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粵軍戰鬥力如何?

廉江張國榮

1944年3月,時任廣東省主席的李宗仁,在行政院會議發言中說道:“廣東省戰時對國家貢獻全國之冠。”與會者全體起立,掌聲雷動。



1932年,漢奸川島芳子在上海蓄意挑起事端。日軍在1月28日突然向駐守閘北的粵軍國民黨第19路軍發起攻擊,淞滬抗戰爆發。19路軍在軍長蔣光鼐、蔡廷鍇帶領下奮起反抗,30多天戰鬥中,日軍損失慘重,被打得多次更換主帥,最後雙方在國聯調解下停戰。淞滬抗戰是9.18事變後中國第一次大規模抗戰。可惜19路軍這支英雄部隊在“福建事變”被解散。


1937年七七事變後,全面戰爭爆發,主政廣東的餘漢謀將粵軍整編為62至66軍、83軍,一共6支軍隊,出兵抗日。廣東軍隊幾乎參與了所有大型抗戰戰役。其中參加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的66軍、83軍損失殆盡,淞滬會戰謝晉元帶領他手下800勇士守衛四行倉庫,最後全軍覆沒。在南京時大部分粵軍將領陣亡,最後粵軍只有3000多人生還。現在的南京廣東山莊,就埋葬著這些抗日烈士。

抗戰中全國共劃分為9個戰區,其中的第4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第七戰區餘漢謀,第九戰區薛嶽都是廣東籍將領。三人互相協調支援,在兩廣、湖南多次打出大勝仗。

武漢會戰時,薛嶽指揮64軍,66軍和鐵4軍三支粵軍部隊,攻佔萬家嶺,日軍106師團被打得空投指揮官,最後全殲日軍。這是抗戰中絕無僅有的第一次全殲日軍師團。


1939——1944年的4次長沙保衛戰,指揮者仍是薛嶽。這4次戰鬥中國軍隊共投入上百萬戰士,取得殲敵10.7萬餘人的輝煌戰果。薛嶽的嫡系鐵4軍則是當仁不讓的先鋒部隊。可惜第4次長沙保衛戰失利,第4軍軍長張發奎侄子張德能指揮失誤,導致長沙失陷,被蔣介石下令槍決,成為第一個被處決的粵軍將領。

1943年的常德保衛戰,廣東將領餘程萬帶領8000士兵血戰日軍10萬大軍,孤軍奮戰16天,最後僅剩83人突圍。餘程萬被指擅自突圍,差點被蔣介石槍斃。可惜餘程萬如此英雄,未得其功,反受其過。解放後他遷居香港,被劫匪打死,女兒餘莎莉淪落為三級豔星,可悲可嘆。


廣東為抗戰輸送兵源92萬人,居全國第5。這些粵軍轉戰大江南北,他們繼承北伐的革命傳統,為國家做出重大犧牲和貢獻。

1945年抗戰勝利,為表彰光榮的粵軍,國民政府安排張發奎在廣州,薛嶽在南昌,餘漢謀在汕頭接受日軍投降。最值得一提的62軍,在越南防城港接受日軍投降,全中國人與有榮焉。


滄海歷史春秋

聊慣了川軍、桂軍,今天我們來說說粵軍!這是一支由孫中山、陳炯明、姚雨平等共同創立的位於"兩廣一福"地帶的武裝力量。

粵軍在中國近代史上可謂是一股改乾換坤的力量,早在北伐時期就跟隨孫中山討伐張作霖等軍閥勢力。到了抗日戰爭時期,粵軍眾將更是同仇敵愾抵抗日本侵略者,一時間成了南部抗日力量的中堅!

細數粵軍的血戰歷程,這支部隊前後參加了淞滬會戰、保衛南京、長沙會戰、廣州戰役、桂南會戰以及兩度參與了粵北會戰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抵抗外侵的戰役。

抗戰八年時間裡,粵軍總計殺死、殺傷以及俘虜日軍約2.5萬餘人,同日寇進行不同程度的戰鬥數百次有餘。

粵軍早在北伐時期就因為戰功顯赫,被人們譽為"鐵軍",正所謂:猛將手下無孬兵!粵軍之所以戰鬥力強悍,與其優秀的將領也有分不開的關係!筆者在此也列舉出被稱為"鐵軍十虎"粵軍抗戰將領,他們是廣東人的自豪!

他們分別是:

張發奎(抗戰時期第四戰區司令)

薛嶽(抗戰時期第九戰區司令)

李漢魂(抗戰時期第三十五集團軍司令)

黃琪翔(抗戰時期遠征軍副司令)

吳奇偉(抗戰時期第六戰區副司令兼江防司令)

鄧龍光(抗戰時期第二方面軍副司令)

蔡廷鍇(抗戰時期第十六集團軍司令)

葉劍英(抗戰時期八路軍參謀長)

葉挺(抗戰時期新四軍軍長)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中國軍隊的南京保衛戰是一次失敗的戰役,在唐生智下令棄城後幾乎是“兵敗如山倒”,卻有唯一一位將軍此戰後因功被授予“青天白日勳章”,他就是粵軍第66軍159師475旅旅長林偉濤,在國民黨中央軍紛紛逃往江北、或藏匿於南京城內(如88師師長孫元良等)的混亂局面下 ,惟有粵軍主力選擇從日軍正面擊穿防線突圍,很有《亮劍》李雲龍幹掉坂本的氣勢!



1937年12月12日夜,粵軍第66軍和友臨第83軍聯袂向南衝出南京城,所有突圍官兵以左臂縛白毛巾識別,第159師副師長羅策群一馬當先,以突然迅猛的動作,連續突破日軍步兵第116師團陣地、騎兵部隊營地和炮兵陣地,共有6000餘人血戰後突出重圍,羅副師長策群壯烈殉國。

粵軍突圍識別口令為:“丟那媽”!

粵軍其實是民國時期的老牌軍閥部隊,在黃埔軍校和黃埔系軍隊沒有誕生的時代,是孫中山賴以堅持南方革命鬥爭的基本部隊,蔣介石就曾經在粵軍中擔任過支隊參謀長。陳炯明、許崇智分別下野後,粵軍主力改編成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是著名的“北伐鐵軍”,戰鬥力殊為強悍。



抗日戰爭爆發後,粵軍共改編為六個軍,其中一半在餘漢謀率領下駐防廣東老家,一半北上參加淞滬會戰以及後來的南京保衛戰和武漢會戰,其中以第64軍表現最為出色,參照粵系第四軍的“鐵軍”和桂系第七軍的“鋼軍”稱號,第64軍曾因抗日戰場的救火隊員而被稱為“銅軍”。

該軍首次亮相是1938年5月在河南的蘭封會戰,作風頑強。其後是著名的“萬家嶺大捷”戰役中,在“老虎仔”薛嶽的統一指揮下,第64軍與第4、第66兩支粵軍一起奮勇殺敵,是圍殲松浦淳六郎第106師團的主力。再以後分別參加廣東會戰、桂南會戰和桂柳會戰,足跡踏遍南中國,以揹著斗笠為明顯標誌。



整個抗日戰爭期間,廣東省出丁90餘萬,在全國名列第五,為民族解放做出重大犧牲。第64軍曾經在日本投降後,武力封鎖和準備收復澳門,因美英干預而作罷,甚是遺憾。

如果對“銅軍”還不夠熟知的話,可以參看這支部隊的解放戰爭期間表現,1946年番號為“整編第64師”,全師25000餘人,與整11師胡璉部共同參加南麻戰役。恢復成軍後劃入新組建的第七兵團指揮,成為該兵團主力軍。

沒錯,就是黃百韜的第七兵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