幾大互聯網巨頭入局,究竟是為了什麼?

以上這些問題,只有深入思考,才能找到研究富士康的密碼,並且讀懂背後更大的產業格局:工業互聯網VS消費電子產業。如果不具備這樣的思考視野,你一定很難理解,為什麼監管層會特事特辦、光速審批,僅用36天就能過會。

01

消費電子兩次浪潮

成就鴻海精密

富士康工業互聯網,實控人為鴻海精密,而鴻海精密的掌門人,正是赫赫有名的郭臺銘。

年入3500億!你以為富士康是代工廠,其實它是不折不扣的獨角獸!

  • 1974年2月,24歲的郭臺銘創立鴻海塑膠企業,生產黑白電視機旋鈕,當時只有15名員工。
  • 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石油輸出國組織宣佈石油禁運,第一次石油危機出現,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揚,鴻海經營十分艱難,幾近倒閉。
  • 1976年,郭臺銘發現,自己的生意高度依賴給他委外代工的模具,當時的模具生產流程很非標,高度依賴模具師傅的經驗,但模具師傅流動性高,品質不穩定。

這種情況下相當於,鴻海自己的產品質量和供應鏈效率,反而要受制於上游的磨具師傅。那麼,這種情況下,如果要想發展得更好,一定要向上遊佈局。

  • 1977年,郭臺銘做了個重大決定:自己做模具廠。當時,原材料價格也在上漲,不少同行開始轉型囤積原材料。但鴻海還是堅定的要做模具廠。做模具廠並不容易,起步時由於缺乏技術,鴻海自營模具的成本遠高於外購成本,但郭臺銘仍執意自行開發。
  • 1979年,鴻海的第一條標準模具生產線建成。這,成了鴻海起家的根本。
  • 1981年,消費電子行業站上風口,IBM推出個人電腦,標誌著一個重大時代的啟幕PC時代。當時,依託成熟的模具技術,鴻海進入個人電腦連接器領域,此後,營收規模也在這三年內飛速擴大。
  • 1982年,鴻海終於在中國臺灣的新北土城買下自己的廠房。包括衝壓廠、模具製造廠、電鍍廠、插座接頭零件裝配廠、D型電腦連接線裝配廠、倉庫等。

土城這個地方很特殊,靠近當地的看守所。

彼時,富士康的資金鍊壓力非常大。郭臺銘曾笑稱,把廠建在離看守所近的地方,是因為當年的票據法規,萬一鴻海發生“退票”,他被抓進看守所,能方便公司人員來探監交代公司事務。

  • 1985年,隨著PC時代的大潮,鴻海進入中國臺灣一千大公司行列,客戶主要為宏基、臺聯電、光寶。
  • 1988年,郭臺銘前往大陸投資建廠,因為人口紅利能夠帶來結構化的成本優勢。此後,鴻海在大陸的公司集群被統稱為“富士康”。

接下來,又一個重大時代拉開了序幕:蘋果時代。

  • 1993年,美國蘋果公司的經營跌入谷底,市佔額從20%下滑到5%,在蘋果的最低谷期,鴻海爭取到了蘋果IMAC的訂單。1995到1999年這5年間,鴻海逐漸開始從LG等其他消費電子製造廠家手裡,把蘋果的訂單逐步搶過來。
  • 1999年,鴻海進行行業整合,整合了華升、廣宇等企業。
  • 2001年,隨著喬布斯的迴歸,蘋果推出新系統和IPOD,蘋果的銷量開始大規模增長,隨之帶動富士康的爆發。

此時,鴻海已經從一個小代工廠,漸漸成長為代工巨無霸。行業裡,甚至開始有一個說法:“一旦郭臺銘踏入這個行業,這個行業就完了。”這裡所說的“完了”,是指它無論做什麼,都會做成龍頭,其他人的份額將隨之壓縮。

  • 2002年,鴻海踏入PC主板行業,短短3年後,2005年,鴻海出貨量直逼行業巨頭華碩,嘉技、微星、精英等傳統主板大廠已被遠遠甩開。
  • 2007年,鴻海迎來有史以來最重大的變動——第一代iPhone出世,手機產業,成為消費電子的主力,開始爆發,而綁定蘋果的鴻海,也開始再次飛昇。
  • 2010年,郭臺銘入選《福布斯》全球富豪榜136名。

此後的發展,基本就是一個關鍵詞:提升產業鏈話語權,向上遊核心原材料產能佈局。

  • 2016年,郭臺銘收購夏普,佈局手機產業鏈上游的核心零部件:面板。

本次收購是日本電子公司首次被海外公司收購,夏普是日本最大的液晶顯示器(LCD)製造商,也是蘋果iPhone X之前機型屏幕的主要供應商。

  • 2017年,鴻海精密在世界五百強裡排名第27,年營業額1412.131億美元,利潤46.27億美元,業務涵蓋整個消費電子上游的面板、零部件、模具、組裝等。
  • 2018年2月1日,鴻海精密旗下富士康工業互聯網在A股遞交IPO申請。
  • 2018年3月8日,其IPO申請獲通過,創下多個審核紀錄。

02

富士康工業物聯網

主業其實是高精密結構件

富士康,很多人一提到這個名字,立馬聯想起的,就是:低端代工廠。

其實,如果你真的這麼認為,那就錯了,而且是大錯特錯。

富士康只是鴻海精密在大陸所有公司的籠統概念,本次IPO的富士康工業互聯網,只是其中的部分資產。要研究富士康,就必須要弄懂一件事:這次的IPO,並非整體上市,而是將其旗下技術含量最高、最具發展潛力的“王牌業務”,分拆上市。

鴻海精密旗下上市公司眾多,僅港股就有4家上市公司,我們挨個拆分來看:

富智康(02038.HK),主營手機代工,代工品牌為華為、小米、OPPO、VIVO等,2017年淨利潤為-4.7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0.06億。

鴻騰(06088.HK),2016年全球市場份額第二的連接器模組公司,2016年淨利潤為1.6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7億元。

雲智匯科技(01037.HK),主營電子元器件經銷,智能系統運營,2016年淨利潤為7552.7萬港幣,約合人民幣6099.39萬元。

訊智海(08051.HK),主營監控、錄像設備,品牌為teleEye。2017年淨利潤為-1321.4萬港幣,約合人民幣-1067.13萬元。

鴻海旗下的每一家上市公司體內的資產和主營業務都不同,盈利能力不同,因而,不同的資產,絕對不能一概而論。

那麼,作為投資者,如果要研究富士康,必須先搞明白,本次IPO的富士康工業互聯網,到底是鴻海集團旗下的哪塊資產,這塊資產好不好,主營業務究竟是什麼。

本次擬上市的富士康工業互聯網公司,2015到2017年,營收2728億元、2727億元、3545億元,歸母淨利潤143.50億元、143.66億元、158.68億元,經營性淨現金流85.79億元、209億元、85億元。

這個數據的差異可以說,富士康工業互聯網,才是郭臺銘手中真正的王牌,是鴻海精密集團旗下最核心、技術含量最高的資產,旗下業務包括通信設備高精密件、雲服務器高精密件、天線基站、工業機器人等。

年入3500億!你以為富士康是代工廠,其實它是不折不扣的獨角獸!

其產品架構簡單總結起來,應該是一個數據流的閉環。全流程監控產品的形成過程,進行品質控管。

——機器人、精密工具 (產生和積累數據)

——通信網絡設備(傳輸數據)

——雲設備(儲存數據)

平臺及應用——工業互聯網服務(分析及運營數據)

這幾大塊資產,都遠遠不是你所想象的“低端代工”。可以說,它們的技術含量,都代表當今全球製造業的頂尖水準。甚至從技術角度來說,整個A股,都找不出幾家能和這塊資產PK的公司。

按傳統的財務分析方法,想了解業務結構,就先看收入結構,富士康工業互聯網旗下主要有3塊業務:通信網絡設備、雲服務設備、精密工具/工業機器人。

由於富士康工業互聯網採用了B/S(buy and sell)模式,因此,如果以收入結構來判斷富士康的業務結構,結論可能會失真。

之前我們分析過,B/S模式,即上游供應商、下游客戶為同一公司,富士康和蘋果的關係,就是這種模式的典型。富士康先向蘋果採購原材料,做成產品後再銷售給蘋果。

這種模式,是手機產業鏈進化的結果,製造代工廠,由傳統的代工模式“來料加工”、“進料加工”模式,進化成B/S模式。

第一個階段:少量定製

鐵器時代直至公元1500年左右,如木材、粘土、金屬基本工藝;

第二階段:少量標準化階段

始於1500年左右,最典型的標準化零件,比如磚塊;

第三個階段:大批量標準化生產

第一次工業革命,精密工程和金屬切割工藝,機器大批量出現。汽車出現,成為第一個大批量生產工業,福特是典型代表;

第四個階段:大批量定製化

1980年代起,“精益生產”理論出現,豐田公司進化成為引領時代的製造企業;

第五個階段:個性化量產

起始於2000年,世界最大的晶片製造商依視路公司,是典型代表。同時,消費電子產品大批量出現,並且以每年一次甚至更快的速度迭代,如手機、手環等。

富士康和蘋果的B/S模式,是第四個時代和第五個時代的產物。電視、手機、手環、電子書、PAD等消費電子產業的出現,讓人類製造業進化出一種獨特的產業鏈節點:大規模代工。

對於本案的B/S模式,我們舉吃瓜店的例子來看。

吃瓜店主營果汁,在傳統的普通代工模式下,我們向瓜農A採購瓜後,再運給代工廠B榨汁,代工完成後運回,我們向代工廠B支付代工費。

而在B/S模式下,我們向瓜農A採購完瓜後,將瓜銷售給代工廠B,隨後B加工成果汁,再銷售給我們,我們向代工廠支付果汁款。

年入3500億!你以為富士康是代工廠,其實它是不折不扣的獨角獸!

B/S模式的出現,很大的原因,在於強勢下游廠商對上游核心原材料、中游製造商的控制(比如蘋果)。這是產業鏈進化的必然結果,如果不控制上游、中游,無法保證大規模出貨。

這裡,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供你思考:

為什麼汽車、飛機,乃至傳統制造業,沒有出現像富士康這樣的巨無霸型代工廠,而只有手機、消費電子領域,卻進化出了這樣的公司?

答案是:產品迭代速度。

消費電子工業,由於下游終端產品迭代速度極快(至少一年一次),要求更加精細且能大規模製造的供應鏈,這一點和汽車、飛機、傳統機械製造等產業完全不同,這些領域的終端產品,迭代速度很慢。

因而,產業鏈上必須進化出像富士康這樣,完完全全專注於製造環節,能夠實現高精度製造、快速大批量生產的“大規模高級製造廠”。

從這個角度來說,消費電子產業,其實是人類有史以來,製造業進化的極致狀態代表。

在B/S模式下,判斷業務結構,需要重點研究毛利。

很明顯,本次上市的富士康工業互聯網,主要產品就是通信網絡設備,而通信網絡設備中,主要的就是“通信網絡設備高精密機構件”,佔該部分毛利的80%左右。

年入3500億!你以為富士康是代工廠,其實它是不折不扣的獨角獸!

“通信網絡高精密機構件”中,包括網絡攝像頭模組、無線基站、黑色支架與顯示屏組立、控制電路板等。

其實,研究至此,你會發現,這次要上市的資產,根本就不是所謂的低端血汗代工廠,而是生產核心零部件模組的公司。

看到這裡,也許你有些吃驚,要上市富士康工業互聯網,竟然是搞核心零部件的?不是做低端手機組裝的?

這,就要從大部分人所認為的富士康的老本行,手機組裝說起了。

03

手機加工產業鏈

精細化分工,誰值得關注?

造一架飛機,10萬個零件,很難;造一輛汽車,3萬個零件,難。造一個手機,需要2000個零件,難不難?

答案:非常難。甚至如果論迭代速度,比汽車和飛機更難。

那麼,想要大規模批量化複製,一個必然的行業發展趨勢就出現了——模塊化。典型的就是汽車產業的各大整車廠,都要推行整車模塊化平臺。

手機同樣如此,我們將手機產業鏈劃分為三大塊:上游元器件、中游模組、下游組裝。

節點一,電子元器件——

電子元器件,主要包括芯片和零部件兩類。芯片包括基帶芯片、處理器、傳感器芯片等;零部件包括內存、面板、鏡頭、天線等。

在一部手機的成本中,最貴的是顯示屏,其次是處理器、內存,攝像頭,基帶+射頻。[2]

代表公司有:高通(芯片)、索尼(圖像傳感器)、京東方A(面板)、舜宇光學(攝像頭)等。

節點二,模組製造——

模組是進行二次開發的關鍵零件之一,例如背光模組、內存模組、攝像頭模組等。它具備完整獨立的功能。

模組有啥用?

打個比方,在背光模組裡,LCD顯示面板自己是不會發光的,必須要模組供應充足的亮度與分佈均勻的光源,才能使LCD正常顯像。

所以,手機的電子元器件再好,也必須要有好的模組作為支撐,使用功能才能穩定,使用體驗也會更好。

以華為為例,華為P9手機的營銷宣傳,主打徠卡鏡頭,但是,其攝像頭模組是國內廠商舜宇光學,使用的封裝技術是COB。

提到舜宇光學,我們之前研究過,畫風是這樣:

年入3500億!你以為富士康是代工廠,其實它是不折不扣的獨角獸!

但是,需要重點注意的是:舜宇光學表現這麼厲害,但其實,這個領域,技術最牛的,應該是富士康。蘋果的攝像頭模組廠商就是富士康,採用的封裝技術是FC。

這兩種技術,成本不同,難度不同,所以,富士康其實位居該環節的第一梯隊,舜宇光學其實是第二梯隊。

這個領域的代表公司有:舜宇光學(攝像頭模組)、歐菲光(攝像頭模組)、富士康(攝像頭模組、顯示屏模組)等。

節點三,下游組裝——

到了這個環節,就是將幾大模組拼接成整機。這個環節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毛利率低。但是,由於規模化差異,現在全球排名前三的組裝廠商,有:三星、鴻海/富士康、和碩(由華碩母公司分離出)。

第二梯隊,還有我們之前研究過的,給小米、聯想做手機組裝的龍旗科技等。

注意,對於本案,富士康工業互聯網來說,很多人認為其屬於第三節點的公司,但實際上,從它向蘋果銷售的產品來看,它並不負責整機組裝,而是屬於第二環節的模組製造。

模組製造和組裝,雖然都是勞動密集型工藝,但其實工藝方面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技術含量天差地別。

分析到這裡,你應該能明白了:籠統意義上的代工,其實可分為兩種:

一種是別人做不了,只能讓你代工;

另一種是別人不想做,所以讓你代工。

很明顯,富士康在A股上市的資產,屬於前者。

04

富士康財務密碼一

B/S模式下產業鏈博弈

高應收、高應付

看懂富士康的業務後,咱們再來看財報。其財報上,最值得研究的科目是:應收、應付。

2015—2017年,富士康應收賬款高達470億、546億、785億,佔總資產的比重為42.85%、40.2%、52.8%。

同樣地,應付賬款347億、430億、768億,佔總負債比重69.2%、73.9%、63.8%。

財報出現這樣的情況,直接原因,就是富士康的B/S模式。

Buy and Sell模式(簡稱B/S),是手機產業進化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極致商業模式,體現了產業鏈上中下游之間的博弈關係。

舉優塾吃瓜店的例子來看:

年入3500億!你以為富士康是代工廠,其實它是不折不扣的獨角獸!

先看第一種情況——如果我們下游的榨汁廠B對我們很弱勢,那麼,我們將原材料瓜賣給它時,它就得款先到,我們再發貨,B的賬面,應付賬款極少。

當做成成品以後,發給我們,我們還會再欠一段時間賬款,B的賬面,會有大量的應收賬款。

另一種情況——如果我們下游的榨汁廠B對我們很強勢,那麼,我們將原材料瓜賣給它時,它並不會馬上付款,因此B的賬面會出現大量應付賬款。

只有到B把果汁榨好,發給我們,隨後雙方約定,只有我們打款,它才會將原材料款支付給我們。

這樣的情況下,B賬面的應付和應收都很多。

富士康,賬面的應收、應付均很高,賬齡均在一年內。

這個數據翻譯一下,其實是這個意思:儘管收入方面目前依賴蘋果,但富士康對下游客戶,話語權其實並不弱勢。

05

富士康財務密碼二

現金週轉天數

看完話語權變動,我們接著來看第二個關鍵的財務密碼——現金週轉天數。

現金週轉天數,是指企業從購買商品原材料到產成品出售所需要的天數。這個指標越低,說明供應鏈管理的效率越高,話語權越強。

現金週轉天數的計算,可以用“存貨週轉天數+應收賬款週轉天數-應付賬款週轉天數”得來。

格隆匯的專欄作者野海,曾發表觀點對此詳細論述,以蘋果為例,蘋果擁有全球領先的供應鏈管理水平,應付賬款週轉天數是101天,現金轉換週期為-68.12天。

注意,現金週轉天數為負,意味著:

蘋果的採購、生產、銷售的現金循環,可佔用上游的供應商資金,話語權極強,在產業鏈上佔據主導地位。當資金體量足夠大時,光是這樣的佔用本身,就可帶來較高收益。

富士康現金週轉天數情況:

年入3500億!你以為富士康是代工廠,其實它是不折不扣的獨角獸!

  • 2016-2017年,
    富士康的應收賬款週轉天數基本不變,存貨週轉天數下降,應付賬款週轉天數上升,整體現金週轉天數下降。由50天下降為36天。

這意味著,富士康的出貨更快,而對上游欠款可以拖得更久。這是一個重要數據,意味著,本次IPO的的富士康工業互聯網,對上下游話語權逐年增長。

為什麼這個數據很重要,因為,它可能藏著手機制造產業鏈未來的進化方向。

06

智能製造、工業互聯網

大數據+製造平臺

富士康在A股的上市資產,以工業互聯網命名,工業互聯網的概念,起源於2012年的通用電氣(GE.N)。

年入3500億!你以為富士康是代工廠,其實它是不折不扣的獨角獸!

據賽迪顧問數據,2016年中國工業互聯網市場規模達1896億元,預計在“十三五”期間行業將保持25%左右的複合增長率,市場規模有望達到超萬億。

工業互聯網的上游,為大數據行業,包括雲計算、數據管理等;

中游,為裝備自動化,工業製造、工業軟件開發;

下游,為用戶與其他第三方應用。

年入3500億!你以為富士康是代工廠,其實它是不折不扣的獨角獸!

目前,國外成熟工業互聯網平臺為:

通用電氣——Predix系統,包括Predix Machine、Predix Cloud以及Predix UX/UI。

年入3500億!你以為富士康是代工廠,其實它是不折不扣的獨角獸!

西門子——MindSphere系統:

年入3500億!你以為富士康是代工廠,其實它是不折不扣的獨角獸!

國內涉及工業互聯網概念的公司包括

用友網絡(600588)——國內ERP系統龍頭,擁有工業互聯網平臺用友精智,當前市盈率為301.16。

東方國信(300166)——大數據行業龍頭,擁有BIOP平臺,應用案例為酒鋼,酒鋼集團鐵水質量穩定性提高 20%、單座高爐每年降低成本2400萬元、單座高爐每年減少碳排放20000噸,冶煉效率提升10%。[3]當前靜態市盈率為56.93。

寶信軟件(600845)——寶信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於寶鋼,當前市靜態市盈率為62.64;

三一重工(600031)——中國第一家工業互聯網公司,擁有“根雲”平臺,當前靜態市盈率為321.83;

富士康工業互聯網——擁有平臺BEACON,2016年1月正式起用,並自有富士康雲,負責存儲數據。

注意,以上工業互聯網概念股中,國內工業互聯網應用成功案例包括鋼鐵、重工、家電、消費電子等,其中,生產流程最多、工藝最精密的為消費電子領域。

而目前,在消費電子領域,最先進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在富士康手中。

在人類製造業的產業進化史上,排在富士康之前的前輩們,應該是這些名字:通用、西門子、豐田汽車。這些公司,都是上一個製造業時代的公司。

我們還是那句話,反向思維。

如果你的研究視角,能夠脫離那些已經被媒體說爛了的詞語,比如”極速過會“、“特殊優待“、”毛利低”、”低端代工”,等等。把研究視角放到產業鏈進化的角度上,你會發現,如果用傳統的市盈率法、DCF貼現法做估值,或許會遺漏更長遠、更重要的信息。

從本次富士康分拆上市的資產質地來看,如果放在通信和TMT行業,至少應該是海康威視、三六零的市值量級,甚至很有可能比它們更高。

在研究報告的最後,對未來產業鏈進化趨勢的思考:

1、鴻海精密的崛起,源於兩波消費電子風口。第一波是PC時代,讓鴻海從一個籍籍無名的小廠,變成了全球型的公司。第二波是移動時代,尤其是蘋果的出現,鴻海從全球性公司進化為全球最大的消費電子製造商。

2、消費電子的產業鏈,上游原材料、中游元器件、中下游代工廠、下游品牌商,如果仔細梳理,你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事:隨著消費電子的快速迭代、大規模製造、輕量化、柔性化要求,富士康所在的代工環節,近年來

話語權其實越強。

3、以前的低端代工,未來很可能會進化為產業鏈上的咽喉環節:無論下游消費電子出什麼新產品,都必須和富士康做生意。現在,這個趨勢已經開始顯現:Amazon、Apple、Dell、華為、聯想、Nokia、nVidia等全球知名的電子科技公司,都要和富士康交往。

4、如果接下來話語權進一步增強,會出現什麼狀況?我們思考的答案是:合資。接下來新出現的爆款消費電子產品,無論你怎麼迭代(消費電子產品迭代其實很快),大概率都會和富士康產生關係。到那時,如果你要生產某個品牌,不好意思,傳統代工模式已經過時了。你必須得和富士康合資做一個工廠,才能生產。

5、也就是說,如果消費電子領域出現下一個蘋果,那麼,很可能會是以和富士康合資的形態出現。而那時的爆款,將給富士康帶來更大體量的營收。關於合資的推論,實際上已經開始有了苗頭:在智能駕駛汽車方面,騰訊和富士康有合資合作;早前的樂視電視,也有和富士康的合資動作。

以上,就是關於富士康的分析,結論並不一定百分百正確,只是希望提出不一樣的視角,供大家參考。

至於未來,中國製造業將如何如何發展,消費電子產業鏈如何變遷,並沒有標準答案,未來是否值得長期跟蹤研究,相信讀完本報告,你會自己判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