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消息說2019年地球進入小冰川期。對我們有什麼具體影響?

風火昆

近年來地球由於溫室效應,氣溫逐年上升,兩極冰架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的消息比較多,已是被大家接受的現實。忽然科學家又說會來個小冰期,大家提出質疑也是正常。為了便於理解,我找了張股票交易的K線圖。大家可以看到圖中走勢整體是上行趨勢,但中間會有小幅振盪,並不是穩步直線上升的。地球小冰期就是圖中的那些小藍柱,只是暫時的下降和回調而已。只有地球遭遇大冰川期,整體氣溫趨勢才會出現反轉。



那麼如果2019年地球進入小冰川期,對我們會有什麼具體影響?

很多人會拿出以前小冰川期的數據或明朝時期的記錄來對比,但是同樣的週期變化,由於人類社會結構和生產方式的改變,地球的氣候變化和具體氣溫影響,將會與從前同期小冰川期有所不同。


一、農作物生長

以前在江南地帶,水稻都是產兩季的,在古代如果遇到大旱大澇的收年,基本就會鬧饑荒。但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已產生了變化,不論是種植還是糧食存儲都能調節整體需求,最多通過進口量進行調劑。

也許有人說,全球氣候影響的是全球的農作物生長,每個國家都進口,誰來出口?在全球範圍來看,氣溫對農作物的影響,只是緯度會偏南些,在寒冷地受影響較明顯。受全球市場需求刺激,南半球的農作物產量會得到提高而平衡市場需求。

二、對溫室效應的緩解

在全球氣溫上升過速的大趨勢下,來個短期的降溫,是利大於弊的。比如會削弱霧霾、沙塵暴等氣候現象的影響,會減少極端氣候出現的頻率(比如厄爾尼諾現象)。通過大範圍降雪等氣候調節,可以減少害蟲、病毒的侵害。

三、具體生活影響

由於現代科技的發展,居民城鎮生活集中化,氣溫變化對於人們具體生活影響並不會很大。(平常同地區城鄉溫差就會達五度左右。)最多隻會延長冬季時間,對於一些戶外通訊、交通設施帶來一些冰凍影響。對於南方人來說,或許還能看到百年不遇的雪花。


姝子

對我們的主要影響就是糧食減產,其他沒什麼太大影響。就好像咱們南方的小夥伴搬到北方,北方的小夥伴天天過冬天差不多。糧食問題在當今我國已經不是太大的問題,因為咱們有溫室大棚,到時候糧食漲價肯定是免不了的,但是不至於捱餓。

進就進吧,之前又不是沒有進入過小冰川時期。如上圖所示,在公元1600年左右地球上就經歷過一次小冰川時期,這時全球糧食減產,發生了大規模的饑荒。

但是如今的人類面對這樣一種氣候已經有了抵禦能力,並不會造成嚴重的災難。

我們把尺度放大一些,如上圖所示。剛才那個小冰川時期就是紅色標記那裡。可以看出,地球的溫度在最近萬年裡,一直有一定的週期性。也就是說,忽冷忽熱是很正常的。

我們繼續改變尺度,上圖是八十萬年之內的溫度變化,我們剛才那個圖僅僅是最右邊的那麼一丟丟的改變。可以看出來沒過個十幾萬年,溫度變化就挺大。我們最近這幾萬年裡,處於一個比較溫暖的階段。

時間再久遠的我們就不分析了,因為再遠的話,地球的溫度變化就挺大了,沒有太大參考意義並且跑題了。放一張圖大家自己看吧。

這裡可以順便科普一下,肯定有小夥伴兒們有疑問,幾萬年前的溫度怎麼測得?目前較為精準的辦法就是測量同位素,利用沉積物氧同位素δ18O,結合很多其他科學方法來修正,最終得到以上的數據。好像還有個學科叫同位素地球化學。

好了,如果消息屬實的話(我不知道小冰川期要來啊,題主說的,我可沒說),南方的小夥伴準備裝暖氣吧。


蛋科夫斯基

近日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發佈的一段視頻在網上迅速傳播開來,甚至被央視新聞轉發,由於全球變暖造成的冰蓋融化,北極熊數量大幅度減少,一隻瘦骨嶙絢的北極熊在沒有冰的北極艱難的尋找食物。

而這正是溫室效應所造成影響的最直接體現。若地球真的在2019年能進入小冰川期,那溫室效應的問題就能能得到解決,從這個角度看來它算是個好消息。

但小冰川期的到來同樣會造成問題。上一次小冰川時期是1550-1770年間,全球氣溫呈下降態勢,英國泰晤士河甚至有行人直接在冰面上行走,而中國的京杭大運河從十一月份就開始冰封,船隻需要有壯士鑿冰才能每天前行3-4裡,

同時全球範圍內糧食大幅度減產,許多國家因為飢餓而引發動亂,是個多事之秋。

但除此之外這二百年的氣候變化好像在人類歷史上並沒能留下其他濃墨重彩的一筆,人類好像也絲毫沒有因為寒冷停下前進的腳步,在小冰川時期末,凍手凍腳的歐洲人進入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機器終於開始取代手工,看來寒冷可以讓人進步。

在農業社會,人們面臨的第一問題就是氣候,氣候變化造成的減產對人類種群具有毀滅性的打擊。而進入工業社會後的今天,隨著中國種植技術的發展,即使在小冰川期讓國人溫飽不受影響已經不成問題。但是部分地區水資源短缺、極端天氣造成的惡劣影響等問題需要積極應對。

最後,鎂客君想說,北極熊數量目前其實正處於歷史高位,感謝大家的關心。“有消息說2019年地球進入小冰川期。”這個消息的來源到底可不可靠,可能還要打上一個問號。


鎂客網

首先,我不是特別相信這個消息。現在氣候變化是很熱門的研究領域,變暖變冷的說法都有。且不管消息的對錯,就暢想一下,地球進入小冰期後,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具體影響也挺好玩的。


首當其衝的是糧食減產。糧食生長跟溫度水分有很大關係,氣候變冷了,北方地區的糧食產量肯定會受影響。實際上,我大學時的導師研究氣候變法,有數據證實,氣候變暖,東北地區糧食產量增加。如果變冷,大家的吃飯問題會變得比較嚴峻。

對我們普通人的生活,也會有不小影響。還記得2008年那次南方大雪麼?很多電線被壓斷,鐵路中斷等等。如果氣候變冷,這樣問題是少不了的。其實清朝的時候,我們國家氣候就挺冷的,珠江還結過冰呢。南方的一些基礎設施,可能適應不了冰雪天的低溫,電線電纜什麼的都需要更換了,建築的保溫、取暖設施也得都重新考慮。也許以後“暖氣區”的範圍會擴得很大。

冰川的面積會增大,夏季冰雪融化時候,水量有可能會變得更多。冰川期,主要變化是冬天更冷、而夏季不怎麼熱。冬季山嶽冰川的面積肯定會擴張,夏天它們融化出來的水也會更多。對於乾旱地區,新疆甘肅什麼的,也許是好事,但是也有可能增加洪水的風險。

我們中國是比較典型的大陸性氣候,簡單說,就是冬天特別冷、夏天特別熱。最近有篇討論東北衰敗的文章很火,裡面提出了一個觀點:東北氣候太冷、冬季太長,如果有可能,人們不願意長期居住。個人覺得多少有點道理。俄羅斯也冷,但是大部分寒冷區域,人口其實是很稀少的,大家還是願意住氣候溫和的地方。回到我國,可能就是長三角、珠三角會發展得更好,人才和資金都流入,而帝都的吸引力變弱了。

還有一個有趣地方。變冷會導致海面下降,咱們國家南海那邊的很多暗沙暗礁的,有可能露出水面,對我們主張和行使權力有利。


博物課堂劉老師

水城威尼斯罕見地因河道結冰停航;布魯塞爾著名雕像小尿童也因寒冷暫停工作;塞爾維亞自1月下旬開始的嚴寒天氣迄今已導致多人喪生,境內約5000公里路段無法通行,偏遠地區約7萬民眾被大雪圍困;在法國,嚴寒和降雪使部分高速公路臨時封閉;在中國,北方地區遇到了近年來最冷春節和最冷元宵節,1月下旬以來,全國有42個氣象站出現極端低溫……

冰川時代何時到?都是科學家,預測的時間差距有點忒大了點

預測一:冰川期因全球變暖或被推遲至10萬年後

據英國路透社1月13日報道,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領頭的科學家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自然條件下,地球或在未來5萬年內進入冰川期。但是他們在《自然》雜誌上發表文章稱,由於工業時代以來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可能會導致地球在10萬年後才能進入嚴寒期。該文章首席作者在接受路透社採訪時稱,人類已經可以在地質時間尺度上改變氣候。

預測二:10年後地球將進入冰川期 四季或出現更迭錯亂

據俄羅斯《消息報》2月22日消息,英國科學家對太陽活動週期進行了模擬實驗並得出結論稱,人類在10-15年後可能將面臨全球變冷的情況。

科學家表示,太陽活動強度將在2022-2040年間達到最低值,而其近幾年的活動強度會降至16-17世紀的最低水平。屆時,地球上將出現短暫的冰川期。

此外,科學家認為,新的冰川期將持續30年。與此同時,人們將面臨四季更迭錯亂及北半球糧食減產等問題。


全球是否真的進入小冰期?專家闢謠:別瞎猜,哪能說來就來

最近幾天,在討論低溫天氣成因時,很多媒體都引用了國外媒體關於“小冰期”的說法。這則信息最早的源頭來自一家英國媒體的報道——有專家指出,未來20-30年,全球將進入小冰期時代,而今年歐亞地區出現的極寒天氣正是小冰期的開端。

其實,對“變暖派”專家而言,最擔心的是,全球變暖的事實會因個別地區、個別時段的嚴寒而被誤讀。因為在極寒天氣的背景下,反對變暖說的專家認為,全球變暖的趨勢已經停滯,人類不必為氣候變暖而擔心。

在支持氣候變暖的專家看來,全球變暖是一種平均趨勢,在這個過程中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出現年際(不同年份)的波動和年代際(10年週期)的波動。

國家氣候中心丁一匯院士最近曾對媒體解釋說,全球變暖在時間上並不是均勻的,有相對的冷期,也有相對的暖期,但總體的趨勢是上升的。

氣候學家認為,看氣候變化是否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至少需要考察30年的平均值變化。這是世界氣象組織確定的、氣候變化科學家所遵循的一個時間尺度。這樣才能對氣候變化發生的情況進行統一的比較。

而1981年-2010年間30年的氣候平均值,和此前30年(1951年-1980年)的平均值比較,趨勢仍然是增暖的,其增暖速率在每10年0.19℃左右。因此,“變暖派”專家認為,得出現在氣候變暖趨勢已停滯或減弱的結論,為時尚早。

世界氣象組織的資料也表明,全球氣候變化的基本特徵表現為全球變暖,1906年~2005年期間,全球地表平均溫度上升了0.74℃。特別是近40-50年,觀測資料和氣候模式研究表明,增溫更加明顯,增溫速率是每10年0.2℃。

具體到我國,根據我國剛剛發佈的第二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1951年-2009年,中國陸地表面平均溫度上升了1.38 ℃,變暖速率為每10年0.23℃,比全球氣候變暖速率略高,這種趨勢近10年沒有明顯的變化。


吖顏視頻

【Technews科技新報】太陽黑子是在太陽光球層上發生的太陽活動,為太陽活動中最明顯、最顯見的活動現象。

不過,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於 10 月 2 日公佈“太陽動態觀測衛星(SDO)”所拍攝到的太陽影像,指出太陽表面再度出現“無黑子”(Blank Sun)現象,這已是今年第 4 度觀測到太陽出現無黑子情況。

科學家警告,目前為近一萬年以來,太陽活動最急速下降的時期,而太陽活動的極小期可能導致地球“小冰河期”來臨,且最快可能就在 2019 年底前發生。

據地層學的研究資料顯示,太陽黑子的活動至少已經持續了數億年,且太陽黑子活動具有周期性,在週期期間內,太陽黑子數量會由多變少、再由少變多,如此不斷循環向下一個週期,約每 11 年唯一週期,而目前正處於第 24 活動週期,這個週期的太陽活動極大期落在 2014 年至 2015 年間,因此目前處於太陽黑子數量的下降時期。

據國外專業天文網站 SpaceWeather 指出,這次太陽的無黑子狀態,是繼今年 2 月與 6 月後的第 4 度。著名太陽觀測專家、同時也是氣象學家的 Paul Dorian 警告,太陽無黑子狀態出現的次數可能會越來越頻繁,從一開始只持續幾天,之後可能變成持續幾周,接著,可能好幾個月的時間內,都不會出現太陽黑子,而黑子數到達極小期谷底的時間,可能落在 2019 年至 2020 年間,也就是說,距離到達極小期的這段期間,太陽將會不斷出現無黑子狀態。

Dorian 認為,以歷史觀測記錄來看,太陽活動極小期的持續時間若過長,可能導致地球大氣層最下層、也就是對流層的氣溫下降,直接影響到身處對流層的我們,導致全球進入“小冰河期”。而若與太陽黑子數到達極小期谷底的時間吻合,那麼“小冰河期”發生的時間最快可能就在 2019 年。

上一次太陽活動最急速下降的時期,是在 1645 年至 1715 年間,該時期被稱為“蒙德極小期(Maunder Minimum)”,太陽活動極小期的時間維持了 70 年之久。

在這段期間內,太陽黑子的數量非常稀少,相較於正常可觀測到 40,000 至 50,000 顆太陽黑子,只觀察到 50 顆左右的太陽黑子,且“蒙德極小期”剛好處於“小冰河期(1550 年至 1770 年間)”中最冷的一段時間,當時地球氣溫大幅下降,造成全球性的糧食減產、導致饑荒,且英國倫敦泰晤士河甚至因此而結冰。

除了 Dorian 外,英國諾桑比亞大學(Northumbria University)教授 Valentina Zharkov 也在 2015 年發佈的研究中警告,太陽活動從 2020 年至 2050 年間,就可能進入類似“蒙德極小期”的時期,造成全球性的低溫與糧食減產,再次進入“小冰河期”,且太陽表面活動可能在 2030 年代減少 60%,到達急速下降的巔峰。


一別相思瘦

“小冰川期”歷史發生過多次,也有許多對策。

危害:

小冰川期將導致地球氣溫大幅度下降,使全球糧食大幅度減產,由此引發社會劇烈動盪,人口銳減。小冰川期的另一特色是天氣變異相當大,亦即極端天氣發生的頻率較高。中英格蘭的氣象資料顯示,在1659-1979年之間,最冷及最熱的冬天與夏天多發生在小冰川期。倫敦的泰晤士河河面在1664-16651813-1814之間結凍20-22次,倫敦市民甚至在冰凍的河面上舉辦舞會等活動。此段期間,荷蘭的運河也經常結冰。冰雪覆蓋的地貌成為常態,也因之成為畫家筆下常見的景色。

\n

小冰川期也在中國發生。從竺可楨寫的中國氣象史的資料中,可以知道中國歷史上幾次最大規模的社會動亂時期確實和四次小冰河期有密切關係,而不完全是吏治失敗引起的。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是第一次小冰河期,東漢末年、三國、西晉是第二次小冰河期,唐末、五代、北宋初是第三次小冰河期,明末清初是第四次小冰河期。當時氣溫劇降,造成北方乾旱,糧食大量減產,形成幾十年的社會劇烈動盪和戰亂,長期的饑荒是造成戰亂無限制擴大的根本原因。前三次“小冰河期”中國人口銳減超過五分之四,明末最後一次人口只銳減一半是得益於美洲傳來的抗旱高產作物土豆、玉米和紅薯救的命。殷商末年和周初的人口變動缺乏史料記載。東漢末,漢族人口是六千萬,幾十年饑荒和大戰亂後到西晉一統時漢族人口僅剩七百七十萬。隨後又是八王之亂、五胡亂華,中國南北漢族人口僅存四百萬。當時人口銳減是相當驚人的。唐末漢族人口也是六千萬,至北宋初期只剩兩千萬。明末漢族人口一億二千萬,至清初社會安定時剩五千多萬,此賴美洲傳入的土豆、紅薯和玉米等抗旱高產作物以救命。



對策:

這是歷史事實,但大家不要杞人憂天,目前科學家並沒有確定具體時間,而且目前也沒有任何跡象顯明即將進入冰川期,即便進入冰川期國家的庫存也夠我們吃好多年的,更何況還有溫室無土栽培,克隆技術,基因技術等等等等…… 糧食什麼的根本就不用擔心,每個歷史階段都有對策,每個時期都有傳承,重要的是堅持科學發展觀,一個民族團結一致,堅持不懈才能生生不息。


渝火鍋


地外天使

上圖是近代以來,世界氣溫的變化情況。可以看出,世界還是在升溫的。如果地球真的在2019年進入小冰川期,毫無疑問,南北極的冰川融化速度減慢,那些即將被海水淹沒的島嶼國家,也不必考慮寄人籬下。甚至有消息稱,北極冰地面積增加了26%。

地球已經經歷了四次大冰川期,在大冰川期中間的間冰期,有無數的小冰川期。假如,2019年,地球真的進入小冰川期,我們或可以從歷史中借鑑一二。

在16世紀到18世紀中,有長達120年的小冰川期,當時的歐洲河面大多冰凍,人們都可以在冰面自由行走。喜溫植物部分死亡,人類糧食減產,期間多次引發動亂。然後,第一次工業革命就在此環境下爆發了!工業取代手工,人類生產能力大幅度提升,小冰川期也過去了。當時的中國也過早的進入了冬天,就連為了救濟饑民的運河糧道也都無法通行,這給中國帶來巨大的災難。

可以說,當初,全世界都受到了小冰川期的嚴重影響。

然而在災難的磨難下,人類掌握了先進的科技,大自然也篩選掉了一部分不耐寒的糧食作物,能夠生存下來的作物都相對於之前有了更高的產量。

而且,今時不同往日。既然科學家預計的是明年地球就進入小冰川期,如果能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早就該感受到了。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們的生活受到影響了嗎?並沒有!相反,冬天的雪卻越來越少,四個季節中,冬天的時間越來越短。

即便是到時候,全球突然降溫,由於溫室效應,和科技普及的生活,我們也不會受到太大影響。

另外,這還只是種說法,就像前幾年,全球升溫的話題鬧得沸沸揚揚,現在卻冷卻了下來,支持的人越來越少。只能說,我們都小瞧大自然的能力了。


宇宙偵探喵星人

小冰川期顧名思義指的是相對而言較冷的時期,但是比主要的毀滅大量動植物生命的冰期還是要暖和。歷史上的“小冰河期”都導致了地球氣溫大幅度下降,使全球糧食大幅度減產,由此引發社會劇烈動盪,人口銳減。

在歷史上出現過小冰川期。小冰河期始於13世紀,在17世紀達到巔峰,並最終在大約200年前減緩了活動趨勢。在它的巔峰時期,北歐一帶饑荒肆虐。有人認為挪威和瑞典有一半的人口在饑荒中喪生。與此同時,全球各地冰雪蔓延:埃塞俄比亞的部分地區白雪皚皚,中國的農作物欠收,蘇必利爾湖湖面開始結冰。

十七世紀的那次全球性小冰河期,直接導致全球糧食產量下降1/2-2/3,當時全世界最強大的國家-大明深受其害,北方接近絕收,江南也下降不小,加之無法餬口的通古斯野蠻人和草原民族南下搶掠,天災人禍導致大明滅亡,中原陷入戰亂與饑荒,直到一百五十多年後才有一定恢復。

同時期的歐洲也是如此,由於缺糧,俄羅斯和瑞典瘋狂南下搶掠,歐洲陷入戰亂和饑荒中,傳統農業瀕臨崩潰,歐洲人的辦法是揚帆出海前往新大陸,開啟了轟轟烈烈的大航海時代。

現代的科學技術和農業已經非常發達,即使小冰川期再次到來,也不會出現十七世紀那時的悲劇。但我們也不能掉以輕心,必須隨時防患於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