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書法地位是如何確立的?

書法影響力


如果你不知道書法藝術中有一種非常重要的審美理念和創作觀,直接去談王羲之用筆多牛多厲害、能寫二十多個”之“還不重樣等等,這個問題你永遠也無法理解透徹。

“至如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得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會通。會通之際,人書具老。”

——孫過庭《書譜》

加粗的部分很重要。

為了體現它很重要,我又加了下劃線。

孫過庭是唐代書法家、書法理論家。他在這句話中將學習書法中“分佈”的過程分成三個階段:求平正——追險絕——復歸平正。

所謂書法中的“分佈”,可以理解成廚師做一道菜時,將菜中各個原料、調料進行調配,使他們達到自身最合適的狀態,從而當結合在一起時能形成整道菜完美的口味——“分佈”就是把一個字看成若干個組成部分,將這些部分在位置施放上進行合理調配;於奇正、方圓等對比上加以適當安排,從而使這個字在視覺效果上變得悅目。

按孫過庭的說法,在初學書法時,由於不熟練和缺乏形式概念的緣故,會把字寫得雜亂無章,此時要努力做到結構平穩對比適中把字寫平正,這就是第一階段。

求得平正後應開始第二階段:將字的組成部分在上文所說的調配和安排上放開膽量,將形式的運用放至最大,使字變得更豐富、視覺上更具有表現力和衝擊力,此即孫過庭所論“追險絕”。

可是……

好不容易從求平正做到了追險絕,竟然還要復歸平正。為啥呢?

因為: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會通。會通之際,人書具老。

看出來了吧,在初學時努力做到的“平正”和最後高級階段迴歸的“平正”其實是兩個概念。初學時的“平正”和平穩的意思差不多,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最後的“平正”意思是一個字包含了萬千種變化,卻能把變化埋藏在平和的狀態下。

好像人在小孩子的時候慾望都很簡單、單純,只想和爸爸媽媽快樂生活、有吃有喝;成人之後慾望變得多樣,不斷去追求各種目標;到了老年,經歷了大半輩子的追求、跌宕,又迴歸到慾望單純、只想和家人快樂生活有吃有喝的狀態。但老年時的單純的狀態和小孩子時的單純不是同一個概念,是經歷了超心冶煉後的一種平和。

孫過庭說的“復歸平正”的狀態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他把這個高級的狀態稱為“會通”,並且說“會通之際,人書具老”,更體現了書者和作品之間的緊密聯繫。

說了這麼多,和王羲之的《蘭亭序》有什麼關係呢?

首先要知道,我們常說的《蘭亭序》不是王羲之的真跡,是唐代的馮承素的摹本,真跡還在土裡埋著呢。我們暫且認為馮摹《蘭亭序》是對王羲之《蘭亭序》接近百分百的還原。

如果這個假設成立的話,我認為當時的王羲之已經達到了書寫的最高境界——會通。

他已經做到讓自己的字在充滿對比、變化的同時,呈現出一種平和的狀態。

以下是有助於理解的圖片對比。

我選取了一些《蘭亭序》中的字,和王羲之其他比較險絕的作品同樣的字進行比較。從中可以看出王羲之是怎樣在其他作品中先做到“險絕”,又是怎樣在《蘭亭》中把“險絕”蘊藏在“平和”之中的。

為便於理解,我把它們細化成結構、形式等等小的分類,其實這些就是上文所說的“分佈”。

1. 結構的佈局

a.位置的施放

上面《二謝帖》中“青”和“爭”錯落明顯,《蘭亭序》中的則不然。

b.奇正的區分

《喪亂帖》中“雖”字左右兩部分,左邊是傾斜的右邊是正的,以此來達到“險絕”的效果,《蘭亭》中則把這種對比壓縮到很小很小。

2。 形式的調配

a. 簡繁對比

《喪》中左邊簡化成一豎,同右邊連續的幾個彎折形成對比;《蘭》中則採用了幾乎不可察覺的左邊比右邊複雜一點點的對比方式。

b. 疏密對比

這個不需要多解釋了。

c. 輕重對比

《妹至帖》中通過粗細變化造成左邊重右邊輕的、偏簡單的對比,《蘭》中將這種對比豐富成左上角最輕、右上角其次、右下角偏重、左下角最重的效果。

通過以上的圖片對比就可以稍微看出王羲之是怎樣在《蘭亭》中把“險絕”蘊藏在“平和”之中的。

如果還是不能理解就看看王鐸臨的《蘭亭序》,再看看八大山人臨的《蘭亭序》,應該會有點感覺。

--------------------------------------------------------------------------------------------------------------------------------------------

《蘭亭序》之所以備受推崇,原因有很多,但究其核心因素,還是其本身的藝術水平。而如果想理解其藝術水平到底比米芾、趙孟頫、蘇東坡董其昌等書家高在哪裡,除了分析其用筆精緻、結體講究以外,更多要從書法的傳統審美理念和創作觀的角度去分析——在完成這幅作品時,王羲之能將險絕蘊藏在平和之中,達到一種“會通”的狀態。這是其他書家始終未能超越他的原因。

總結起來一句話:

好看很難,

既好看又耐看,更難。











戴文岄易學


王羲之被稱為書聖。在中國書法史上享有的崇高地位。其原因,一是書法上的建樹。王羲之生活的魏晉時期,人們的生活極度自由。孔孟的中庸思想,老莊的自然之道兩種哲學思想,對當時士大夫階層卓有影響。王羲之的書法就是在這兩種哲學思想指導下產生的。中庸思想是不偏不倚,所以王羲之的書法筆法被稱為內斂,老莊的自然之道是崇尚自然,講究天人合一,所以王羲之的書法是自然的筆端流露。他又諸體皆精,在當時就很有社會影響。永和九年的修禊之事 ,若非他的社會名望和書法成就,也不會推他書蘭亭集序。所以他的蘭產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二是皇帝的推崇。唐太宗李世民對他書法欣賞有加。要求臣子們學習他的書法,甚至傳說,李世民去逝,把他的蘭亭集手稿帶進了墳墓。三是自唐以來,以王羲之等形成的書法審美,已被社會接受,代代相傳,其書論也對王羲之書法大加宣染。如孫過庭的書譜,開篇即稱:“夫自古之善書者,漢魏有鍾張之絕,晉末稱二王之妙。“王羲之的十七帖,是草書基礎,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是行書基礎。影響十分深遠。在中國的書法史上,王羲之的書聖地位是一種象徵,王羲之對中國書法的影響,還會繼續下去。


張泗端


王羲之書法地位在唐代就確立了!

王羲之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這幅作品也是他執愛之作,被歷代書法家所敬仰,作為所有書寫者臨摹的典型字帖。就這篇“遒媚勁健、絕代亙古”的序文從中體現了他很多的書法風格千變萬化,奇測多姿,一個“之”全篇各有姿態,無一雷同,用筆以中鋒為骨,藏鋒露鋒含蓄畢露,互相銜接,或大或小,隨手而出,蘊藏著作者深厚的筆墨技巧及高深的文化底蘊。

王羲之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之家,從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書學薰陶,七歲就開始學書法,“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也受到衛夫人的真傳書風,使王羲之書法有了姿媚風格和變古不盡的地方。後又學習鍾繇、張芝等書法家的字體,讓他的書法又融入了新的特點筆勢,具有委婉含蓄,遒美健秀的風格。

王羲之的書法被推崇及地位的確立是從南朝梁開始了第一次學習高潮,第二次在唐朝,唐太宗李世民酷愛王羲之書法,極度推尊,從此王羲之在書學史上至高無上的地位被確立並鞏固下來,唐宋元明清沒有哪位書法家不臨摹他書法的,這樣也可以看出他的書法風格收到後人一致好評。

王羲之的書法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賦》中:“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來讚美,傳說王羲之小的時候苦練書法,日子久了,用於清洗毛筆的池塘水都變成墨色。後人評論說:“飄若遊雲,矯若驚龍”、“龍跳天門,虎臥凰閣”、“天質自然,丰神蓋代”,因此被後人尊稱為“書聖”。唐太宗李世民倡導王羲之的書風,他親自為《晉書》撰《王羲之傳》,蒐集、臨摹、欣賞王羲之的真跡,《蘭亭序》摹制多本,賜給群臣。在中國書法史上,帝王以九五萬乘之尊而力倡一人之書者,僅此而已。宋代姜夔酷愛《蘭亭序》,日日研習,常將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雲:“廿餘年習《蘭亭》皆無入處,今夕燈下觀之,頗有所悟”。歷時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門,可見釋讀之難。一千多年來無數書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釋讀臨摹過,何嘗不想深入王羲之的書奧,但最終只能得其一體而已,《蘭亭序》可以說是由傑出的書法智慧所營造成的迷宮。

王羲之書法對書法界的影響,只看張旭的一句話就知道:“自智永禪師過江,楷法隨渡。永禪師乃羲、獻之得其家法,以授虞世南,虞傳陸柬之,陸傳子彥遠,彥遠僕之堂舅,以授餘”。這句話包括了唐代幾乎所有的大書家。張旭後來將這種楷法傳給了顏真卿,以楷書四大家與宋四家為首的後起之秀之所以能在王羲之後期有如此大的成就,根本原因都是學王羲之的書道,誇張的說中國自東晉以來的書法只能分為王羲之前期和王羲之後期,他不但將鍾繇發明的楷書和張芝的今草發揚起來,其流傳的《十七》,《黃庭》,《蘭亭序》,在書法史上的地位永不可超越。

王羲之的字是剛柔兼濟,剛強之美和陰柔之美二者是組合得非常好,恰到好處。後世張旭、懷素書法如果沒有王羲之的字比較,他們的字就是完美的,但一旦和王羲之相比,就發現他們剛烈之處太多了,過於激烈,中和之美差了一些。還有用王羲之的高度來看待顏真卿,發現顏真卿的字稍微粗野了點。用王羲之的高度來審視歐陽詢,歐陽詢稍稍板滯了點,特別在行草書方面,稍微板滯生硬了點。用王羲之的高度來審視趙孟頫,趙孟頫稍微圓熟了點,方筆少了一點,陽剛之氣稍稍弱了一點。所以用王羲之的高度審視其他書法家,都似乎感到某種不足,儘管後來的這些大家也都是一領風騷數百年,但面對王羲之,都得面北稱臣。

個人愚見不當之處請斧正!

  附:二十多年前臨的馮承素摹本《蘭亭序》。



書法家王曉平


首先是上有所好,歷史上所流傳下來的名作,都是在後世的名人推崇下達到宣傳之目的。王羲之書聖確立的原因和唐太宗李世民有很大的關係,主要在於唐太宗非常喜歡王羲之的書法,並親為傳記,將蘭亭序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死後還將蘭亭序隨葬。

再者蘭亭序確有自己的長處,書法於微醺中寫出,行雲流水,遒美飄逸。特別是之字書法,共有21種不同形態,形態迥異,各有特徵。後世都難有如此各具形態的書法大集。,為王羲之書法之巔峰之作。

再有永字八法是後世書法的用筆法則,據傳創始人最有可能是王羲之。此亦為王羲之書聖的原因之一。











繼續想設計工作室


王羲之的書法地位是在唐代確立。

王羲之在中國書史上做了哪些貢獻呢?

一.改革完善楷書.鍾繇的楷書,左波右磔,仍存隸意。大家都學鍾,王羲之也不例外.到後來王羲之的楷書中融進了蔡笆,邯鄲淳,曹喜張昶等人的筆意.楷書只有到了王羲之才真正脫胎換骨,清新入體,是"文字楷書"便成了"書法楷書"。

二, 整理確定草書.漢末到魏晉,草書應用廣泛。王羲之在繼承張芝草書的基礎上,融合了民間草書的新意,豐富了草書的表現藝術,清新流暢,飛躍跳動,內涵豐富,精神絕佳。所以今草和章草在"二王"時期才真正確立。作品主要有《十七帖》,《初月帖》等。

三,豐富開創行書。傳說劉德升創造了行書,但沒流下來.真正的行書開創者應該是王羲之。他的行書既合乎法度,又不呆板,安詳從容,流暢清新,充分體現了晉人書法尚韻的特點。其代表作《蘭亭序》,《喪亂帖》等。

四,他的書論是中國古代書學理論的經典之作,古代多少書法家都是以王羲之書論作為主要教材來學習書法和從事書法創作的。

王羲之書法,諸體皆精,尤以行草名世。人評其書法,“飄若遊雲,矯若驚龍”,“龍跳天門,虎臥鳳闕”。他的書法在東晉初年就極為顯赫,影響巨大,從蘭亭作序一事就可窺見一斑。他 是東晉初年,有才能,有思想,有政治眼光,有作為的重要歷史人物,他的得意之作《蘭亭序》成了流芳千古的不朽之作,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王羲之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王羲之書聖地位的確立,有其演變過程。南朝宋泰始年間的書家虞和在《論書表》中說:"洎乎漢,魏,鍾(繇),張(芝)擅美,晉末二王稱英,"

右軍書名蓋世於當時,而宋齊之間書學地位最高者則推王獻之.改變這種狀況的是由於梁武帝蕭衍推崇王羲之,他把當時的書學位次由"王獻之一王羲之一鍾繇,轉變為"鍾繇一王羲之一王獻之"。歷史上第一次學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在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極度推崇王羲之。他不僅廣為收羅王書,且親自為《晉書-王羲之傳》撰讚詞。認為王羲之書法"盡善盡美.”其餘區區之類。從此王羲之在書學史上至高無上的地位被確立並鞏固下來.宋,元,明,清諸朝學書人,無不尊晉宗“二王”,唐代歐,虞,褚,顏,柳。五代楊凝式,宋代蘇,黃,米,蔡,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歷代書學名家無不皈依王羲之,清代隨以碑學打破帖學的範圍,但王羲之的書聖地位仍未動搖。"書聖\

墨子閣書法 壽文


王羲之在唐代確定書聖地位。以後無人可及。



趙富忠筆名破石


老跨鬥直白說:

中國的歷史,中國的書法到了唐朝,都進入了一個空前的繁榮!

而作為大唐盛世的帝王李世民非常推崇王羲之的書法,所以說,再好的文化藝術,沒有人,沒有重要人物的推廣,也很難傳播開來的。

作為帝王的李世民的書法,我覺得也非常棒,代表作是晉祠銘。



老跨鬥


說的王羲之的字。我們先討論討秦始皇的焚坑儒。車同軌字同體。任封建王朝統治的最大特點就是,高度集中統一。

從文化思想上是封建王朝首先著手的事情。在唐朝之前。王獻子。張芝 都要比王羲之有名。

而李世民取得了前下。作為封建帝王他也不例外。這也蘭亭序為什麼沒有真跡的原因。與其說來說蘭亭序成為最高。不是說帝王術的作用。

一本蘭亭序降伏了天下讀書人的心,王羲之的地位能不高嗎?



半坡居士趙武寧


王羲之的書法被推崇及地位的確立是從南朝梁開始了第一次學習高潮,第二次在唐朝,唐太宗李世民酷愛王羲之書法,極度推尊,從此王羲之在書學史上至高無上的地位被確立並鞏固下來,唐宋元明清沒有哪位書法家不臨摹他書法的,這樣也可以看出他的書法風格收到後人一致好評。


餘靜書畫


唐太宗是其中之一…但晉朝士大夫中有一波文化熱潮,這與漢朝沒落之後的文化復興有關,加上王羲之師從衛夫人在當時朝野已有名望,淝水之戰後晉朝得到了較長時間的安定,人心思穩,王做了右軍後,士族官貴清明大興文化產業,一時洛陽紙貴,可知文化復興其勢之盛,書法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必然大有作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