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給了愛情,我卻與自己《好久不見》

最近鄭凱新劇《好久不見》熱播,有一個場景特別讓人扎心,就是跟女主角同宿舍的一個女孩為了愛情,傍老男人,享受著金錢帶來的快樂,女主角惡狠狠地說了句:“你真是失去了自己了。”

愛情的滋養讓我們彼此溫暖,卻不知道往往甜蜜的背後我們很容易失去自己,這樣的迷失讓我們很困惑,也許就存在在這三點之中。

一、認清自己屬於哪種依戀類型?幡然醒悟吧。

羅蘭米勒的《親密關係》中提到愛情的選擇很多時候是受依戀關係的影響。

依戀關係是心理學的一個理論,是由三種關係組成的,分別是:焦慮型,逃避型,安全型。

每一層關係都是童年記憶的烙印。

《美好生活》都市劇熱播,劇中的小白是徐天的原配,因為小白出軌,徐天離開小白回到國內,可是小白總是戀戀不忘離開徐天。

小白在劇情中通過出軌才發現自己更愛的是老公,在一起的時候不滿足,離開才發現自己離不開他。這種就是焦慮型的依戀關係。

《慾望的演化》裡說:女人總是被抱怨情感太豐富、太喜怒無常,約會階段,30%的男人會抱怨女朋友太感性;婚後一年,34%的男人有這種想法;婚後四年,這個數值增加到49%。

對男人來講,他們不喜歡太感性、喜怒無常的伴侶,因為這意味著他們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猜測女性情緒變化的原因,需要用大量的時間、資源去哄她們,這勢必會耽誤他們的其他計劃。

男人的這種關係就是逃避型的,不太愛親近,不自在。不能完全相信他人。

全部給了愛情,我卻與自己《好久不見》

安全型的關係就是既能夠做到在一起的時候我們是愉悅的,自然的,而不在一起的時候我又不想控制你,讓你快點回來。所有的感情都是相互流動的狀態。

那麼你是屬於哪種類型的,你是否發現自己原來在關係中經常迷失自己,是因為這幾種關係的緣故。

二、我們越害怕成為討厭的自己,就會在愛情裡找到那個討厭的自己。

奇葩說裡有一期講到:我們終將成為討厭的自己。

這句話裡的潛臺詞是我們就是會喜歡那個討厭的自己,如果成為不了,也會在愛情裡去尋找那個討厭的人。

精神分析裡面說到潛意識的我們很容易在小時候認同父母說的話,比如媽媽會說:“你就是個沒有禮貌的孩子,總是罵人。”

雖然表面上或者意識上我們剋制了罵人的舉動,但是很多時候我們潛意識裡就會認同自己的罵人舉動,所以有時候你會發現,你在找伴侶的時候,你就喜歡找罵人的那個。

潛意識裡你需要去經常地覺察內在的感受,是想獲得愛,還是關注,不去排斥內在的感受,讓我們和她處在一起。

學會看到自己,尊重愛情。

三、活出了自己,愛情自然美好。

民國明星胡蝶就是很好地活出自己的例子。她成熟而敏銳地遊走於上層社會,能夠遊刃有餘在家庭和社會之間,盡心照顧孩子和丈夫,哪怕是在遇到戴笠的窮追猛打,依然能夠傲挺於流言之間。

被控制了幾年之後,戴笠空難,胡蝶回到丈夫身邊,他依舊深愛著胡蝶,一起經營著“胡蝶牌暖水瓶”。

這份深情,不是任何人能夠理解的,那份真愛,也只有歷經滄桑過後,才值得細細品味。

全部給了愛情,我卻與自己《好久不見》

《北京遇上西雅圖》裡一句話很經典:我要努力使自己變得強大,隨時迎接從天而降的愛情。

所以再好的愛情也需要有看到自己的能力,沒有看到自己,接納自己,活出自己的能力,也得不到如願的愛情。

總是向外所求,不如從看到自己開始。

愛情不是全部給予,而是在發展自己的基礎上,給予對方。

你是否也在愛情裡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呢?

韓老白:十點讀書籤約作者、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簽約作者、新媒體寫作導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