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认为书法是写出来,但为数不少人书法不会写,却用文章说书法,为什么?

归趙


这个问题,认真回答起来就会比较尖锐犀利。抱庸浅见,仅供参考。

研究书法无外乎两种人:一是写手,二是理论(评论)家。二者似乎也很合乎逻辑地代表着书法的实践与理论。关键的问题是,本身自己不擅写书法,是否具备做一名理论(评论)者的资格?



历史上自己不擅书法的理论家我不敢讲没有,肯定是不多。即便有,也是由理论到理论,是纯理论的研究,是移植、推理或综合他人的理论成果,而形成的理论认知。一般的,原创性差一些,认识与实践联系的直接性、深入性不够,也未必经得起实践的验证。也许有人会举证,马未都自己未必会造古懂,但他对古董的研究很深入,在收藏界很有权威。研究书法与鉴评古董是两码事情,书法研究的是好坏,古董品鉴的是真伪,逻辑概念不同。



理论与实践是推动书法艺术的两个车轮,二者一定是应该相融相促的,理论要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如果本人没有经过系统的书法实践历练,理论就深不下来,实不起来,针对不上去,只是纯理论的延伸、猜想和推断,必定会流于泛泛、失于空洞。而这些理论的实用价值,也就不必多说了。

无论从历史还是实践的维度,一名出色的书法理论(评论)家,一定是具备扎实的实践功底,也只有这样,才能言之有物、言之可信,值得别人去学读借鉴。相反,空头理论家多了,对书法反而可能会是一件坏事。



抱庸妄谈。


抱庸詩書


书法是写出来的,这话不假!那些个书法不会写,却用文章说书法的人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泛泛而谈罢了。我们知道,实践出真知,理论联系实际。也只有亲口尝过梨子,才知道梨子的滋味。如果不亲自去写书法,练书法,又怎能体会到其中的苦与乐呢?不写书法而去评论书法,也只能用所评论的书法去参照评论者心中认为好的书法,这就未免有失偏颇。最起码行书过程中的一些运笔的感悟,不练习书法的人,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当然,并不是说只要是练习过书法就有评论的话语权。这还存在着一个个人对书法艺术的欣赏水平问题。或许天赋也是不可忽略的问题,有的人既使练了几十年,书法水平还是止步不前。再说没有写过书法的评论家,或许就是那种天赋异禀之人吧,虽说没有实践经验,可评论起来也是引经据典,能说的一二三来。不过总给人一种飘的感觉……!










杨军108398491


在书法里,有一个观点是:绘画要写生,书法要写熟,也就是说书法必须要娴熟,并且还要烂熟于心!

而这个熟是要通过大量练习的,只有通过大量练习,才能掌握汉字的基本构字规律,才能真正进入书法的大门。


“书法是写出来的”这个观点得到了普遍的认同,但是有不少人不会写,而是用文章说,这种无疑是纸上谈兵,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出现这类情况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是因为有些人自称为书法理论家,自己却并不擅长书法,因为书法的实践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而书法理论则可以很容易学习,所以,一些人没有下过功夫,又想染指书法,所以就只好纸上谈兵了!


我比较认同一种观点:那就是不存在单独的所谓的书法理论家,书法理论和书法实践必须是要结合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分离,古代的书法家,基本上是理论和实践都擅长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古代的书法家就代表了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例如孙过庭的《书谱》,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典范!如今一些人将书法实践和理论分开,这其实是一种逃避书法实践的表现!

总之,书法要精熟,就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实践艰苦,用文章说书法理论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所以很多人选择了做个“书法理论家”!


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大家留言,感谢关注笔尖写字课堂!


笔尖写字课堂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普遍性,深刻分析其中的深层次原因很可能会引起一部分人的不适,或者是极力的反驳。

纵观历史上著名的书法理论家和评论家,都具有深厚的书法功底,如张怀瓘的《书议》,欧阳询的《用笔论》,虞世南《笔随论》,褚遂良《右军书目》,孙过庭的《书谱》,包括近代的于右任所归纳整理的标准草书,这样人拿任何一个在当世,都是书法大家!

当然,也会存在个别的书法理论家,专业知识丰富,虽然自己确实实际书写能力不如理论水平,但对书法的评论也能客观、辩证,更能给作者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这类评论者毕竟是少数。

回头再看我们看到的评论者,其中有不少人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评论也中肯客观。但更多的是要么人云亦云,要么就是不知所云;更有甚者是无论作品水平如何,一律采取和大家不一致的观点,通过其“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态度和观点来博取眼球,赢取浏览量。

个人认为,如果是中肯的评价,可以交流学习,促进提高;如果是只为语出惊人或赢取浏览量的评论,可以一笑而过,把时间放在练习和学习书法上更有价值,您感觉呢?



三悟轩


任何实践活动的提升是需要理论的总结和研究分析的;在某些实践活动中,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操作是可以相互交叉的,也可以是独立并存。于书法而言,书法作品的创作是需要长时间的实践研习而成的。所以以理论研究的不少人,虽有较好的鉴赏水平,但主要精力没有放在书法实践上,难免在实践中不能达到较高的水平……


福盛隆爱


我不会造汽车,但是我知道什么汽车好!!!!我没担任过国家老大,但是我知道老百姓喜欢什么样的老大!!!!!我没有担任过政府官员,但是我知道我喜欢什么样的政府官员!!!!我不是厨师,但我知道哪个厨师做的东西好!!!!!我不是瓦匠,也不是建筑师,但我一眼就能看出哪一座房子好看!!!!!我不是服装设计师,我也不是裁缝,但我还是会欣赏哪件衣服好一点!!!!就他妈这么简单的道理,有些猪脑袋还在疑问。这样的猪脑袋提的问题,说真的,我真的懒得回答。


一路格桑花G


自古宰相肚里能挣船!题主是国家一级书法家,想必对中国书法深有研究,应该不会介意别人评论书法。

书法做为一种艺术,必然有欣赏之人,欣赏之余定有主张,但只要没有说伤人之语,何不海纳百川来活跃气氛,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书法。

翰林学士卢携非书法家,但他的笔法理论也对书家有补益之功。

“用笔之法:拓大指,擫中指,敛第二指,拒名指,令掌心虚如握卵,此大要也。凡用笔,以大指节外置笔,令动转自然在。然后奔头微抠,奔中中钩,笔拒亦勿令太紧,名指拒中指,小指拒名指,此细要也。皆不过双苞,自然虚掌实指。"

从卢携的《临池诀》中,可见他非书法家,但对书法用笔很有见的。

世间惟仁人能受直谏,不恶至情。其光必远。一个人不会书法,但至少是书法爱好者,且民间多藏龙卧虎,能被头条认可,必有其过人之处。求士莫求全,毋以二卵弃干城之将;用人如用木,毋以寸朽弃连抱之材!

水寒雅芙随笔











水寒雅芙


书法上的事情,应该允许评论家去说。评论家应该是书法推广普及专家。

作为评论家应该有自己的道德修养,评论准则,理论修养,鉴别能力,具体实践。如果只是口若悬河的去说书法,作的文章别人一看就知道是外行。


道德修养的底线就是不说假话,文品既人品。书法牵扯的面很广,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建立评论标准,比如你熟悉楷书,对历代大家的作品如数家珍,优劣立判,雅俗可分。对各家的笔法、及用笔、结体、风格熟烂于胸。熟读历代贤哲的书法理论,是为理论修养。书法是实践的活动,如果不去动手写书法,你也很难理解古代书论。

比如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说,“书法以用笔为上,结字亦需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移”。怎么理解赵孟頫说的用笔?怎么理解用笔千古不移?觉得这些用笔的理论必须结合实践,才能得出答案。

总之,书法作为一个艺术的门类,应该三位一体,书法者、理论家、评论家,才是一个完整的生态。


晋玄书画


第一个问题反映的是“知与行”的问题,这就不可避免地归移至哲学范畴。显然这里难以泛泛而谈……不过题主的真实意愿是抨击那些理论空谈家,则建议换个角度提问,比如——浅评空谈书法理论的怪像。这样既拔高问题的学术属性同时还体现出题主的学识与胸襟。

上述不当之处,务请恕过!

第二个问题,诸位方家所言见仁见智,然而笔者浅见,书法写作须遵守三要素:一,结体严谨、二,章法有据、三,熟谙文义,如斯行笔自必不疾不徐、节奏明快、笔走龙蛇、佳作揮就矣!


闲居林野


哈哈哈……头条的书法爱好者很好玩的,用傻的可爱形容这些书法爱好者也不为过。

前一段时间头条有个“朴槿惠的书法如何”问题很是热门,答题者多达156人。如图:
有懂书法格式的网友看出了问题并指出,这些字都不是朴槿惠亲笔,是一个叫做‘’清风‘’的人代笔朴槿惠书写的句字。朴的御用代笔者并且清晰的写着“清風书”。如图:

然而,兴奋又热情高涨的网友们认定了是朴槿惠所写,一时间各种哭笑不得的评论乱飞……让我见识到了什么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此时,我宁可这些网友们是不讲道理,也不希望是由于不懂书写格式的无知所造成的胡闹形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