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入3500亿!你以为富士康是代工厂,其实它是不折不扣的独角兽!

一个年营收3500多亿的巨无霸,马上就要登陆A股了。刚刚发生的事,证监会公告称,核准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的首发申请。

富士康工业互联网的IPO进程,从申报到过会仅用时36天,创下多个纪录。

政策特批、速度最快、审核尺度大、募资额度近三年最高……

看到这里,或许你已经没了耐心:拜托,这些东西已经被无数人写过了,难道你还要再搞一遍,拾人牙慧?

我要说:你错了。富士康,这个名字,估计全中国没人不知道,可是,真正能读懂它的人,却少之又少。

对于这样一个年营收3545亿元、归母净利润158亿元的独角兽,问题的关键,其实并不在于它上市速度多快、尺度多大,更关键的问题在于:

在它上市背后,更大的产业和战略意义,以及它究竟能值多少钱、能和谁对标、未来发展将会如何。

也许你知道富士康这个名字,但是,我敢打赌,对本次上市的“富士康工业互联网”,大多数人,几乎一无所知。

没错,就是一无所知。我们翻遍几乎所有关于富士康上市的信息,但是,却意外的发现,如果不把一些最最基础的信息搞清楚,那么,你研究富士康的财务数据越深,越可能得出错误结论。

第一,本次上市的富士康工业互联网,和富士康,和鸿海精密,和港股的富智康,究竟有什么差别?

第二,本次上市的资产,在整个鸿海集团内部,究竟是什么样的质地?

第三,富士康,现在还是大众所认为的“低端代工厂”吗?

第四,富士康招股书中所说的”工业互联网“,是未来能和通用、西门子、丰田PK的真正的工业互联网,还是像A股现在那些妖艳货色,只是炒炒概念而已?

以上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却至关重要。

你以为富士康是代工厂?其实本次上市的资产并不是;

你以为富士康是低端代工的代名词?其实这已经是很多年前的老黄历;

你以为富士康重度依赖苹果?但未来产业链进化的方向,完全有可能颠覆这种格局。

在不远的未来,这样的依赖很可能会反过来。未来富士康在电子设备制造上的强势Know How,甚至可能会反过来让苹果对富士康形成“反依赖”:

杀手锏,其实就这四条:1、将成本控制到极致;2、快速响应下游需求变化;3、海量专利垄断;4、精密制造工艺的快速迭代升级。

你以为粗略拿A股几个上市公司做做对标、按照市盈率计算一下、用简单的乘法,就能对富士康做估值?其实,如果用这样的估值方法,很可能会忽略未来更重要的产业变动。

此前,有人以本次富士康募资273.53亿元,发行19.7亿股来估值,得出结论市盈率约为15.37倍,但其实,这样的估法是媒体的误读。

本次富士康IPO与寻常IPO项目非常不同,其定价更加市场化,并且还有30%为战略配售存在锁定期,目前,富士康仍在询价中,最终募资额和估值很可能还会变动。

顺带再透露一个优塾团队从业内获得的最新消息——富士康已完成ipo战略配售投资者的初步遴选。

据知情人士透露,战配投资者的入围标准,首先考量与工业互联网业务能否形成战略协同效应,合作提供“软硬结合,虚实结合”的科技服务解决方案,互补于富士康擅长的“硬”和“实”,代表“软”和“虚”的互联网公司顺理成章成为优先选择的对象。

注意,据透露,国内最大的几家互联网巨头,都在其最终确定的战配投资者名单内。

几大互联网巨头入局,究竟是为了什么?

以上这些问题,只有深入思考,才能找到研究富士康的密码,并且读懂背后更大的产业格局:工业互联网VS消费电子产业。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思考视野,你一定很难理解,为什么监管层会特事特办、光速审批,仅用36天就能过会。

01

消费电子两次浪潮

成就鸿海精密

富士康工业互联网,实控人为鸿海精密,而鸿海精密的掌门人,正是赫赫有名的郭台铭。

年入3500亿!你以为富士康是代工厂,其实它是不折不扣的独角兽!

  • 1974年2月,24岁的郭台铭创立鸿海塑胶企业,生产黑白电视机旋钮,当时只有15名员工。
  • 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石油禁运,第一次石油危机出现,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扬,鸿海经营十分艰难,几近倒闭。
  • 1976年,郭台铭发现,自己的生意高度依赖给他委外代工的模具,当时的模具生产流程很非标,高度依赖模具师傅的经验,但模具师傅流动性高,品质不稳定。

这种情况下相当于,鸿海自己的产品质量和供应链效率,反而要受制于上游的磨具师傅。那么,这种情况下,如果要想发展得更好,一定要向上游布局。

  • 1977年,郭台铭做了个重大决定:自己做模具厂。当时,原材料价格也在上涨,不少同行开始转型囤积原材料。但鸿海还是坚定的要做模具厂。做模具厂并不容易,起步时由于缺乏技术,鸿海自营模具的成本远高于外购成本,但郭台铭仍执意自行开发。
  • 1979年,鸿海的第一条标准模具生产线建成。这,成了鸿海起家的根本。
  • 1981年,消费电子行业站上风口,IBM推出个人电脑,标志着一个重大时代的启幕PC时代。当时,依托成熟的模具技术,鸿海进入个人电脑连接器领域,此后,营收规模也在这三年内飞速扩大。
  • 1982年,鸿海终于在中国台湾的新北土城买下自己的厂房。包括冲压厂、模具制造厂、电镀厂、插座接头零件装配厂、D型电脑连接线装配厂、仓库等。

土城这个地方很特殊,靠近当地的看守所。

彼时,富士康的资金链压力非常大。郭台铭曾笑称,把厂建在离看守所近的地方,是因为当年的票据法规,万一鸿海发生“退票”,他被抓进看守所,能方便公司人员来探监交代公司事务。

  • 1985年,随着PC时代的大潮,鸿海进入中国台湾一千大公司行列,客户主要为宏基、台联电、光宝。
  • 1988年,郭台铭前往大陆投资建厂,因为人口红利能够带来结构化的成本优势。此后,鸿海在大陆的公司集群被统称为“富士康”。

接下来,又一个重大时代拉开了序幕:苹果时代。

  • 1993年,美国苹果公司的经营跌入谷底,市占额从20%下滑到5%,在苹果的最低谷期,鸿海争取到了苹果IMAC的订单。1995到1999年这5年间,鸿海逐渐开始从LG等其他消费电子制造厂家手里,把苹果的订单逐步抢过来。
  • 1999年,鸿海进行行业整合,整合了华升、广宇等企业。
  • 2001年,随着乔布斯的回归,苹果推出新系统和IPOD,苹果的销量开始大规模增长,随之带动富士康的爆发。

此时,鸿海已经从一个小代工厂,渐渐成长为代工巨无霸。行业里,甚至开始有一个说法:“一旦郭台铭踏入这个行业,这个行业就完了。”这里所说的“完了”,是指它无论做什么,都会做成龙头,其他人的份额将随之压缩。

  • 2002年,鸿海踏入PC主板行业,短短3年后,2005年,鸿海出货量直逼行业巨头华硕,嘉技、微星、精英等传统主板大厂已被远远甩开。
  • 2007年,鸿海迎来有史以来最重大的变动——第一代iPhone出世,手机产业,成为消费电子的主力,开始爆发,而绑定苹果的鸿海,也开始再次飞升。
  • 2010年,郭台铭入选《福布斯》全球富豪榜136名。

此后的发展,基本就是一个关键词:提升产业链话语权,向上游核心原材料产能布局。

  • 2016年,郭台铭收购夏普,布局手机产业链上游的核心零部件:面板。

本次收购是日本电子公司首次被海外公司收购,夏普是日本最大的液晶显示器(LCD)制造商,也是苹果iPhone X之前机型屏幕的主要供应商。

  • 2017年,鸿海精密在世界五百强里排名第27,年营业额1412.131亿美元,利润46.27亿美元,业务涵盖整个消费电子上游的面板、零部件、模具、组装等。
  • 2018年2月1日,鸿海精密旗下富士康工业互联网在A股递交IPO申请。
  • 2018年3月8日,其IPO申请获通过,创下多个审核纪录。

02

富士康工业物联网

主业其实是高精密结构件

富士康,很多人一提到这个名字,立马联想起的,就是:低端代工厂。

其实,如果你真的这么认为,那就错了,而且是大错特错。

富士康只是鸿海精密在大陆所有公司的笼统概念,本次IPO的富士康工业互联网,只是其中的部分资产。要研究富士康,就必须要弄懂一件事:这次的IPO,并非整体上市,而是将其旗下技术含量最高、最具发展潜力的“王牌业务”,分拆上市。

鸿海精密旗下上市公司众多,仅港股就有4家上市公司,我们挨个拆分来看:

富智康(02038.HK),主营手机代工,代工品牌为华为、小米、OPPO、VIVO等,2017年净利润为-4.7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0.06亿。

鸿腾(06088.HK),2016年全球市场份额第二的连接器模组公司,2016年净利润为1.6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7亿元。

云智汇科技(01037.HK),主营电子元器件经销,智能系统运营,2016年净利润为7552.7万港币,约合人民币6099.39万元。

讯智海(08051.HK),主营监控、录像设备,品牌为teleEye。2017年净利润为-1321.4万港币,约合人民币-1067.13万元。

鸿海旗下的每一家上市公司体内的资产和主营业务都不同,盈利能力不同,因而,不同的资产,绝对不能一概而论。

那么,作为投资者,如果要研究富士康,必须先搞明白,本次IPO的富士康工业互联网,到底是鸿海集团旗下的哪块资产,这块资产好不好,主营业务究竟是什么。

本次拟上市的富士康工业互联网公司,2015到2017年,营收2728亿元、2727亿元、3545亿元,归母净利润143.50亿元、143.66亿元、158.68亿元,经营性净现金流85.79亿元、209亿元、85亿元。

这个数据的差异可以说,富士康工业互联网,才是郭台铭手中真正的王牌,是鸿海精密集团旗下最核心、技术含量最高的资产,旗下业务包括通信设备高精密件、云服务器高精密件、天线基站、工业机器人等。

年入3500亿!你以为富士康是代工厂,其实它是不折不扣的独角兽!

其产品架构简单总结起来,应该是一个数据流的闭环。全流程监控产品的形成过程,进行品质控管。

——机器人、精密工具 (产生和积累数据)

——通信网络设备(传输数据)

——云设备(储存数据)

平台及应用——工业互联网服务(分析及运营数据)

这几大块资产,都远远不是你所想象的“低端代工”。可以说,它们的技术含量,都代表当今全球制造业的顶尖水准。甚至从技术角度来说,整个A股,都找不出几家能和这块资产PK的公司。

按传统的财务分析方法,想了解业务结构,就先看收入结构,富士康工业互联网旗下主要有3块业务:通信网络设备、云服务设备、精密工具/工业机器人。

由于富士康工业互联网采用了B/S(buy and sell)模式,因此,如果以收入结构来判断富士康的业务结构,结论可能会失真。

之前我们分析过,B/S模式,即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为同一公司,富士康和苹果的关系,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富士康先向苹果采购原材料,做成产品后再销售给苹果。

这种模式,是手机产业链进化的结果,制造代工厂,由传统的代工模式“来料加工”、“进料加工”模式,进化成B/S模式。

第一个阶段:少量定制

铁器时代直至公元1500年左右,如木材、粘土、金属基本工艺;

第二阶段:少量标准化阶段

始于1500年左右,最典型的标准化零件,比如砖块;

第三个阶段:大批量标准化生产

第一次工业革命,精密工程和金属切割工艺,机器大批量出现。汽车出现,成为第一个大批量生产工业,福特是典型代表;

第四个阶段:大批量定制化

1980年代起,“精益生产”理论出现,丰田公司进化成为引领时代的制造企业;

第五个阶段:个性化量产

起始于2000年,世界最大的晶片制造商依视路公司,是典型代表。同时,消费电子产品大批量出现,并且以每年一次甚至更快的速度迭代,如手机、手环等。

富士康和苹果的B/S模式,是第四个时代和第五个时代的产物。电视、手机、手环、电子书、PAD等消费电子产业的出现,让人类制造业进化出一种独特的产业链节点:大规模代工。

对于本案的B/S模式,我们举吃瓜店的例子来看。

吃瓜店主营果汁,在传统的普通代工模式下,我们向瓜农A采购瓜后,再运给代工厂B榨汁,代工完成后运回,我们向代工厂B支付代工费。

而在B/S模式下,我们向瓜农A采购完瓜后,将瓜销售给代工厂B,随后B加工成果汁,再销售给我们,我们向代工厂支付果汁款。

年入3500亿!你以为富士康是代工厂,其实它是不折不扣的独角兽!

B/S模式的出现,很大的原因,在于强势下游厂商对上游核心原材料、中游制造商的控制(比如苹果)。这是产业链进化的必然结果,如果不控制上游、中游,无法保证大规模出货。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供你思考:

为什么汽车、飞机,乃至传统制造业,没有出现像富士康这样的巨无霸型代工厂,而只有手机、消费电子领域,却进化出了这样的公司?

答案是:产品迭代速度。

消费电子工业,由于下游终端产品迭代速度极快(至少一年一次),要求更加精细且能大规模制造的供应链,这一点和汽车、飞机、传统机械制造等产业完全不同,这些领域的终端产品,迭代速度很慢。

因而,产业链上必须进化出像富士康这样,完完全全专注于制造环节,能够实现高精度制造、快速大批量生产的“大规模高级制造厂”。

从这个角度来说,消费电子产业,其实是人类有史以来,制造业进化的极致状态代表。

在B/S模式下,判断业务结构,需要重点研究毛利。

很明显,本次上市的富士康工业互联网,主要产品就是通信网络设备,而通信网络设备中,主要的就是“通信网络设备高精密机构件”,占该部分毛利的80%左右。

年入3500亿!你以为富士康是代工厂,其实它是不折不扣的独角兽!

“通信网络高精密机构件”中,包括网络摄像头模组、无线基站、黑色支架与显示屏组立、控制电路板等。

其实,研究至此,你会发现,这次要上市的资产,根本就不是所谓的低端血汗代工厂,而是生产核心零部件模组的公司。

看到这里,也许你有些吃惊,要上市富士康工业互联网,竟然是搞核心零部件的?不是做低端手机组装的?

这,就要从大部分人所认为的富士康的老本行,手机组装说起了。

03

手机加工产业链

精细化分工,谁值得关注?

造一架飞机,10万个零件,很难;造一辆汽车,3万个零件,难。造一个手机,需要2000个零件,难不难?

答案:非常难。甚至如果论迭代速度,比汽车和飞机更难。

那么,想要大规模批量化复制,一个必然的行业发展趋势就出现了——模块化。典型的就是汽车产业的各大整车厂,都要推行整车模块化平台。

手机同样如此,我们将手机产业链划分为三大块:上游元器件、中游模组、下游组装。

节点一,电子元器件——

电子元器件,主要包括芯片和零部件两类。芯片包括基带芯片、处理器、传感器芯片等;零部件包括内存、面板、镜头、天线等。

在一部手机的成本中,最贵的是显示屏,其次是处理器、内存,摄像头,基带+射频。[2]

代表公司有:高通(芯片)、索尼(图像传感器)、京东方A(面板)、舜宇光学(摄像头)等。

节点二,模组制造——

模组是进行二次开发的关键零件之一,例如背光模组、内存模组、摄像头模组等。它具备完整独立的功能。

模组有啥用?

打个比方,在背光模组里,LCD显示面板自己是不会发光的,必须要模组供应充足的亮度与分布均匀的光源,才能使LCD正常显像。

所以,手机的电子元器件再好,也必须要有好的模组作为支撑,使用功能才能稳定,使用体验也会更好。

以华为为例,华为P9手机的营销宣传,主打徕卡镜头,但是,其摄像头模组是国内厂商舜宇光学,使用的封装技术是COB。

提到舜宇光学,我们之前研究过,画风是这样:

年入3500亿!你以为富士康是代工厂,其实它是不折不扣的独角兽!

但是,需要重点注意的是:舜宇光学表现这么厉害,但其实,这个领域,技术最牛的,应该是富士康。苹果的摄像头模组厂商就是富士康,采用的封装技术是FC。

这两种技术,成本不同,难度不同,所以,富士康其实位居该环节的第一梯队,舜宇光学其实是第二梯队。

这个领域的代表公司有:舜宇光学(摄像头模组)、欧菲光(摄像头模组)、富士康(摄像头模组、显示屏模组)等。

节点三,下游组装——

到了这个环节,就是将几大模组拼接成整机。这个环节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毛利率低。但是,由于规模化差异,现在全球排名前三的组装厂商,有:三星、鸿海/富士康、和硕(由华硕母公司分离出)。

第二梯队,还有我们之前研究过的,给小米、联想做手机组装的龙旗科技等。

注意,对于本案,富士康工业互联网来说,很多人认为其属于第三节点的公司,但实际上,从它向苹果销售的产品来看,它并不负责整机组装,而是属于第二环节的模组制造。

模组制造和组装,虽然都是劳动密集型工艺,但其实工艺方面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技术含量天差地别。

分析到这里,你应该能明白了:笼统意义上的代工,其实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别人做不了,只能让你代工;

另一种是别人不想做,所以让你代工。

很明显,富士康在A股上市的资产,属于前者。

04

富士康财务密码一

B/S模式下产业链博弈

高应收、高应付

看懂富士康的业务后,咱们再来看财报。其财报上,最值得研究的科目是:应收、应付。

2015—2017年,富士康应收账款高达470亿、546亿、785亿,占总资产的比重为42.85%、40.2%、52.8%。

同样地,应付账款347亿、430亿、768亿,占总负债比重69.2%、73.9%、63.8%。

财报出现这样的情况,直接原因,就是富士康的B/S模式。

Buy and Sell模式(简称B/S),是手机产业进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极致商业模式,体现了产业链上中下游之间的博弈关系。

举优塾吃瓜店的例子来看:

年入3500亿!你以为富士康是代工厂,其实它是不折不扣的独角兽!

先看第一种情况——如果我们下游的榨汁厂B对我们很弱势,那么,我们将原材料瓜卖给它时,它就得款先到,我们再发货,B的账面,应付账款极少。

当做成成品以后,发给我们,我们还会再欠一段时间账款,B的账面,会有大量的应收账款。

另一种情况——如果我们下游的榨汁厂B对我们很强势,那么,我们将原材料瓜卖给它时,它并不会马上付款,因此B的账面会出现大量应付账款。

只有到B把果汁榨好,发给我们,随后双方约定,只有我们打款,它才会将原材料款支付给我们。

这样的情况下,B账面的应付和应收都很多。

富士康,账面的应收、应付均很高,账龄均在一年内。

这个数据翻译一下,其实是这个意思:尽管收入方面目前依赖苹果,但富士康对下游客户,话语权其实并不弱势。

05

富士康财务密码二

现金周转天数

看完话语权变动,我们接着来看第二个关键的财务密码——现金周转天数。

现金周转天数,是指企业从购买商品原材料到产成品出售所需要的天数。这个指标越低,说明供应链管理的效率越高,话语权越强。

现金周转天数的计算,可以用“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得来。

格隆汇的专栏作者野海,曾发表观点对此详细论述,以苹果为例,苹果拥有全球领先的供应链管理水平,应付账款周转天数是101天,现金转换周期为-68.12天。

注意,现金周转天数为负,意味着:

苹果的采购、生产、销售的现金循环,可占用上游的供应商资金,话语权极强,在产业链上占据主导地位。当资金体量足够大时,光是这样的占用本身,就可带来较高收益。

富士康现金周转天数情况:

年入3500亿!你以为富士康是代工厂,其实它是不折不扣的独角兽!

  • 2016-2017年,
    富士康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基本不变,存货周转天数下降,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上升,整体现金周转天数下降。由50天下降为36天。

这意味着,富士康的出货更快,而对上游欠款可以拖得更久。这是一个重要数据,意味着,本次IPO的的富士康工业互联网,对上下游话语权逐年增长。

为什么这个数据很重要,因为,它可能藏着手机制造产业链未来的进化方向。

06

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

大数据+制造平台

富士康在A股的上市资产,以工业互联网命名,工业互联网的概念,起源于2012年的通用电气(GE.N)。

年入3500亿!你以为富士康是代工厂,其实它是不折不扣的独角兽!

据赛迪顾问数据,2016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达1896亿元,预计在“十三五”期间行业将保持25%左右的复合增长率,市场规模有望达到超万亿。

工业互联网的上游,为大数据行业,包括云计算、数据管理等;

中游,为装备自动化,工业制造、工业软件开发;

下游,为用户与其他第三方应用。

年入3500亿!你以为富士康是代工厂,其实它是不折不扣的独角兽!

目前,国外成熟工业互联网平台为:

通用电气——Predix系统,包括Predix Machine、Predix Cloud以及Predix UX/UI。

年入3500亿!你以为富士康是代工厂,其实它是不折不扣的独角兽!

西门子——MindSphere系统:

年入3500亿!你以为富士康是代工厂,其实它是不折不扣的独角兽!

国内涉及工业互联网概念的公司包括

用友网络(600588)——国内ERP系统龙头,拥有工业互联网平台用友精智,当前市盈率为301.16。

东方国信(300166)——大数据行业龙头,拥有BIOP平台,应用案例为酒钢,酒钢集团铁水质量稳定性提高 20%、单座高炉每年降低成本2400万元、单座高炉每年减少碳排放20000吨,冶炼效率提升10%。[3]当前静态市盈率为56.93。

宝信软件(600845)——宝信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于宝钢,当前市静态市盈率为62.64;

三一重工(600031)——中国第一家工业互联网公司,拥有“根云”平台,当前静态市盈率为321.83;

富士康工业互联网——拥有平台BEACON,2016年1月正式起用,并自有富士康云,负责存储数据。

注意,以上工业互联网概念股中,国内工业互联网应用成功案例包括钢铁、重工、家电、消费电子等,其中,生产流程最多、工艺最精密的为消费电子领域。

而目前,在消费电子领域,最先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富士康手中。

在人类制造业的产业进化史上,排在富士康之前的前辈们,应该是这些名字:通用、西门子、丰田汽车。这些公司,都是上一个制造业时代的公司。

我们还是那句话,反向思维。

如果你的研究视角,能够脱离那些已经被媒体说烂了的词语,比如”极速过会“、“特殊优待“、”毛利低”、”低端代工”,等等。把研究视角放到产业链进化的角度上,你会发现,如果用传统的市盈率法、DCF贴现法做估值,或许会遗漏更长远、更重要的信息。

从本次富士康分拆上市的资产质地来看,如果放在通信和TMT行业,至少应该是海康威视、三六零的市值量级,甚至很有可能比它们更高。

在研究报告的最后,对未来产业链进化趋势的思考:

1、鸿海精密的崛起,源于两波消费电子风口。第一波是PC时代,让鸿海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厂,变成了全球型的公司。第二波是移动时代,尤其是苹果的出现,鸿海从全球性公司进化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制造商。

2、消费电子的产业链,上游原材料、中游元器件、中下游代工厂、下游品牌商,如果仔细梳理,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随着消费电子的快速迭代、大规模制造、轻量化、柔性化要求,富士康所在的代工环节,近年来

话语权其实越强。

3、以前的低端代工,未来很可能会进化为产业链上的咽喉环节:无论下游消费电子出什么新产品,都必须和富士康做生意。现在,这个趋势已经开始显现:Amazon、Apple、Dell、华为、联想、Nokia、nVidia等全球知名的电子科技公司,都要和富士康交往。

4、如果接下来话语权进一步增强,会出现什么状况?我们思考的答案是:合资。接下来新出现的爆款消费电子产品,无论你怎么迭代(消费电子产品迭代其实很快),大概率都会和富士康产生关系。到那时,如果你要生产某个品牌,不好意思,传统代工模式已经过时了。你必须得和富士康合资做一个工厂,才能生产。

5、也就是说,如果消费电子领域出现下一个苹果,那么,很可能会是以和富士康合资的形态出现。而那时的爆款,将给富士康带来更大体量的营收。关于合资的推论,实际上已经开始有了苗头:在智能驾驶汽车方面,腾讯和富士康有合资合作;早前的乐视电视,也有和富士康的合资动作。

以上,就是关于富士康的分析,结论并不一定百分百正确,只是希望提出不一样的视角,供大家参考。

至于未来,中国制造业将如何如何发展,消费电子产业链如何变迁,并没有标准答案,未来是否值得长期跟踪研究,相信读完本报告,你会自己判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