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思想如何成為中華文化基因?

佛教思想融入中華文化基因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自力更生創造的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中華文化在兩方面表現突出:一是始終保持與生俱來的民族特色,歷數千年依然醒目;二是始終秉承海納百川的精神,吸收外來文化。中華文化在堅守優秀傳統中成就了自身的長流不斷、生機不減,在積極參與文明交流互鑑中實現了核心內容的豐富多彩、博大精深。我們在概括中華傳統文化主體內容時,一般沿襲隋唐以來流行的說法,把“釋”與“儒道”並列,共同作為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分析和認識作為“舶來品”的佛教能融入中華文化基因的先天之本、必備條件和突出表現,對我們全面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有重要價值和意義。

佛教思想如何成為中華文化基因?

  佛教中國化有先天之本

  數千年來,與中華文化相逢遭遇的外來文化數量眾多,並不是每種外來文化都能在中華大地上紮根開花結果。佛教能夠與中華固有文化水乳交融,與其具有的先天之本密切相關。

  首先,佛教的核心信仰與儒道兩家有相似性和相通性,具有融入中華文化基因的先天優勢。佛教不是排他性的一神宗教,從信仰者與被信仰者的關係來看,佛教信徒與最高崇拜對象釋迦牟尼佛之間本質上是師徒關係。佛教信仰的這個特性,與儒道兩家基本相同。

儒道兩家是中華固有文化基本特質的集中體現者,所以,在中華文化環境中成長的人士,參照儒家和道家的模式來理解佛教信仰,並沒有特殊困難。因此,當人們還對佛學知之甚少的時候,就把釋迦與老子並列祭祀,進而再把釋迦牟尼、孔子、老子等量齊觀。

佛教思想如何成為中華文化基因?

  在佛教到達中土時,中華文化已繁榮幾千年,載籍浩瀚,經典沉深。憑藉自身具有的“先天之本”,佛教很容易找到與之交流互鑑的途徑和通道。概括說來,《論語》為理解釋迦牟尼的言行、形象提供了直接參照系統,《周易》《老子》為理解佛教的哲學思辨、概念體系指示了方向,《莊子》為理解佛教的禪定修習提供了形象說明,發達的經學為創造性詮釋漢譯佛典起到了示範作用,盛行的民間鬼神、靈魂信仰為接受佛教的生死輪迴、善惡報應教義架設了橋樑,受到崇拜的神仙信仰為理解佛教的解脫理論提供了參考。

佛教發生多方面變化

佛教思想如何成為中華文化基因?

  中華文化不僅具備接受佛教的適宜土壤,而且具備改造佛教以便為我所用的能力。中華文化接受任何外來文化都不是奉行完全的拿來主義,不是不問是非曲直的照單全收,而是要經過嚴格的篩選過程。對於佛教來說,要融入中華文化,就必須接受中華固有文化的篩選和改造,必須實現自身的變革,必須走中國化道路。

  所謂“佛教中國化”,是指佛教為適應中國而發生的一切變化,包括教義思想和組織制度的變化。影響佛教走中國化道路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文化因素是儒家和道家思想。佛教文化與儒家、道家文化交融,形成了中國特色的佛教。佛教中國化的過程曲折反覆、波譎雲詭,不限於唇槍舌戰時的流汗,也有刀光劍影中的流血。

  經過中華固有文化的洗刷和改造,佛教在中國化進程中發生了多方面變化。其一,佛教信眾在不同歷史時期吸收中華固有文化素養,撰寫新經典、提出新思想、建立新宗派、創造新藝術,使佛教具有了嶄新的外在風貌和內在精神。其二,佛教理論固有的重視神異靈蹟、鼓勵厭世情緒以及容忍自殘行為等非理性成分大幅減少,倡導“正信”和反對盲從逐漸成為自覺的認識和行動。其三,全面吸收作為主流意識形態的儒家政治倫理體系,堅持以儒家原則處理與王權、社會的關係。儒家的綱常倫理最終成為高於佛教清規戒律的道德準則,滲透到佛教修行的諸方面。其四,一些重要的佛教理念被重新詮釋、被賦予新意,成為不僅在佛教內部流行,而且為社會廣泛接受的思想,諸如“和合共生”、“圓融無礙”、“一切平等”、“慈悲喜捨”、“以人為本”、“自淨其心”等理念,在歷史上發揮了積極的社會作用,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果。佛教文化與中華固有文化結合,逐漸形成了中國佛教特有的優良傳統,例如,愛國愛教、關愛眾生的傳統,倡導慈善公益、扶危濟困的傳統,以及愛好和平、重視文化建設、注重國際友好交流等傳統。中國人根據中華文化發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獨特的佛教理論,這既是中國佛教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標誌著中華文化的豐富和發展。

  佛教融入中華文化表現突出

  佛教文化融入中華文化基因,成為其有機組成部分,主要表現在三方面。

  第一,佛教文化影響中華文化的各方面。佛教進入中華大地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對中華文化影響的深度、廣度隨著時間推移而增強。今天我們分析佛教對中華傳統文化影響時,常列舉哲學、宗教、民間信仰、文學、藝術、建築、中醫、民俗、倫理、軍事等方面。但是,不管列舉多少具體方面或領域,總有沒概括完全的感覺。原因在於,佛教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精神生活的各方面,所以,中國人創造的精神產品和物質產品,大都帶有佛教文化的印跡。這正是佛教文化影響中華傳統文化的“廣覆蓋”特點,是佛教融入中華文化基因的一個重要表現。

  第二,佛學構成了中華學術思想發展鏈條上不可替代的關鍵環節。從春秋戰國時代開始,中華文明湧現多個學術思想繁榮時期,依次是先秦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如果說,魏晉時期佛學還沒有在中華思想領域成為主要思潮,那麼,經過南北朝時期佛教信仰向社會各界多頭開拓,研習佛經在士大夫中蔚然成風,到了隋唐時期,以哲學形態出現的佛學就在中國思想界鼓動起滔天波瀾。從隋唐開始,在中華文化的傳承基因中,佛教文化已經成為生命力旺盛的部分之一。

  第三,佛教與儒道兩家形成了榮辱與共的聯繫。三教關係在不同時代並不相同。從漢代到唐代,三教在鬥爭和融合中相互適應、協調,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從宋代開始,三教以相互融合、學習為主,矛盾和衝突退居次要地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水乳交融狀態;明清時期,儒釋道“三教”之外無“正教”,孔子、釋迦牟尼、老子之外無“聖人”,不僅為統治階級所提倡,也為各階層的大多數人士所接受。這就是佛教最終與儒道兩家形成的榮辱、生死與共的命運聯繫。這種聯繫直到近代社會還明顯存在。佛教融入中華文化基因的程度,至此就徹底、全面、直接地表現出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