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医生,你愿意让你的小孩学医吗?

郑医生17

作为医生到底会不会让自己的孩子继续走向医学这条路,这在现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先聊一聊自己为什么会学医,我相信很多人学医是基于以下的一些可能性,首当其冲的原因,可能自己从小长大的环境中,其中有某个亲戚或者是朋友,身染疾病,然后给自己带来一些深刻的印象,自己希望通过学医的方式来解除亲人或者是其他人的一些痛苦。

比如说我有一位来自四川汶川的同学,他当年学医就是因为亲眼目睹了当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情形,于是乎,他报志愿的时候,只报了医学一个志愿

不得不说,随着我们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现在人可以选择的行业真的是非常非常的多,比如说进入外企当白领,哪怕是从基层做起,都有进展的空间,比如说如果家族有一些生意可以试着做生意,或者直接接管家族的一些企业,比如说考入公务员,到政府机关工作,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总而言之,每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愿去选择不同的工作岗位,而且获得很不错的报酬

医疗医生这个话题最近在这十年在互联网上是很火爆的,其实重要的一个原因呢,就是有一些医疗的纠纷,还有医闹的事件,让我们更加多的关注了这个领域的一些新闻

医生的工作是很辛苦的这个事事实,但是哪一项工作不辛苦呢?所以的话,我觉得这个事情重点还是看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每个人的学习能力,还有他的体能条件,如果他愿意从事,如果他能够尝试,那么他就去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没问题

如果他本身的兴趣爱好或者是能力特点,是倾向于可以发展另外的职业的,那么也不用强求。


白衣奶爸

目前

本人是一名麻醉医生,从事临床麻醉工作已经二十多年了,工作之余有时候也会问自己,会让自己的孩子学医吗?

我个人认为,父辈的人生经历可以给孩子作为参考,但不是唯一的依据。

如果从当今中国医疗现状看,确实,目前医患关系日益比过去更紧张,临床医疗工作更繁重,医务人员的待遇与他们的付出不成正比。

今年香港高考放榜,6位“高考”状元全部选读医科,这和內地高考状元无人报读医科形成强烈的反差。香港的医科号称神科,录取标准极高,能入读医科的都是同辈中最优秀的同学,从过去五年诞生的27位高考状元中,有16位选择了读医科。而反观內地,2016年内地22个省份的36位“状元”中,更是无一人选择医学,1977—2016年中国大陆各地区省级高考状元中仅仅1.31%选择了学医。今年我们还不知道有没有、有多少状元报考学医。

为什么会这样?

反观中国大陆医生,据医米调研,中国医务人员平均年收入(税前)为5.97万元,调研样本对象中41%来自县级市县域,24%来自于地级市,5%来自特大城市,应该说这个数据比较客观,具有代表性。

一个最低年薪是60万元,一个是5.97万元,二者真是天壤之别。

下面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新闻。

按照世界惯例,医生收入是社会平均收入的3—5倍,而我国医生平均收入只是社会平均工资大约1.2倍。

也许有人会说,你们医生比农民工收入高多了,还不知足?我只能无语!

一个医生的成长周期是多长?培养一个医生需要多少成本?仅仅在时间上,高中以下和其他专业相同都是12年,再加上,大学5年+硕士3年+3年博士+3年规培+3年专培,全部完成了已经是35岁了,可是。我们的规培生还拿着一个月3千元的工资,一个30几岁还不能成家立业甚至还养不活自己的人,试问,作为父母,你忍心吗?再看看其他专业的人们在同样的年纪,他们早已独当一面了。

有调查表明,近90%的医务人员不让自己的孩子学医。虽说如此,本人并不是十分反对孩子学医,主要还是看孩子自己的选择,也许,再过十几二十年,中国的医改成功了,医患关系改善了,医务人员待遇提高了,行医环境安全了,说不定到那时候,医生就成了香饽饽。


麻醉超人钢铁侠

我就是医生,我也有时问我自己,会让自己的孩子学医吗?

首先是不干涉孩子自己的选择,但可提供自己的建议和看法。中国的孩子总体上自理的能力比较差也没有想过之后要干什么,因为我们没有国外的对择业观念的教育。

学医究竟怎么样?

我觉得学任何东西,只要是自己喜欢,努力去做和坚持,都能有一个好的结果。

怕就怕在上班之后混日子,不努力,不坚持。老话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中国人都想找一个金饭碗,进去后一辈子就这样了。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那也没意思。一个懒惰的年轻人,不在大风大浪中闯荡,去经历很多事,天天就想着衣来张手,饭来张口,有什么意思?做一些自己没有做过的事儿,虽然很困难,但收获的内心的丰富。

对于学医,有好的一方面,也有不好的一方面。

医学是一门技术含量非常高的专业,一个人需要毕业后看病人,摸爬滚打十年,才能有资格说会看病,也见多了生死和社会万象。

如果在辅以一定的人文背景,会对这个社会和人性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很多大家,其实都是学医的,比如孙中山,鲁迅等。

医生也是一个对心灵回报很高的行业,如果你乐意帮助人,你会很喜欢这个行业。

但医生很辛苦,也不怎么赚钱,想过小资的生活,医生就不适合。因为太累,压力太大。

国家让医生背负的压力太大,希望每个人都是活雷锋,大科学家,最好家人都不管,一心扑在事业上,这其实就是反人性的。要不你看最美医生,其实都是最惨医生。都是孩子病了没人管,父母去世了回不去的事儿。

当然,学医可以不干医。现在我看不当医生去企业的人,混的都不错,这其实都是在当医生期间的收获。

你学医,可以不当医生。你不学医,基本没有可能当医生。

当医生,很累。但你从事其他行业,要做得好,你以为就轻松吗?

我究竟支不支持孩子学医。我呢,孩子愿意学,我支持,孩子不愿意学,我也支持。

嗨!和没说一样。


杨进刚

我从接触医学开始,到目前工作8年,起初我自己是不愿从医的。没有为什么就是不愿意当医生。

现在慢慢的发现,自己一无所长,只会当医生,治病救人。

社会弥漫的思想:“医二代不愿从医”,“医生不要子女从医“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医疗现状,但是不代表未来。


我在ICU,每天陪伴着患者,共同面对生与死的的考验,在ICU的每一天都上演着这种生死营救。

“康医生,12床病人大咯血,血压下降……”护士站又传来了紧急抢救的呼叫!经过一轮紧锣密鼓的抢救,在大家默契的配合下,患者情况稍稍稳定……

一次又一次的把患者从死神镰刀下抢救回来。数不清的日日夜夜的通宵加班,也数不清的紧急抢救,虽然也有患者最终再没有醒来,让人揪心,但是成功的抢救都让我对这份神圣的职业充满了敬畏之心,内心里满满的都是成就感。

更多的自豪感,来自我儿子,他每次都非常自豪的说,我爸爸是医生!

我曾经也不希望自己的小孩学医,不要像我们每天写不完的病历,加不完的班……

国内紧张的医患关系,与医生不相称的收入与社会地位,较其他行业更长的学习过程,使得我不希望这种情况出现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我希望他能走一条不那么曲折坎坷的路。

然而,现在觉得考虑这些为时尚早,孩子兴趣所在,如果愿意从医,还是会鼓励孩子学医,希望做一名优秀的医者。为人父母,应该尊重他的意见,并尽自己所能的去帮助他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救死扶伤,为医学事业做贡献。

就算将来医二代们将来不从医,起码也应该教会他们基本抢救技能!


重症医生康骏朋

我愿意,毫无疑问。


我是一名胸外科医生,也是一名刚出生小奶猫的父亲。


1. 首先,不能以现在的医疗环境和医患关系来评估10年甚至,20年后的情况,也许在那个时候,技术的进步将使系统、机器和更先进的设备取代大部分的人工,而让医生还原他们真正应当进行的职责,这在可预见的未来很可能会实现。


所以让孩子能够在一项快速发展的领域当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简单地说,要以动态的思维去看待这个行业,而不是仅仅关注当下医生的苦大仇深。


2. 学医不一定代表做医生、护士等等,学医能够让人科学地理解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疾病和身心状态。因此学医之后,你会对生命有重新的认识,你会重新定义生命,爱和工作。同时,医学生涯会让你的心智更加健全,你通过和不同的患者打交道,能够学习如何更好地和他人相处。这样丰富的精力能够让他在任何工作当中游刃有余。


3. 学医的人,本性一定不会太坏,无论怎样,他一定会努力为了他人的健康去拼搏,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孩子他可以选择伟大,也可以选择平庸或者金钱,但是如果他选择医学,我会支持。


4. 学医也要看家庭,作为父亲的我可以给他更多的支持和建议,可以对他的职业生涯提供帮助。虽然说孩子的职业生涯要靠自己。但是如果家长在关键的时候,或者考学失利的时候能够帮助一把,又有哪个家长不愿意帮助呢。再虎妈狼爸,也希望他能幸福吧。


肿瘤学狼医生

急诊医生的生活,只有白班、夜班、睡觉准备上夜班,或者下夜班睡觉,没有周末没有黄金假期。

孩子现在 9岁,目前的理想是要做医生,并且要做急诊医生。

哈哈

因为孩子在4-5岁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睡觉前最重要的亲自活动就是:睡前急诊室故事。

孩子每天听得津津有味,对急诊室里如何拯救生命 、解除病人痛苦,有极大的兴趣。

后来我很多次在外做急救讲座、急救培训,他会跟着我,做个小帮手。

现在,要问关于现场急救的一些问题,我想他的水准会超过90%的成人吧。

但孩子将来是否学医,其实做父母的很难真正主导,只要孩子喜欢,做医生也未尝不可,20年后,国内的医疗环境将会得到极大改善,毕竟在所有发达国家和地区,做医生都是一个不错甚至很好的选择。

再者,即使学医,也并非一定要做临床医生,很多医学研究、教学的职位也不错,甚至医科毕业进入其他相关行业,也可以发展的很好,例如一些医药公司。

无论学习什么,都应该深入一个领域,形成自己在垂直行业的竞争力,那么孩子将来都值得期待。

更多急救,关注@急诊夜鹰

急诊夜鹰,急救科普作者,夜鹰急救训练营创办人。


急诊夜鹰

首先医患关系紧张,医生的人生安全无法保障。近年来经常有报道杀医,伤医事件,已经有数十位医生倒在血泊之中,杀医,伤医事件深深的刺痛医务人员的心,如果连最起码的人生安全都得不到保障,这样的职业怎么可能有吸引力,谁会让自己的子女送进这样一个连人生安全都无法保证的行业,我想多数人都是不愿意的。

第二学医周期长,投入成本大,收入低。现在医学院最低5年,硕士8年,博士11年,比其次职业学习周期长,况且出来后还要参加规范化培训,又得3年。基本上要30岁以后才能正式上班,投入了大量时间和金钱,但工作后待遇确非常低。这样高投入,低回报的职业越来越没有吸引力,特别是优秀的人才。在国外医生是个高收入群体,虽然投入大,但回报也大,很多优秀的人愿意从事医疗行业。

第三工作忙碌,压力大,休闲时间少。选择做医生意味着忙碌,全年无休,写不完的病历,看不完的病人,做不完的手术,是目前医生的工作状态,经常报道医生过劳死,带病上班就是最好的佐证。所以吃不了苦的人是很难坚持下来的。


生命所系,健康相关。医疗本应该是一个高尚的,高回报的行业,但在目前的中国,医疗行业没有一点吸引力,优秀的人才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对整个医疗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希望有一天这种现象能得到改善,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选择做医生。



小小柳叶刀

看了很多答案,绝大多数都是一直在临床工作的同行的答案。我相信他们的答案是非常真切的,然而,这样的真切却容易因为缺乏比较而有失客观。



愿意与否”涉及主观价值判断,而主观价值判断由于缺乏足够多客观的标尺,只有在比较中才能得到最客观的回答


我在比较之后的回答是:愿意。


医患关系紧张,医生压力大,收入减少?

我得承认,我并没有调查数据,我只讲自己的亲身感受与周遭所见。


1、医患关系紧张?


我不否认,我曾经因为把“治”念成“zi”而被病人狂吼“什么zi啊,是zhi明白吗?会不会说普通话啊?”;也曾因为专业的坚持被病人指着鼻子骂没医德;还亲眼见到同事因为没有及时回答患者咨询提问而被扇耳光。我也曾经因为听到同行被患者伤害而愤愤不平。


然而,我们真的要下这样一个结论:医患关系紧张?


从我个人角度,我无法认同。我也不知道这样一个结论从何而来。紧张应该也是一个比较级的概念。至少在我工作的近10年中,我并没有感觉到医患关系变得更加紧张。


应该说,绝大多数病人都是非常善良的,他们对医生不敢说是毕恭毕敬,至少也是彬彬有礼的。


诚然,因为人群素质的提高,医疗知识获得趋易,健康关注度的提升,现在已经不是患者对医生言听计从的时代了,患者往往会要求更多的知情权,这的确会增加医生的工作量。但这跟医患关系紧张是没有关系的。


2、压力大,收入少?

压力大,我承认。医疗涉及人命,而医学本身的局限决定永远存在因为某个未知而产生严重结果的可能。


因此每个有良知的医生,无论医术如何,我相信都会因为未知的存在而战战兢兢。即使我的专业是推拿,绝大多数时候都不会有严重的后果出现。但是面对每一个具体患者的时候,我仍然时刻提醒自己要小心谨慎。


但是,压力并不是医生特有的。并且当某个未知的情况发生时,患者及家属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给予充分的理解,压力更多来自于医生道德的自我要求,而不是来自于外界。我想这个跟其它行业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任何一个行业,只要真正用心的从事一份职业,那必然会有压力。而适当的压力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那医生的收入少吗?从我的观察体会来讲,我并不这么觉得。



当然,这中间我们谈的收入并不只是合法收入。收入构成问题涉及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分工、组织分配等等方面,在此我们不多赘述。


至于用香港美国的情形来对比中国。我只想说,太幼稚了。


如果国内也像美国一样最优秀的人群才能当医生的话,那么现在的很多医生真的还有机会当上医生?当机械的比较收入数字的时候,我们是否要全面看待所处的环境?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的消费水准能一样吗?


更何况,让最优秀的人当医生是否是一个社会的最佳选择还是一个问题。


综上所述,我不知道在中国当医生性价比高不高,但就我一路走过来的观察而言,性价比肯定不低。


对于很多为医生鸣不平的人们,我很感动,你们真的是很善良。而对少部分嚷嚷当医生累,当医生没有性价比的同行,我也希望他们能有机会走出自己的圈子,更多的对比观察下再决定。


毕竟,我们不能只有立场,没有是非。


谭燚飞不是按摩师

应该不太想

,在外行人看来,医生“工资高”、受尊重、知识水平高,是一个让人羡慕的职业,那为什么有些医生不愿意子女继续学医呢?我们真的了解医生这个职业吗?

医生的职业特点

1、前期投入极大,在所有职业里面,门槛为最高之一,投入产出比极低;

2、工作强度大、压力大、风险高;

3、工作时间不规律,没有固定的休息日,没有时间顾及家庭、夫妻关系和孩子关系,容易悲剧;

4、当前医患关系比较差,执业环境不好;

5、报酬不像外行人以为的那么高,基本不可能大富大贵。

群众的不理解

群众的高要求是医生的压力锅

在广大群众看来,医生是一个精英群体,处在高人一等的位置上。由于这样的认识,自然而然也使得群众对医生的要求比对其他人的要求要高很多。

群众认为医生是不可能出错的,医生不是一般人,如果出错,必然是不怀好意的。

记得一个医生朋友给我讲,中午的时候有个患者在食堂碰到他竟然问他一句“医生还用吃饭吗?”不管这位患者是玩笑还是认真,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群众将医生放在一个凌驾于普通人的高度之上,自然要求也会比较高。

群众的误解也让医生百口难辩

我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

发生在手术室门口,患者家属质问医生,为什么赶来手术室迟到两分钟,医生忙道歉忙安抚患者家属要冷静,患者家属说:“要是你的孩子躺在手术室,你也会迟到吗”……
后来,发生了什么?后来,手术成功了,护士告诉这位患者说医生的儿子昨天刚出车祸死了,医生在悲痛中丢下家人,赶到医院做手术的。那位患者家属许久没有说话,呆呆的看着医生的背影。

不是每个对医生的误解都有化解的瞬间,也不是每个误解都能触动心灵,但是很多群众有时候都站在了医生的对立面想问题。比如,医生开的检查,患者认为就是为了挣钱,而意识不到必要的检查是为了排除疾病,做精确的诊断。

医患关系中群众一边倒

在一般的医患关系中,患者都被自然而然的认为是弱势群体,大家都有意无意的偏向患者一边,使得医生也很无奈,很委屈。

媒体的大肆渲染

在紧张的医患关系中,媒体在很大程度上也造成了负面影响,

有些媒体并没有全面的了解事实,没有公正地看待分析事件,为了引起群众的关注,捕风捉影地发表一些对患者一边倒的评论或看法,影响着社会群众对医生的认识。

法律的不到位

近年来,患者暴力攻击医务人员的事情频频发生:哈医大杀医案、衡阳杀医血案、天津杀医案都震动全国。这是医疗行业的悲剧,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悲剧发生的原因很多,如患者对医疗效果的不满及极端糟糕的心理应激状态、长时间的就医等待、医生的态度不够温和等,但是法律的不到位也脱不了干系。

法律的不健全使得伤医事件所付出的成本比较小,也使得患者本身没有法律意识,更是造成医生一旦受到伤害,没有渠道申诉的状态。

大家都在骂医生的时候,医生没有人出来反驳。因为他们太累了,晚上下班回家,难得歇歇,明天还有无穷无尽的患者,需要保存体力。还有数不清的考试,数不清的文献,要紧跟世界潮流,还要搞科研,哪有时间和心情整天上网发帖。

学医本科五年,学费是别的专业的一倍,辛苦程度是别人的多少倍,别人的大学是怎么混过来的大家都很清楚读硕士研究生三年,不带工资读博士研究生三年,不带固定工资,读出来医生多少岁?30岁,为了这份事业,没有积蓄,没有房子,没有车子,没有老婆,没有孩子,呆在哪个城市还是未知数。

所以如果是自己的孩子,我还是希望他不去学医。


云学星球

这个问题提的好。

我的答案是,分情况。

如果孩子要在中国做医生,那还是打断腿好了。

如果孩子要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做医生,那我是全力支持。

请看美国医生的收入。这是美国医生2017年年薪排行。

其中最低的是35万美元,要知道,美国人民的中产阶级收入也不过是3-15万美元一年。

而美国医生的工作强度呢?

美国采用预约制,大部分医生1个小时只预约1个病人,有足够的医患交流时间,患者满意度比较高。

患者不用当场付费,而是通过保险公司来付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