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角獸”富士康的轉型之路

“獨角獸”富士康的轉型之路

近日,富士康IPO的消息炒熱了A股的“工業互聯網”概念。 5月24日開啟申購,公告顯示,富士康發行股票約為19億股,每股13.77元,募集總額約271億元。從A股近年的IPO募集情況來看,此次富士康IPO募資總額在第12位,是近3年間最大的一樁IPO。

在人們以往的印象裡,富士康無非就是一家出售廉價勞動力的海外代工工廠,提到富士康想起的是廉價勞動力、“十三連跳”等等。這些年來,人們對於富士康的評價始終褒貶不一。然而近期,在A股市場上的一系列動作,富士康又給人們留下了一個全新的印象“A股史上過會速度之王”。

今年2月1日,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富士康”)向上交所報送IPO招股說明書(申報稿)。緊接著在3月8日,距離富士康首次提交招股說明書僅僅36天之後,證監會就在官網上披露了富士康成功過會的消息。除了進程特別快之外,富士康的過會還在另兩個方面開創了A股市場上的先例:一是沒有在招股書中披露明確募資金額;二是引入了戰略配售方式。按照慣例,每一次IPO批文的下發,證監會都會對每一批次IPO公司的募資額度做出核定,以確保IPO信息披露的透明性,從而幫助投資者進行明確預期。但證監會此次對富士康的IPO批文卻沒有募資信息,引得市場對富士康的募資金額充滿了種種猜測。考慮到富士康股份在A股市場的稀缺性,未來很有可能超過國內科技類龍頭海康威視、360等公司的市值,成為獨角獸企業。相比目前A股市場科技型上市公司的小市值,富士康的市場熱度被炒到很高也是很有可能的,

“獨角獸”富士康的轉型之路

回顧富士康近年的成長之路,1996年深圳龍華科技園開建,個人電腦機殼量產上市,跨足電腦機殼、準系統領域;1997年高科技實驗室完成建置;1998年首次入列美國商業週刊全球信息百強;2000年宣示開啟機光電整合計劃;2001年榮登臺灣民營製造業第一; 2003年收購芬蘭藝模及摩托羅拉奇瓦瓦廠奠定手機eCMMS垂直整合;2004年集團出口突破百億美元;首次成為全球第一大3C代工廠。這一路似乎順風順水,然而從2009年開始,富士康遭遇了代工瓶頸。許多工人都已經轉去了服務行業工作,在製造業這一塊,已經出現了明顯的用工人數‘供不應求’現象。本來代工模式就利潤微薄,再遇上勞動力價格上漲,2009年富士康的勞動力成本增加了一倍多,這導致包括蘋果、索尼以及微軟在內的大客戶把一些訂單轉給它的競爭對手。再加上接連不斷的代工廠負面信息,這讓富士康的創始人兼董事長郭臺銘開始思索轉型。

作為傳統產業的代表,富士康早已不甘只為他人做嫁衣,隨著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富士康也想要順應潮流大幹一場。面對此種情形,富士康尋求新的道路是必然。雖然轉型就意味著重重艱險,但不轉型富士康的日子更不好過。代工利潤稀薄,人工成本上升,許多企業都將代工環節轉移至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即使郭臺銘將製造基地從深圳等沿海城市轉向鄭州、重慶等人工成本更低的內陸城市,也不能從根本上改變這一趨勢。

“獨角獸”富士康的轉型之路

2009年,富士康簽約收購日系大廠設在墨西哥蒂華納的液晶電視工廠,開闢消費性電子產業發展新局;同年,富士康推出了電子商務平臺“飛虎樂購”,主打自身生產的3C品牌產品在線銷售。

2010年,為解決在代工業務上面臨的瓶頸,郭臺銘開始為富士康謀劃一條打通工廠與消費者的通道,正式開啟了向“市場銷售”方向的戰略轉型,推出了“四路門店+一個網站”的全消費渠道體系構想。但是從消費者的反饋來看,飛虎樂購在價格上比京東淘寶等並沒有優勢,物流上也不如京東快,所以飛虎樂購逐漸受到冷落乃至湮沒無聞。

2013年4月,郭臺銘捲土重來,成立了一個B2C電商平臺——富連網,並與阿里巴巴的天貓合作,銷售富士康生產的“富可視”品牌手機、平板、筆記本、電視、數碼配配件等產品。但是2013年的電商江湖較之前幾年更加險惡,富士康以“B2B”的思維模式來運作“B2C”電商生意,缺乏用戶體驗思維,結果並不不樂觀。要知道郭臺銘曾經還有收購京東的籌碼,而如今,京東不僅穩坐中國B2C電商頭把交椅,並且做到了赴美上市。

2014年,富士康子公司FIH Mobile從國外挑選創業公司,籍此創辦自己的硬件創業公司孵化中心。

2015年,富聯網從天貓平臺撤下,富士康計劃設立獨立的業務部門經營富連網。

“獨角獸”富士康的轉型之路

然而,這些雄心萬丈的嘗試多以失敗而告終。富連網不了了之,孵化中心也沒有了下文。雖然富士康一直致力於業務多樣化從而減少對蘋果公司的依賴,但富士康2017年一半以上的收入都依賴於蘋果的產品。雖然蘋果從來不公佈IPhone手機的出貨量數據,但iPhone手機近期的出貨量增長速度在放緩。去年11月,iPhoneX火爆熱銷,憑藉和蘋果多年的合作關係,富士康自然承擔了生產iPhoneX的任務。富士康最新公佈的季度財報顯示,第一季度的淨利潤下滑14.5%至240.8億新臺幣,前一年同期富士康的淨利潤為282億新臺幣。iPhoneX的創新工藝對富士康的生產條件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加之富士康本就存在產能不足的隱患,因此富士康利潤下跌也在意料之中。

越是嚴重依賴於蘋果,富士康越是加速各個領域的佈局以改變這種現狀。

近來,富士康旗下子公司領投了區塊鏈身份識別公司Cambridge Blockchain的A輪融資。另一家子公司又出資8.66億美元購入美國消費電子製造商Belkin國際,其旗下工業互聯網公司也在上交所進行了IPO。2016年5月,富士康旗下子公司——富智康移動與芬蘭公司HMD Global,共同出資3.5億美元,從微軟手中收購了諾基亞功能機業務相關資產,其中富智康出資3.3億美元。2018年4月份,有消息稱,股東雙方擬在印度建廠,生產諾基亞手機零件以擴大其印度業務。

除此之外,富士康的獵物還包括,印度即時消息應用Hike Messenger、互聯網叫車平臺滴滴出行、互聯網造車公司小鵬汽車、IDG能源、AI語義公司三角獸、顯示技術公司MicroLED……這些投資,也完全符合郭臺銘所說的“實體經濟+數字經濟。 

 

“獨角獸”富士康的轉型之路

傳統企業想要互聯網化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需要勇氣、智慧、戰略高度等多種要素的支撐。富士康在代工方面的知名度無可置疑,但在電商行業,頂著富士康頭銜的品牌其實是處於弱勢的。在全面進入互聯網時代之後,電商企業就要花更多的錢購買流量。就連天貓、京東這樣的電商巨頭每年尚且要花上億的費用在營銷和推廣方面,富士康這樣的新進品牌處境可想而知。


  271億的用途,除了改善財務情況之外,正如富士康在招股書中所寫的物聯網、雲服務、精密機器人等與“工業互聯網”有關的領域。相比於富士康此前的代工業務,這些無疑是蘊藏著極大潛力和增量的領域,富士康在全球產業鏈中爭奪新陣地,資本是必不可少的助力。雖然目前富士康的主業仍是代工,但在IPO之後,其轉型之路或許能夠在資本的助力和新方向的引導之下更為順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