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荊州曾出土距今兩千多年的軟屍「遂先生」。這種軟屍是怎麼形成的?

查伯


(文章中有些圖片,會引起大家的不適,請小夥伴們謹慎點開)

馬王堆屍體

像荊州市博物館保存的“遂先生”這樣的溼屍,我國共有三具,另外兩具是女屍,分別是保存在湖南省博物館的辛追夫人和連雲港博物館的凌慧萍。這三句屍體共同的特點是,埋葬兩千多年,依然保存完好,四肢可以彎曲,皮膚皆有有彈性。由於馬王推的辛追出土最早,而且名氣最大,所以這一類屍體又被稱為“馬王堆溼屍”。

埋葬的特點

這三具溼屍距今都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其中荊州博物館的遂先生“年紀”最大,死於西漢初年文帝時期,凌慧萍“年紀”最小,葬於西漢末年。雖然早晚有差距,但是都是西漢年間。分析三具溼屍埋藏的墓葬,可以發現有很多共同的特點。

  1. 深埋。漢代一般的貴族墓葬都採取深埋的方式,由於地理環境和氣候的差異,這為古屍防止盜墓侵擾創造了先決條件。

  2. 墓室結構的嚴謹。這三座墓葬的棺槨都非常的複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墓葬的辛追夫人的墓葬,為一槨四館。

  3. 密封性。墓葬填充有木炭、青膏泥,相對封閉性還是較強的,隔絕氧氣,應防止了古屍的過度氧化。

屍體的深埋,墓室結構的嚴密,多層棺槨的保護,以及木炭和白膏泥的密封性,使棺內一直處於低溫缺氧的狀態。這樣的條件可以保證屍體不腐。


愛玩的想公子


作為一名考古愛好者回答一發吧,的確在考古屍上保存完好的乾屍比較常見,比如說發現於新疆小河墓地的乾屍,發現的時候該乾屍臉上的表情都依稀可見。


而且考古發現的乾屍也一般存在於氣候乾燥的沙漠等地區,因為乾燥缺水的環境不利於細菌的繁殖,有助於屍體的保存,反過來在一些炎熱多雨的地區屍體就不容易保存,發現完整屍體的幾率很低,但也不是沒有這種可能,考古史上就在長沙馬王堆墓中發現過保存非常良好的溼屍,也就是題目中所說的軟屍。

1972年考古隊在原長沙市東郊瀏陽河旁發現了一座古墓,後來命名為馬王堆1號墓,在這座古墓中除了發現了大量文物之外還有一具保存非常完好的女性屍體,時逾2100多年,這具屍體形體完整,全身潤澤,皮膚覆蓋完整,毛髮尚在,指、趾紋路清晰,肌肉尚有彈性,甚至部分關節可以活動,幾乎與新鮮屍體相似,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溼屍。後來在墓中還發現了一枚印章,上面刻著“辛追”兩個字,所以考古專家就把她稱為辛追夫人。


辛追夫人不僅僅外表與剛去世無異,甚至內臟都保存得非常完好,在其食管、腸胃內甚至發現了138粒瓜子,可知死於瓜熟季節。

那為什麼在長沙那種炎熱雨水豐沛的地區能有保存如此完好的屍體呢?

其實這並不是什麼不能解釋的神秘現象,而是跟墓地中屍體的保存條件有關。據當時的考古資料記載,該墓室距離地面進20米深,從發掘到看見墓室的棺槨,一共分四層,第一層是封閉墓穴的封土,第二層是厚達16米的夯土層,第三層是以白膏泥為主要原料,經測驗,白膏泥具有很強的防腐作用而且能有效隔斷墓室內外水的聯繫和氣體交換,最後一層則是緊貼棺槨的四周和頂部填充了一層30多釐米的木炭,木炭擁有超強吸附和防潮能力,再一次阻止棺槨受潮腐爛,正是由於層層的密封與保護才能出土保存如此完好的隨葬品。

正是由於比如好的防水密封條件,保證了屍體一下葬就幾乎處在一個防水低氧的環境中,細菌幾乎喪失了生存繁殖的條件,而屍體腐爛的本質就是細菌的繁殖,所以才有了保存如此之好的辛追夫人,考古學家後來經過電腦模擬,還還原了她本來的相貌。



陳蘭香老師


亦文亦物談古蹟藝術:2000年前湖北荊州西漢男屍,為何能不朽?

(感謝邀請,本文約933字,閱讀需時3分鐘)

問題中提到的這具軟體男屍,來自湖北省荊州市江陵區鳳凰山西漢古墓群。自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拔郢後,楚國故城紀南城逐漸荒廢,後變為漢代墓地,不朽男屍就是來自此地。

1、鳳凰山西漢墓群

1973年,墓地開始系統性發掘,多為中小型豎穴土坑木槨墓,有鮮明的楚國文化氣息,墓中填滿青膏泥,棺木雙層,密封性較好,這具男屍來自葬於漢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的168號古墓。

我查閱了當年的考古報告和後續研究文獻,發現古屍雖然頗奪人眼球,學者、專家們的注意力卻集中在了墓中同時出現的西漢遣冊、算賦、租簿等簡牘文獻上,並無人對古屍的成因進行詳盡研究。

2、神秘的“遂”先生

據墓中簡牘記載,此人生前名為“遂”,為江陵陽里人,生前受封為“五大夫”,死亡年齡約60歲,距今有2100多年曆史。古屍保存完整,體長1.66米,重52公斤,出土時四肢尚可彎曲,皮膚皆有彈性,32顆牙齒牢固,內臟器官齊全,甚至連皮下膠原纖維都近似常人,蔚為奇觀。

3、千年屍身不朽之謎

這具古屍發掘於70年代,是我國發現時代最早的一具“溼屍”,他的下葬年代早於後來發現的長沙馬王堆西漢女屍,兩者屬同一類型。古屍自出土後,就一直保存在專用保存液中,依據浸泡屍體和內臟配比不同,分別簡稱為“CPS”液和“VPS”液,其實質是類似於福爾馬林一類的配比試劑。

據初步推論,漢墓古屍保存完好的原因應是密封和防腐液的緣故。但這些僅僅是必要條件而絕非決定因素。

長江沿線曾先後出土過不少楚墓、漢墓,由於地理環境和氣候的差異,墓穴一律深埋,為古屍防止盜墓侵擾創造了先決條件;長江流域的古墓多采用雙層棺槨,外有青膏泥隔絕,相對封閉性還是較強的,隔絕氧氣,應防止了古屍的過度氧化,一定程度上利用屍體的保存;古人略有防腐技巧,使用硃砂、香料等填充棺木,客觀上也起到了殺滅腐敗菌群的作用;屍體長期埋於水中腐敗菌群生長被抑制,皮下及組織脂肪因皂化、氫化作用,也會形成“屍蠟”,對古屍存在一定的保護作用。

當然,以上全部為推測之論,古屍形成必然是諸多偶然因素齊聚的結果,這一點毋庸置疑,也正因此,它才如此神秘莫測,有機會歡迎到荊州市博物館去一覽究竟。

關注【亦文亦物】,實地考察山西國寶,看更多頂級經典文物、古蹟藝術


亦文亦物


荊州博物館有個展廳叫“西漢古屍”,裡面有具已經陳列了33年的屍體,他就是“遂先生”。“遂先生”於公元前167年去世,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1975年發掘這座漢墓,當人們小心翼翼打開那口三重楠木棺槨時,驚喜地發現了保存完好的“遂先生”。之所以稱他“遂先生”,是當時出土時,考古專家從他口中所含的漢白玉印章上發現了他的名字,還知道他的官職相當於五大夫。

“遂先生”的隨葬品中包括玉印、石硯、筆筒、竹犢等日常生活用品,還有一個小型糧倉,一應俱全。還有一支可能是現今發現保存最早的毛筆。除了絲織物被浸泡腐蝕外,大部分隨葬品都保存完好,甚至竹簡上的字跡還清晰可見。有一卷竹簡上的內容引起了考古專家們的注意,是一卷告地府長官的誥文,大致內容為告訴地府的負責人,自己陽壽將盡,即將去地府報道,請予以收留。

“遂先生”的屍體也保存的十分完好,四肢關節能活動自如,皮膚仍有彈性,甚至連皮下軟組織纖維都近似常人,內臟俱全,牙齒也都保存完好。大家都知道木乃伊是一種將內臟全部挖出,填上香料才得以保存完好的古屍,像“遂先生”這種五臟六腑都保存完好、千年不腐的溼屍實在是少見,至今發現的也就他和“辛追夫人”了。“遂先生”比“辛追夫人”年代還要久遠,保存也更完好。


老照片


其實這種情況很多地方都存在,只是沒被發現而已。記得十多歲時我們老家鄰村七十年代改河造田,在一較高的平地取土,挖出一棺木,(距地面大約2至3米,黑亮如新,幾個大膽青年當場開棺,裡面的屍體為女性,很富態,面容象睡覺的樣了一樣,黑色的頭髮,黑綢樣的衣服象新的一樣(聽當地人說此一墳最遲應有數百年。當時那幾個開棺人還把棺木分別帶回家打了木器。當時棺木單層,也沒發現其文填充物,土是紅色的。可見這、種情況與什麼防腐無關,應該與當地的土質有關。當時聽老人講此墳地氣好可幹年不腐。





老貓75138673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廣大的農村興起農業學大寨,到處開山造田平墳場,我村在平墳場的過程中就挖出一墓,墓主人為早清官員,身著官服,用十字鎬挖開套棺時因內為真空,費了很大的勁才打開,開棺的一幕讓全場人驚呆,墓主人不僅軟體,而且象活人睡著一樣,後來頭臉冒白漿後顯慘白色。一農民用鋤頭把他拉起時他還能象活人一樣靠在棺壁坐著。屍下有草木灰,生石灰等,身上飾有金銀玉器和珠寶,其不朽原因應的棺內為真空。按農村迷信的說法是此人“得了地"。這是一個我們村很多人親眼見到的真實事例。


陳育民6


前幾天老公才帶我去看的,聽不可思議的


愛笑的眼睛170043937


據荊州博物館介紹,3日該館一度出現遊客高峰,當天接待遊客近兩萬人次。目前,保存在荊州博物館的男性古“乾屍”名“遂”,系1975年出土於荊州紀南城(即楚故都)東南隅的鳳凰山。據墓中竹牘記載,“遂先生”生活在西漢,是江陵西鄉市陽里人,生前爵位為五大夫,相當於現在的“副廳”級。出土時,他已有2100多歲,其外形完整,皮膚、肌肉等軟組織均有彈性,四肢大小關節亦可活動。


木孑19


不過我並不知道有這回事,抱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