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認為書法是寫出來,但為數不少人書法不會寫,卻用文章說書法,為什麼?

歸趙


這個問題,認真回答起來就會比較尖銳犀利。抱庸淺見,僅供參考。

研究書法無外乎兩種人:一是寫手,二是理論(評論)家。二者似乎也很合乎邏輯地代表著書法的實踐與理論。關鍵的問題是,本身自己不擅寫書法,是否具備做一名理論(評論)者的資格?



歷史上自己不擅書法的理論家我不敢講沒有,肯定是不多。即便有,也是由理論到理論,是純理論的研究,是移植、推理或綜合他人的理論成果,而形成的理論認知。一般的,原創性差一些,認識與實踐聯繫的直接性、深入性不夠,也未必經得起實踐的驗證。也許有人會舉證,馬未都自己未必會造古懂,但他對古董的研究很深入,在收藏界很有權威。研究書法與鑑評古董是兩碼事情,書法研究的是好壞,古董品鑑的是真偽,邏輯概念不同。



理論與實踐是推動書法藝術的兩個車輪,二者一定是應該相融相促的,理論要從實踐中來,再到實踐中去。如果本人沒有經過系統的書法實踐歷練,理論就深不下來,實不起來,針對不上去,只是純理論的延伸、猜想和推斷,必定會流於泛泛、失於空洞。而這些理論的實用價值,也就不必多說了。

無論從歷史還是實踐的維度,一名出色的書法理論(評論)家,一定是具備紮實的實踐功底,也只有這樣,才能言之有物、言之可信,值得別人去學讀借鑑。相反,空頭理論家多了,對書法反而可能會是一件壞事。



抱庸妄談。


抱庸詩書


書法是寫出來的,這話不假!那些個書法不會寫,卻用文章說書法的人也只能是空中樓閣,泛泛而談罷了。我們知道,實踐出真知,理論聯繫實際。也只有親口嘗過梨子,才知道梨子的滋味。如果不親自去寫書法,練書法,又怎能體會到其中的苦與樂呢?不寫書法而去評論書法,也只能用所評論的書法去參照評論者心中認為好的書法,這就未免有失偏頗。最起碼行書過程中的一些運筆的感悟,不練習書法的人,是說不出個所以然來。當然,並不是說只要是練習過書法就有評論的話語權。這還存在著一個個人對書法藝術的欣賞水平問題。或許天賦也是不可忽略的問題,有的人既使練了幾十年,書法水平還是止步不前。再說沒有寫過書法的評論家,或許就是那種天賦異稟之人吧,雖說沒有實踐經驗,可評論起來也是引經據典,能說的一二三來。不過總給人一種飄的感覺……!










楊軍108398491


在書法裡,有一個觀點是:繪畫要寫生,書法要寫熟,也就是說書法必須要嫻熟,並且還要爛熟於心!

而這個熟是要通過大量練習的,只有通過大量練習,才能掌握漢字的基本構字規律,才能真正進入書法的大門。


“書法是寫出來的”這個觀點得到了普遍的認同,但是有不少人不會寫,而是用文章說,這種無疑是紙上談兵,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出現這類情況是為什麼呢?

我認為是因為有些人自稱為書法理論家,自己卻並不擅長書法,因為書法的實踐是一個艱苦而漫長的過程,而書法理論則可以很容易學習,所以,一些人沒有下過功夫,又想染指書法,所以就只好紙上談兵了!


我比較認同一種觀點:那就是不存在單獨的所謂的書法理論家,書法理論和書法實踐必須是要結合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分離,古代的書法家,基本上是理論和實踐都擅長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古代的書法家就代表了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例如孫過庭的《書譜》,是理論和實踐結合的典範!如今一些人將書法實踐和理論分開,這其實是一種逃避書法實踐的表現!

總之,書法要精熟,就要通過大量的練習,實踐艱苦,用文章說書法理論相對來說比較容易,所以很多人選擇了做個“書法理論家”!


以上是我個人的觀點,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大家留言,感謝關注筆尖寫字課堂!


筆尖寫字課堂


這個問題其實很有普遍性,深刻分析其中的深層次原因很可能會引起一部分人的不適,或者是極力的反駁。

縱觀歷史上著名的書法理論家和評論家,都具有深厚的書法功底,如張懷瓘的《書議》,歐陽詢的《用筆論》,虞世南《筆隨論》,褚遂良《右軍書目》,孫過庭的《書譜》,包括近代的于右任所歸納整理的標準草書,這樣人拿任何一個在當世,都是書法大家!

當然,也會存在個別的書法理論家,專業知識豐富,雖然自己確實實際書寫能力不如理論水平,但對書法的評論也能客觀、辯證,更能給作者提出合理的建議和意見。這類評論者畢竟是少數。

回頭再看我們看到的評論者,其中有不少人具有一定的專業素養,評論也中肯客觀。但更多的是要麼人云亦云,要麼就是不知所云;更有甚者是無論作品水平如何,一律採取和大家不一致的觀點,通過其“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態度和觀點來博取眼球,贏取瀏覽量。

個人認為,如果是中肯的評價,可以交流學習,促進提高;如果是隻為語出驚人或贏取瀏覽量的評論,可以一笑而過,把時間放在練習和學習書法上更有價值,您感覺呢?



三悟軒


任何實踐活動的提升是需要理論的總結和研究分析的;在某些實踐活動中,理論的研究與實踐操作是可以相互交叉的,也可以是獨立並存。於書法而言,書法作品的創作是需要長時間的實踐研習而成的。所以以理論研究的不少人,雖有較好的鑑賞水平,但主要精力沒有放在書法實踐上,難免在實踐中不能達到較高的水平……


福盛隆愛


我不會造汽車,但是我知道什麼汽車好!!!!我沒擔任過國家老大,但是我知道老百姓喜歡什麼樣的老大!!!!!我沒有擔任過政府官員,但是我知道我喜歡什麼樣的政府官員!!!!我不是廚師,但我知道哪個廚師做的東西好!!!!!我不是瓦匠,也不是建築師,但我一眼就能看出哪一座房子好看!!!!!我不是服裝設計師,我也不是裁縫,但我還是會欣賞哪件衣服好一點!!!!就他媽這麼簡單的道理,有些豬腦袋還在疑問。這樣的豬腦袋提的問題,說真的,我真的懶得回答。


一路格桑花G


自古宰相肚裡能掙船!題主是國家一級書法家,想必對中國書法深有研究,應該不會介意別人評論書法。

書法做為一種藝術,必然有欣賞之人,欣賞之餘定有主張,但只要沒有說傷人之語,何不海納百川來活躍氣氛,讓更多人瞭解中國書法。

翰林學士盧攜非書法家,但他的筆法理論也對書家有補益之功。

“用筆之法:拓大指,擫中指,斂第二指,拒名指,令掌心虛如握卵,此大要也。凡用筆,以大指節外置筆,令動轉自然在。然後奔頭微摳,奔中中鉤,筆拒亦勿令太緊,名指拒中指,小指拒名指,此細要也。皆不過雙苞,自然虛掌實指。"

從盧攜的《臨池訣》中,可見他非書法家,但對書法用筆很有見的。

世間惟仁人能受直諫,不惡至情。其光必遠。一個人不會書法,但至少是書法愛好者,且民間多藏龍臥虎,能被頭條認可,必有其過人之處。求士莫求全,毋以二卵棄干城之將;用人如用木,毋以寸朽棄連抱之材!

水寒雅芙隨筆











水寒雅芙


書法上的事情,應該允許評論家去說。評論家應該是書法推廣普及專家。

作為評論家應該有自己的道德修養,評論準則,理論修養,鑑別能力,具體實踐。如果只是口若懸河的去說書法,作的文章別人一看就知道是外行。


道德修養的底線就是不說假話,文品既人品。書法牽扯的面很廣,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建立評論標準,比如你熟悉楷書,對歷代大家的作品如數家珍,優劣立判,雅俗可分。對各家的筆法、及用筆、結體、風格熟爛於胸。熟讀歷代賢哲的書法理論,是為理論修養。書法是實踐的活動,如果不去動手寫書法,你也很難理解古代書論。

比如元代書法家趙孟頫在《蘭亭十三跋》中說,“書法以用筆為上,結字亦需用功,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移”。怎麼理解趙孟頫說的用筆?怎麼理解用筆千古不移?覺得這些用筆的理論必須結合實踐,才能得出答案。

總之,書法作為一個藝術的門類,應該三位一體,書法者、理論家、評論家,才是一個完整的生態。


晉玄書畫


第一個問題反映的是“知與行”的問題,這就不可避免地歸移至哲學範疇。顯然這裡難以泛泛而談……不過題主的真實意願是抨擊那些理論空談家,則建議換個角度提問,比如——淺評空談書法理論的怪像。這樣既拔高問題的學術屬性同時還體現出題主的學識與胸襟。

上述不當之處,務請恕過!

第二個問題,諸位方家所言見仁見智,然而筆者淺見,書法寫作須遵守三要素:一,結體嚴謹、二,章法有據、三,熟諳文義,如斯行筆自必不疾不徐、節奏明快、筆走龍蛇、佳作揮就矣!


閒居林野


哈哈哈……頭條的書法愛好者很好玩的,用傻的可愛形容這些書法愛好者也不為過。

前一段時間頭條有個“朴槿惠的書法如何”問題很是熱門,答題者多達156人。如圖:
有懂書法格式的網友看出了問題並指出,這些字都不是朴槿惠親筆,是一個叫做‘’清風‘’的人代筆朴槿惠書寫的句字。樸的御用代筆者並且清晰的寫著“清風書”。如圖:

然而,興奮又熱情高漲的網友們認定了是朴槿惠所寫,一時間各種哭笑不得的評論亂飛……讓我見識到了什麼是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

此時,我寧可這些網友們是不講道理,也不希望是由於不懂書寫格式的無知所造成的胡鬧形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