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发源于印度,为什么印度人信印度教?它与佛教有何渊源?

才郎夜看书

一个是众生平等,一个是严格等级划分;一个是对另一个的反思而产生。

要理解佛教,就要理解佛教的起源和发展里程,以及佛教的形成。

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河流域,统治了原有住民。为了稳定统治地位,使用了宗教这一形式来统治社会——印度教便应运而生了。

印度教的出现比佛教要早,印度教更像是奴隶社会的产物,印度教也称为婆罗门教,最著名的就是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达利特。

梵天、毗湿奴和湿婆是印度教的三个神:梵天创造万物,是第一位主神;毗湿奴是宇宙的维持者,能创造和降伏恶魔,为保护神;湿婆是第三位诸神,是破坏者,以男性的JJ为象征,并不断变化不同的形象,具有特殊性的一个教神。

婆罗门是第一等级,以僧侣贵族为主,他们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

刹帝利为第二等级,以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为主,拥有征收各种税赋的特权。

吠舍为第三等级,为雅利安人自由平民,从事农、牧、渔、猎等,必须用布施和纳税来供养刹帝利和婆罗门。

首陀罗为第四个等级,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智能从事农、牧、渔、猎等以及其他低贱的职业。

达特利就是最低等的,被排挤到社会边缘的边缘的人,跟奴隶差不多。

严格遵循龙为龙,凤为凤,老鼠后代只能打洞的规定。啥意思:阶级固化——你是啥,你后代永远是啥!也就说,生生世世子子孙孙没有翻身的可能。比如婆罗门,就算弄一个蠢的不能再蠢的进去,他也是最高等级;最低等的达利特就算是聪明如神,也永远是贱民。

印度教的利益十分的繁琐,教徒崇拜各类型的神,有时候甚至把活人当作祭祀品。大家可以看看阿米尔汗的电影《我滴个神》。

印度教讲究划分等级,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而佛教的教义和它恰好相反。

后来产生了沙门思潮,沙门思潮的基本教义是和印度教对立的。沙门思潮对婆罗门(印度教)思想进行 反思。

佛教是沙门思潮的一个典型代表,王子释迦牟尼对社会的生老病死各种痛苦的思考,最终再菩提树下开悟。

佛教讲究的是万物平等。很明显和婆罗门是对立的。

在阿育王时期,20%的印度人信奉了佛教,可是后来佛教产生了密宗,再小众范围内传播,不进行大众化传播。而印度教趁机大力发展,所以现在印度佛教几乎没有,不仅仅是佛教自身的原因,还有就是社会利益统治者更喜欢印度教。

佛教也继承了印度教的轮回因果之说,在佛教里有很多和印度教相同的地方,但是根本教义却是相对立的。

直到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佛教的教义天然和中国的文化理念有共同点——平等。

战国时期就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骨子里是人人自由平等的理念。佛教在中国文化土壤上终于能够生根,并且汲取到了中国文化的营养。

佛教起源于印度,但是兴盛于中国,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了1000年的融合,大量的社会精英对佛教进行修正,融入了大量的儒家思想、道家文化等等,在中国才形成了儒释道三者互融互通的局面,中国佛教(禅宗)巨大的影响力,像不杀生、不吃肉等也是在中国形成的,成为了全球佛教的一大基础力量。


嘟嘟读读

佛教发源于印度,为什么印度人信印度教?它与佛教有何渊源?


先来解释一下印度,现在大多数中国人对印度的认知是南亚地区的一个国家。其实,这种对印度的认知是不全面的!

印度”一名的由来解释有很多,广义上的印度,涵盖了南亚次大陆大多数地区。在英国殖民者来到南亚这片区域之前,历史上的南亚地区从未真正的统一过。孔雀王朝和莫卧儿帝国时期在疆域上基本上做到了统一,但并不完全。是18世纪后,西方列强的侵入,主要是英国殖民者控制了南亚地区,今天的印度主要继承了英属印度的遗产,从印巴分治后独立出来,成为今天的印度共和国,通称印度。

历史上,中国对印度的称呼几经改变。西汉译为“羌独”,东汉称它为“天竺”。唐代玄奘则仔细探讨了天竺的名称,放弃了天竺、身毒、贤豆这些名称,而根据当地发音,称做印度。而“天竺”、“身毒”、“印度”等译名皆源于印度河的梵语名(Sindhu),其波斯语变音为(Hindu)、希腊语变为ινδία(India),龟兹语Indaka。

佛教的发源地,更准确的说法是发源于南亚地区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六世纪,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由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

在佛教创立的过程中,吸收了许多古印度宗教婆罗门教的内容。而婆罗门教随着时代的发展成了印度教的前身。印度教与婆罗门教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其教义基本相同,都信奉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神,主张善恶有报,人生轮回,轮回的形态取决于现世的行为,只有达到“梵我同一”方可获得解脱,修成正果。因此,印度教也称为“新婆罗门教”,前期婆罗门教则称为“古婆罗门教”。印度教是在二世纪从婆罗门教信仰产生出来的一个新教,并且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当时印度上层人物王孙贵族的支持。

所谓“印度教”是存在于印度本土上的宗教、哲学、文化和社会习俗的综合称谓,它的信仰、哲学、伦理观点等复杂多样,甚至相互矛盾。印度的社会等级、集团和不同的文化阶层有着各自相异的信仰和实践。这种综合性、多样性使人们很难对印度教的信仰和特征作出公认、明确的定义。

印度教与佛教等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是,印度教直接宣扬世袭等级制度,把种姓制度作为核心教义,要求教徒严格遵守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是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

以僧侣贵族为主的第一等级婆罗门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
以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为主的第二等级刹帝利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
雅利安人自由平民是第三等级吠舍,从事农、牧、渔、猎等,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
被征服的土著居民是第四等级首陀罗,只能从事农、牧、渔、猎等以及其他低贱的职业。

种姓制度规定:各等级职业世袭,父子世代相传;各等级实行内部同一等级通婚,严格禁止低等级之男与高等级之女通婚;首陀罗没有参加宗教生活的权利。印度教就是印度剥削阶级世袭地统治印度被剥削阶段的工具。婆罗门和刹帝利是印度的剥削阶级,吠舍和首陀罗是印度的被剥削阶级。


至于印度人今天为什么更多的信印度教而不是佛教,是有历史原因的!

早期的印度民众普遍信奉婆罗门教,后来在孔雀王朝时期(公元前322~前187),婆罗门教因佛教与耆那教等的广泛传播曾一度衰落。当时的孔雀王朝有一位著名的君主阿育王,阿育王是古代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阿育王的知名度在古印度帝王之中是无与伦比的,他对历史的影响同样也可居古印度帝王之首。阿育王时期,佛教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传播!

后来孔雀王朝末期的部将普舍耶密多罗,于公元前180年篡位建立巽伽王朝后,婆罗门教得到复兴。据记载,普舍密多罗曾举行过两次规模盛大的婆罗门教的祭祀──马祭。继巽伽王朝的伽罗维拉王朝亦信奉婆罗门教,在印度“南北朝”分立时,南方的刹塔瓦汉王朝(前281)及案达罗王朝都奉婆罗门教为国教。他们编纂法典,推行种姓制度,举行大规模的祭祀。4世纪笈多王朝崛起后,婆罗门教文化空前繁荣。在笈多诸王统治时,编纂了很多经书、吸收了大量的民间信仰,融合了佛教、耆那教甚至、的思想内容,崇拜“三神一体”的梵天、湿婆和毗湿奴,并且根据对主神的崇拜创立了各种教派,建立了寺庙等。这样,婆罗门教就完成了向印度教即新婆罗门教的转化。

印度教和佛教一段时间内在印度不分上下!可是印度的高种姓阶层也就是雅利安人游牧民族,为了奴役印度土著居民,继续保持所谓的种族优越性;在印度教里增加了所谓婆罗门刹帝利等几大种姓是梵天所舒于的优越子民,大力炫耀印度教,而首坨罗贱民等是梵天脚里生出的,天生就是为婆罗门,刹帝利服务的!由于推广力度非常大信仰的人很多。而佛教则宣扬平等,当然是印度高种姓教徒所无法忍受的。所以会被排斥,逐渐被主流社会边缘化!总之,印度教符合印度高种姓利益,而佛教则破坏这种利益分配,所以佛教就被抵制甚至逐渐的退出。

再有一点,从社会经济角度去看,佛教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印度的发展传播中受到了比较大的阻碍。由于佛教的广泛传播,供养系统出现了一个大问题。大量出家人成为一个社会阶层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就是以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条件看,无力承担供养这么多非生产人口。佛教成为印度社会的一个负担,他就必然无法在印度维持下去,必然会被其他形式的宗教所取代。总的来说,由于佛教自身的原因,佛教在印度宗教发展史上就成为一个承前启后的宗教阶段。从整体上看,印度宗教兴衰是经过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这样三个大的阶段。佛教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先是继承和汲取了婆罗门教的合理部分,并在这个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教义,由此奠定了佛教的地位。然后佛教的发展和自身的不足同时也为印度教的兴起提供了基础,佛教这些不完善和不足,导致了佛教在印度的消亡。所以,佛教虽然盛行于印度,但最终在印度没有流行下来。从印度佛教史可以看出,伊斯兰入侵是印度佛教灭亡的直接原因。

根据印度史的记载,入侵者对于原印度佛教徒,尤其是出家比丘,给予了“要么改信要么死”的对待,印度佛教才会被如此“一刀切”地灭亡。佛教的传播,其实主要仰赖于僧团。而原有僧人既被杀灭,新人不敢出家做和尚,佛教遂渐渐在印度根绝。

四个印度佛教灭亡的原因:

一、支持佛教的政权崩溃倒台,二、伊斯兰教势力大举入侵,三、受得印度本地宗教——印度教的排遣,四、佛教的思想太出世化或太学术高层化、不能与社会底层人群结轨。

第一因素:印度佛教自从佛世就得到了频婆娑罗等贤王的大力支持,后来的孔雀王朝的贤王——阿育王、贵霜王朝中的迦腻色迦王、笈多王朝的帝日王、还有戒日王及后来的波罗王朝的大力支持,让佛教在印度得以发展于社会而无阻,曾经都达到顶盛时期。但是世事无常,一再支持佛教事业发展的波罗王朝经过几百年的执政后,因国力军力渐渐衰退,最后被入侵印度的伊斯兰教军队势力打败而崩溃,随着佛教就面临着被反佛教的政权严重打击、破坏,最终让佛教在印度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第二因素:伊斯兰教军队大举入侵印度,据历料记载,公元12世纪末,伊斯兰教大举攻入印度的比哈尔(即佛教的中心地带摩竭陀)和孟加拉一带,以圣战为由的伊萨教徒无恶不作,大举肆意的破坏、洗劫、烧毁了当时印度佛教的四大寺等所有佛教寺院,此时的僧侣要么被杀,要么逃跑,要么还俗。据明代西藏史学家多罗那他说:超岩寺最后的座主释迦师利最后跑到了东孟加拉,经过三年后前往西藏;这标志着在印度佛教在本土没生存基地,并且导致佛教在印度消亡的最主要原因。

第三因素:由印度教学者商竭罗,重整《吠陀经》,大力宣说梵我合一之思想,反对佛教的无神论,并在当时印度建立起四个基地,和仿照佛教僧团成立了“十个教团”的印度教组织,势力日长,渐渐普及印度全境,他们的思想被社会普遍人群所接受,从而形成了印度在民间流传的主流文化,最终也成为佛教最有力的反对者和破坏者,他们主要是破坏佛教的再生资源,或佛教的社会资源。

第四因素:由于佛教身为出世间的宗教,拥有与社会一线割开的教团组织所致,佛教虽拥有如那兰陀,超岩寺那样巨大的僧院,封闭式的高级僧院学府只适合于僧人及当时社会名流学习之用,此法必然脱离于基层社会而得不到社会的爱戴与支持,形成佛教孤立无缘的局面,因此教团势力缩小,对社会的影响力也日益减少,渐渐的被社会所淘汰。


印度教为什么在很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在印度的影响超过任何宗教呢?除了吸收各教经验、革新教义和有理论作指导外,还有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种姓制度广泛、有力地支持着它。印度教教义规定:教徒必须是一定种姓的成员并遵守有关种姓制度的规则和习惯,印度教维护种姓制度。因此,它自然得到坚持种姓制度的成员们的支持。

第二、印度教教义有很大的伸缩性,因此适应性很强。一些地区的地方神本来只有地方的独特性,不属于印度教,但一下子即可解释为印度教一个主神的化身或仆从,就把它也归入了印度教。

第三、支持各国统治集团,因而也得到各国统治集团的保护和支持。印度教教义宣扬,人的行为道德与否,要看与统治阶级法律要求是否相合,宣称每一个人都要按照法律对于不同人的要求行事,完成自己的社会职责。这对维护各国统治集团是有极大帮助的,所以它也就得到了统治集团的支持。

第四、印度教把自己植根于印度封建社会之中,容易被人们接受。印度教除社会既成关系外,对其信徒几乎并无其它宗教束缚。


由于国内对印度教介绍和传播的内容不多,更多的信息需要更多的人去关注和分享!

不管怎样,都要对别人信仰的宗教报以尊敬和包容,宗教信仰是每个人的自由!



镜头下的世界观

这个问题实际上包含三个内容,第一是佛教在印度的衰落,第二是印度目前的宗教信仰状况,第三是印度教和佛教的关系。

佛教在印度的衰落,要从内外两个方面来看。内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僧团的分裂。佛陀去世100年之后,僧团分裂为上座和大众两部。之后两部进一步分裂,形成了数十个大大小小的部派。公元前后,大乘佛教兴起,将之前的佛教贬称为小乘佛教。分裂导致佛教的势力分散,为之后的衰落埋下了种子。第二是在发展过程当中,佛教为了迎合统治者和民众需求,日益婆罗门化。但并没有扭转衰落的趋势,反而导致信徒最后被婆罗门教吸收。

外部的原因有三个。第一,没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佛教在印度的发展,非常依赖政府的支持。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和贵霜王朝的迦腻色伽王,对佛教早期的发展有重要贡献。但是之后,再没有出现这样能够以强大国力为基础推动佛教发展的国王。第二,婆罗门教的复兴。婆罗门教是印度最传统的宗教,历史比佛教更为悠久。在民间的基础最为深厚。公元八世纪左右,著名婆罗门教学者商羯罗系统化地批判了佛教思想。此举振兴了婆罗门教,也沉重打击了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婆罗门教由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来被称为印度教。第三,伊斯兰教化的北方游牧民族入侵。这是对佛教发展的最后一击。此时印度佛教发展已经式微,在政府的宗教围剿政策下很快灭亡。

印度目前的宗教信仰状况是比较驳杂的。印度教是主体宗教,信众约占印度总人口的七成左右。伊斯兰教是第二大宗教,信众约占总人口的两成左右。其他各大宗教合起来约占一成。其中佛教徒的数量不到1%,且大部分兼信印度教。这些佛教徒都是近代以来,周边国家佛教回传至印度收拢的信徒。

佛教和印度教渊源很深。首先,两者文化同源。都是古代印度文化的产物。两者的经典当中有很多同样的概念和事物。其次,佛教最开始是作为婆罗门教的反对者而形成的。比如佛教的众生平等观念,实际上是对婆罗门教种姓制度的批判。最后,两者在发展过程中,既相互斗争,也相互借鉴。佛教发展的中后期,大乘佛教,尤其是密教,吸收了大量的婆罗门教的仪式仪轨。而婆罗门教的复兴人商羯罗,也吸收了大乘佛教代表人物龙树的思想。


zyb38537240

首先纠正一点,佛教起源于尼泊尔,从印度开始盛行。

对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 第一,佛教的特有的修行方式应该是佛教在印度消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释迦牟尼佛规定出家人不得从事生产活动,只能靠乞讨维持生命.这当然是出于如何更好地进行佛家修行的的考虑.有他的合理性.但是从社会经济角度去看,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出家人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阶层时就会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就是以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条件看,无力承担供养这么多非生产人口.佛教成为印度社会的一个负担,他就必然无法在印度维持下去,必然会被其他形式的宗教所取代. 实际上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同样也遇到了这个问题.佛教在唐朝的传播相当广泛,但也遇到几次朝廷主动发起的大规模的"灭佛".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和佛教随着佛教信徒增加而社会负担也在增加,同时社会矛盾也在激化有直接关系.朝廷为了化解社会矛盾,只能限制佛教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佛教在以后的发展中,主动废除了释迦牟尼佛的这个规定.现在任何一个佛教寺院都把僧侣从事劳动作为必须的功课,而且设立在偏僻地区的寺院,僧侣则必须从事农业劳动.这在印度佛教是不可能的. 中国佛教以自食其力为生存之道,是中国佛教传承下来并融合于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印度佛教则没有改变,最终为印度社会所排斥. 实际上还可以举有一个现实的例子.我国西藏地区为佛教密宗的传播地区.密宗的僧侣是不从事生产的.而根据历史统计,西藏地区在唐朝时人口为一千多万,而到上个世纪初,人口只有一百多万.而且与这一百多万人口相对的是一个庞大的僧侣阶层和一个停滞在农奴社会的社会形态. 第二,早期佛教的教义是不完善的,印度对待这个不完善的方法是将佛教淘汰,而中国则将佛教教义完善. 这个实际不用更多解释了.一般宗教学者都公认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中国佛教的禅宗的思想,完成了佛教的最高发展阶段.换句话说,也就是中国禅宗的思想代表着佛教的最高阶段. 但在印度,实际上是没有人从事对佛教理论的发展工作.无论是大乘佛教或者是小乘佛教,都停留在对佛经的解释上.这种在理论上停滞的状态必然无法抵御新的宗教的产生. 佛教教义中这些不完善的问题至今也没有完全解决.比如佛教的六道轮回理论无法回答为什么现在人口越来越多的现象.人们无法理解今天这么多增加的人口是从哪道轮回来的.再比如出家人与赡养父母义务之间的矛盾问题.出家人以化缘乞讨为生,如何赡养父母呢? 总的来说,由于佛教自身的原因,佛教在印度宗教发展史上就成为一个承前启后的宗教阶段. 从整体上看,印度宗教是经过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这样三个大的阶段.佛教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先是继承和汲取了婆罗门教的合理部分,并在这个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教义,由此奠定了佛教的地位.然后佛教的发展和自身的不足同时也为印度教的兴起提供了基础. 佛教这些不完善和不足,导致了佛教在印度的消亡.所以,佛教虽然盛行于印度,但最终在印度没有流行下来.而这些不完善和不足在中国则是在同中华文明的相互融合中得到了弥补,并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孤狼啸月31600808

或许很多人并不知道,佛教固然发源于印度,但时至今日,佛教在印度本土的影响已然可以忽略不计。首先,咱们回顾到吴承恩那个时代,西天的佛世界,也就是印度本土的佛教,已然衰微。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在玄奘取经归来之后,一种崭新的宗教从西北方向传入,佛教,成为他们的大敌!

这全新的宗教,便是伊斯兰教。

在唐朝中后期,一个叫做大食的国度,攻入佛教世界,大唐曾经战无不胜的远征军翻越葱岭,深入七百余里,在一个叫做怛罗斯遭遇惨败!自然唐朝还能卷土重来可是安史之乱的发生令大唐天子再无西顾的可能此时,抵御大食人东进的,是青藏高原的吐蕃。

据说吐蕃曾三战三胜,最终却分崩离析。而西域的舞台之上,继续变换着角色西辽、花剌子模,蒙古的西征演员上来又下去,佛教却在此消失。

印度河这边,入侵来得稍微晚一些,来自阿富汗的苏丹王,屠杀僧人 掠夺财物 将寺院夷为平地直到旁遮普完全绿化佛教彻底绝迹。

当南宋与金对峙,恒河世界也遭遇入侵,玄奘曾经留学的那烂陀寺以及其他所有的寺庙都被摧毁,连寺庙石块都被抛入河中僧侣,要么被屠杀、要么逃亡尼泊尔、缅甸、柬埔寨和中国,是他们的归宿。

到14世纪,佛教的痕迹,已然在南亚大陆被基本抹除。印度佛像,全部被断头、断手、断脚、断鼻、断耳……征服者屠戮一切逃亡的和尚,纵然想返回故土,也无力重振而此时,西游记正在中国写成,吴承恩说,有只神通广大的猴子,护送虔诚的和尚去西天取经。对此,印度人的回答只能是:别逗了,西天早就没佛啦!

当然,印度人还是保留了自己的宗教,那便是原来的婆罗门教,演变之后以印度教的面目重新出现,与伊斯兰教一起,成为南亚的两大主流宗教。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严格意义上佛教起源于尼泊尔。古印度文明和华夏文明一样曾向外辐射,最鼎盛时期的古印度文明一度覆盖了南亚次大陆绝大部分地区,这其中也包括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换句话说:佛祖诞生地属于古印度文明覆盖的地区,但不属于今天的印度共和国,这就好比韩国、日本、越南属于东亚汉字文化圈,但不属于中国。

虽然佛教发源于今天的尼泊尔境内,但毕竟这里在当时属于古印度文明覆盖地区,所以佛教很快在全印度获得了广泛的传播。我国著名的西行求法僧人玄奘求取真经的那烂陀寺就在今天的印度境内,这意味着印度的确曾一度是佛法昌盛的国家。那么如今的印度有多少人信仰佛教呢?根据199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82%左右的人口信奉印度教,12%左右信奉伊斯兰教。此外还有基督教徒,占人口的2.32%;锡克教徒占1 .99%;佛教徒占0.77%;耆那教徒占0.41%,其他宗教如拜火教、犹太教的信仰者约占0.43% 。为什么曾一度佛法昌盛的印度如今信佛的人连1%都不到?

事实上在佛教兴起前印度次大陆就已经衍化诞生了一种强势宗教——婆罗门教。说起婆罗门教的来历其实和史前印度的人口变化有关:事实上目前印度境内的主体民族并不是印度次大陆的土著居民,而是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古印度文明的最早发源地是印度河流域的达罗毗荼文明,但雅利安人翻越兴都库什山从西北征服了印度,被征服的达罗毗荼成为雅利安人的奴隶,与此同时雅利安人内部的阶级分化也日益严重——大量贫困者被迫卖身为奴,于是逐渐形成了奴隶主和奴隶两大阶级。雅利安贵族为维持对奴隶的统治发明了吠陀教,这一宗教以等级森严著称——把人分为4大种姓:最高级的婆罗门由教士和学者构成,次一等的刹帝利有贵族和战士组成,吠舍主要由农民、工匠、商贩构成,最低贱的奴隶则被称为首陀罗,这就是印度种姓制的由来。之后吠陀教逐渐演变为婆罗门教,但森严的等级制一直未能改变。

公元4世纪佛祖释迦牟尼诞生,因有感于人世艰难而苦心求法,最终在菩提树下顿悟,于是开宗立派创立佛教。但严格意义上此时的佛教可能像我国的儒家学派、道家学派一样称之为佛家更合适,因为此时的佛家弟子实际上是无神论信仰者——此时的释迦牟尼只是被作为佛家创始人而尊崇,并没被神化。他们所要推翻的是婆罗门教的阶级观念,提倡众生平等,这时的佛教思想还很难称之为宗教,事实上佛家和道家一样经历了一段从学派思想向宗教过渡的过程。甚至有人至今坚称佛教不是宗教,而是一种追求众生平等的世界观,至于佛教是不是宗教专业的佛学家会为我们解答,在此我不做过多的阐述。

佛教在孔雀王朝和贵霜王朝时期得到发扬光大,一度力压婆罗门教而成为印度国教,至今印度国旗中间那个法轮其实就是指的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弘扬佛法的功绩。孔雀王朝和贵霜王朝大力弘扬佛法其实有很现实的政治目的:孔雀王朝的祖先是给前朝国王饲养孔雀的奴隶出身(大致可以理解为印度的朱元璋),从奴隶到一国之君的经历固然传奇,但在婆罗门教的思想体系中孔雀王朝皇室属于首陀罗种姓,属于受歧视对象,为了稳固自己的江山孔雀王朝需要一种足以和婆罗门教分庭抗礼的思想工具,提倡众生平等的佛教自然符合孔雀王朝的需要;贵霜王朝的祖先原本是居住在甘肃祁连山一带的大月氏部族,因为被匈奴击败而西迁中亚,和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留在当地的希腊人、马其顿人通婚逐渐形成一个混血民族,这个民族后来征服了印度北部绝大部分地区,作为外来民族的贵霜王朝同样希望淡化国内民族、阶级之间的矛盾,于是也选择大力弘扬佛法

然而孔雀王朝和贵霜王朝的做法其实是损害了雅利安贵族(也就是婆罗门教体系中的婆罗门和刹帝利两大种姓)的利益的,当王朝处于鼎盛阶段这些贵族不敢造次,可一旦王朝进入动乱时期贵族们就再也压抑不住恢复自己昔日特权阶级地位的冲动。公元8、9世纪婆罗门教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一些教义,结合印度民间的信仰,经商羯罗改革,逐渐发展成为印度教。印度教的横空出世令贵族们看到了制衡佛教众生平等观念的思想利器,于是很快开始大力提倡。

与此同时由于佛教身为出世间的宗教,拥有与社会一线割开的教团组织——佛教虽拥有如那兰陀,超岩寺那样巨大的僧院,但封闭式的高级僧院学府只适合于僧人及当时社会名流学习之用,此法必然脱离于基层社会而得不到社会的爱戴与支持,形成佛教孤立无缘的局面,因此教团势力缩小,对社会的影响力也日益减少,渐渐的被社会所淘汰。

事实上印度教与婆罗门教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其教义基本相同——都信奉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神,主张善恶有报,人生轮回,轮回的形态取决于现世的行为,只有达到“梵我同一”方可获得解脱,修成正果。因此印度教也称为“新婆罗门教”,前期婆罗门教则称为“古婆罗门教”。印度教是在二世纪从婆罗门教信仰产生出来的一个新教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当时印度上层人物王孙贵族的支持。

正当印度教日益壮大,佛教日渐式微之际一股新的势力来到了印度次大陆:皈依了伊斯兰教的中亚突厥人像当年的雅利安人和大月氏人一样涌入印度次大陆。公元12世纪末伊斯兰教大举攻入印度的比哈尔(即佛教的中心地带摩竭陀)和孟加拉一带,以圣战为由的伊斯兰教徒出于宗教原因大举肆意的破坏、洗劫、烧毁了当时印度佛教的四大寺等所有佛教寺院,此时的僧侣要么被杀,要么逃跑,要么还俗。据明代西藏史学家多罗那他说:超岩寺最后的座主释迦师利最后跑到了东孟加拉,经过三年后前往西藏;这标志着在印度佛教在本土没生存基地,并且导致佛教在印度消亡的最主要原因。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佛教衰落的原因主要是印度教的兴起。印度教形成于8世纪,它综合了婆罗门教和佛教等各种宗教,是一个综合性新教,一出现就得到了印度上层人物和王孙贵族们的支持。它继承了婆罗门教的教义,也有造业、因果和轮回的观点。印度教发明了一套新的神灵系统,也就是三大主神“湿婆、梵天、毗湿奴”,并把他们和印度本土形形色色的神灵和英雄联系在一起。

印度佛教允许教徒在信仰佛教的基础上同时也可以信仰本地的神灵,只要不把本地的神灵放在中心位置就行。而印度教相反,他们认为这些本地神灵和英雄归根结底是印度教三大主神的儿子或者是化身或者是变形,总之是另一种存在,这种说法极大地扩大了印度教在底层人民中的影响力。印度教区别于佛教的还有一点,就是相对于佛教的众生平等,印度教更契合种姓制度和世袭的职业分工。印度教的精英婆罗门阶层比起相对出世的佛教,不仅不需要民众的布施即可自给自足,这是佛教在教义上失去对民众的吸引力后,印度教能够迅速取而代之的主要原因。


国家人文历史

印度教的核心理论是神创论、种姓制度以及轮回,这种观念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在佛教诞生前的古印度的婆罗门教义就已经有了。若按此而论,印度教的历史是大大早于佛教的。

佛教诞生于古印度,在核心理论上是反对神创论与种姓制度的,强调众生皆有佛性、众生平等,在轮回观念上则与印度教相似但也有不少不同的地方。

佛教当初能够在古印度一度盛行,是少不了像阿育王这样的开明君主以政权之力反对婆罗门特权,大力推行有关。然而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文化,使得佛教一诞生就天然与上等种姓婆罗门的利益有较大冲突。印度的种姓歧视文化土壤始终过于强大,可以说就是佛教逐渐在印度走向消亡的原因。

也就是说,佛教只能在反对种姓制度的土壤里才能真正成长起来。我们看如今的东南亚佛教兴盛的地方以及中国、日本与韩国,我们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除了斯里兰卡(可以认为是最后一块古印度地区主流还坚持佛教的国家),其他佛教盛行的国家,全部都是深受中国影响的国家。其实即便是斯里兰卡,也是历史上与中国交往最频繁的古印度地区。

为什么会是这样?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国文化自古及今倡导的都是更伟大的民本主义思想。无论是在先秦世家分封制度,还是汉时举孝廉,魏晋时九品中正制,以及后来的科举制,中国的人才选拔从来就不是主要依赖于血缘,寒门是始终有机会的。乃至不幸为奴为婢,在中国古代,都不意味着彻底没有机会。所谓“王侯将相乐宁有种乎?”这才是中国人根子里的思想。这种思想才是佛教所适合生存的土壤。

反观印度,种姓之间是不可流动的,如果一旦生为贱民更是子子孙孙永不得翻身。在古印度地区,其实贱民的唯一像样的出路几乎可以说只有一条:皈依佛教团体。这导致了古印度地区,在西边的伊斯兰教力量入侵之后,逐渐分成了三大聚居板块:伊斯兰教、印度教与佛教。相对来讲,伊斯兰教与印度教还稍可混居,但也是矛盾重重,否则最后也不会产生印巴分家的结果。而佛教团体更难以与伊斯兰教团体及印度教团体混居。最后的结果是古印度地区佛教还保留的地区都是靠近东南亚的。

而目前印度存在的佛教,事实上主要是一百多年前从斯里兰卡重新传入的。能重新传入的原因很简单,印度被残酷压迫的贱民产生了追求解放运动。他们的解放运动的最重要的一条举措是:集体皈依为佛教徒。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就不难理解佛教内部为何将印度教的各类教派统统称为外道(所谓心外求法,不求根本),并将外道与邪魔并称以贬低之,所谓外道邪魔,指的就是其根本教义上的错谬与荒唐。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应当才会明白佛教文化本质上已经与印度没有多大关系了;其根本反而是在中国及中国文化强势影响所及的地区。也才能理解为什么儒释道三家会天然融合在一起。这是根子上的民本主义或人道主义使然。没有这一点,谈所谓文明其实只是奢侈而已。


建章看世界
  1. 瑜伽在古印度源远流长,据传有7000多年了,一个叫希瓦的人发明了瑜伽术。

    公元前30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的土著居民中己有瑜伽流行。古印度婆罗门教的经典《奥义书》中,就有过一些瑜伽的理伦和方法。就在婆罗门教的一些派别和婆罗门宗教观念衰落的时期出现了佛教,耆那教等兴新宗教。都以修炼瑜伽为达到解脱为途径。佛教从创立到在印度衰绝,始终与印度婆罗门教瑜伽派等,和瑜伽学相互影响发展。


    据佛教有关释迦牟尼生平的记叙,释迦牟尼出家之前,就受过婆罗门教的文化教育。释迦牟尼是在古印度传统的,或古数论派瑜伽行的基础上禅思,而创立了佛教。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大到经历了小乘盛行期,大乘盛行期,密乘盛行期,第一阶级小乘佛教盛行期(从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一世纪)佛教基本上墨守释迦遗训,受其他教派影响不大。第二阶段大乘佛教盛行期(公元一世纪至七世纪),佛教教义有了革命性发展。主要是受到当时正在复兴的婆罗门教哲学的刺激,为适应时潮,思潮,佛教教义在这一时段有了深化长足的发展,继承发扬了小乘佛教外,还发展建立了更为精致成熟化的佛教哲学体系。这对印度婆罗门教及其余诸家都有深刻影响,刺激推动了婆罗门教的改革,复兴。第三阶段密乘盛行期(公元七世纪至十三世纪)。印度婆罗门教复兴,婆罗门教诸派渐融合。对已呈衰落之势的佛教形成强大压力。

  2. (八世纪印度佛教情势大不如前,一方面受伊斯兰文化入侵阻扰。另一方面婆罗门教进入印度教时期,日益强大,对佛教产生了巨大冲击,佛教在衰落和被边缘化的同时只能迅速密乘化。十一世纪后为佛教密乘晚期,是印度佛教密乘的最后阶段,佛教体现了要联手印度教对抗伊斯兰教的愿望,但无果。十二世纪伊斯兰军队不断入侵偏安一域的印度东部佛教,所到之处屠僧毁寺,印度佛教灭亡。然而有证据表明印度佛教在印度东部还残喘了一个多世纪,此后便是印度佛教的空白时期。至到1891斯里兰卡的达摩波罗在科伦坡创立了大菩提会,并于1920在加尔各答建立寺院作为协会总部,成为印度佛教复传的象征。印度现有佛教徒约占印总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八)。

    印度教因适应印度传统的民间信仰及统治阶层为了维持种姓制度的需要,大力扶持盛行于世。对当时以呈衰落之势的佛教形成了强大压力,促使佛教进一步吸收,融合,改造印度教的密宗,瑜伽,形成佛教密乘。后佛教密乘又被印度教大量吸收,使两教在瑜伽理论上不断接近,面目相似。但佛教瑜伽和印度教瑜伽但还是各为一家,其主要区别在于,佛教瑜伽始终未离缘起无我论的根本立场,而印度教瑜伽则始终未离其有神论和神我论(有我论)的立场。


Xc173629171

首先,这个问题就有问题。佛教发源于尼泊尔而非印度。佛陀的家乡伽毗罗卫国遗址在尼泊尔首都西南郊区被发现。这个国说是个国其实很小,只能算个村。存在时间也很短,佛陀还在世的时候就被灭国灭族了。而且在尼泊尔还发现了佛陀的墓,出土了佛陀的尸骨塔。

其次,印度人也不是都信仰印度教,只有印度南部信仰印度教比较多,还有大量的伊斯兰教信徒,其它宗教五花八门,有信猴的,信树的,还有信石头的……印度号称宗教博物馆各种类型宗教都有。

然后,佛教与印度教的渊源,佛教大量借鉴了印度教的概念,传说,思想。这样方便其在印度地区传播。

佛教为了方便在中国传播也是这样做的。首先借鉴大量道教的传说,把关武大帝说成是佛教护法。解签、命理、奇门遁甲、太乙神术、四柱八字……这些庙里的东西哪一个不是道教的?

佛教在西藏杂交了苯教,在日本杂交了神道教,在东南亚佛寺里面还搞“古曼童”这种邪门的玩意。这些都是为了佛教的传播。

而原始宗教早已失落在大雪山,现在已经没有人信仰了。仅有少数学者有所研究。现在比较接近原始佛教教义的是南传小乘佛教上座部,除了《杂阿含经》其它浩如烟海的经卷都跟佛陀没有关系,都是伪经。

印度古代佛教兴盛于阿育王时期,那烂陀寺是其巅峰,可惜这座寺院被入侵的伊斯兰教徒摧毁的渣都不剩。从此以后佛教和那烂陀寺都被印度人遗忘。现在印度的佛教还是百年前从斯里兰卡重新传入的。幸运的是唐三藏去过那烂陀寺并且记录了下来,现代人通过其记录位置准确的挖出了那烂陀寺的遗址,印度人才知道他们曾有有这么个佛教圣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